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3章

血竭 乳香 沒藥(各一錢) 蟾酥 輕粉(各三錢) 雄黃(五錢) 麝香(五分) 上用真炭灰一斗三升,淋灰湯八九碗,用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取一碗收,留二碗,盛瓷器內,候溫,將前七味藥研為細末,入灰湯內用桑柳枝攪,再以好風化鍛石一飯碗,入藥湯內攪勻,過宿候冷,盛瓷罐內。凡遇惡瘡,點在當頭,一日二次,次日又二次,瘡頭蝕破血水出即愈。如藥干將前留灰湯入之。

透膿散

諸癰疽瘡,及貼骨癰不破者,不必刀針,以此服之,不移時其膿自透,累驗。

蛾口繭子,上燒存性,以酒調服,只用一枚。如用二三枚,即有二三口也,慎之。

萬病解毒丸

癰疽發背,魚臍毒瘡,藥毒草毒,蛇毒獸毒,諸惡瘡病,解毒收功并效。

五倍子 全蝎(各五錢) 山豆根 山茨菇(各一兩) 麝香(一錢) 紅牙大戟(七錢)朱砂 雄黃(各二錢) 續隨子(取仁,去油,取霜,五錢) 上先以前五味入木臼搗羅,為細末,次研后四味和勻,糯米糊丸,分作三十五丸,端午、七夕、重陽臘日,凈室修合,每服一丸,生姜蜜水磨下,井水浸研,敷患處,神效。

神仙太乙膏

治癰疽,及一切惡毒。不問年月深淺,已未成膿,蛇虎蜈螫,犬咬湯火,刀斧所傷,皆可內服,外貼。血氣不通,溫酒送下。赤白帶下,當歸酒下。唯閉赤喉風并用,新綿裹膏藥,置口中含化。一切風赤服,用膏捏作小餅,貼太陽穴,后以山梔子湯送下。打撲傷損,外貼內服,橘皮湯下,腰膝痛者,患處外貼,內服用鹽湯送下。唾血者,桑白皮湯下。每服一丸,如櫻桃大,蛤粉為衣,其膏可收十年不壞,愈久愈妙。

玄參 白芷 當歸 赤芍藥 肉桂 川大黃 生地(各一兩) 上銼碎,用麻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火熬黑色。濾去渣,入黃丹一斤,青柳枝不住手攪,滴水成珠為度,傾入瓷器中,掘窯埋土三日,出火毒閉之。

錦囊新制加味太乙膏

神治一切腫毒已潰、未潰,跌打損傷,風濕氣痛等癥,神效。古方因外貼內服,故未免其功不專,今張特定此方,專為外貼,而泄其拔毒,外治之功較前更勝也。

真麻油,二十四兩,煎濃,淋入亂發,以桃柳枝,不住手攪,令發熔化,再入蓖麻子煎枯) 亂發(一大團,以黑潤者,佳,零入油內煎化) 蓖麻子(二百粒,去殼,搗碎,入油煎枯) 以上煎至發化麻枯,入后藥慢火熬之。

大生地(四兩切片) 黑玄參 大黃(切片) 當歸(全,各三兩) 赤芍 白芷 肉桂(去盡粗皮,切碎,各二兩) 煎至藥色枯黑,濾去渣,慢火熬濃,方入后四味收之,軟硬得所,滴水成珠為度,夏天宜略老些,冬天宜略嫩些。

明松香(一斤,搗碎,入大蔥管內,以線縛好,放碗內,隔湯蒸化,取出候冷,去蔥研細,八兩,先下,次下黃丹) 真黃丹(二十兩,其色黃者,為真,水飛,曬干,炒黑色,十兩,若色紅者乃東丹也,不用) 滴乳香(箬上烘去油,研細,二兩) 真沒藥(二兩,箬上焙去油,研細) 四味放入,成膏,藏瓷器中,旋用旋攤,神效。

金絲萬應膏

治跌撲傷損并寒濕香港腳痛不可忍,小兒脾疳瀉痢,不肯服藥,貼肚上;咳嗽貼背心。

瀝清(二斤,凈末) 葳靈仙(二兩) 蓖麻子(二百枚,去皮殼) 沒藥 乳香(各一兩)黃蠟(二兩) 木鱉子(二十八枚,去殼,切片)麻油(夏二兩春秋各四兩) 上先將瀝青、威靈仙下鍋熬化,焦黃色,濾過頃入水內,候冷取出,秤二斤,再下鍋熔開,下麻油、黃蠟、蓖麻子用槐、柳枝不住手攪勻,慢火熬至滴水不粘手,扯拔如金絲狀。如硬加油少許,如軟加瀝青,試得如法,卻下乳香、沒藥,未起鍋在炭火上再用槐、柳枝攪數百次,又以粗布漉下水盆內,扯拔如金絲為度。

