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7章

  • 馮氏錦囊秘錄
  • 佚名
  • 4968字
  • 2015-12-20 14:05:02

嵩岳 胃之部,痘如石榴,則四肢痘如夭桃而屈,吉兆。

年壽 胃之部,凡七朝而痘起,紫 于此者并若木硬而如錫片者,兇。

地閣 腎之部也,不宜先發(fā)。

鼻柱 胃之部,痘如桃花之美,為吉,如色灰煤,大兇。

迎香 在鼻孔旁五分,斜縫中手足陽明之會,不宜生毒。

食倉 在兩鼻孔旁是也。然近法令紋而在兩腮之次,亦名食倉,俱脾之部也。痘如喜窠,主嘔吐而兇。

人中 脾之部,乃司命之堂,不宜有痘,兼痘而如車輪之形者,主兇。

腮井 脾之部,痘毒不宜生,此與足陋骨相應(yīng)。

腮田 脾之部,不宜稠密。

頤池 脾之部,痘如梅花,則脾土傷而瀉逆,主兇。

承漿 在頤前唇下五分宛中,足陽明脈之所會,毒生于此則兇。

氣樞 肺之樞,在頦下近喉處,痘多則兇。

喉突 在結(jié)喉一寸宛中,陰維在脈之會,肺之樞,主生殺之職,痘密于此則兇。

氣窩 肺之殺門,痘出于此大兇,穴在突下窩中,若三星乘照必死。

背座 下顴上囂,視此乃系難治。

項鎖 痘如蛇盤,則毒盛而難峻,肺之部也。

乳盤 心之樞也,痘如交累,則煩燥卷床。

膻中 又名胸阜,在兩乳中間,玉堂下一寸六分,任脈氣所發(fā),心之樞也。有痘則煩燥而主兇。

中脘 在臍上四寸,胃之膜手太陽少陽所主,任脈所會脾之關(guān)轄也。痘如蜂螫為兇。

臍封 脾之關(guān)也,不宜多痘,否則脾家瀉逆,而主兇。

臍麓 脾之關(guān)也,痘如旋珠必主瀉逆,而為兇。

肺俞 在背部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fā),然五俞之位,俱不可多痘,若并出于此,名為懸鏡而主兇。

心俞 在背部五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半。

肝俞 在背部九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半。

脾俞 在背部十一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半。

胃俞 在背部十二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半。

腎俞 在背部十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半,不宜多痘。

肩俞 癰毒結(jié)于此者可治。

傷門 五關(guān)為傷門,痘多則煩燥。

丹田 在臍上之丹田,蓄毒則腸結(jié)便難。

玄門 男之龜女之肥,屬水,而疔火不生,若疔生此大兇。

豐丘 五經(jīng)高處為豐丘,痘少則安寧順美。

曲池 在手肘曲處宛中,痘癰不宜,患此最宜速治,否則,易成痼疾。

三里 在膝旁牛犢下,二小痘癰結(jié),此命雖無妨,但防潰筋之虞。

臀阜 肝之軸,痘癰結(jié)此可治。

陽球 腎之關(guān)有毒則兇。

商丘 在足內(nèi)踝前微陷中,足太陰脾脈,所經(jīng)與絲竹相應(yīng)。

公孫 在足系足厥陰肝所經(jīng)。

涌泉 在足心宛中,涌泉牢塊則毒透足難治。

太沖 在足大指末節(jié),二寸或寸半陷中,又云在足間二寸,兩筋間。

太白 在足。

陰陵 在足。

委中 在足膝曲處。

陋谷 在足底與腮井相應(yīng),疔毒生此,決不可治。

論時日氣血循行略

人身血氣,晝行陽,夜行陰,自平旦寅時,從中焦注手太陰肺經(jīng);卯時,注手陽明大腸經(jīng);辰時,注足陽明胃經(jīng);巳時,注足太陰脾經(jīng);午時,注手少陰心經(jīng);未時,注手太陽小腸經(jīng);申時,注足太陽膀胱經(jīng);酉時,注足少陰腎經(jīng);戌時,注手厥陰心胞經(jīng);亥時,注手少陽三焦經(jīng);子時,注足少陽膽經(jīng);丑時,注足厥陰肝經(jīng)。氣血循行,不可太過,不可不及,候氣失時,災(zāi) 立見。且人之手足,各有三陰三陽。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共合十二經(jīng)絡(luò)。更有曰:凡子午卯酉日陰交于陽,氣不足,其痘多攻,寅申巳亥日,陽會于陰,血不足,其痘多剝,辰日陽氣行下,血留不進,其痘補血。戌日陰氣行上,氣留不足,其痘補氣,丑未日氣血均行,其痘多吉,此以時日陰陽立說也。然人身氣血虛實,一覽可知,且性稟陰陽各異,豈可拘一定之時候,以概不一之性稟哉!

