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田賦志(2)
- 晉江縣志道光本
- 周學曾
- 3866字
- 2015-12-19 11:10:51
一雍正九年續報八年墾復展界,遵照定例應于雍正十三年起科民田地一十六畝三分一厘八毫,共徵銀一兩三錢九分五厘,共徵本色米九升八合二勺??苿t如前。
一雍正十年墾復遷移,遵照定例應于乾隆二年起科民田地四十畝二分三厘三毫七絲,共徵銀三兩四錢四分三厘,共徵本色米二斗四升二合一勺一抄??苿t如前。
一雍正十一年報墾,遵照定例應于乾隆三年起科民田地三十四畝五分八厘七毫,共徵銀二兩九錢六分,共徵本色米二斗零八合四勺一抄??苿t如前。
一雍正十二年報墾,遵照定例應于乾隆四年起科民田地六十二畝五分九厘,共徵銀五兩三錢五分七厘,共徵本色米三斗七升七合??苿t如前。
一雍正十三年報墾,遵照定例應于乾隆九年起科民田地五頃三十三畝五分五厘一毫,共徵銀二十六兩六錢四分,共徵本色米三石二斗一升六合九勺。科則如前。
一乾隆五年報墾,遵照定例應于乾隆十年起科民田地二頃七十二畝八分九厘三毫,共徵銀一十三兩六錢六分七厘,共徵本色米一石六斗四升四合九勺??苿t如前。
一乾隆十八年里民首報開墾,遵照定例應于自首之年起科額外溢出徵糧料差,增民田地八畝五分五厘,共徵銀七錢三分二厘,共徵本色米五斗一升五合七勺。科則如前。
一乾隆二十二年里民首報開墾,遵照定例應于自首之年起科額外溢出徵糧料差,增民田地一十畝零三毫九絲,共徵銀八錢五分六厘二毫,共徵本色米六升零三勺??苿t如前。
一乾隆二十三年里民首報開墾,遵照定例應于自首之年起科額外溢出徵糧料差,增民田地一十五畝四分八厘,共徵銀一兩三錢二分五厘,共徵本色米九升三合三勺??苿t如前。
一乾隆二十七年里民首報開墾,遵照定例應于自首之年起科額外溢出徵糧料差,增民田地三十五畝七分一厘四毫,共徵銀三兩零五分六厘九毫,共徵本色米二斗一升五合三勺??苿t如前。
一乾隆二十八年里民首報開墾,遵照定例應于自首之年起科額外溢出徵糧料差,增民田地八畝七分二厘,共徵銀七錢四分六厘,共徵本色米五升二合六勺。科則如前。
一乾隆三十一年里民首報開墾,遵照定例應于乾隆三十六年起科額外溢出徵糧料差,增民田地一畝,共徵銀八分六厘,共徵本色米六合。科則如前。
一乾隆三十年里民首墾,遵照定例應于乾隆三十九年起科額外溢出徵糧料差,增民田地三畝七分八厘九毫五忽,共徵銀三錢二分四厘,共徵本色米二升二合八勺??苿t如前。
又清丈清陽市里民占墾盈塘,遵照定例應于乾隆四十二年升科額外溢出徵糧料差,增民田地八十四畝四分三厘一毫,共徵銀七兩二錢七分二厘,共徵本色米五斗零八合九勺。科則如前。
一乾隆四十一年里民首墾,遵照定例應于乾隆四十六年起科額外溢出徵糧料差,增民田地二十六畝四分四厘二毫一絲七微六纖,共徵銀二兩二錢六分三厘,共徵本色米一斗五升九合四勺??苿t如前。
一乾隆四十九年里民首墾,遵照定例應于乾隆五十四年起科額外溢出徵糧料差,增民田地六畝四分九厘九毫七微九纖三沙六塵五埃八漠,共徵銀五錢五分六厘,共徵本色米三升九合二勺??苿t如前。
一嘉慶十三年里民首墾,遵照定例應于嘉慶二十三年起科額外溢出徵糧料差,增民田地五十二畝四分一厘五毫三絲,共徵銀四兩四錢八分七厘,共徵本色米三斗一升五合九勺??苿t如前。
以上新舊墾田共二十頃零八十四畝一分三厘五毫四絲六忽五微五纖三沙,共徵銀一百五十兩零五分七厘八毫八絲,共徵本色米一十三石零二升四合九勺九抄。
一乾隆三十年清丈查報,奉文豁免逃亡、故絕、水沖、坍陷無徵鹽田地五十二頃三十二畝五分一厘七毫,共無徵銀四百三十兩零八錢六分七厘,共無徵本色米三十一石五斗四升一合。
一嘉慶九年清丈查報,奉文豁免被水沖陷糧料差增民田地五十畝零四分四厘九毫四絲二忽六微,共無徵銀四兩三錢一分八厘二毫,共無徵本色米三升四合一勺。
