傳胃則邪入里矣。仲景言,浮滑以表邪,亦未解也。成氏曰:白虎湯解內外之邪,白虎西方金神,應秋,而歸肺。熱甚于內者,以寒下之,熱甚于外者,以涼解之,中外俱熱,內不得泄,外不得發,非此湯不能解也。夏熱秋涼,湯名白虎,言秋氣至而熱去也。知母苦寒,《經》曰:熱淫所勝,佐以苦甘;又曰:熱淫于內,以苦發之,故以知母為君。石膏甘寒,熱則傷氣寒以勝之,甘以緩之,故以石膏為臣,甘草、粳米,味皆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甘草、粳米為使,太陽中 得此頓除,熱見白虎而盡矣。立秋后不可服,服則不能食,多成虛嬴,按:石膏一物,入甘溫隊中則為青龍,從清涼同氣則為白虎,夫風寒皆傷,宜從辛甘發散矣,而表里又俱熱,則溫熱不可用,欲并風寒表里之熱而俱解之,故立白虎一法,以輔青龍之不逮也。
桂枝湯
仲景曰:太陽中風,頭痛,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本方主之。古人用辛散者,必用酸收,故桂枝湯中用芍藥,猶兵家之節制也。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去核) 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淋漓。若汗出病瘥,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至二三劑。
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過汗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以桂枝湯少和之也。
成氏曰:陽脈浮者,衛中風也。陰脈弱者,榮氣弱也。風并于衛,衛實而榮虛,故發熱汗出。衛虛則惡風,榮虛則惡寒,榮弱衛強,惡寒復惡風者,以汗出則腠理疏,亦惡風也。翕翕者。若合羽所覆,熱在表也。鼻鳴干嘔者,風壅氣逆也。與桂枝湯和榮衛而散風邪,桂味辛熱用以為君者,桂猶圭也,宣導諸藥為之先聘,辛甘發散為陽之義也。芍藥味苦酸寒,甘草甘平,用以為臣佐者。《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陰氣也。生姜辛溫能散,大棗甘溫能和,二物為使者,《經》曰:風淫于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也。姜棗固能發散,此又不專發散之用,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麻黃湯不用姜棗專于發汗,則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
夫衛屬陽,陽氣者,不能衛外而為固則有汗。成云,衛實何耶?蓋邪氣盛則實,非正氣也。既曰:邪實則熱在表矣,其惡風又何耶?蓋汗能開腠,故也。既曰:熱在表則汗出而腠開,亦宜解矣。乃不解者,又何耶?趙嗣真所謂惟臟腑可分表里,皮膚骨髓,但分浮、淺、深、沉,俱屬于表。若以皮膚為表,骨髓則為里,則麻黃湯癥,骨節疼痛,其可謂有表,復有里耶?然則不解者,骨髓之邪自在,正與嗇嗇惡寒之義相合,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如骨髓無寒,則桂枝不宜與矣。《論》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其此之謂乎?
大承氣湯
傷寒陽邪入里,三焦大熱,痞滿燥實,四癥俱全,發熱譫語,脈沉實者。
枳實(五枚) 濃樸(半斤) 芒硝(三合) 大黃(四兩,酒洗) 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大黃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病愈后變生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也。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渣,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微火一二沸,溫服得利則止。
承,順也。邪入胃者,郁滯糟粕,秘結壅實,氣不得順也。通可去滯,泄可去閉,氣得以順,故曰:承氣,大滿大實有燥屎,乃可投也。如非大滿,則生寒癥而為結胸痞氣之屬矣。仲景曰: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復中轉失氣者,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氣湯攻之,不轉失氣,慎不可攻!