七日五傳

一日二日,胎毒自腎而發(fā),至骨髓之分。二日三日傳心血脈之分。三日四傳脾胃肌肉之分。四日五日,傳至肝筋之分。五日六日,傳肺皮毛之表。七日八日濃濃漸干而愈。否則,為倒靨,或成癰腫矣。

五臟胎毒所發(fā)

肝為水泡,其色青小,是即俗謂水痘也。肺為膿泡,稠濁色白而大,是即俗謂痘子也。心為斑而主血,其色赤而小,次于水泡,是即俗謂喑子也。脾為疹,其色淺黃,而次必斑,是即俗謂麻子也。

紙捻照法

用紙捻飽蘸麻油,即用烘干,臨時欲用,再蘸其油,于燈上往來,略炙令油無泡,方點照之,則免熱油損傷皮肉,其照時須將門窗盡閉,致令黑暗,欲視其左,火移于右,欲視其右,火移于左,上下同此法照之,則痘之多少,色之何如,預(yù)見矣。麻疹則浮于皮外,而肉內(nèi)無根,痘瘡則肉內(nèi)有根而極深者也,故有以手摸之者,亦以其痘有根核而驗之耳。若以日光觀之,則不見矣。故不若火之為可預(yù)知也。凡以火照而見驚搐大叫者,亦痘候也。因心火太盛、而與外火和搏耳,治宜微利,以導(dǎo)心火,否則,驚搐踵作矣。

論服藥法并禁解毒藥寒涼

小兒多不肯服藥,強之亦不能多進,然病勢猖撅,非藥方不能驅(qū)逐,痘屬虛寒者,尚可延綿數(shù)日,屬實熱者,火性急速,藥不可緩,故惟宜重劑膿煎,止用頭服,則藥功方能勝病。至于乳母,亦宜服大劑,使乳汁亦有藥力。但解毒寒涼之藥,不可痘初輕服,蓋痘毒本于胎元,伏于腎臟,感觸而出,莫可御也。非若諸瘡之出,初發(fā)可用解毒內(nèi)消而愈。日成可用解毒,逐散而愈。蓋臟毒屬陰,而最深,必籍氣血送出于皮膚,運化于窠囊,收結(jié)成痂。還元而后已,寧有內(nèi)消者乎?寧有不成膿者乎?故諸瘡可以解毒為主,而痘瘡必賴氣血以送毒為主也。況解毒之藥,多傷胃氣,多損氣血,且毒有不必解者,有不可解者,如稟賦強旺,氣血充足,胃強能食,自能運毒以成功,此不必解毒者也。如稟賦怯惡,氣血衰微,胃虛少食,則雖調(diào)補氣血,尚慮不能送毒成功,此不可解毒者也。至于解毒之方,若投之于將出之際,則寒涼抑遏,毒滯于中,非徒無益而反害之。惟結(jié)痂之后,有余不盡之毒,假藥力以解散之,免其為癢為癰則可耳。