以上原額并節年清查,新舊報部墾復豁免,現在通共實額官民田地、山蕩、地塘坂三千九百四十七頃八十三畝二分一厘七毫九絲八忽九微五纖三沙六塵五埃八漠,共徵銀二萬九千九百五十二兩二錢三分六厘七毫,共徵本色米二千三百八十二石三斗七升零五勺。外附丁口糧實徵銀五千五百一十七兩三錢四分正。按晉邑惟水田獨多,旱田次之,池塘山蕩又次之。而池塘則僅三頃有奇。其隸于官者,向來徵銀每畝九分四厘八毫零。隸于民者,有每畝八分五厘五毫零,科則不等。自雍正元年奉文勻徵,每畝俱定地丁銀一錢零三厘一毫六絲。其隸于鹽者,向來徵糧,有每畝五分六厘九毫零,有每畝四分九厘八毫零,科則亦異。自雍正元年奉文勻徵,每畝俱定地丁銀六分三厘九毫。地丁之外,又分潯美、〈氵丙〉洲二場,另欵派徵,名曰鹽折。其隸于潯美場者,每畝加徵鹽折銀三分二厘二毫;隸于〈氵丙〉洲場者,每畝加徵鹽折銀二分零二毫余。
附徵項下:
寺租充餉銀五百四十一兩九錢七分。
修倉銀八兩二錢八分七厘。
酒稅銀五十二兩六錢。逢閏應加徵銀四兩三錢八分四厘。
起運價腳漁課銀六十二兩八錢一分五厘。
漁課銀四百一十九兩五錢七分二厘。
軍辦漁課銀二十八兩五錢五分五厘。
升科漁課銀七錢正。
以上雜項租稅,共銀一千一百一十四兩四錢九分九厘。
外,原泉糧廳附徵泉州衛改歸縣徵,實額本折色屯田地四十六頃五十二畝三分二厘。內折色米二百一十五石四斗一升,共徵屯折、屯丁、修倉等銀六十兩零二錢二分三厘,共徵本色上倉米七百零八石零一升八合。
附徵泉州衛,新增屯丁一百四十九丁,共徵丁銀五十二兩零四分二厘。
以上屯田,屯丁,共銀一百一十二兩二錢六分五厘。
外,附徵永凝衛,改歸縣,原額本折色屯田地三十四頃三十四畝五分九厘。內折色米九十一石四斗一升七合七勺,共徵屯折、屯丁、修倉等銀四十二兩六錢九分九厘,共徵本色上倉米五百四十九石零六升七合四勺。
附徵永凝衛,新增屯丁一百一十九丁,共徵丁銀四十一兩五錢六分四厘。
以上屯田、屯丁,共銀八十四兩二錢六分三厘。
外削免額銀一千四百九十五兩四錢五分八厘。
匠班奉文勻入田糧內,徵解銀九十三兩九錢九分八厘。
勻貼顏料不敷正價銀二百五十五兩六錢七分九厘。
以上丁口、田地、正附屯,總共徵銀三萬八千六百二十五兩七錢三分八厘。
內又除扣辦解本折色,香、顏各料并新增錫料,添解沉香,黃、紅銅及解辦黑鉛水腳等項,除奉文烏梅、降香、桐油停解,扣除水腳外,共銀四百六十兩零九錢四分一厘。
現在實徵正、附徵地丁銀三萬八千一百六十四兩七錢九分七厘。酒稅逢閏加徵銀四兩三錢八分四厘在外。
存留額載:
支解項下,科舉進士牌坊銀二百兩零二錢五分。
經費項下,銀二千七百六十四兩三錢四分六厘六毫。
分巡興、泉、永道俸銀一百零五兩整。門子四名、皂隸一十二名、健步一十二名、聽事二名、鋪司二名、轎傘夫七名,共三十九名,工食銀二百四十一兩八錢整。
泉州府知府俸銀一百零五兩整。門子二名、皂隸一十六名、庫子四名、斗級六名、禁卒十二名、轎傘夫七名,共七十三名,工食銀四百五十二兩六錢整。
泉州府廈防同知俸銀八十兩整。門子二名、皂隸一十二名、健步八名、斗級四名、轎傘夫七名,共三十三名,工食銀二百零四兩六錢整。
泉州府馬巷通判俸銀六十兩整。門子二名、皂隸一十二名、健步八名、民壯二十名、轎傘夫七名,共四十九名,工食銀三百零三兩八錢整。
泉州府經歷俸銀四十兩整。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共六名,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整。
泉州府司獄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整。皂隸二名,工食銀一十二兩四錢整。
