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 馮氏錦囊秘錄
  • 佚名
  • 4960字
  • 2015-12-20 14:05:02

頭眩之癥,多主于痰,中風之漸也。有因寒痰、濕痰、熱痰、風痰;有因氣虛挾痰;有因血虛挾痰。夫寒痰濕痰作眩,或因外感寒濕,或因內傷生冷;熱痰風痰作眩,或因外感風暑,或因內動七情;氣虛眩暈,或因脾虛,不進飲食,或因胃弱嘔吐泄瀉,血虛眩暈,男子每因吐血下血,女子每因崩中產后。夫頭痛頭眩者,乃病之標,必治其病之本而痛方已。如產后眩暈,只補其血,脾虛眩暈,只補其氣,即所謂治其病之本也。《原病式》曰:靜順清謐,水之德也。動亂勞擾,火之用也。腦者,地之所生,故藏陰于目,腎水至陰所主,二者,喜靜謐而惡動擾,靜謐則清明內持,動擾則掉搖散亂,故腦轉目眩也。《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此癥乃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眩言其黑,暈言其轉,雖曰無痰不能作眩,亦本于氣血虛,而后痰火因之,風以感入于腦,故助痰火,而作眩暈,誠因上實下虛所致。所謂下虛者,血與氣也。所謂上實者,痰火泛上也。急則治痰火,緩則補元氣。又或因七情郁而生痰,痰因火動,隨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暈也。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而眩暈也。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故使諸血失道妄行,此血虛眩暈也。

詳其脈候,而分其端,因其端而治其本,病無不愈。總之,猶樹木根本不固,而枝葉為之動搖,縱有外觸,亦氣血兩虛,而痰濁不降也。

眩暈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此治痰火有余之癥也。昔有一婦,患赤白帶年余,頭眩坐立不得,睡之則安,專治帶疾,帶愈,其眩亦安,此以證治氣血不足者也。如頭面喜暖,手按則暈定者,此陽虛也,宜補其陽。如面紅耳熱,遇煩暈甚者,此陰虛也,宜滋其陰。

芎術除眩湯

治感寒濕,頭目眩暈。

甘草 川芎 附子 白術 官桂 姜水煎服,食前服。

固本理眩湯

治氣虛頭眩神效。

人參(一錢五分) 天麻(煨,一錢二分) 當歸(一錢) 白術(炒,二錢) 橘紅(鹽湯煮,五分)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二分) 半夏(一錢) 五味子(四分) 姜棗水煎服。

白附子丸

治風痰上厥,眩運頭疼。

全蝎(炒,五錢)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 旋復花 甘菊 天麻 川芎橘紅 僵蠶(炒) 干姜(生,各一兩) 為末,生姜半斤,取汁,打糊丸,桐子大,煎荊芥湯下五十丸。

喝起散

治婦人血風攻腦,頭旋悶倒,用喝起草,即蒼耳草也。取嫩心,不拘多少,陰干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

方脈大頭病合參

頭痛腫大如斗是天行時疫病也。

人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邪熱客于心肺之間,陽明、少陽之火復熾,且感天地四時瘟疫之氣,所以上焦壅熱不散,得犯清道,溫熱上乘,巔頂而為腫,木挾火邪而為痛,甚至潰裂,膿血復染他人,所以謂之疫癘。輕者,名發頤腫,在兩耳前后,有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代太過矣。治法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末除,中寒復生,必傷人命,宜用緩藥,徐徐少與,再視腫勢在于何分,隨經治之。陽明為邪,首大腫;少陽之邪,出于耳前后也,大概普濟清毒飲主之。黃連、黃芩味苦,瀉心肺熱,以為君;橘紅、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鼠粘、薄荷味苦辛平,板藍根味甘寒,馬屁勃、僵蠶味苦平,散腫消毒以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不得伸之郁氣,桔梗味辛溫,為丹楫不令下行,如是調治方可保全。

