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自淮海書于內《禹貢》,閩蠻著于《職方》,福省處寰宇東南,溫陵又處諸郡東南,伊古以來,建置非一。至唐開元六年通志、《閩書》作八年。析州置縣,而晉江之名以立。宋太平興國六年,祈東鄉置惠安,而晉江之域以定。前冠七縣,今首五邑,聲華文物,爭雄海內,于晉代為衣冠之避地,于歷朝為衣冠之名區,肇錫嘉名,垂光樂土。其為沿革,乾隆間,囗囗析其詳,縣舉其要,間增一二,已自了然。至于星野不專屬乎彈丸,氣候不偏囿于片壤,既無近今之異,可為舊貫之仍,或概依原文,或略訂前說,所以撫五辰而凝庶績,可考而知矣。志沿革,附星野氣候。
晉江縣隸福建泉州府首邑,為山海要地。
古《禹貢》揚州域。按夏時閩省雖未明列版圖,而《禹貢》稱淮海惟揚州,晉江濱海,為揚州域。
周初為七閩地?!吨芏Y》:職方氏所掌,東南有七閩。
春秋戰國為越地。句踐王越,閩屬焉。及楚滅越,越之子孫流播閩中,或為君長,謂之“百粵”。
秦為閩中郡地。始皇并天下,分三十六郡,后平“百粵”,復置四郡,以閩為閩中郡。
西漢為閩越王國地。句踐之役,曰無諸者,從諸侯滅秦,又佐漢滅楚,高祖封為閩越王。其后子孫屢相攻殺。武帝以閩越地險阻,數反覆,徙其民于江淮間,虛其地為會稽郡地,其民逃亡不遷者聚為冶縣。
東漢分屬南部都尉地。建武間,光武分冶縣為東南二部都尉,東部為臨海,南部為建安。獻帝建安初,以南部置建安、侯官、南平、漢興等五縣,其一未詳。泉為侯官縣地,屬南部。按府志,侯官兼福、興、泉、漳地。
后漢屬吳建安郡地。漢后主景耀三年,吳析侯宮,置建安郡,領九縣:增東安、昭武、將樂、東平、建平,改漢與為吳興,并舊建安、侯官、南平為九。泉為東安縣地,屬建安。
晉分屬晉安郡地。太康三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析縣屬建安者六:吳興、東平、建陽、將樂、邵武、延平。屬晉安者八:原豐、宛平、同安、侯官、羅江、晉安、溫麻、新羅。晉安即今福州也,泉地屬焉。
宋為晉平郡。泰始四年,改晉安為晉平。
齊仍為晉平郡?!洱R書》:武帝封江陵公子懋為晉安王是也。今晉地之屬晉安郡者仍然。
梁分屬南安郡地。天監中,析晉安郡,置南安郡。地兼今興、泉、漳,其治在今南安縣。
陳升晉安為閩州,又改為豐州,轄南安郡。永定初,升晉安郡為閩州,領建安、南安二郡。光大元年,又改閩州為豐州。
隋開皇九年,改豐州為泉州,改南安郡為縣。泉州之名本此。然仍是今之福州,以建安、南安二郡為縣屬焉。南安仍兼今興、泉、漳地。后復改為閩州,又仍為建安郡,析置南安縣。大業初,改泉州,復為閩州。三年,改閩州為建安郡,領閩縣、建安、南安、龍溪四縣。今晉江地又屬昔建安之南安縣中。
唐武德元年改建安郡為建州。今晉地又屬昔建州之南安縣中。后復為泉州,又分置武榮州,轄南安縣,州治在縣。五年,析南安縣,置豐州,領南安、莆田二縣。六年,改建州復為泉州。貞觀九年,省豐州,以南安、莆田二縣屬泉州,即福州也。嗣圣間,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圣歷二年省。久視元年復置。景云二年,改舊泉州(即福州也)為閩州,以武榮州為泉州,屬閩州都督府。自此以后,始為今之泉州矣。而晉江地猶在南安縣中。開元六年(通志、《閩書》作“八年”),析南安東南地,置晉江縣,泉州徙治焉,領五縣。晉江縣之建始此。隆慶府志云: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故請置。以其地臨晉江,故取為名。按州領晉江、南安、莆田、龍溪、清源五縣,則兼有今興化、漳州地,而晉江亦兼今惠安地。天寶元年,改泉州為清源郡。清源縣改為仙游縣。乾元元年,改清源郡復為泉州。由是析侯官、尤溪二縣各一鄉置永泰縣。又析永泰之歸義鄉置歸德場,為今德化地。既又析南安之西南四鄉置大同場,為今同安地。析南安之西北二鄉置桃林場,為今永春地,析南安之西二鄉置小溪場,為今安溪地。乾寧四年,以泉州屬威武軍。先是,光啟二年,光州人王潮略地至泉,克之,福建觀察使陳巖表潮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潮克福州。潮卒,乾寧四年,唐以福州為威武軍,授潮弟審知節度使,泉州屬焉。
五代后晉開運四年〔一〕,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領九縣。先是梁開平三年,封審知為閩王。審知卒,次子延鈞弒其兄延翰自立,因僭稱帝國,號閩。后晉開運元年,閩將朱文進弒閩王延曦,據其位,署其黨黃紹頗為泉州刺史。州將留從効討黃紹頗,奉審知孫繼勛為泉州刺史。四年〔二〕,南唐李璟乘亂滅閩,從效執繼勛送金陵,自領泉漳留后。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以從効為本軍節度使。是時改德化隸焉。至周顯德二年,以小溪場置清溪縣,武安場置長泰縣。合晉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為縣九。
宋太祖建隆初,改清源軍為平海軍。是時從効以清源軍稱藩于宋。三年,從効卒,子紹鎡嗣,其將陳洪進執紹鎡歸之于江寧,推副使張漢思為留后,尋幽而代之,奉表于太祖。太祖改清源軍為平海軍,授洪進為本軍節度使。太平興國二年,復為州,屬威武軍。是時洪進納土,改武寧軍節度使,留京師奉朝。請洪進之子文顯以團練使知軍州事,自是無敢有專制境內者。六年,析晉江東鄉十六里置惠安,割所屬莆田、仙游為興化軍,長泰歸漳州。泉州始領七縣。首晉江,次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為縣七也。景炎元年,蒲壽庚反,與知州田真子以城降元。
元至元〔三〕十五年,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錄事司一、縣七。大德元年,立福建平海行中書省,以泉州為治所,轄諸州。二年,改泉州為泉寧府。三年,改行中書省為宣慰使元帥府,尋皆罷。
明洪武元年,始定為泉州府,罷錄事司,屬福建布政司,仍領七縣。按至正十七年,元賽甫丁阿迷里可叛,據泉州,官軍討平之。二十一年,回寇那兀納作亂,又據泉州?;乜芷?,陳友定尋攻泉州,陷之。明命湯和討陳友定,平之,始定泉州府云。
國朝因之。晉江附郡城為七邑首縣。至雍正十二年,永春別升為州,而割德化屬焉,晉江猶弁冕四邑,地大物稠,蓋東南澤國之保障也。
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