泉州府儒學教授、訓導二員,俸銀八十五兩整。門斗三名、齋夫二名,共五名,工食銀三十一兩。又膳夫二名,工食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三毫。
晉江縣知縣俸銀四十五兩整。門子二名、皂隸一十六名、馬快八名、轎傘肩夫七名、庫子四名、斗級四名、禁卒八名、民壯三十名,共七十九名,工食銀四百八十九兩八錢整。
晉江縣石獅縣丞俸銀四十兩整。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民壯一十名,共一十六名,工食銀九十九兩二錢整。
晉江縣儒學教諭、訓導二員,原俸并加增俸銀八十兩整。門斗三名、齋夫三名,共六名,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又膳夫二名,工食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三毫。
晉江縣雒陽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整。皂隸二名,工食一十二兩四錢整。
晉江縣鷓鴣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整。皂隸二名,工食一十二兩四錢整。
晉江縣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整。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共六名,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整。
驛站項下,晉安驛膳夫、馬夫廩糧等銀一千六百一十四兩四錢四分,內應解驛站裁肆等欵,銀九百三十九兩九錢八分,實支銷驛站膳夫廩糧等銀六百七十四兩五錢。
支發項下,銀三千一百一十三兩零七分九厘。
布政司宴賞貢使銀二兩四錢。
泉州府儒學廩生四十名,廩糧銀一百一十五兩七錢三分三厘三毫三絲二忽。無閏之年,年扣存銀三兩七錢三分三厘三毫三絲二忽,俟閏給發。
圣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泉州府學。
泉州府學歲貢生員往京盤纏、旗匾銀二兩五錢。
晉江縣儒學廩生二十名廩糧銀五十七兩八錢六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無閏之年,年扣存銀一兩八錢六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俟閏給發。
圣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晉江縣學。
晉江縣學歲貢生員往京盤纏,旗匾銀一兩二錢五分。
文廟山川社稷等壇祠祭費銀二百二十三兩。
關帝廟祭費銀二十四兩。
文昌宮祭費銀一十六兩。
鄉飲賓酒席銀一十五兩零三分。
習儀拜賀、救護廷燎銀六錢。
祈晴、禱雨香燭銀三兩。
存恤孤貧口糧銀七百一十兩,又衣布銀一百零九兩一錢二分。
囚犯口糧銀三十兩。
修理兩學、山川社稷、城隍等壇祠銀四十兩。
續編內閣李春秋祭祀銀六兩。
鄉賢、名宦二祠門子一名,工食銀二兩。
看守山川社稷、郡厲等壇夫二名,工食銀二兩四錢。
道府同知、通判看館門子共四名,工食銀六兩。
雒陽橋子一名,工食銀九錢。
府前、鼓樓、雒陽等鋪司兵四十一名,火把、工食銀三百七十兩零一錢四分。
安平、秀山、福全等鋪司兵三十名,工食銀一百一十一兩六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