小承氣湯
治傷寒陽明癥,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姜炒) 枳實(三枚,麩炒) 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盞,姜三片,煎至半盞,絞汁服,未利再服。
三一承氣湯
治傷寒腹滿,嘔干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大小便秘,陽明胃熱,發斑脈沉可下者。
大黃(錦紋者) 芒硝 濃樸 枳實(各五錢) 甘草(半兩) 每服一兩,姜水煎至一鐘,入芒硝一沸,通口服。
調胃承氣湯
治諸發熱和解,不惡寒但發熱蒸蒸然,心下滿硬,或痛,煩渴咽干,滑數而實,諸腹滿實痛,煩渴譫妄,小便赤,大便硬,脈滑實緊者。
大黃(酒浸) 芒硝(一兩) 甘草(炙,五錢) 每服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再煮二三沸,頓服之,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六一承氣湯
以代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湯、大陷胸等湯,真神藥也。
治傷寒熱邪傳里,大便結實,口燥咽干,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等癥。
大黃 枳實 濃樸 甘草 黃芩 柴胡 芒硝 芍藥 先將水二鐘,滾三沸,后入藥,煎至八分,臨服時入鐵銹水三匙調服,立效。取鐵性沉重之義,最能墜熱開結如神。此不傳之秘也。
桃仁承氣對子
治熱邪傳里,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證,脈沉有力,宜此湯下盡黑物即愈。未服前而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宜服。
桃仁 桂枝 芒硝 大黃 芍藥 柴胡 青皮 當歸 甘草 枳實 姜水煎好,入蘇木煎汁三匙服。
桃仁承氣湯
治蓄血中焦,腹中急結,下利膿血。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桂心 芒硝 甘草(各二兩) 大黃(四兩) 水二碗,煎一碗,去渣,內芒硝,待沸溫服。
腹中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中焦蓄血,散以官桂之辛,蓋甘以緩之,辛以散之也。
熱甚血凝,或干閉,或下膿血,非硝黃不足以徹其藩籬,入甘草者欲其委曲搜剔,不欲其一往而盡耳。按:犀角地黃湯,治上焦之血,抵當湯,治下焦之血,此治中焦之血。
《準繩》曰:宜用桂心。舊本作桂枝者誤也。喻嘉言曰:用桃仁以達血,所加桂枝以解外邪,大抵因外邪者,用桂枝專治蓄血者,則桂心可也。
抵當湯
治傷寒日深,表癥仍在,蓄熱下焦,脈微沉,不結胸發狂者,小腹脹而硬,小便自利者,瘀血癥也。或陽明蓄熱而狂,大便雖硬,而反易,其色黑者,有蓄血也并宜。
桃仁(七個) 大黃(二錢五分) 水蛭(炒) 虻蟲(各十個,去翅足,炒) 上分作二服,水一鐘,煎半鐘,溫服,未下再服。
大柴胡湯
治陽邪入里,表癥未除,里癥又急。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枳實(四枚,炙) 芍藥(三兩) 生姜(五兩) 半夏(半斤) 大棗(十二枚,去核) 大黃(二兩,酒洗) 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滓,再煎一升,日三服。
成氏曰:大滿大實則有承氣湯。如不大堅滿,惟邪熱甚而須攻下者,必須輕緩之劑,乃大柴胡也。傷寒可下則為熱,折熱必以苦,故以柴胡為君,黃芩為臣。《經》曰:酸苦涌泄為陰,泄實折熱,必以酸苦,故以芍藥、枳實為佐,辛者散也。散逆氣者,必以辛。甘者,緩也。緩正氣者,必以甘,故用半夏、姜、棗為使也。加大黃,功專蕩滌,不加恐難攻下,應以為使也。表癥未除者,寒熱往來,脅痛口苦尚在也。里癥又急者,大便難而燥實也。此為兩解之劑。
小柴胡湯
治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脅痛耳聾,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痛,或脅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此邪在少陽經,半表半里之癥也。
柴胡(八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 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去核)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進三服。
成氏曰:邪在表則寒,在里則熱,半表半里,故寒熱往來。在表則不滿,在里則脹滿,止言胸脅苦滿,知在表里之間,少陽行身之側,胸脅為少陽之部,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在表則呻吟,在里則煩亂。《經》曰:陰人之陰則靜,默默者在表里之間也。在表則能食,在里則不能食,不欲飲食者,邪在表里之間,未至于不能食也。在表則不煩嘔,在里則煩嘔,心煩喜嘔者,邪在表,方傳里也。《經》曰:熱淫于內,以苦發之,柴芩之苦,以發傳邪之熱,里不足者,以甘緩之,參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邪半入里,則里氣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煩嘔,邪在半表,則榮衛爭之,辛甘解之,姜棗以和榮衛。此為半表半里之劑。太陽經之表熱,陽明經之標熱,皆不能解也。若夫陽氣虛寒,面赤發熱,脈沉足冷者,服之立至危殆,即大便不實,脈息小弱者,皆在所禁信乎,用方不當,皆可殺人,不獨峻劑也。近世醫家不分表里寒熱虛實,凡見發熱概用此方,去參投之,取其平穩。設遇虛癥,豈不誤甚!
