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論。剎那剎那轉增進故。西明云。已上三地依生空觀入滅定時。為進不進。解云不進。以不斷法執故。準此義故有超劫事 今謂不爾。雖依生空入于滅定。而亦增進。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能以剎那剎那行利樂故。非彼增進唯約法空斷法執說。不爾違此剎那進言。唯除大悲盡生界愿。十地滿已可無增進。不爾修行無量阿僧祇而不滿足。非三大劫修能滿足以外皆增。又入定時定必自利功德亦進。而超劫事不妨亦成。若入法空正斷法執。有心利物更增進故。雖俱增進何廢勝劣。況復智增超悲增者 又解八地已去實無超者。地地力齊一種增進。無勝劣故。言超劫者。約為化生化身而說。非實報身。報身難思。十地菩薩尚不能見。況地前生。又不由報身方現八相。準華嚴經。十信菩薩亦現八相。豈十地圣不能現相。要須成佛耶。本疏云。八地已上初一剎那倍前二劫。第二剎那更倍前念 要集云。十地經云。于一念中所起智業。比自從初發心以來竟第七地。百分乃至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準此經文非唯一倍 今謂此文或據別意。非必一切。如般若經以持經福比前舍身供養佛等。百分不及一。乃至所不能及。準無著論判在地前。豈在此位即一切行便能多倍已前行耶。

第八識名總有十八 頌曰。

無沒.本.宅.藏  種.無垢.持.緣

顯.現.轉.心.依  異.識.根.生.有

釋曰。初無沒識者。無相論云。一切諸種無所隱沒故無沒也 二名本識者。謂是一切法之根本故 第三宅者。亦無相論云。是種子之宅舍故 四藏識者。謂執藏識。即阿賴耶 五名種者。謂種子識 六無垢識者。如下引經 七名執持識。謂阿陀那識 八名緣者。辨中邊論云。能緣事識故 九名顯者。無相論云。為顯五根.四大等皆于此顯也 十名現識者。楞伽經云。諸法皆于本識上現故 十一轉者。無相論云。與諸法為依而起故 十二名心者。謂集起義故 十三名依者。謂所知依故 十四名異者。謂異熟識也 十五名識。無相論云。分別事識也 十六名根識者。大眾部立為根本識 十七名生者。謂化地部立名窮生死蘊 十八名有者。謂上坐部.分別說部立為有分識。所引經論當更撿文 問增一經中立四賴耶。何故不說 解云。彼四種名不唯目識故此不說。或為十九亦復不遮。準舊人釋名有十七。一阿梨耶此翻元沒。二阿陀那。三窮生陰識。四名了別識。五名質多此云心識。六意識。體是意根故名識故。七第一識。從本向末數為第一。八第八識。從末向本數為第八。九種子識。十名緣識。十一根本識。十二有分識。十三果報識。十四智相識。以有解性聞熏習故。楞伽云。一轉相識。二業相識。三智相識。十五真相識。四卷楞伽云。真相識即前智相。不同染法虛妄名真。十六藏識。楞伽云。藏識海常住。十七現識。常現不斷。楞伽云。略說有三。謂真識.現識.分別識。

論。或名阿賴耶等。本云。但有能藏雜染及我見執。不說為染熏習所藏。不通果位。無熏習故。能緣執藏雖無我執。平等智緣亦通果位。所以但簡我執執藏。故論云。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執者緣執.妄執俱名為執。如言執受。執言通故。不唯妄執。故但簡染。不爾但應云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執藏義。何須說云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故但說二。如下釋頌。初約一義名阿賴耶。后更義釋具足三義。不云唯以二義解藏。不違諸論。若如諸釋不假別文。即此論文可具三藏。即我見.愛等緣執我邊。是我愛執藏義。即能熏彼是所藏義。不可取藏雜染品法即是染法能藏之義。以攝大乘釋雜染者是諸轉識非阿賴耶。然此舍名。唯約緣縛斷伏盡位名之為舍。非舍能藏.所藏之義。以雜染言有漏三性皆名雜染通于二障。無文唯說是所知障。八地已去五.七有漏猶得現行能熏第八相.見二分具能所藏。但無我執即名為舍。故前文云。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舍阿賴耶名。不言能藏.所藏并無方名為舍 問何故不同阿陀那名失一之時而名不舍 答此約緣縛義。彼約自性義。若無我執離能緣縛舍賴耶名。雖無結生猶執根.種。陀那不失。

