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相見俱依自證起故。問相.見二分為同種生。為別種起 答有三師不同。一師云。見相同種生起名唯識。若別種起既與識殊何名唯識。此有二類。一三法同種生。謂本質.影像.及見分三。二兩法同種生。謂相.見分 三法同種者。且眼識起時緣于色境熏成種子。種子有三功能。一能生本質。二生自相分。三生自見分。兩法同種者。但自相.見。不生本質(謂緣過未.龜毛.旡等)。或雖有質。質本有生。不能熏故 問前三法同種生者。有二過失。一第八相例失。眼識親緣色相.見同種生。本識親緣色亦應同種起 答眼識自能熏相.見同種起。第八不能熏見.相各別起 問若爾眼不緣八見。八見.相別起。六既通能同。八見.相同種 答第八見.相亦同一種 若爾二諸法雜亂失。如第六識一剎那中緣十八界。質與見.相既同種生。故十八種成雜亂失 亦有三界雜亂過失 若依第二不生本質本質唯舊。亦有二失。一違教失。若前轉識不熏成彼第八本識種。違阿毗達磨經云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為因性。亦常為果性 二者界雜亂失。又若見分與相同種。如在下地起上天眼。既許本識緣彼二根以為相分。即欲界本識與彼二根同一種生。上界眼根與下界識同一種過 若言第八不能熏故相見別種。一前言不簡。二違理失。八俱有相何有不同 第二師云。見.相別種 若爾亦有三過。一假法種生失。如緣極微極微無體。但假想惠折為極微。唯識下云非謂極微有實自體。又瑜伽五十四云。建立極微非由有體。是故極微無生無滅。若此相分別熏成種后生現行。極微有體亦有生滅。緣不相應過亦同此二違圣教失。顯揚十八云。謂諸極微但假想立。自體實無 瑜伽五十四非由有體。若別種生即成有體。故違圣教 三假法能熏失。既假想惠安立極微。相分是假許能熏種。即違第二假法如無非因緣故 第三師云。見.相二分隨其所應種或同.異。如緣龜毛.菟角等。相與見同種。以無自體相分復假。不別熏種。但隨見力帶同熏種。如緣五根有為實體。相與見分即別種生。以十八界定異因故不相雜亂 然相與質。一云同種。一云別種。雖有二義相.質種別理亦應好。以親.疏緣種各別故 如緣第八相.質同種。即許一種生慮.非慮 亦有二身根等俱失。以相與質既同種生。何不二身根等 若六緣時相分是假。即有一種生假實失 此言假者非如瓶等。以能熏故。但無根用不發識故名之為假。由此相.質或說同.別。然于此義應設劬勞 又解若相與質同種生者。如眼等根第八所變是因緣故實有根用。若起相分因第六生。雖與本質同一種生。以第六見為緣起故。分別變攝故無實用。非無體假故無假實同一種失。
然同別種 復有種別性與見同 或復性同而系.種別 或復相分性隨見質判性不定 或雖有質。相.見同生不生本質。由此不定故。三藏法師以為一頌顯此差別云。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釋此頌文如樞要說。以義稍難故更廣之 先定性境后顯不隨 何名性境。從實種生。有實體用。能緣之心得彼自相名為性境 如身在欲界第八所變五塵之境。以實種生復因緣變。名為性境。眼等五識及俱第六。現量緣時得境自相。即此相分亦是性境。相從質故。余法準知 如此相分有四不隨。一不隨能緣同善.染性。二不從能緣同一界系。三不隨能緣同一種生。四不隨能緣是異熟等 于中雖有與能緣心同界.同姓是境自性。不由能緣心力是此性.界地等。名性境不隨心。且如五識通三性。相.質俱無記。不從于五亦通三性。余準知之。雖五識身無記性者。緣五塵境其性雖同。而相.見分各守自性。不是隨彼能緣心故方成無記性。余皆準知 若獨散意識緣自界五塵等。但是彼境自住自性非得自性。然性.種等亦同五緣。