錦囊風氣跌撲膏藥神方

男發(一大團) 蓖麻子(去殼,二百粒) 豬脂(熬油,二斤八兩) 麻油(八兩,以上先熬,熬至發化,蓖麻子焦枯,再入后藥) 威靈仙(三兩) 熟地(二兩) 獨活(一兩五錢) 金銀花(二兩) 當歸身(一兩五錢) 白芷(一兩) 川烏(六錢) 草烏(六錢) 肉桂(去皮,一兩)以上熬至藥色焦枯,去渣,細絹濾過,慢火再熬,不住手攪,入后藥收之。

乳香(一兩,箬上炙,去油,研細) 沒藥(一兩,箬上炙,去油,研細) 真黃丹(炒燥,羅細,八兩) 明松香(水煮三次,去水,熔化,入夏布濾過,凈,六兩) 麝香(二分)以上先將松香,黃丹下后,煉至軟硬得所,滴水成珠,離火再下乳、沒、香三味,打勻,藏瓷器中,旋用旋攤。

摻藥方

生肌長肉,神效。務研極細,否則作痛。

珍珠(二分,生,研極細) 乳香(箬上炙,五分) 沒藥(五分) 鉛粉(五分) 爪兒血竭(五分) 真掃盆粉(四分) 兒茶(三分) 上白粘(一錢) 大冰片(二分) 象皮(一錢,切框,瓦條,細灰拌炒珠) 先用濃茶或豬蹄湯洗凈,以少許摻之。

神效托里散

治一切癰疽發背腸癰。

黃 忍冬葉 當歸(各五錢) 粉草(二錢) 用酒煎服。

神效栝蔞散

治乳癰瘰 ,與立效散相間服。

黃栝蔞(一枚,杵碎) 當歸尾 甘草節(各五錢) 沒藥(另研,一錢) 用酒三碗,煎一碗,分三次服,未成即消,已成即潰。

立效散

治癰疽瘰 。

角刺(半斤,炒赤) 粉草(二兩) 乳香 沒藥(另研,各一兩) 黃栝蔞(五個,去皮研碎) 每服一兩,好酒煎服。

神效酒煎散

治一切瘡瘍,其效如神。

人參 沒藥 當歸尾(各一兩) 甘草 栝蔞(一枚,半生半炒) 上以酒三碗,煎二碗,分四服,渣焙干,加當歸末一兩,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

治積年骨疽。甩自死蛤蟆一枚,頭發一把,豬油一斤半。上煎消盡,冷納鹽一合,為膏敷,日一易,蟲出如發。

一方治一切疔瘡。用紫梗菊花根、莖、葉皆可,研碎取汁,沖酒飲之,渣敷疔上,一宿即愈。

一方疔瘡,用生蔥和蜜搗敷患處,過一飯時,疔即拔開。

寶鑒保生挺子

治疔瘡背疽瘰 ,一切惡瘡。

金腳信 雄黃 砂(各二錢) 輕粉(半大匣) 麝香(一錢) 巴豆(四十九粒,文武火炒研) 為極細末,用黃蠟五錢,熔開,將藥合成挺子,冷水浸,少時取出,旋丸捏作餅子,如錢眼大,將瘡頭撥開,安一餅子,次用膏貼。

蟾酥丹

治疔瘡。

蟾酥不拘多少,上以黃丹、白面等分,為丸,如麥粒大,針破廳瘡,以一粒納之

飛龍奪命丹

治惡疽發背不痛,或麻木,或嘔吐昏憒。

蟾酥 輕粉 乳香 沒藥 朱砂 血竭 銅綠 膽礬(各一錢) 生白礬 雄黃(各二錢)麝香 冰片(各三分) 蝸牛(二十個,另研) 為末,將蝸牛碾爛,入藥末,搗勻,為丸,如綠豆大。如丸不就,入些酒糊丸,每服七丸,或九丸或十一丸,用蔥白三五寸,病患自嚼爛,吐于手中,男左女右,包藥在內,用熱酒和蔥送下。如人行五六七里,汗出為度,無汗再用蔥研爛,裹藥服。此為外科圣藥。

