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四業通三除順現受者。略論其業總有兩種。一定感果。二不定感果。故瑜伽第九云。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此意即說。由審.決思為方便名故思。故九十云。故思故造業者。謂先思量。已隨尋思。已隨伺察。已起身.語。名作業。令種增長名增長業雜集第七云作者謂起造諸業令其現行。增長者謂令習氣增益 除此已外設有故思。不起身.語等。及雖起身.語。而不令種增上。不令種增長業者。即有十種。瑜伽第九云。增長業者謂除十種。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三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十對治所損。除此十種名增長業。不增長業謂此十種。然增長者異熟定及時報。不增長者俱不定攝。雜集第八據定受業說有三種。即現.生.后。于慈定等造善惡業是現受攝。五無間等名生受業。若此生造度生方受名為后受。設有一業或現或生受報不盡更多生受。從初現.生但名現.生。不名后受。故第八云于此業中從初熟位建立順現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異熟 雜集第七定與不定分之為三。彼云。如經言決定業。謂作業決定受異熟定分位定 作業通定不定。定受是不定。理如后解。分位是定。時.報俱定故。瑜伽六十據定不定總說四業。彼云復有四業。一異熟定。二時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第三是定。余三不定。第一約報受雖是定。然時不定。第二時定而報不定故并不定 雜集第七約定不定說有五業。彼云。故思造業略有五種。謂他所教敕他所勸請。無所了別根本執著.顛倒分別 五句如次。初三不增長。輕故不必受異熟。即時定報不定。及俱不定。后二增長。重故必定受異熟。即報定時不定。及時報俱決定。故下文言。受異熟決定者。如先所說故思造業。若此定受時報俱定者。即無分位決定何得別說。故下分位定。云如由此業于現法中必定受異熟生.后準此。又此無想定正是顛倒分別。妄報涅槃。既通四業。明知后二非唯時.報二俱決定 顯揚十九約定不定分之為五。彼云如是業有五種決定。一現受決定。二生受決定。三后差別受決定。四受報決定。五作業決定。初三時定。或時.報俱定。第四報定時不定。第五通報定及時.報定。以于第五決定受報。并決定作業與前有別。故雜集第七云。作業決定者。由宿業力感得決定異熟相續(相續即身)。于此生中決定造此業 既云感得決定異熟不言時定。故知是通。不爾于彼報定非時。異熟身上豈不造惡業耶 又受報定而時不定。及彼報定。非唯別報。既通總報。豈得令于現法受耶 雖有總報若于現受容受別報。當彼總報故。此等諸文開合有殊。不過此論所說四業 本疏云。顯揚論中于不定中報.時定不定別出故 要集云。顯揚皆云決定不說不定。由此后二不名不定。業.報相對以辨決定。據實前四即瑜伽六十時.報俱定收 今謂不爾。前四受報決定。唯果非業。即不得云業有五種。若云亦業.報決定是俱句者。即是前三。何須別說。又報定受時不定者。是何句收。名當不收。乖者相攝。不見此理。故依本釋理教無違。
