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8章

復出痘 有先見一二點,于面部,或口唇上下,即已如例收靨,然以火照之,紅點隱隱內藏皮膚之內,其治宜急內托,則痘復出。否則,頤下即發一毒,然至此又宜急散其毒,若不散毒,而反發其痘,則必致成死癥,無療矣。

木痘 其痘中心微微門陷,硬如干腐,無膿無血是也。此因小兒肌膚多痰結聚成毒耳,九日決死。

瘟痘 訣曰:口不話,眼不凈,飲食不知討,終日困沉沉。重者似牛狂,手足齊牽并。早晨見好花,午后花落盡。便是狀元郎,到此門欄釘。此是瘟痘癥,識得才療定。

佛頂珠 其痘天庭之間,稀少而形色潤美者是也。乃系最吉。

五種痘

望痘 一名報痘,每見微熱,氣爽精旺神強,忽起點子,自一點以至十點余外,其盤與頂甚焦,灌膿亦足,世每稱上乘者矣。或有結痂之后,一發熱而周身密布者,亦有將結痂而復潰爛深潭,方乃周身才起者,毒伏于內,人不先察,幸其自起得以全身,故遇極少之痘,必須細詳耳后紅紋,再閱周身紋路,以及面部氣色,如非報痘,則數點可云,全吉。若猶未也,必須銀針挑破,初點胭脂封貼,則毒不內攻,后痘起發亦得鮮少也。

赤痘 一名九焦,其痘起勢光圓,易長易灌,根腳赤甚,似乎血熱,然先后不齊,三朝漿至隨貫隨回,以其九日之內必焦,故名九焦,是系腑癥乃輕候也。

水痘 其發熱起脹灌膿,形色狀貌皆同,所以異者,惟出時頂色白亮,根腳散大,漿色淺白,頂無痘眼是亦。府癥。可無生死之虞,但升表太過后必變瘡,而潰爛殊大耗人元氣耳。

石痘 此正痘中第一儔也。按之如石,易起,易貫,易靨,嘻笑如故,飲食如常,三朝漿至七日漿回,十日功成矣。

木痘 其發熱見紋俱似痘狀,但出之時,忽然見點不一,而足至一二朝,漸覺粗肥,至二三朝,反細而隱有形,無漿者,是也。是亦府癥不必他虞,然此五種凡值痘癥時行偏多,此類相混故宜細辨。