異痘須知

天根痘 凡諸痘不起壯而天庭、或曉星起灌者,乃精氣外生,或曰天根,是十有九生。

天空痘 諸痘起壯而天庭或曉星不壯者,乃血不灌頂也。故曰天空十無一生。

明朗痘 諸痘不起,太陰太陽獨起者,是如日月之為明,乃屬吉者也。

明蝕痘 諸痘起壯,太陰太陽不起者,日月被蝕而為兇兆。

海溢痘 諸痘不起而耳后方圓一寸獨起者,名曰星宿海溢,是腎經(jīng)旺也,可治。

海枯痘 諸痘俱起,而耳后方圓一寸獨不起者,名曰星宿海枯,是腎敗也,不治。

有根痘 凡痘頭面遍身稠密,十分危險,若得地閣方圓數(shù)粒如珠者,十有九生,蓋腎為人之根本,此痘腎旺,故曰有根,或曰足下有痘為有根。

無根痘 諸痘俱好,地閣方圓,陷伏干枯,或灰白不起者,是腎水絕也,不治。

繞膝痘 膝臏之間髓會于此,腎所屬焉,故若紅活起脹為吉,若色焦紫須防成疔。

抱鼻痘 面部俱稀,而鼻梁左右密如蠶種者,此毒聚于脾胃也。名曰抱鼻痘,其疔危也。然此若得形色不乘,余部俱順,亦見無恙。

單鎖口 面部俱稀,嘴角有一粒黑痘獨大者,此名單鎖口,若唇上下一圈,成串者,此名騰蛇鎖口,皆惡候也。

雙鎖口 兩嘴角俱有一粒者,此名雙鎖口,又名白虎須瘡,尤惡候也。

鎖項脫頤痘 一名盤蛇,一名托腮,一名纏喉。其痘遍身稀疏,惟項下至頤稠密一片者是也。乃系兇癥。

豬頸痘 凡痘喉頸窩太多者是也,急服玄參、桔梗、生地、甘草、牛蒡、山痘根之類,遲則其毒結(jié)喉而死。

肫痘 其痘中間多而兩頭少者,甚至絕無者是也,乃系大兇之痘,多有其毒內(nèi)攻,損傷心肺而死。

兩頭痘 一名兩截痘,又名春水段橋。其痘初標時自胸以上自臍以下,俱以見標,而中間一段,全元者是也。此因毒瓦斯壅盛,氣血相離不能交會,陽參于上,故頭面最多,陰滯于下,而腿足稠密,故胸腹絕少,為陰陽相離故也。故痘紅活而根窠圓潤者,急宜大補氣血,接續(xù)元氣,須于七日之內(nèi),速救為妙,至七日之后,則難救矣。惟正氣充足者,無妨,若頭面太多,肩背密甚者,死。豈可概以心胸稀少而忽之。

逆痘 其痘上身少而下體多者是也,此無大害。或曰從下先見而后上者為是、或以弟樣兄女樣男者為逆痘。

鴉翎痘 此天元足而壬癸充,有經(jīng)獨發(fā)之痘,名為鯨罩云衢,從見標起脹,俱黑圓綻光潤,圈圓頂峻,行漿漸黃,有神,此主后大富貴之痘也。狀元圖中俱載之。

鬼捏痘 此痘遍身全無點粒,其斑應(yīng)片,卻如打傷之痕,此名鬼捏,決為不治。

鬼痘 其痘見標即完遍體俱多,頭面全無者是也。又名無頭痘,五日之內(nèi),尚可救治,五日之外則難救矣。因氣血下行,不能上升故耳。急宜用川芎、升麻、甘桔、防風、當歸、僵蠶之類,如不急治則曲池生毒,一月見骨而死矣。

賊痘 其痘初出大紅如綠豆大,過一日便如黃豆大,再日再大,先起先脹,至后則又變白,根窠與頂全無血色,或如黃金形雖起脹,按之虛軟,宜急挑破,否則四五日上下,出血則死,更有深紅厥赤,摸過皮軟不礙手者,亦是,因盜周身之氣血,而盡附之,故易長易膿,故名賊痘。但比諸痘獨大,其大甚速者,是也。若過三日,則必變成水泡,甚或紫泡黑泡矣。若形大而黑摸甚堅硬,或圓殼色者,此為痘疔,宜急用銀箸刺破,口含清水,吸其穢血,用紫草膏或油胭脂加血余灰珍珠末填入瘡內(nèi),則諸痘自然起發(fā)也。

蛇皮痘 其痘頭面遍身并無空地,平塌而色白者是也。必枯干不能作漿,至十一二日而死。

藥患痘 初標紅潤,至四五日,忽變陷伏,不起將至里虛者,此名藥患痘也,治宜急扶表里為主。

九焦痘 凡痘而當正額地閣,顴骨胸背耳后手足皆有一二個黑陷者,名曰九焦,乃不治之癥也。

伏陰痘 其痘不灌膿,而內(nèi)瀉膿血,故名伏陰。宜急溫里。

水晶痘 其痘色似蘆花,乃系氣血兩虛之候,宜急大補,然皮薄甚者雖大補無益。

空倉痘 其痘雖似肥滿,而內(nèi)無膿血,里實干枯全無血水者,是也。決死之癥。

半邊痘 其痘或出于左,或出于右。歪斜頭偏盤暈散漫者是也。此痘雖飲食、聲音、二便如故,總難過七日也。

石臼痘 其痘中間有凹,四弦凸起,光亮好看,內(nèi)實,漿板不化,以手摸之,其硬如石,形如石臼,故名之。必死。

茱萸痘 其痘不甚起,其中亦凹,四弦皆有縐紋,以形似茱萸故名之,若根窠紅活者,以內(nèi)托散加減服之。

蟲痘 凡痘,夏月患者恒多生蟲,蓋熱甚則肉腐,肉腐則生蟲也。有不止夏月痘中生蛆,其瘡甚癢者,有云:此由毒留皮膚,熱腐而化,既腐于外,則毒亦外解,自元內(nèi)伏等患,故曰吉兆,或云草腐生螢,木腐生蟲,故為兇候,宜兼察形癥何如,以定吉兇,治宜以銀箸挑去,或用柳條鋪下,則蛆自出矣。