普濟消毒飲

神治大行疫毒,大頭諸病。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五錢) 橘紅 玄參 連翹 鼠粘子 板藍根馬屁勃 生甘草 柴胡 桔梗 僵蠶(炒,各二錢) 新升麻(七分) 人參(三錢) 為末,湯調服之。或蜜丸噙化。或有加防風、當歸、川芎。加大便硬,加酒煨大黃利之;腫熱甚者,砭法刺之。

一方有薄荷一錢,無人參。

一方治大頭天行病,此為濕氣在高巔之土,勿用降藥。

羌活 酒芩 酒蒸大黃 水煎服。

又方治大頭疫如神。

貫眾(三錢) 葛根(三錢) 甘草(一錢五分) 白僵蠶(一錢) 加黑豆,水煎服。

人中黃,解疫毒最妙,用甘草制造者,方見本草下。

方脈面熱面痛合參(附須發病)

《靈樞》曰:手面與身形也。天寒則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墮,生而其面不衣何也?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大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東垣曰: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火上,獨療其面,蓋陽明經多氣多血,又兼挾風熱上行,諸陽皆會于頭面,故令面熱如醉,治宜先為散其風熱,或以調胃承氣湯,加黃連犀角,疏下兩三行,徹其本熱,散其風熱,以升麻湯,加黃連主之。

手足六陽之經,皆生至于頭,而惟陽明胃脈之鼻交額中,入上齒中,挾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故人之面部,陽明之所屬也。其或胃中有熱,有郁火則面熱,升麻湯加黃連。胃中有寒,則面寒,宜先以附子理中湯溫其中氣,次以升麻湯加附子主之。若風熱內甚而上攻,令人面目浮腫,或面鼻紫色,或風刺癮疹隨癥治之。

面黃面白鼻冷,乃陽氣大弱,宜大劑參 則附子主之。面痛為火,蓋諸陽之匯,皆在于面,而火陽也,心之華在面,而心君火也。然暴痛多由火實,久病多因血虛,蓋胃主正面,而以腸胃為市,因飲食之熱毒聚于中,則發于外,故為痛,更有過勞與饑則痛者,此中氣不足也。

須發病

發乃血之余,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脫落,頭皮多癢,須眉并落者,乃血熱生風,風木搖動之象也。病后瘡后產后發落者,精血耗損,無以榮養所致也。然須屬腎,稟水氣,故下生。陰虛陽盛,則須白而有光,發屬心,稟火氣,故上生。勞心過度,則火上炎而血耗,故發白而早落。所屬雖殊,然烏須黑發,無出乎滋補精血二者而已。故《靈樞》曰:足陽明之脈,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也。

升麻加黃連湯

治面熱。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甘草(炙) 白芍(各五分) 酒黃連(四分)生犀角末 川芎 荊芥穗 薄荷(各五分) 水煎,溫服。

升麻加附子湯

治面寒。

升麻 葛根 白芷 黃 附子(炮,各七分) 甘草(炙) 人參 草豆蔻(各五分)益智仁(三分) 連須蔥頭(二莖) 水煎,溫服。

柏連散

治面上熱毒惡瘡。

胡粉 黃柏(炙) 黃連(各等分) 為末,豬脂調敷。

一方治指爪爬破面皮,用生姜汁,調輕粉敷好無痕。

玉容散

治面上黑 雀斑。

甘松 山柰 茅香(各五錢) 白芷 白僵蠶 白芨 白蘞 白附子 天花粉(各一兩)肥皂(二個) 綠豆粉(一兩) 防風 本 零棱香(各三錢) 為細末,每洗面用之。

古一人登廁,被臭氣熏觸,隱忍良久,明日滿面皆黑色,月余不散,相士斷云:不出月必死。一良醫令以沉檀香各一兩,銼碎,安爐中,燒熏帳內,以被蓋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盡方可出帳,明日引鑒照之,面上黑色漸散矣。蓋臭腐屬水,香屬土,土勝水也。

女人發易落而不潤者,用榧子三個,胡桃二個,側柏葉一兩,搗浸雪水,梳發則潤不而落。

頭瘡(兒科)

