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癸卯(一七二三)春二月壬戌(十二日),召董永芠來京,以秦國龍為福建按察使(由御史遷)。
三月丙申(十七日),刑部議奏:『臺灣叛賊鄭文遠等家口,應分別定罪』。得旨:『凡謀反大逆以及謀叛重罪,均無可宥,按律凌遲處死。正法之祖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期親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已未析居,男十六以上不論篤疾廢疾,皆斬。但此案事起倉卒,遠隔海洋;親屬人等,有身在臺灣者、亦有身在內地者。若概從誅戮,情堪憫惻!除身在臺灣者依律正法外,其內地者從寬免死,解部給與功臣之家為奴。該督、撫逐一詳查,應行正法者正法、應行解部者解部』。
辛丑(二十二日),以黃叔琬為福建布政使(由太仆寺少卿遷)。
秋七月戊子(十一日),命征剿西藏、臺灣有功員弁身故者均予議敘,著為例。
八月乙卯(初八日),兵部議覆:『巡視臺灣御史吳達禮奏:諸羅縣北半線地方,民番雜處;諸分設知縣一、典史一。其淡水系海岸要口,形勢遼闊;請增設捕盜同知一。應如所請』。從之。定諸羅分設縣曰「彰化」。
丙寅(十九日),兵部議敘福建官兵克復臺灣功。得旨:『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圣略神威,取入版圖。逆賊朱一貴等倡亂,占據臺地;皇考籌劃周詳,指授地方官員遣調官兵,七日之內剿除數萬賊眾,克復全臺?;士籍敶呵锔哌~,威揚海外,功德峻偉;官兵感戴皇考教養之恩,奮力攻取,甚屬可嘉!固不必援引前例,后亦不得為例。茲仰副皇考從優敘之曠典,官員見行議敘功加外,著概行各加一級??偠綕M保雖有失陷地方之罪,但一聞事發,即親往廈門撫慰眾心,遵依皇考指示,調遣官兵,七日之內克復臺灣。滿保、著兼兵部尚書職銜。提督施世驃統領大兵徑渡海洋,鼓勵將士;屢經大戰,擊敗賊眾,七日之內克復臺灣,厥功甚大!施世驃,著給與世襲一等阿達哈哈番??偙偎{廷珍曾協助施世驃,著給與世襲三等阿達哈哈番。水師營副將許云,失陷臺灣非關伊罪,奮勇前進,多殺賊眾,身又陣亡;著給輿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參將羅萬倉、游擊游崇功俱系陣亡,著給世襲拖沙喇哈番??偙贇W陽凱,著追贈太子少保。參將林亮,著給拜他喇布勒哈番。游擊董芳、守備何勉,俱著給拖沙喇哈番』。
冬十二月己酉(初四日),予故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祭葬,謚「勇果」,贈太子少保。
雍正二年甲辰(一七二四)冬十一月庚戌(初十日),臺灣生番藍郎等四社歸順。
乙卯(十五日),以秦國龍為福建布政使、丁士一為福建按察使(由巡視臺灣御史遷)。
雍正三年乙巳(一七二五)春正月丁卯(二十八日),浙閩總督滿保奏:『臺灣陳阿難、益難等六社生番歸化,每歲照例以鹿皮代稅』。下部知之。
三月戊申(初十日),添設福建臺灣府新設彰化縣儒學教諭一,改諸羅縣羅漢門地方歸臺灣縣轄。
丁巳(十九日),浙閩總督覺羅滿保奏:臺灣山后七十四社生番歸化。
夏五月壬子(十五日),臺灣生番巴荖遠等四社、貓仔等十九社歸化。
秋七月壬寅(初七日),以宜兆熊署福建總督(由福州將軍遷)。
癸亥(二十八日),諭大學士等:『據廣西巡撫李紱參奏黃國材等向在廣西經收捐榖事例,正項之外,侵匿數倍;應行追查。黃國材,著解福建巡撫任,發往廣西質審』。
乙丑(三十日),調毛文銓為福建巡撫(由貴州調)。
冬十月戊辰(初四日),調高其倬為閩浙總督。
甲戌(初十日),浙閩總督覺羅滿保卒,遺疏聞。得旨:『滿保向來居官雖無廉介之稱,然才干優長,盡心辦事,整飭營伍、經理海疆,實為稱職。昔年臺灣一事,雖不得消弭于未然,而能于七日之內即行克復,功過足以相抵。朕即位以來,時加教誨;滿保亦知奮勵,矢志廉潔。及抱病沈篤之際,尚能留心地方,將黃國材留閩以待新任巡撫,并將總督印務交與將軍宜兆熊;此等料理之處,俱屬得體。今聞溘逝,朕心深為軫惻!應得恤典,著察例具奏』。
雍正四年丙午(一七二六)春二月丙子(十三日),以丁士一為江西布政使、喬學尹為福建按察使(由禮科執事中遷)。
三月辛亥(十九日),以沈廷正為福建布政使。