大陷胸湯
傷寒下之早,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結胸也,此方主之。
甘遂(一錢,為末) 芒硝(一升) 大黃(二兩) 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硝,煮一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三陽經表癥未解,用承氣以攻里者,下之早也。下早則里虛,表邪乘之而入,三焦皆實,故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也。成氏曰:諸陽受氣于胸中,邪氣與陽氣相結,不可分解,高者陷之,故曰:陷胸。陷胸破結,非苦寒直達者不能,是以甘遂為君,《經》曰:咸味涌泄為陰;又曰:咸以軟之,是以芒硝為臣,蕩滌邪寇,將軍之職也。是以大黃為使,傷寒諸惡,結胸為甚,非此 劑不能通利。
小陷胸湯
下早熱結胸中,按之則痛,小結胸也。
半夏(湯洗,半升) 黃連(一兩) 栝蔞實(大者,一枚) 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分二溫服。
止在胸中不及于腹,按之則痛,不按猶未痛也,故曰:小結胸。《經》曰: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黃連泄胸中之熱,括蔞泄胸中之氣,半夏散胸中之痰,一服未能即和,再服微解下黃涎便安也。
涼隔散(一名連翹飲子)
治傷寒燥熱,怫結心煩,懊 不眠,臟腑積熱煩渴,頭昏唇焦,咽燥喉痹,目赤煩燥,口舌生瘡,咳唾稠粘,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風熱壅滯,瘡疹發斑,黑陷將死。
連翹(一兩) 山梔 大黃 薄荷 黃芩(各五錢) 甘草(一兩五錢) 樸硝(二錢五分) 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一方有黃連。
梔子豉湯
主汗吐下后,心煩不得眠,心中懊 。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水四升,先煎梔子,取二升半,去滓,納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經》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治傷寒之妙,雖有變通,終不越此數法也。邪氣自表傳里,留于胸中為邪,在高分則可吐之,所吐之癥,亦自不同。如不經汗下,邪氣蘊郁于膈,謂之膈實,應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氣乘虛留于胸中,謂之虛煩,應以梔子豉湯吐之。《經》曰:酸苦涌泄為陰,是以梔子為君,煩為熱勝,涌熱者,必以苦勝,熱者必以寒,香豉苦寒是以為臣也。
半夏瀉心湯
主傷寒下早,心滿而不痛者為痞。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 水一斗,煮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加甘草一兩,即甘草瀉心湯。治痞硬吐痢,加生姜四兩,即生姜瀉心湯,治痞硬噫氣。
成氏曰:結而不散,壅而不通,為結胸。陷胸湯為直達之劑,塞而不通,否而不泰為痞,瀉心湯為分解之劑,痞與結胸有高下焉。邪結在胸中,故曰陷胸湯。留邪在心下,故曰瀉心湯。瀉心者,必以苦,黃連、黃芩皆苦寒,《經》曰:苦先入心,以苦泄之,故黃連為君,黃芩為臣,降陽而升陰也。散痞者,必以辛,半夏辛溫,干姜辛熱,《經》曰:辛走氣,辛以散之,故半夏、干姜為佐抑陰而行陽也。甘草甘平、參、棗甘溫,陰陽不交為痞,上下不通為滿,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平其中,中者脾胃也。
脾不足者,以甘補之,故參、棗、甘草為使。上下得通,水升火降,則痞熱自消矣。
真武湯
太陽病,發汗過多,心悸有水,或嘔、或利,頭眩筋惕,身重 動,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