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疏云又非唯體至離此說大乘無故者。彼莊嚴論以智為大乘體。此以教.理.行.果皆是故。不言體但總言大乘。若不爾大乘教理是何所攝。大乘以何為體。若唯取智有局義故 問此論七因與顯揚論十因有何差別 答多小開合有差別故。八因同莊嚴論 一先不記別故 二今不可知故。即是同行。與小同時行。寧知大乘獨非佛說 三多有所作故。即莊嚴論能行此法智。依信修行得三惠等 四極重障故。即莊嚴論生怖畏等。由畏大乘不順怖謗成重障故。此意于小教順修得益。怖謗獲罪。既是佛說大乘亦爾故是佛說?;蚓愕谄呤?。莊嚴約能所斷合。顯揚別開。就能斷中加行后得開之為二。廣略別故 五非尋伺境。即莊嚴第三不行 六證大覺故。即莊嚴論四者成就。此意汝許先佛得菩提者說。今佛亦證大覺亦說大教。然顯揚云。若未成佛能說佛教不應道理者。反顯證大覺定說大教即應道理 七無第三乘過失故者。即莊嚴論第五體者。此意既許余佛有大乘體。今佛亦有。大乘無異體是一故。此佛無者。即是此佛無第三乘體。故成過失 八者此若無有應無一切智者成過故者。即莊嚴第六非體。此言非者無也。既無大乘體。應無一切智。誰出于世說聲聞乘 九緣此為境如理思惟對治一切諸煩惱故。即莊嚴第七 十不應如言取彼意故。即莊嚴第八。故十與八但開合別。事意不差。以莊嚴論頌及顯揚論俱無著造故。

論。上坐部經分別論者。上坐部者以有引經。亦名經量部。非二十部中經部。此上坐部中有阿羅漢迦多衍那弗呾羅。善閑論藏。難此上坐莫能對之。遂湊雪山。因名雪轉部 分別論者。即說假部。舊名分別說部。無性論中順古名分別說部。宗輪論中無分別部有說假部。俱說有分心。

上坐九心。五門分別。一列名釋。二諸識分別。三三性分別。四生死分別。五前后分別。如樞要說。

論。已引圣教等。瑜伽八證。雜集引同。頌云執受.初.明了。種子.業.身受。無心定.命終。無皆不應理。初生.明了.業用三義此論中無。趣生.壽識.互緣.依食.及心染凈。此之五種彼論非有。余五共同。然互廣略 瑜伽等中第一執受。二最初生起。謂有部等既諸識不俱。如六境齊至。應無初生識。根.境.作意緣皆等故。大乘許俱。故難于他無初生識。他即設難。若無初生許俱起者。應一有情二識俱起。以大乘許賴耶定有故。今外人且就此難。不爾應難三四等俱。故下卻難。猶如有一俱時欲見乃至欲識。隨有一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 問設許俱生如何能證有第八識 答此非正證。因釋外難故為一因 或應展轉立俱有根證有第八 又解傳釋。外難若有第八一切時行。最初生起識不得。我無第八初生可得 今牒外難云。云何不可得耶。有外難云。若許恒有第八識者。應有二識俱起之失。故初起識不可得義。應知容俱故有可得 問若爾第七亦復恒行何有初起 答以他未許有第七識。且八.六對許八初生證有賴耶。若他難七恒與八俱無初生亦成我義 問他救言。初生之位五根未成。意識初生此有何失。即應難言。有所依意與六俱生。故說初起義亦不立。前釋為勝 明了.作業亦是展轉。顯成俱起證第八義。然四業者初了器。第二了根.依處.種子。了我第七。了境第六。顯四業俱。故證第八道理稍隱 攝大乘論以染凈心總別合說。雜染之中定.散別故初說欲界 欲界之中初辨惑.業.生雜染三。生中復分色根執受。名色互依。及依食住。次辨色.無色界惑.業.生三。生中復分滅.離二趣。又約二界明生死位冷觸不成。次明清凈中分世.出世。出世之中明滅定證。次重顯前三雜染中為種不成破上坐部。準彼但有此論八義。初持種義即彼雜染清凈中攝。執受.名色.四食.趣生.生死.滅定七義名同。但開合廣略。異熟.壽識彼無此二。又復此論心染凈證。最在后明顯別依總故。彼即初明總離別故。