桔梗湯

治咳膿腥血肺癰。

桔梗(炒) 貝母 知母(炒) 桑白皮(炒) 枳殼 黃 (炒) 當歸 防己(各一錢) 地骨皮 栝蔞仁 薏苡仁 杏仁 甜葶藶(炒,各五分) 五味子(炒杵) 百合(炒,各一錢五分) 作三劑,水煎服。

消毒湯(一名紫花地丁散)

治惡瘡腫毒。

紫花地?。ㄈヌJ) 金銀花 當歸 大黃(酒浸,焙) 赤芍 黃 (各五錢)甘草(一錢) 一方加升麻。為末,作二服,酒煎。

蟾酥丸

治諸惡瘡。服之微汗即效。

雄黃 乳香(各一錢) 蟾酥(一分) 用黃酒熱面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蔥白湯下。不愈,再一服。

七寶檳榔散

治玉莖疳瘡,或漸至蝕透,久不愈者檳榔 蜜陀僧 雄黃 輕粉 黃連 黃柏 樸硝(各等分) 為末,先將蔥白漿水洗凈,軟帛試干。如濕瘡干摻,瘡干油調搽。

一方治玉莖疳瘡,或漸至濕透,有爛去其半,服此而愈。

黃連(二兩) 甘草(一兩) 蓄(四兩) 水煎內服,外洗甚效。

下疳摻藥

孩兒茶(三分) 甘蔗頭灰(一錢) 冰片(一分)研極細末,摻之甚效。

一法治附骨癰疽將成,用此法即散。

其法急掘地坑,以火 紅,沃以重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席圍抱下截,使熱氣熏蒸,腠理開,氣血暢,毒瓦斯解而愈。

乳癰

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乳子之母,不知調養,忿怒郁悶所遏,濃味炙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陽明之血沸騰,故熱勝而化膿,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 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于初起時便須忍痛揉吮令通,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癰癤。凡四十歲以前者易治。若五十內外者難痊,蓋陽明厥陰兩經之氣血漸衰耳。治法,疏厥陰之滯。以青柴,清陽明之熱以石膏,行瘀濁之血以甘草節,消腫導毒,以栝蔞子或加沒藥、青橘葉、皂角刺、金銀花、赤芍、連翹、當歸之類,然須以少酒佐之。若加灼艾二三十壯于腫處,其效尤捷,不可輒用針刀,必致危困。若因憂怒郁悶,年月累積,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癢,數十年后,方為瘡陷,名曰奶巖。以形凸凹,似巖穴也,不可治矣。惟于始生便須消釋病根,心清神安,然后施之治法,亦有可安之理。

最效散

治吹乳。用螃蟹去足,燒灰存性為末,每服二錢,黃酒調下,外以蓮須蔥白搗爛鋪乳上,用瓦罐盛灰,火熨蔥上,蒸出汗即愈。

青橘連翹飲

青皮,栝蔞,橘葉,連翹,桃仁,皂角刺,柴胡,甘草,如破,多加參 ,水煎入酒服。

經驗方

治乳初腫作寒熱。用蒲公英三顆,金銀花二兩,水酒煎熱,服取微汗,睡醒即消,其渣敷乳上。

乳硬痛。

沒藥 甘草 當歸(各三錢) 水煎,入酒熱服。

錦囊新定消乳癰神效方

金銀花(二兩) 蒲公英(一兩) 甘草節(三錢) 沒藥(二錢) 歸尾(六錢) 水酒各三碗,煎一碗,食后服渣,再煎,絞汁服。

一山居婦人吹乳,用桑樹蛀屑,飯搗成膏,貼之。

栝蔞散

治乳癰奶勞。

栝蔞(一個,去皮焙) 生甘草(三錢) 乳香(一錢,另研) 當歸(酒浸,焙,五錢)沒藥(二錢,另研) 用無灰好酒三升,銀石器內慢火熬取一升清汁,分作三服飲之。

如乳栗破者,少有生,須用參 歸芍大補而解毒,外以丁香末敷之。

瘰癭瘤大小總論合參(附梅核)