異痘諸名

一彤云繞頂 其痘遍身俱好,但頭頂一片紅赤者,此乃熱毒聚于膀胱也。須清利之。

一紫云灌頂 其痘遍身俱好,但頭頂紫干陷伏不起者是也,不治。

一督元至欄 氣會足心之下,名涌泉穴,若于此中見痘,即痘勢已全,而獲最美,一云,凡于此處先紅先灌者,大非佳兆,宜急保元。

一烏紗覆頂 其癥必咽喉啞塞,喘促氣粗,是血衰氣敗,而元陽脫也,不治。

一梨花漫頂 此因氣血虛寒,不能振發光澤耳。急用保元湯加天雄,尤或可救。

一云掩天庭 一名覆釜,一名蒙頭,其痘遍身磊落光澤,惟額上一片血泡,如云者,是也。此乃心家客熱熾甚耳。宜急用犀角之類服之。

一紫萍鋪額 其癥則熱甚咽痛而悶亂發狂,治宜急用清利解毒為主。

一烏紗落額 其候額上一片黑氣罩定,是元陽氣血并絕也。不治。

一灰撲印堂 此癥是心家少血也。若兼腹脹咽干之候者,治宜補氣血為主,而兼托里,宜保元湯加芎桂紅花主之,如至于鼻者,則名中流抵柱、又名毒滯迎香,是又屬于肺也。

一紅紗拂面 此宜涼血解毒為主,如痘多而連肉紅者,不治。

一楊花撲面 此宜內托散加天雄主之。

一赤珠繞唇 此乃脾經極熱也。宜急清火解毒。

一烏飯沾唇 此癥必聲啞神昏,目睛不轉,四肢厥冷,三朝七日乃死。

一霞錦穿胸 此因火毒熾甚,不治之癥也。

一紫云布胸 此乃血凝氣滯毒來攻胸也。其癥必切牙戰掉,口唇焦裂,甚或頃刻而死。

一黑棋排胸 此心火亢極,真臟色見,三朝決死,火性迅速也。

一柳絮飛胸 此乃血氣枯弱也。宜保元湯加芎歸桂附主之。

一桃花映背 六痘遍身紅活,光綻圓滿,但背上紅稠密,治宜清火涼心解毒為主。

一紫萍浮背 其痘背上稠密紅紫連片者是也,不治。

一毒壅三倉 一名縵胸。其痘胸前成片,此五臟之募系焉,氣會聚焉,心胞絡注焉。決無生理。

一花鈿斜堆 其痘兩鬢獨多,若至紫赤者,尤宜清熱化毒。

一黑砂落背 此癥尤為不治。

一梟炎蔽聰 一名鎖音。其痘在耳獨多者是也。耳為腎竅,忌先見先靨,如耳熱黑色防變,黑歸腎,為兇。

一云鋪魚背 此五臟血已枯盡也。不治。

一赤鱗穿腹 此乃胃家熱甚,故大便秘堅、小便淋澀、治宜和解。

一三陰湊毒 足大拇指是太沖穴,屬厥陰。足心是涌泉穴,屬足少陰。足股旁是商丘穴,屬太陰,若毒湊者兇。

一白梨墮腹 此系氣血皆敗也。半月之間必發驚而死。

一葡萄落地 其痘臀尻間紅紫,片若葡萄者不治。

一爛粟居臀 其痘遍身俱好,惟臀上一片如粟殼臭爛者是也。急宜為補托下元,或有可生。

一榴花散野 凡諸痘俱好,惟四肢紅赤,唇口崩裂者,是心脾肺三經熱甚也。治宜涼血清火解毒為主。

一荷錢透水 一名脫腮,其痘獨兩腮稠密是也。若至焦紫神暗者,兇。

一楊花墮枝 其痘獨四肢灰白者是也。此因氣凝血滯耳,宜八珍湯加附子主之。

一梟聚兩頤 一名胭脂拍面,一名橘殼臉。其痘兩臉紫赤獨多者,是也。此因肝肺熱甚,宜急清熱解毒。

小兒面部見點吉兇之圖說

凡發熱三日之后。其痘先出于面之下部,在兩頤者為上,在兩頰者為中。若額際先發者,系毒參陽位,為下下矣。凡曉星報點稠密者,雖各部稀疏難治。如曉星報點稀疏光潤者,雖各部稠密,必有可治之機焉。然五臟之精華,皆上注于頭面。故五臟之精華充足者,則痘點雖多,必能窠粒分明,高聳潤澤,雖多無害;若精華不足,則邪毒用事,奔潰成片,如 如麩,而為不救之癥矣。

小兒面部之

面部八卦吉兇法

干兌屬金,肺之象也,受克于南離之心火,得生于坤良之脾土。坎屬水,腎之象,受克于坤艮之脾土,得生于干兌之肺金。坤良屬土,脾之象,受克于震巽之肝木,得生于南離之心火。震巽屬木,肝之象,受克于干兌之肺金,得生于坎之腎水,離屬火,心之象,受克于坎之腎水,得生于震巽之肝木。

夫干兌屬金,金能克木,木既受克,則衰而不能生火,故金不受其克,以此斷言為吉。夫震巽本俱屬木,何巽重而震輕也?蓋巽近離火,火生土,土克腎水,而元神竭矣。故先見此部為兇。如離宮先見標痘者,則火亢水必害,不害則火必反逆乘,故為險癥,惟若痘見滋潤有神,則水火交會,雖兇為吉。如離宮先出,坎宮后出,而坎宮痘反光澤,離宮痘反慘暗者,是南離心火,為坎中腎水所勝而克矣。然釜下而無火,則物安能得熟耶?故必不能成漿而死,是以為兇,其余可仿類推,宜再兼以各部痘粒疏密,顏色之如何,以決之,萬元不中者也。