釋第二句。謂能緣心但獨變相。無別本質第二。雖有本質。然彼相分不生本質。以彼本質是不生法等。此等相分。及第六識緣第八識相應五數所現相分。但與能緣同一種生故。名獨影唯從見。如獨意識緣彼空花.及無為等。皆與見分同一種起 或無為緣是第三句 或是第四 緣第八識相應五數。或第四句 緣空華等此等影像有四從見。一從見分同是善.染。二同一界。三同一種。四同異熟及非異熟。以不生本質但意識所變。此之相分由能緣心。故是此界性等。攝相從見故。名獨影唯從見 問如空花相分為色為心。若是色者何得同性。若是心者本意緣色。云何變心相分緣耶 答虛妄計者。是遍計色。泛爾緣者。雖非遍計是彼類故。亦彼所收。以彼同種故同識性 又遍計名是分別義。非唯執心。不爾攝法有不盡失 如似熱病壞眼等故非黃見黃。非黃見黃是第六識。非是眼識得自相故。此雖非是法執之心。亦得名為遍計起色。然所熏種隨本質收 問如后得智緣諸無為自共二相。及緣凡夫所緣空華菟角等相。是何法收 答緣無為等所有相分.法同分收。以體是假。法同分寬故。不同有漏非妄緣故 或緣空花等亦是遍計所起色攝。遍計之言是分別故。二解任取 問如身在上界以上天眼緣欲界色。此色相分為何類收 答一云。雖非獨影相亦從見。以彼定色不生于下。地系別故。此從于見同一界系非同一種 若爾云何緣自相境耶 答親杖本質名得自性 若爾后得緣無為等相.見應別 答雖得自性。元不生故 二云。性境不隨心。以杖自八所變之色為本質故。別成種故。性自無記不由心故。又既通果實是上界似下界故。以天眼通作用勝故。上得似下。不同緣上要引通果及定果相同彼方緣 又解所起相分而是業果。雖天眼通眼識所起非通果色。以緣欲界業果色故。但由通果心所變起是彼識緣。如業果眼所起眼識帶定通果色之相分。何妨通果心帶于業果色 前二解勝義難更思 問如有無漏更互相緣。及不相應相分何攝 答亦二解。一云法同分。二云遍計色。前釋為正 問既色中立遍計。心等中何無 答色聚非緣慮。遍計同彼立遍計。心法唯能緣。遍計非緣故不立。不相應法可許立之。言二十四且隨勝立。如諸心所隨勝立故。又隨其所應。亦屬彼能緣心 問上地散眼耳緣下地不。若不緣下。云何上得見下。若緣于下相分何收。答散不緣下。以極遠故。言上見下據通果故 又解散眼.耳識亦可緣下。如見下三災生異想等 杖自他質二解不定。系從見分上地所收。有漏異界不隨增故 有說下系。托下地相熏成下故。非漏自性故不隨增。然難思之。
解第三句。謂能緣心緣所緣境。有所杖質而不得自性。此之相分判性不定。或從能緣心。或從所緣境。種亦不定。或質同種。或見同種。或復別種。名帶質通情本。如第七緣第八。是攝相從見有覆性。從質無覆性 問影依于質起。從本名無覆。影依于質生。從質名異熟。答無覆是性類。影.本俱無覆。異熟據酬業。影像非異熟 問異熟據業引。影像非異熟。無覆是報體。影像非無覆 答性類是寬。本影像俱無覆。異熟性局。唯本不通影 問五識緣五境。相即不兩判。七杖第八生。相不兩性判 答五緣之境但境性。唯是性境不隨心。七緣之境。境通慮.非慮。具二義故隨兩判 問因五但緣色。唯是性境。境非兩判。互用通緣于六境。相分應通情.本判 答互用緣雖稱境相。既通多法即隨應。未互用但緣于自塵。故說五緣于性境。若獨頭意識緣境寬通亦第四句 有云。帶質通情本中。如現相分離質離見即法同分攝 問若爾同分應通實有 答計亦無過。如名色支唯種無記。不妨第七亦在名收 又解不爾。第七在名色據現假非支。同分不相應。唯假不通實。若以現相不能緣。非心非色法同分。一切相分不能緣。種子等應法同分。彼既不爾此云何然。故不可說離見.質判。定隨一故。非法同分。此釋為正。故判第七相離見.質法同分收。此非正說 今又助釋。言帶質通情本者。如有無漏互相緣相。如第七緣八。無漏相分從見是善無漏從質即是無記。余準此知。故云帶質通情本。又設有質。相與見分或隨不定。為無為.漏無漏。準義思之。若依本釋。漏無漏等互相緣時。即第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