瘰 者,先賢名曰丸漏,是由其人陰虛火盛沖擊,開沖管束之處,而又過食 炙,風痰熱毒相搏,而結成頑核,郁滯不散,久則內潰而為瘰 。治宜養陰和肝,理脾舒郁,化痰清利,切勿徒事克伐,以損真元。若夫嬰兒產下,因胎毒而即患者,此稟母之肝膽二經火郁氣滯,亦宜平肝滋腎化毒為主,蓋瘰 之源,雖由于肝,實根于腎,夫肝火之有余,乃腎陰之不足,故其本在臟,其末上出頸,腋之間。若浮于脈中,未著于肌肉,而為膿血者易去也。若反其目而視之,赤脈貫于瞳人。如見一脈,即一歲死,見一脈半,即歲半死,二脈三脈亦如之。若赤脈未見者,庶可治焉!其始必止發一枚,次必連生大小十數,纏繞項下,先腫作膿,穿破難干,故名漏項。若在胸旁,或兩脅者,此名馬刀,至若其口深黑,內潰精爛,穿透咽喉,飲食不通,目腫舌出,耳出黃膿者不治,更有無故寒熱,身體頭項結核如 ,及心胸腹背,皆有堅核而不痛者,此名為結風氣腫也。審其是風是火,或虛或實治之。

瘰 者,手足少陽蘊熱結滯所致也。二經多氣少血,所以結核堅而不潰,延蔓串通。若陽明經則氣血多而潰矣。即俗名爛 ,惟少陽起者,當從本治,俗醫不知,概以毒藥攻之。如負薪救火,為害更甚,元氣弱者,反成勞弱矣。

夏枯草,能散結氣,而有補養血脈之功,能退寒熱,虛者盡可用之。若實者,佐以行散之藥,外施艾灸,亦漸取效。

又結核或在項,或在背,或在身,或在耳后,或在頂門。如腫毒不紅不痛不作膿者,多是痰注氣滯不散,不外乎曰痰、曰氣、日熱三者,久不已,則成瘰 ,宜早治之。大抵因七情之氣郁結,或因飲食之時觸犯怒惱,遂成此癥。婦人女子,患此最多,治宜開郁順氣利隔,化痰清肺。然未有不陰虛火旺而有癆瘵根腳者,更宜兼乎補陰乃其治也。

癭瘤者,癭則著于肩項,瘤則隨氣凝結,戒食濃味,忌妄破決。凡侵大侵長,堅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癭。皮色不變,即名肉癭,筋脈露結,名曰筋癭。赤脈交結者,名曰血癭。隨憂愁消長者,名曰氣癭。五癭皆不可妄決破,惟胎癭破而去其脂粉則愈。

一方治瘰 。

海藻(洗去沙土,曬干) 昆布(揉去土,同上味先研,為末) 何首烏(木臼搗為末) 皂角刺(炒令黃色) 公蛇蛻(樹上或墻上是也,用一條,平地上者是母)五味為細末,和勻一處,豬頭項下刀口肉,燒熟蘸前藥末吃,于食后倒患處眠一伏時,每核灸七壯,口中覺煙氣為度,膿盡即安。初生起時,灸曲池,男左女右。

連翹丸

治瘰 結核已破,或未破者。

薄荷(新者,二升,制取汁) 皂角(一挺,水浸,去皮制取汁) 上二味,于銀石器內熬成膏,次入青皮一兩) 皂角子,(慢火炮去皮,取皂子仁搗羅為末五錢),陳皮(一兩),連翹(五錢),黑牽牛(二兩五錢,半生半炒),五味為末,用前膏子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連翹湯,食前送下。

一方治瘰 。

用斑蝥(一兩,去足翅) 粟米(一升,同炒黃色,去米) 細研,入薄荷末四兩,雞子清丸,綠豆大,空心蠟茶湯下一丸,每日加一丸,加至五丸。又方,用鳥雞子一個,丸上開一竅,攪清黃令勻,以斑蝥一個,去足翅,入雞子中,紙糊封之,飯上蒸熟去殼,并斑蝥,空心吃雞子,一日一個,以瘥為度。

無比方

治瘰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右旗| 山阴县| 洪雅县| 潼关县| 康马县| 宜良县| 图们市| 项城市| 襄城县| 宝清县| 文化| 尉犁县| 萨嘎县| 宁陵县| 仙游县| 海城市| 甘南县| 延边| 乡城县| 洪泽县| 博白县| 南汇区| 大渡口区| 丰都县| 宁陵县| 都匀市| 浑源县| 黄石市| 固阳县| 贺兰县| 枣阳市| 南开区| 贵溪市| 安多县| 阿图什市| 治县。| 措勤县| 和硕县| 明星| 阿荣旗|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