頭瘡者,乃臟腑不和之氣上沖,血熱之毒上注,小兒陰氣未足,陽火有余,故最多犯之,宜內服連翹、荊防、花粉、貝母、玄參、赤芍、牛蒡、生地,清涼解毒,涼血和血之劑。俟毒瓦斯少解,方外用藥以涂之,切不可驟加寒涼涂遏,以致熱毒內攻不救。蓋小兒臟腑嬌嫩,易入難出也。

連床散

治滿頭癩瘡,及手足身上,陰器膚囊,抓爛淋漓。

黃連(五錢) 蛇床子(二錢五分) 五倍子(一錢二分半) 輕粉(二十五帖) 為細末,先以荊芥蔥白煎湯,洗拭候干,清油調敷。

香薷煎

治小兒白禿,不生發燥痛。

陳香薷(二兩) 胡粉(一兩) 豬脂(五錢) 火一大盞,煎香薷取汁三分,去豬脂和勻涂上,日日頻用之。

方脈頰車病合參

咽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羌活勝濕湯,加黃芩甘桔各五分。丹溪治兩腮腫,用細辛、草烏等分,為末,入蚌粉,豬脂調敷,口含白梅,置腮邊良久,出涎,腫退消時,腫必先向下。

古一人因驚駭后,常用手指甲掐住兩頰,遂致兩頰破損,心中懊 不安,脈數而實,諸藥不愈,用活幼方中,牛黃清心涼膈丸,敷服而愈。

羌活勝濕湯

方見兒科濕門。

千金方

治卒中風,頭面腫,杵杏仁如膏敷之。

又方治 腮如神,用雞子清,醋調,赤豆末敷之。

一方治喉下諸般腫痛,用蝸牛灰,面研勻,貼腫處。

兒科目病

《經》曰:目者,五臟六臟之華,榮衛魂魄之精常營也。又曰:諸脈者,皆屬于目,目得血而能視,故臟腑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睛。白睛屬肺,黑睛屬肝,瞳人屬腎,上下胞屬脾,兩 屬心,而內 又屬膽與三焦,上綱屬太陽膀胱小腸,下綱屬陽明大腸五臟。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者,心實熱也;赤微者,心虛熱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熱也;淡青者,肝虛也。脾主黃,黃甚者,脾熱也;淡黃者,脾虛也。

目無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腎俱不足也。晝視通明,夜視罔見者,稟受陽氣衰弱,遇夜陰盛,則陽愈衰,故不能視也。赤脈翳物,從上而下者,屬足太陽經;從下而上者,屬足陽明經。若上眼皮而下,出黑白翳者,屬太陽寒水。從外至內者,屬少陽風熱。從下至上而綠色者,屬足陽明及肺腎合病也。然翳膜者,風熱內蘊也。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于外。邪氣既定,謂之熱翳,而沉于內。邪氣若深,謂之陷翳,此宜升發以消之。更有疳眼看,因肝火濕熱上沖,脾氣有虧,不能上升清氣,故生白翳捷閉不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遂致損目。雀目者,上午能視,臨晚失明,此因肝氣衰弱也。蓋木生于子,旺于卯,絕于申,所以午上而能視,至申酉而失明,況目得血而能視,午后肝氣漸衰,且陰虛則火必盛,弱陰不能以勝強火,故夜轉劇,天明以陽用事,陽主動,濁陰暫消,故稍明。大要治肝養血,兼理脾胃為主,更有目閉而不能開者,有因過服寒涼之劑,致使陽氣下陷,不能升舉而然。有因胃氣虧損,眼睫無力而然,并宜升陽益胃。更有暴赤腫痛,風火熾盛者,有因多淚羞明,肝心積熱者,一宜疏風散火,一宜涼血清肝。若風沿爛眼者,是膈有熱也。若時時作癢者,是膿潰生蟲也。若眼睫連扎者,是肝經風熱也。若初生目黃壯熱,二便秘結,面赤眼閉者,此胎熱也。更有痘后精血既虧,余毒上侵,及斑瘡入眼者,有視物不明,不腫不痛,但見黑花而無精光者,此皆肝腎并虛也。若外無翳膜內障如云,視物不見,俗名青盲者,若非腎水枯涸,則必久病成疳。脈洪大者,養血為先,脈沉細者,補陽為上。蓋如天無日色,雖有火鏡,何能便晶光相射乎?若吐瀉后,而眼如上膜,不能升舉,及無清光者,此精滋瀉脫元神已久也,難治。更有熱毒眼小,積毒眼小者,更有時氣流行,而腫赤者,然治法總忌寒涼及單行發散。蓋寒則凝,熱則行,而風則燥耳。況目病雖由火熱,然多因初感風寒,腠里閉密,火熱不得外泄,上乘空竅而為病。若散其外感,則火熱泄而痛自止,兼之養血涼血退翳諸劑,必兼風藥,始能上達頭目,且火郁則發之,以減其盛勢。若概用寒涼,則邪愈凝滯,亦不可發汗,汗則津液耗而血亦燥,燥則其疾愈甚矣。更有以目疾,血瘀血熱,而投以破血涼血之劑者,或投以寒涼損脾之劑者,皆為不可。蓋脾為至陰,歸明于目,況目得血而能視,血少則熱火愈動,而目愈昏。夫血者,水之精脈也。