面部八卦之圖

面部八卦之訣曰:干上放起為半輕,坎宮先出定然兇,艮上一出三分痘,震宮出現喜欣欣,離巽九分險上險,坤上逆癥實堪驚,惟有兌宮真為吉,八卦之中要分明。

九不識

懸鏡痘 此痘背馳三陰毒,湊五俞形似背疽,乃一不識也。其候必煩燥譫語,惡渴嘔吐,身如火熱。

蝎子痘 此痘經于肝道,梟毒總聚左脅,其大如痘,四沿小者如珠,乃二不識也。其候必干渴煩燥嘔逆不寧。

覆釜痘 此痘總會諸陽,旋繞連繹,而下部俱無,其候嘔吐頭痛,形似禿瘡,乃三不識也。

鎖井痘 此痘毒湊脾絡,群聚口沿,旋繞無數,乃四不識也。其候必 舌難咽,睡臥不安。

盤蛇痘 此痘毒郁肺絡,頸項團繞,形如瘰 ,乃五不識也。其候痰涎緊并,眼赤惡渴。

豢虎痘 此痘毒湊脾胃,臍輪左右梟淫盤結,乃六不識也。其候肚腹如絞,泄瀉吐逆,肢冷惡寒。

玄丘痘 此痘經心達腎,毒輳陽物,狀似陽梅,乃七不識也。其候小腹脹悶,便澀而赤,口渴身熱。

掩月痘 此痘經于陽明,輳于兩腋中窩,圈鎖十五六顆,手臂垂痛,其候口吐涎沫,惡熱臉赤,乃八不識也。

卷阿痘 此痘經于脾毒,手陽明兩掌心,痘四五顆連聚此,九不識也。其候吐瀉煩燥。

五禁瘡

五禁瘡者,最惡癥也。此痘一出,諸痘不能宣發成漿矣。─曰胃禁,二曰火禁,三曰水禁,四曰風禁,五曰寒禁。胃禁者,因毒火炙熱,不能發達于外,是以脾胃潰爛,其外出之痘,在于唇口之間,而四五點相連,諸痘未漿,此痘先已黃熟,是熱毒內攻,胃已腐爛,諸痘不能成漿也。故凡唇口一見此痘,如見煩紅氣粗,熱甚口臭異常者,是其候也。不治。火禁者,因初發之際,身發寒熱,就火溫熱太過,致使皮膚干燥,又兼氣虛不能拘逐,故毒停滯于皮膚之內,發泄不出,細看皮中覺有紅色點子,無頭無腳,獨于四肢或頭面方廣之處,見一二點者,則諸痘皆從此痘發泄為孽,隱隱不起之痘,終不能快出者是也。宜外以水楊荊芥煎湯浴之。內用升麻和解散主之。則諸痘自可起發矣。水禁者,有因初熱之際,毒瓦斯方熾,誤食生冷,則毒伏于皮膚之間,隱隱見有紅點,或于方廣兩脅,手足頭面之際,發有水泡者是也。然冷氣在內,故內必腹痛肚脹,外必發熱惡寒,宜以丁桂茯苓升麻大腹之類逐之。風禁者,因發熱之初,失于避風,是以肌表固密,痘不能出,皮膚麻木,不知痛癢,或皮毛干燥,膚癢欲搔,甚則狂譫煩語者,此風與火相博也。治宜以干葛羌活蟬蛻之類逐之。寒禁者,發熱之初,誤經冷水沐浴,或睡臥于鐵漆之處,或衣被單薄,感冒寒氣,是以寒凝肌表,痘毒不能宣發,手足麻木,不知痛癢,或肢體冷痛,不能舉動,更有獨于受冷麻木冷痛之所,不出痘子,惟在委曲避風之處,或頭面發際之上,痘如隱疹者是也。宜內用川芎桂枝羌獨以逐之。外用重衣濃帛以溫之。

總論痘要歌括

預知瘡痘吉兇機,氣色都于面部推,年上山根尤要緊,紅光可喜黯青疑。痘疹傷寒疑似間,古人分癥可相參。莫將汗劑先輕試。發散惟圖表里安。瘡疹惟陽待熱成,微微發熱始和平。假如大熱身猶火,解毒常教小便清。始終能食最為良,平日其人脾胃強。食少卻防中氣弱,淹留引日變瘍瘡。最宜安靜號和平。表里無邪志自寧。煩擾忽來宜察審,最嫌失志轉神昏。陷伏須分實與虛,實須輕托大相宜。如逢虛冷宜溫補,幽谷春回慶有余。四時分治候須明,暑濕風寒不可輕。異氣莫教相觸犯,致令翻變亂其真。痘瘡脈候貴和平,胃氣悠長最要清。弦數浮洪為實候,微沉短澀是須因。

馮氏誠求心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州市| 南投县| 长武县| 化德县| 龙井市| 高州市| 大悟县| 砀山县| 遵化市| 巴彦淖尔市| 社旗县| 丹东市| 五河县| 和林格尔县| 休宁县| 西乌| 田林县| 江都市| 奈曼旗| 梓潼县| 利辛县| 葫芦岛市| 芷江| 江油市| 鄂伦春自治旗| 法库县| 夏河县| 花垣县| 松江区| 墨竹工卡县| 巴中市| 宕昌县| 托克逊县| 武城县| 威信县| 敦化市| 长泰县| 尼木县| 多伦县| 宽城| 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