論。異熟將得菩提時舍。準有二師。且言得者。準薩婆多自有二說。一云體別。以初得名得。后名成就。若爾何不立成就耶 答以得類故不立成就為不相應。二云得與成就體是其一。初得名得。得已相續名為成就。或未來名得。現.過名成。若大乘師雖無別文。準瑜伽論得.獲.成就體一名別。

釋此將得有二師。一云因果別時。即下論引無種已生之師計也。以果與無間道俱生因在滅相。釋將得言如疏。二云因果同時。俱與無間同時生滅。準此二師各分為二。一無間道舍。一解脫道舍。合成四釋。

論。無散動故。明佛果無尋伺 西明云。問八地已上無分別智豈不發業耶。解云無分別智有其二種。一獨行。二與后得俱。前不發業唯緣真故。后即發業與尋.伺俱。又解后得有二種。一與根本俱。一別頭起。初不發業。無分別故。后可發業。雖有二解前解為勝 今謂不爾。尋.伺既與根本智俱。云何根本不名分別。又若尋.伺與無分別同親緣如。不得名思惟真如。若不與同緣。豈王與所不全同緣耶。所余心所亦應不與同緣真如。余若不然。尋.伺何爾。故后說正。與根本俱必無尋伺 西明云。若其不許根本智俱后得正智與尋.伺并。如金剛定必二智俱。豈于此時不起言說。言說必假尋.伺為因。若不起說即此菩薩不及于前。云何剎那轉增勝耶 今謂雖許金剛定位起說增進。不必要與尋.伺相應。何者金剛喻定依第四定。尋.伺初靜豈下地心所與上心王相應耶。若爾便與雜集第五相應品違。又同分界地相應。非異分界地。如欲界.色.無色界不相應。初靜慮.第二靜慮不相應。今為二解。一云于藥.病未知據已前說。此位云等覺故不假尋.伺。一云金剛定前起于尋.伺。觀藥.病等擊發語言即入此定。故雖在定而能說法。方便雖屬于前。正說法時在金剛定能令增進何所相違。此解為正。

論。亦舍受俱。本疏三釋。初釋為勝。余地雖不起。如見道等亦得令增 西明.要集取第三說不同見道。見道后起故可得增。佛果不增 今謂不爾。本疏不云佛果更增故諸地有。如見無漏雖遍五地。大乘唯依第四定起。后亦不重起余無漏。鏡智亦爾。在無間道但令彼增。佛位不起故第一勝 西明又云。唯依第四。自問云應闕喜無量。答設無何失。無眼.耳通及滅盡定不成失故。問既爾如何有喜無量。解云依第六識。豈第六識依下二地。解云通依九地。若爾有時無喜無量。諸地易故 今解許眼.耳通通八識有。佛智遍緣故有何過。設六識等依第四定。亦有喜無量。說彼無者約余人說。如說上地無鼻.舌識。豈不許佛上地有耶。若不許者違論所說十八界通漏與無漏。然無漏五識不通無色。以色界中余地少有故。彼界全無故。如鼻.舌識許通欲.色。不可無漏許色界有。亦令無色有。此喜無量亦復如是。通四禪有不通無色。

問初能變中約染.不染二位對辨。上十義中何故但約四義聊簡耶 解云有三義。一有無對。二同異對。三信疑對。前十義中異熟.賴耶已明。舍位二唯因有果位即無。次前已明不須對辨。有無全別故。此有無對。其行相.一切種。舍受俱.如暴流。此之四義因果共同故亦不辨。其無記性.心所相應.緣三種境。與果有異故今對辨。余并信故。唯舍受疑。故今更辨 問因位緣三。果一切寬狹不同即聊簡。果位行相與因殊。遍與不遍應分別 答有二解。一云實應分別。以行相者即約緣境功能而說。果位既言遍緣。即是簡別行相。二云影略 問因位通持漏無漏種。果唯無漏何不對簡 解云因果持種雖純雜不同。持種義同故不對辨 問因果兩位別持種名同故不簡。果因二位殊相應義同不對辨 答持種名雖通果位。不增故不簡。相應義雖等。果位增故相對辨。上同異對 問持種果不增義齊故不簡。舍受果不別義同何故辨 答果位唯善性。恐疑余受俱。今辨性雖殊果因俱舍受。此即信疑對。

