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建置沿革志【星野氣候附】(2)

星野之分,本于《周禮》,掌自保章,以星土星土云者,星所主之土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謂所封中之封域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事至重也。閩為古越地,查郡志所引說分野者,或專言斗,或專言女,或兼言牛女,無容悉述。竊以為言必宗諸經,事必驗其往。今按《堯典》歷象日月星辰,以辨九州星土,自有分屬不差者。蓋以日月所會之辰,分周天之度為十二次,而二十八宿各有所附。星紀一辰,為丑宮之次,而斗牛二星附焉。斗牛之星麗于天,吳越之土奠于地,了如指掌,是其宗諸經者然也。又按《史記·天官書》載,越之亡,熒惑守斗,是歲閩越徒民江淮。《唐書·天文志》載,景福元年,有星孛于斗牛,占曰:“越有自立者”。是時,王潮起于泉中,觀其妖祥,果有足憑,是其驗于往者然也,而閩疆之星野定矣。至泉郡之隸于閩省,晉邑之隸于泉郡,所分何星?即《周禮》所謂所封封域,皆有分星者。然觀鄭注云:州中諸國中之封域,于星亦有分焉。其書亡矣。堪輿雖有郡國所入度,非古數也。今其存而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是鄭康成因書亡無稽,亦第據星紀之次,辨吳越而分斗牛,余不能推也。則今晉邑之隸于泉,亦止得以閩省之主星紀分斗牛者概之,惡能辨其細分乎?天高星遠,渺茫雖窺,姑存以俟知者。

氣候

有星野必有占驗。風雨寒暑之占,皆氣候所在,而政事由此出焉。圣王在上,風雨節,寒暑時,《洪范》所載,休徵其最著者。日月循冬夏之行,箕畢協風雨之好。誰司民牧,可勿省諸?泉在省東南,氣候與福、興、漳略近,而比延、建、汀、邵寒減而暑多。晉又在郡東南,氣候與南、惠、同相去不遠,而比安溪較為和煦。即一邑之內,亦似西北寒而東南暖。第東南濱海,盛氣吹扇,大風隨時鼓蕩。西北負山,濕云流沛,暴雨不時淋漓。而西北地窄,東南地寬,溫燠多于寒冷,雖隆冬亦不甚栗烈;膏雨少于颶風,雖融春或苦于亢旱。有時風勢挾雨而來,連綿不止,則暑可變寒;有時暑氣侵寒而至,郁蒸必泄,則風可致雨。是皆地氣之所為,而天時亦因之有變。地下多泉,故萬戶可井;地煖不凍,故三冬無冰。土田得泉而宜稻,利冠百苗;稻谷得暖而欣榮,歲收兩季。木不松柏而鮮彫,村民何知寒歲?花如桃李漸舒萼,僻地早得陽春。非有深山窮谷,亦無瘴氣煙嵐。惟當春夏交際,梅雨連旬,墻壁流汗,幾案生毛,蘊藏之物,內自變態,一失曬晾,則將朽腐而不可救。至若冬春之月,時作颶風,因風可以卜雨。冬月雨在颶風后,春月雨在颶風前,鄉民占驗,亦多不爽。要之節候宜氣撫五辰,以康庶事司牧職也。堂上奏薰風之曲,郊外興陰雨之歌,豈不休歟!

田家歲時占驗并風雨雜占(附,從府志抄錄):