問準修無想即雜集第七五業之中顛倒分別。彼說定受。此云通三并不定受。豈不相違 答彼據造不善言為正法等。故是定受。此約修善。故通不定 問修此定者既許生色亦得后起。生彼所修定俱之思可不受報。若許受報即唯生受。不可生.后二業同招。若唯昔修能感彼果。后起之者何為不感 答生彼起者非猛利故劣故不受。不爾重修亦能別感。應重生彼。以昔人中后報受故 問若昔人中得已退失。但不退下三靜慮定。命終生彼得重起不 答即論二師說各不同。若初師解退與不退。生下三天不得重起。生無想者下初修退。后生重起亦名后報 若第二師。欲界雖退。生下靜慮亦得重起。五十六云。先于此起后于色界第四靜慮當受彼果。如疏文解 若云在欲設不退失。亦有生下三靜慮中而得重起者。不爾。異生潤生要現行故。若不退無想。下三靜慮得離染故如何得生。若許得生。即無六行伏惑上生 問昔定已失生上重修。如何已失定后還能感果 答由后定力資彼故。能同地法故。
言滅盡定者等。本釋西明各如疏辨 要集云。有說意云。此中唯約二乘學無學說。若諸菩薩下文方說。有釋意云。此通三乘有學無學。明得滅定人。要斷三界惑下。明初起.后起。于中初說二乘。后明菩薩。若不爾者。得滅定人不說如來理有不盡 今謂此斷全不相應。本釋意解簡不得人。除此所簡顯皆是得。何攝不盡。妄為思度。諸如是文。下但略指。不能一一具顯其非。尋者細思。
然西明釋能得人中。菩薩二種。漸悟如聲聞數。四萬.二萬.十千劫中亦入滅定。從信位乃至等覺。有五十一賢圣 今謂不爾。諸經但說有四十二賢圣。除等.妙覺猶有四十。若四.二.十千合之為一。還四十一。若開為三。即四十三。如何得有五十一耶。仁王般若雖說十信。頌中但云圣胎三十不云四十。故今正釋。二乘如彼。菩薩有二。頓悟菩薩或十或四。初地.七地二說別故。漸悟菩薩或七十四。四萬中有七十二。二萬.十千各為一人。成四十七。四萬劫中分四十五。二萬.十千或四十七。以此論中有二說故。將此歷彼四十賢圣。或七十四個四十賢圣。或四十七個四十賢圣。漸悟之中伏離惑品根位別故。隨粗如是。細更有余。如初二果回心已后亦容得起。下唯遮凡。未斷見惑 又說要斷欲修惑等據二乘說。不障回心。雖不斷欲所有煩惱。然伏惑得第四靜慮。依邊際定受變易身。既有此能。何妨不得九次第定。又不得九定。具不能證得邊際定。故雜集第九云。靜慮.無色邊際定者。為欲引發勝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究竟故。下論說云。或有七地滿心等起。據決定說。如變易生。不爾何故或有初地。由是此論但云或有學圣。但簡凡夫決定不得。有學有得不唯身證。回心者得。余不說者據非回心。若作此說應符妙理。
論此定初起唯在人中。本釋欲天亦得初起。有身證故。有釋唯人非在欲天。此論說唯。集論第五云。要于人趣方能引發。雜集第九釋云。言引發者是初起義 今者助明。欲天許有身證何失。若不許有身證即唯惠解脫。此等回趣入初地后可非初起。準此色界圣者回心。非必皆身證及俱解脫。由此雜集第九復云。諸圣弟子為欲安住寂靜住故。于人趣等引此滅定令現在前。既有等言。明余初起。此唯言者據各自乘從多分說。或隨粗相。不障回心于余初起。如似見道。顯揚論說唯欲人天。雖說唯言。亦許色界二乘圣者回心后入大乘見道。滅定唯人初起準彼。
論前云雖屬有頂者。起等至中本疏二解。今又助解。且依初師依加行心亦得云超。約定次第余非想非非想定后為加行入。今隨何心或以欲界心或初靜慮心為加行入。非要余定后故得名超。屬有頂者據初起說 依第二師。隨何地心后即能入。此不須加行。如似如來任運能入非起加行 問若心先起伏已入滅。彼無不起。何得說言微微心后厭心功能不起位立 答彼依初修作如是說。非自在者 若爾彼心于余定時元來不起。應恒名入滅 答有余定心非名入滅。余定心無此定方顯。二說后勝。