論。末那意識轉識攝故等。此量以先成第六有別俱有依者。應有不定過 解云不然。以自許七有別依根。無不定過。為除他疑故。成第七有別俱有依。作量可知 此量應有有法不極成 答前成第六有別依根。即是意根意根即第七故無此過 要集云。成第六對小乘說。成第七對大乘說故有法成 今謂不爾。若不對小成七有依。他作不定過。如何遣故亦對小 有云。量有法差別相違云。第七不用第八為俱有別依。轉識攝故。如眼等識 此亦不爾。他許五識所依各別不唯是一。若不如是。如極成五識隨舉一量時。應有法差別相違過。以余所依非此依故 有作比量相違云。不用第八為別依。自非異熟故 若爾五識亦同此過非唯異熟故 要集為作相違決定云。第七必用第八為俱有別依。恒行心品攝非識故。如第八五數 此亦不爾。夫言決定因.喻兩許可成決定。若對小乘第八他無。何成決定。又亦名意識持業釋名。又心.意.識亦八通名。今言非識即不成因。應如前辨。

第八理應下。余辨量過云。有有法自相相違。應非第八識。是識性故。亦有有法差別相違。應不受熏持種。亦有法差別相違因。應不用第七為俱有依 要集云。前二對大有違宗過。第三量中同喻一分所立不成 今謂有余。若對小乘前二何過。不違自故。又前已成第七識有別所依根。即是第八故不諍有法。諍有法者。亦有宗中所別不極成。故知不諍有法。又亦未諍受熏持種。理門論云。隨所成立說名為宗。彼非所成故無差別。既立第八不依第七。依第七者即是異喻。識性故因于異喻轉有不定過。由前已成第六依七故有不定。余煩不指 又成第八云。應有俱有相續識為增上不共俱有所依根。若言識性故因有不定過。五是識性不以相續識為不共俱有所依根。今云自體恒續識性故如第七識 問此頌本明第八與余為依。何故此中明第八識依第七耶 答因言長理故便成立。為除他疑等。

陀那不為二乘說。西明疏問言。若不為定性二乘說者。解深密經復云何通。彼云今第三時普為發趣一切乘耶。解云彼文非但為直往亦為不定性故通一切乘 今謂自違。前云為說令起滅定。今言不為故自相違 又經云普為一切乘。不為定性乘。還非普為 今謂。初教說有唯為小乘。次教說空唯為大乘。后通空有云為一切。非必句句皆通一切。如瑜伽論通說三乘法云為一切乘。非唯說大云為諸乘。

西明云。勝軍論師立比量云。諸大乘經等。云有不定過。以發智論亦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自救云無不定過。彼有許發智是佛說故 今謂不爾。對彼小乘。自不許發智論是佛說者。豈無不定耶。又問此因豈不有隨一不成失。小乘不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故。唯大乘許不得云兩俱。若他許非外道語。云非佛語所不攝。則有不定。發智論等亦非外道語攝。若許是佛說故。云極成非佛語所不攝。即有相符失。如本疏立比量無過。

判比量云。論第五因有相違決定云。諸大乘經。非至教量。樂小乘者不許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如外道論等 今謂不爾。彼因一分違宗。即一分不成之因。何名決定 問何名一分不成因耶 答彼許三法印教順于正理。今大乘教亦順三法印。何故不顯無顛倒理。若云不順三法印者。此亦不爾。何者俱顯無我諸行無常。何非順法印。若云非全者。豈增一等句句皆明無我等耶。若云雖非句句皆明。然順無我等。大教亦爾。故不成因。設縱云非全。亦彼因過。不云一分不能顯故。又因明法立自宗義。自許言簡共許得成。相違決定所立因.喻必須兩許。今因非共故。不得成決定相違。

又判量云。勝軍量中三藏所加。亦有相違決定。云大乘教非至教量。自許非佛語攝故。亦不為過。理如前辨 又云有不定。為如增一等自許非佛語所不攝故至教量攝。為如色等自許非佛語所不攝故非至教量 此亦不爾。色等共許是非佛語攝。因于彼無不成不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西县| 定陶县| 炎陵县| 海林市| 读书| 如东县| 桃江县| 芒康县| 吉木乃县| 扎赉特旗| 苏尼特左旗| 东平县| 鄄城县| 兖州市| 洪泽县| 玉龙| 丽江市| 马山县| 海盐县| 全椒县| 肇东市| 雅安市| 峡江县| 房山区| 云梦县| 南皮县| 若羌县| 光山县| 太仓市| 香格里拉县| 昆山市| 梅州市| 仁寿县| 新疆| 定襄县| 贵阳市| 泾源县| 运城市| 泌阳县| 太白县| 长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