元日喜晴,天陰,東北風主大熟。立春日同。又俗自元日順數至八日止: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若其日天色晴明,則所屬之物蕃育,否則災。立春后下霜,不出三日便雨。 天誕日有雨,凡遇神誕之日多有雨。 上元日,朝占百果,午占晚禾,晚占早禾,皆欲晴明。諺云:“雨打元宵燈,早禾一束稾。”驚蟄前雷發聲,主多雨。諺云:“未驚蟄先發雷,四十九日云不開。”“三月三日聽鼃聲,午前鳴,高田熟,午后鳴,低田熟。”唐詩云:“田家無五行,水旱聽鼃聲。”春天氣候其變最易,乍晴乍雨,頃刻不同。如晨起晴,食頃即雨,晨起雨,食頃即晴,往往皆然。春天播種之時,遇北風則禾爛根不生,多黃萎。 春月天氣陰寒主雨,愈寒雨愈不住。冬月天氣溫暖主雨,愈暖雨愈不休。諺云:“春雨寒,冬雨暖。”春雨在颶前,冬雨在颶后。 春天欲雨則西北山頭霧障,冬天欲雨則東南海口云密。諺云:“春看山頭,冬看海口。”立夏及小滿日俱宜雨,諺云:“立夏不下,高田莫粑。小滿不滿,芒種莫管。”凡四月初一至初四日俱喜晴,若雨則早稻歉收。初五有雨則主歲豐。諺云:“七日雨,果子荒。”言妨果也。“八日雨,破池塘。”言水漲也。“九日雨,再起倉。”言多谷也。 是月二十六日宜北風。諺云:“南風吹過北,有錢糴無谷。北風吹過南,無錢也去擔。”芒種前遇壬,謂之入梅。此時氣候融液薰蒸,磚地汗出,幾案潤生,無日不雨,衣服食品之物最易陳腐。至夏至后遇庚出梅方止。 夏至在五月中則谷賤。諺云:“夏至在月頭,一喫一邊愁。夏至在月中,愁殺糶谷翁。”是日又宜雨,為秋熟之兆。 五月十三日關帝誕,若雨,名關刀水,早稻多空粒不實。 六月初三日有雨則多雨。諺云:“六月初三雨,七十二云頭。”小暑大暑皆不宜雨,諺云:“小暑雨,餓死鼠。大暑雨,餓死牛。”六月十二日常北風,農人最忌之。是日無風,則風不害稼,極準。 是月多暴風,謂之風癡。如得雷鳴,則不患。諺云:“一雷止三癡。”夏間久雨大水,須轉兩南風晴明。若轉東南風晴明,不出數日依舊大水。 夏夜星密主熱,夜晴而見閃電,謂之熱閃。在南主久晴,在北主有雨。諺云:“南閃千年,北閃眼前。”夏秋間久雨,若變東南風即占大水。蓋東南風則雨吹入諸縣深山之中,無處滲泄,山水齊出,溪流暴漲,加以逆潮,則水淹入郡城。如遇潮退,溪漲歸海,即不患。 夏秋間夜靜不風,一天星斗閃爍搖動,明日必風。 立秋若在六月終,則早禾反遲。諺云:“六月立秋要到秋,七月立秋不到秋。”七夕多有微雨,俗謂之天孫淚。 中秋月亮,主冬稻豐收。 中秋陰云不見月,次年元宵必雨。諺云:“云蔽中秋月,雨打元宵燈。” 重陽日不宜雨。諺云:“重陽無雨一冬晴。” 霜降日下雨,冬稻白秕歉收,晴明則結實有收。 九月驟寒飛霜太早,謂之青霜,冬稻忌之。 立冬日及十月朔日不雨,主一冬和暖。諺云:“十月初一晴,柴炭土樣平。”以后又宜雨。諺云:“十月雨連連,高山也是田。”是月二十六日若晴,則晴彌月,風亦然。 冬至雨,除夕晴。冬至晴,除夕雨。諺云:“干冬至,濕年兜。”冬至若在十一月上旬,歲暮寒;在中旬,冬及春皆和暖,在下旬,寒在春后。冬至前米價高,后必賤;低則反貴。諺云:“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大寒小寒日雨雪,損牛羊。 臘月念四日多有風,正月初四日多有雨,俗名送神風,迎神雨。 冬月三日風,則三日下霜,又三日和暖,歷驗皆然。凡氣候常寒之時或過于溫暖,南風薰蒸,郁而不達,地下生濕,人服單衣,則天時必變,立轉北風,大雨滂沱,頃刻化而為寒。暑月若炎熱太甚,氣帶津汗,風寂不動,午后西北方云起,雷雨交作,勢如傾盆。若久不雨,又無雷鳴,氣帶干燥,風來如火燒肌,黃云片片飛越,則必有暴風害稼、殺果、拔木、發屋,俗名風癡。物極則變,必然之理也。 日暈主雨,月暈主風。月暈看何方有缺,則此方風來;若圓而無缺,亦主多雨。占書云:“月暈若無門,半夜雨沉沉。”然惟秋冬月最多主風,春夏月暈則主雨。 日將入有赤霞薄繞之,已而散為日腳者,主風。云細細滿天如魚鱗狀者,亦主風。 日入后起青白光數道,東西亙天,惟夏秋間有之,俗呼青白路,主來日酷熱。 日出早主雨,晏主晴。此言久雨之時,正當天明,云忽一掃而卷,即日光出,所以言早,少刻必雨。言晏者,日出之后,云漸漸開也,必晴。皆驗無差。 久雨未晴,忽于當午見日,少頃云即復布,其雨更甚。 凡久雨,晚后云開,西邊返照爽朗,則來日必晴。 清晨下雨,雨必不多。黃昏下雨,則雨連夜不停。五更雷鳴,亦主大雨。 凡虹長半天,一頭掛南入海,主大水。兩頭俱在東北掛山,主食禾稼。 中天有斷虹,無首尾,長一丈或數尺者,主大風雨,俗名破帆風。 稻當開花時,有虹見,或午間遇西北風,夜間閃電,主谷不實。又似雨非雨,時下數點,皆主蟲。 早稻將熟之時,宜烈日,不宜陰雨。或每日有西北雨,雨過日曬,禾亦易熟。冬稻將熟之時有雨,則其谷愈實。諺云:“春稻頭戴火,穩稻水淋尾。”凡果實之類與五谷相消長,荔支、楊梅太多則是歲荒歉。諺云:“山頂紅,地下空。” 凡晴天之時,日入后滿天紅霞如絲如縷,不作大片者,主明日陰雨;若成片,則晚霞主晴,朝霞主雨。 鳴鳩有還聲者謂之呼婦,主晴;無還聲者謂之逐婦,主雨。 家雞宿遲,主陰雨。母雞負雛,謂之雞馱兒,主雨。 觀鵲巢以占一歲風之大小,驗獺窟以占水之高下。 蝦蟆鳴,主雨。 天將雨則蟻出穴,負土成封。 海嘯主風。礎潤主雨。

〔校注〕

〔一〕五代后晉出帝石重貴“開運”只有三年(公元九四四至九四六年)。此處有誤。

〔二〕李璟滅閩,應是閩恭懿王(王廷政)天德三年乙巳(公元九四五年)。即后晉開運二年。

〔三〕“至正”疑為“至元”之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育儿| 湟中县| 卢湾区| 江口县| 峨眉山市| 西吉县| 天柱县| 富裕县| 皮山县| 饶河县| 麻栗坡县| 南召县| 张掖市| 祁门县| 大冶市| 贵德县| 呼伦贝尔市| 钟祥市| 石河子市| 卓资县| 铜山县| 鹤山市| 乳山市| 宁阳县| 长乐市| 石台县| 济南市| 界首市| 孟津县| 江油市| 南充市| 彭州市| 晴隆县| 博白县| 慈溪市| 揭东县| 西林县| 滁州市| 交口县| 凌海市| 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