精光者,木之華彩也。脾胃者,木之根本也。故莫若以上病治下之法,用引火藏源之方,服于食前,峻補其肝腎,則濁陰降而上熱自除,下陰足而目光自還,陷翳自浮,冰翳自化。倘翳膜過濃者,另以養榮藥中,佐以消障疏風之味,服于食后,則標本俱得其功,上下咸受其益,(張)因幼年讀書過勞,而常目病,今看書寫字略多,便易于舉發,發時惟以八味丸加牛膝、五味子者,每日食前各進五六錢,一日共有一兩五六錢矣。外用以黃連錢余,入銅青分許,煎濃汁,洗凈,兩三次,俟紅障少淡,再入人參二三分于內,溫和洗之,則光還而能視物如故矣。

生犀散

治小兒目內淡紅者,心虛熱。

犀角 地骨皮 赤芍藥 柴胡 干葛 甘草 水煎,食后服。

羅氏煮肝丸見兒科疳病門。

還明散

草決明(炒,三錢) 白疾藜(炒,去刺,四錢) 防風(二錢) 為細末,用豬肝一塊,竹刀薄剖,入末藥在內,飯上蒸熟,去藥食之。

龍膽飲

治疳眼流膿生翳,此濕熱為病。

羌活 龍膽草(各三錢) 青蛤粉(五錢) 黃芩(炒,二錢) 蛇蛻(五分) 麻黃(二錢五分)谷精草(五分) 為末,每服二錢,茶清送下。

一方治暴發腫赤作痛。

羌活 荊芥 升麻 黃芩 桔梗 甘草 薄荷 歸尾 赤芍 連翹 川芎 如血熱壅痛者,加龍膽草石膏;白睛紅障者,加桑白皮菊花,水煎服。

洗眼神方

黃連(七分) 當歸(一錢) 郁李仁(打碎,一錢) 荊芥(八分) 杏仁(去皮尖,七粒) 防風(一錢) 膽礬 明礬(各三分) 水煎,溫和凈目避風。

又方治目痛星障俱效。

樸硝(一錢) 綠礬(一分) 用紅棗七個,去核,入藥棗內,用水一大碗,鍋中水亦一大碗,隔湯煎,鍋中水干為度,置一夜用。

一方治瞳子散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远县| 兴文县| 彩票| 江北区| 绩溪县| 邵阳县| 丰县| 泰和县| 杭锦后旗| 汝南县| 蓝山县| 连平县| 马鞍山市| 乌审旗| 和硕县| 天津市| 松原市| 南通市| 井陉县| 彭山县| 资源县| 太原市| 黔西| 宜川县| 洞口县| 富锦市| 泸定县| 鹰潭市| 大石桥市| 伊吾县| 砚山县| 信宜市| 开鲁县| 西乌珠穆沁旗| 清涧县| 嘉善县| 南召县| 红桥区| 舞阳县| 黄陵县|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