論。鄔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天故。要集斷本釋云。舍利子意在色后起未說無色。出現意成天謂非想者。不了舍利子意所以見訶。依何文義證無色界亦入滅定。云此誠證故非善釋 今謂要集不了本解謂非善釋。即是后世鄔陀夷也。言意成天超過段食。舍利子說有退定者。色界后起。出現不了謂是非想。故知上二俱名意成。俱舍引經復云。隨受一處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故通無色。經不遮彼言隨一故。又瑜伽五十六。復于色界重現在前。托色所依方現前故。若已建立于一切處皆得現前。說一切處不簡下三。此論后師要斷下三方起此者。未必為正。故但河沙彌不了說意。何非善釋為誠證耶 西明云。然大乘宗分成兩說。難陀等說。上界八地起滅盡定。故名意成天。覺師子釋。第四靜慮已上五地方起滅定名意成天。護法同第二釋者 準何得知難陀通說。覺師子說唯上五地名意成天。若準雜集第九。覺師子釋四句之中。許第四靜慮重起。不言下三非意成天。豈善釋耶。若將護法同第二說。如何釋彼五十六文于一切處皆得現起。若云少分一切。雜集不說唯言。
論于藏識教等。本云建立者是信有義。非成立義。定性之中有愚法者不信不入。不愚法者雖信大乘不將究竟。由信有故生彼入定 要集云。既信大乘何非究竟者。
此不解意。本釋意云。雖信大乘不將究竟唯有一乘。信有三故。如求聲聞信有獨覺。不將究竟唯一獨覺無聲聞乘 又雖信大性。自無力能證得大故。法花論為信種種乘異。但說一乘故 西明云。經不為說不求一切智故。今者為說令入滅定故 今者問彼。何大教中令入。為說阿毗達摩解深密等。皆不為說。至涅槃經但說六故。阿含等經已密說故。故知建立者是信有義。故此論云于藏識教未信受者。無色不起已信。生彼亦得現前。不言成立藏識已后信者方起故。
論。不還潤生唯種非現。要集云。五十九云唯隨眠潤。見諦跡者。五十二云見圣跡者于后有愛得非擇滅。二文相影。故知初二圣亦唯種潤。對法第五.瑜伽第一言離欲者或少或倍或全離欲皆名離欲 今謂不爾。言見諦跡四果俱是。言離欲者非少分離得離欲名。大小乘教說離欲圣非初二故。對法第五云。此自體愛唯是俱生。乃至云。由此勢力諸異生輩。令無間中有相續。未離欲圣者亦爾。臨命終時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愛現行。瑜伽雖云制而不著。不云不起。對法云然能攝伏非不生起。今云不起豈不乖返。應依本解及西明釋 又問雜集第五云。中有沒心常是染污。猶如死有。準文通說不還果人 答此亦不定。云如死有。豈不還果死有之心常染污耶。故但通說應可簡擇。
問入滅定時有二加行。一緣滅受想。二緣無相界。于出定時緣于何境。觸于何觸 答瑜伽第十二云。出滅定時觸三種觸。一不動觸。二無所有觸。三無相觸。謂出定時多由三境而出于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滅境。由此三境于出定時。如其次第觸三種觸。如樞要說 又說依初學者。緣滅受想入。緣初二境出。同有為故 依久學者。緣無相入。緣第三境出。同無為故。
若自在者。前隨何境入。后隨何境出。又未自在。出必定心。在前方便依空等持入。今依空等持出。緣于有境。觸不動觸。依觀五蘊內身無我以為空入。令無我見計內為我名為不動。不為我見之所動故。依無愿等持入緣境境。出觸無所有觸。是五根境之境名為境境。于六塵境無有貪.嗔.癡故。名無所有觸 依無相等持。入緣滅境。出觸無相觸。以是滅性名為滅境。無其十相名為無相。初二緣事。后一緣理 然三等持通定及散。未自在者唯依定出。若自在者通依定散。或依空入依無相出 此言觸者非觸塵也。觸謂觸對。即觸心所能令根.境順生心所。以觸境時不起我見不起貪等不作相狀。如次即是三觸得名。
論。或此俱是觸處少分。問無色界中既云無色。死.生如何是悶絕攝 答即依前解四蘊分位假立悶絕亦無有失。此皆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