血痘 其痘初出,紅紫平如朱筆點于遍身者是也。內(nèi)根已腐,外苗必萎,六日之中決死不治。

火里苗 其痘自見點以至結(jié)痂,發(fā)熱不退而起脹灌膿,如期應(yīng)候,必至落痂,則身涼矣,故名之。

血 痘 此血協(xié)熱毒而自漿也。凡刺 血黑者不治,如血紅者,急與犀角地黃湯加白芍以制血解毒。

血靨痘 凡痘出稀少,而四五日胖如碗豆,六七日血靨痂干,色似丹砂,九日而痂落者是也。此是毒少而氣血充足,隨出隨痂不及釀膿也。是以為之最佳。

懸磬痘 其痘玉枕之間團聚成塊,若紫赤灰陷者,最為極危。蓋此系腦戶穴,而宗脈所聚也。

鵝口痘 鵝口者,痘正起發(fā)時,唇口痘先發(fā)黃,熟而帶漿是也。此毒發(fā)于脾,漸至嘔吐不救。

白漿痘 凡初起發(fā),其瘡頭便帶白漿者,此疫 痘也。凡痘有此主七日死。

破黃痘 其痘,人中一粒,比眾痘獨大,痘雖稀朗,至六七日或十二日傳經(jīng)時必然發(fā)瀉不治,蓋脾已腐敗也。

四圍痘 其痘初起,而根窠起發(fā)之際,四畔旋出小痘,攢簇,本瘡或發(fā)似粟米者,必不待養(yǎng)漿,即加瘙癢而死。

漏瘡痘 有于膿漿成熟之際,瘡頭有孔,膿水漏出堆聚干結(jié)成痂,色如天泡瘡者,此為漏瘡之美者也。更有不待養(yǎng)膿,忽而自破,漏出清水遂干黑者,此皆屬氣所為傳染相似,未有能治者也。

蛀痘 凡起脹時,痘上有小孔,不黑不白者,此名蛀痘,是表虛而腠理不密,大泄元氣,宜急保元湯加丁桂服之,其孔一密,而痘自起矣。如僅數(shù)顆,孔甚黑色者,則為疔也。

攀肩痘 其痘,肩項之上,稠密是也,如色又不佳者兇。

隱血斑 其痘形如豆殼而色灰白,全無血色,及至擦破而后血出而無膿漿者是也,不治。

赤萍瘡 凡痘出,如赤浮萍微微高起者是也。若抓破有血者急以解毒升發(fā)之藥救之,如成爛痘則無妨矣。

氣血兩敗痘 近看猶如水蓼花,遠望胭脂紫可夸,臨漿清水不成膿,古圣神農(nóng)無治法。

紫萍瘡 凡痘出齊紫色;不起兼不灌漿,如紫浮萍貼在肉上者不治。

白萍瘡 凡痘出齊白色,不起兼不灌漿,如白浮萍貼在肉上者不治。

燕窩痘 其痘在于后頸之間,風門大椎兩穴之處, 粒稠密者是也,若色又焦紫者必危。

垂珠痘 兩耳屬腎,腎本伏毒之上不宜受痘,今痘出耳葉之處,連綿如串珠,此毒瓦斯傷腎之甚,萬無一生。

草尾珠 其痘遍身俱陷,惟 骨一團,飽滿如珠者,是也。此癥尚可急治,而用補托灌膿之劑,或有生者。

黑痘 多屬血熱毒陷,況系天癸,奪權(quán)本最惡癥,但形狀多端,有血活而猶可救者,有色異而后主貴者,須細辨之,惟血不活者不可治矣。

贈痘 贈者,增出之,謂自起脹灌膿結(jié)痂,皆有之,凡頭面已破,又復(fù)灌漿于無痘處復(fù)出一層是也。又名補空痘。此因正氣得補,而復(fù)邪毒逐外也。故最易長,易膿,若服補托藥后不出,贈痘破處不復(fù)腫,貫者不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格尔木市| 家居| 汝南县| 保山市| 历史| 浠水县| 偃师市| 章丘市| 宁都县| 松潘县| 论坛| 凉城县| 平乡县| 成安县| 黄龙县| 肇庆市| 乌拉特后旗| 通辽市| 上林县| 克东县| 监利县| 巴彦淖尔市| 噶尔县| 奈曼旗| 界首市| 万州区| 正定县| 会同县| 类乌齐县| 延寿县| 随州市| 普格县| 桃园市| 昆山市| 城口县| 宿迁市| 南阳市| 宜阳县| 宣武区| 吉木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