秋七月辛卯朔,諭內閣:『凡各省地方有闕米或米價昂貴者,必系其地上年荒歉所致。今歲楊文干奏:廣東米貴,駐防兵丁有不許巡撫減糶之事。宜兆熊、毛文銓又奏:福建闕米,有土棍搶米之事。此二省上年俱奏稱豐收,并未云荒歉也。且據黃國材稱:福建積榖見有一百六十余萬石;而毛文銓乃奏請于江西采買米石,朕巳降特旨令江西運米十五萬石往福建平糶。然黃國材謂福建有米,而毛文銓則求米于鄰?。挥^此則當日兩人之交代,種種不清可知矣。滿保、黃國材在福建多年,諸事善于掩蓋彌縫;或毛文銓被其所愚耳。至福建、廣東二省地處極邊,米榖應作何貯備?著九卿會議具奏』。尋議:『福建地處海濱,福、興、泉、漳四府人多田少,皆仰給臺灣之米。自嚴禁奸商販米出境之后,民食??嗖蛔恪S赫辏钪硷啺l臺灣倉榖,每年碾米五萬石運赴泉、漳平糶。今請再動正項錢糧,運米十萬石存貯邊海地方。至臺灣商販,任許至福、泉等府貿易。其米船入海口設禁巡防,應令該督、撫另行詳議。至廣東近經總督孔毓珣以潮州谷少,不足碾米給兵;惠州榖多,又不能出陳易新。請撥惠州府倉榖平糶,將價銀解交潮州府買榖存貯;實裒多益寡之良法。應令該督、撫將通省倉榖照此斟酌,令其多寡得宜,以儲民食。再,粵西梧、桂二府與廣東接壤,產米甚多。先經巡撫汪漋奏稱桂林等四府所有捐榖「糶三」價值,不必轉糶還倉,請將銀解部;經戶部議準在案。應將此榖價仍買榖石,運交廣東分貯州縣,亦足以補益倉儲』。從之。
九月壬辰(初三日),以宜兆熊為湖廣總督(由福州將軍遷)。
冬十二月壬午(二十五日),以毛文銓為江南京口將軍、常賚為福建巡撫。
雍正五年丁未(一七二七)春二月癸亥(初六日),調常賚署廣東巡撫(由福建調)。
甲戌(十七日),加福建興泉道巡海道銜,移駐廈門,改臺廈道為臺灣道。添設臺灣府通判一,駐澎湖;裁澎湖巡檢一。
三月辛丑(十四),兵部議準:『福建總督高其倬奏:閩省福、興、漳、泉、汀五府地狹人稠,自平定臺灣以來,生齒日增;本地所產,不敷食用。惟開洋一途,藉貿易之盈余,佐耕耘之不足,貧富均有裨益。從前暫議禁止,或慮盜米出洋。查外國皆產米之地,不藉資于中國;且洋盜多在沿海直洋,而商船皆在橫洋,道路并不相同。又慮有逗漏消息之處;見今外國之船許至中國、廣東之船許至外國,彼來此往,歷年守法安靜。又慮有私販船料之事;外國船大、中國船小,所有板片桅柁,不足資彼處之用。應請復開洋禁,以惠商民;并令出洋之船,酌量帶米回閩,實為便益。應令該督詳立規條,嚴加防范』。從之。
冬十月戊子(初六日),諭吏部:『臺灣遠隔重洋,向來學政交與臺灣道兼管。朕思道員管理地方之事又兼學政,未免稍繁;應將學政交與派往巡察之漢御史管理。永著為例』。
十一月丁巳(初五日),諭內閣:『……浙閩總督高其倬辦理兩省之事,才力少不及;李衛著授為浙江總督,管巡撫事。從前鄂海、楊琳為總督時,因不能兼攝兩省之事,是以曾用年羹堯為四川總督、孔毓珣為廣西總督??傊昧繒r勢,因人而施也。今李衛亦照此為浙江總督,不為浙江定例』。
庚辰(二十八日),以趙國麟為福建布政使(由長蘆鹽運使遷)。
雍正六年戊申(一七二八)春正月壬戌(十一日),調朱綱為福建巡撫。
秋八月壬辰(十四日),高學尹緣事革職,以潘體豐為福建按察使(由漳州府遷)。
冬十月壬辰(十五日),調劉世明為福建巡撫。
雍正七年己酉(一七二八)春正月庚戌(初五日),諭吏部:『臺灣地方遠隔重洋,全在府、道、廳、縣各得其人;而該員又須熟悉風土情形,殫心辦理,于地方始有裨益。向例:人員以三年為滿。后經原任總督滿保條奏,將三年任滿之員加銜再留三年,所以慎重海疆俾諳練之人久于其任也。今據總督高其倬折奏:「臺灣以六年為滿,而調任之時渡海而往,即須數月;任滿之后候缺挨升以及交盤渡海,又或一、二年不等。是前后合計,須八、九年。且臺灣之例,不帶家口;其父母、妻子隔越海洋,未免有所牽掛。應否請以四年為滿」等語。朕思臺灣道、府、廳、縣等官,自宜選用熟習諳練者。然定期六年為滿,又加以候缺交盤渡海之期,實為太久。今再四思維,臺灣人員自到任之日為始將滿一年之期,著該督、撫于閩省內地官員內揀選賢能之員乘冬月北風之時,令其到臺;新舊協同辦理,半年之內大約可以熟悉地方情形,則令舊員乘夏月南風之時回至內地補用。將來接任之員,俱照此更換。該員到臺協辦之時,俱一體算俸,并給與俸銀及養廉之項。如此,則該員在臺前后不過二年,為期甚近;而更換之員先后協辦,又可習練地方事宜,似有裨益。其道、府大員作何請旨揀選、同知以下等官作何銓選調補及量加議敘之處,該部詳悉妥議具奏』。
己未(十四日),命臺灣戍卒家在內地,歲發帑金四萬兩養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