言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者。經部雖以色心互熏俱得持種。識持法種通于三界勝故。但說種集名心 若薩婆多云。以心能分別色。非色分別心。故說心為種。即以現在心法為種 大眾部師亦心用強立種子稱 上坐部師雖前色心俱為后種。亦心強故獨心名種。

論。別類必同別事性故者。西明云。一云不立法同。一云亦立。前說為勝 今謂不爾。俱舍論中經部破他大同唯識。此論既難令相似法立于同分故立法同。此義為勝 問彼宗識類為是何性 答本計無記故受熏持種 問許間斷不 答彼許相續 問若爾如何言又無心位此類定無 答此以理逼。既稱識類。識既間斷類亦應然。類依識立如得等故。

論。又阿羅漢或異生心等者。問彼計識類亙通三世而性不易。即難令凡圣染凈應互相熏。第八一類三世不易應同彼過 答不例。彼立識類依識而成。即彼識攝。無別法收。故有此過。大乘八識體性各別。非一識類。故不成過。

論。許類是假應不持種子者。問種子體是實。識類假不持。心.心法是真。假法非能礙 答持種具四義。假法闕不持。遮法據功能。假法何妨礙 今助解云。遮用勢疏遠。假法亦能防。持種據親含。要實方能受 又難云。二定依種立。雖假還防種。識類依識立。識類持識種 答解如前。

論。依似比量撥無此識者。本疏及樞要皆辨過失。如彼諸說。宗中無有法不極成過。以其真性不是有法。舉此真性意。取有為以為有法故 今謂是過。彼舉真性。真性皆空無有為法。本意不取真性為有法。于真性中復不可言說。說何以為有為有法。故有法過。若取護法勝義有為。有為非空不空。彼一分違自宗過。取薩婆多勝義有為。俱違宗過 復有說彼因亦無過。緣生法空符宗無故 此亦不爾。若緣生法空。是護法許宗有相符。緣生不空。清辨言空隨一不成過。又勝義空。何有緣生。亦彼自隨一不成過。又依世俗緣生許有幻事為喻。世俗有體因于彼轉。是法自相相違因。若以實幻為喻。彼非緣生闕因后二相。以似幻喻有為異法喻緣生因轉。亦是法自相相違因。喻過準知 西明云。依清辨造中觀心論入真甘露品中說。阿賴耶識無別有性。眼等六識所不攝故。猶若空華。護法今破。然彼比量有三過失。故言似比。宗依勝義勝義說無第八。有相符過。亦有立已成過。若約世俗有違教過。因有共不定。為如空華六識不攝故非有。為如色等是有。若宗言無別識性。即有他不定。為如第七六識所不攝故第八是有 今謂不爾。要集雖云三藏所說。然恐傳錯。何者諸大乘經清辨同信。勝義諸法空。世俗諸法有。何獨偏破中宗第八。設依勝義。即無違教失。教依俗說。何得相違云違前經。又護法勝義非空不空。彼說皆空何得相符。又四勝義及四世俗。皆瑜伽.顯揚等立。未必清辨亦許各四。何須云勝義勝義撥無一切量 西明即取掌珍比量然出過云。若依勝義宗相符。若依世俗違圣教 今謂不爾。非相符過。義如前說。不違圣教比量標依真性說故。故本疏述正契深旨。

論。彼特違害者。據勝義諦非空不空。今謂皆空故特違前集起心經。又仁王般若云。有無本自二。即辨世諦何得依勝義立一切皆空。雖亦違前楞伽.深密。在此證明即違此經。破無為量準前辨。

釋身受中。問無心定中引輕安大種不 答引不引俱無妨難 二俱有過。何者若言不引。何故第七云令身安和故亦名定。若云引者定既無心以何法引。若言加行心引。即非無心定 答不引輕安大種。但無苦迫說為安和。或微調適如欲等持 問有心定中所引輕安大種定心緣不 答緣亦無失。然不緣時以別思慮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龙县| 东宁县| 昌平区| 贵溪市| 德昌县| 安达市| 勐海县| 长治市| 德江县| 河津市| 延吉市| 仁怀市| 仁布县| 吐鲁番市| 万年县| 岑巩县| 侯马市| 澜沧| 桂阳县| 龙里县| 资中县| 贵定县| 德庆县| 韶山市| 莒南县| 公安县| 米林县| 内江市| 广丰县| 车致| 禄丰县| 莲花县| 定州市| 盐亭县| 来安县| 靖州| 海南省| 长葛市| 台南县| 长泰县| 固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