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言得非得等下破不相應行。除經量部及一說部但破所余。何以故。經部得等皆是假有。如俱舍論破有部。明一說部者。既說諸法但有能詮無實所詮一切法體。故亦不立不相應行。故此說除 然要集云。此中大乘.經部共破薩婆多師者。理必不爾。豈可小乘共護法等造唯識耶。雖可與彼俱舍論中破義相似。此非共造。今此下破但依比量破。彼所立無有現量及至教量破。彼實有故。正理十三云。又此諸相豈如瓶等有現比量。或至教量證體假有。既遮實有故彼定應許生等相體是假有。第三法有理必無故。此意不許生等實有。即應定說生等假有以必不許有第三法。亦實亦假故廣如彼說。由此二家現量.至教都無誠證。但可比量各為立破。故彼小乘雖引圣教。今此論主云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體用為證不成。但比量破。于中本說此文有三。初難實有別舉體相及作用因。二此定非異下合難體用。三或心心所下別難實有 西明釋云。此定非異下。初量釋上體用非實。次后二量重釋前失。初破實有。后立假有者 此不應爾。文自立量直是破他。何須釋上及重釋失。既言重釋。何故復言初破實有后立假有。又后二量準文破實。未是立假。但且破他。以他立云不相應行異色.心等有實體用。故今對破遮他為論。未即反成不相應假。下述正中方立假故 集云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許蘊攝故。如色.心等者 此與外宗作比量相違。然此比量即有過失。若別立二量各有不定。謂不相應行異色無實體用。許蘊攝故。如色異心無體量可準知。此即不定。若合立者。即法自相相違失。及法差別相違因失。自相相違云。不相應行異色.心等有實體用。許蘊攝故。如色.心等。此喻有二義。一色外無別色體。心外無別心體。二色外有別心體。心外有別色體。如色心等。言含二義。故論主取前義。外人取后義 又法差別相違量云。不相應行。定是實有。詳蘊攝故。如色.心等。直言定實有體。不言異色心等。故非言顯差別中收。且前云有法自相相違過者不爾。既合立量雙為因.喻若外人云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即色.心等是異法喻。許蘊攝因既于異轉。是彼自成法自相相違過。何得云論主相違。論主既云定不異色.心有體。即心.色等為同法喻。因于彼轉。色.心等不異色.心等有實體用。乃正同喻。是故無過。又法差別過亦不成。既云定實有許蘊攝故。心.色為喻。大乘心.色通有假實。有他不定。瓶盆等假亦蘊所攝。有共不定。不可說瓶等非蘊所攝故。以非無為復非全無。定蘊所攝。又如眼等必為他用。意含真假。成真他用名法差別。今云不相應行必定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即言中顯立彼意許不相應行異色.心等有實體用。與誰為差別。又復必定不異色.心.心等有實體用。合名為法。今但別取定實有體為法差別。豈得成過。又因不定。故此分別徒設劬勞。余準可知。

言十無學法。名如疏列體。八圣支道。正見謂后得智。有宗見道超。大乘修道超。故是后智。中邊論云分別支故 若爾既法輪體亦見道中何但后得 答為二解。一云諸無漏法皆名法輪。不唯八道故。于見道雖無八道亦名法輪。二云中邊據顯勝說在于修道。瑜伽論說在見道故。若依前解。瑜伽隨轉說在見道。二說任情 正思惟者。以思為體。準十地論云凈覺人即謂覺者是尋。撿梵本不以尋.伺為體。如第七卷論疏辨 無嗔癡所發身.語名正語.正業。無貪所發名為正命 解脫者勝解數。智者緣無為智。余體如名 雜集第十云。十無學法依無學戒蘊。乃至智見蘊。無學正語.業.命是戒蘊。正念.正定是定蘊。正見.正思惟.精進是惠蘊。此二依自性及眷屬說。正解脫是解脫蘊。正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

論亦說輪王成就七寶豈即成就他身非情。西明云。有部許爾即違自宗。外難云。大乘假得如何一立一不立。例同所破。解云非例。實得有用應通內外皆有實得。我立假得。故王成寶假亦不成非自身故 今謂此釋不爾。大乘得等既是假立。通情非情自他何過。以經說有成就言故。不爾同他不能離難 問若爾殊輪可說成就。自識變故。余有情等依何假立說成就耶。答亦許變他扶塵受用故亦自識。又由業感依業假立亦復不違。

言未得已失應永不生者。未得可知。已失之法。未來應生闕緣不起。亦名已失。此定不生。得非擇滅故。如易界地等已舍之法。名為已失。即許可生。此無前得。今約此類既無前得應永不起。

言若待余因得便無用者。有解心待四緣。色待二緣足得生法。何繁得起。故得無用。此破不爾。可非增上法得生起。然要集云。得非四因及生等五其理易知者。當撿俱舍引文具注 又具善惡無記得者。此中總難。過去已舍雖無后得。有法俱得。未來已失及無前得。并有俱得。難令得生亦得。然準本意。唯難不失現成前得。三性之法應頓現前。所以下云。若待余因得便無用。若難已舍及未來世緣闕不生。雖有俱得。他許無用不能生故。便成相符故難不失現成得者。此雖二說。準俱舍云。誰言此得作法生因。正理論中。唯有不失無能生因。故彼論云。由所許得是已得法不失因故。婆沙二說。正義亦唯為不失因。

論。故得于法俱為無用。二云識所變不離有情。即非情法亦不離有情。無法名離有情法。初說有得。后即無得。問既說無法即是無體。復說何法得名為離 答以彼無法假名為離。非有無體名離有情。談無本性不約識變為無名離。

釋三種成就。且法有二。一者有體。二者無體但于有法立于成就不于無法。無法無體無可成故 有法之中復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 且有為中復有二種。一者自識變。二者他識變 自識變中復有二種。一者種子。二者現行。種子隱而難知。所以分之為二。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現行顯而易了。所以總合為一。名現行成就 種子之中復有三種。一者善。二不善。三無記 善中有二。一無漏。二有漏。有漏善中復有二種。一方便。二生得。前無漏善及方便并名自在。以成就此者必于生死當得自在。又當引生必加功用方始起故即通本.始。余義準思。生得善者生便即得。因循而生。無勝功能所有種子但名生得。不善之法亦但名為種子成就。以有此法沈于生死。于解脫分無勝堪能故。雖解深密經云十地菩薩所起煩惱。勝二乘人所起無漏。彼由菩薩無漏悲智。非彼煩惱自堪能。故不名為自在成就 無記法中復有二種。一者有覆。二者無覆。有覆性者同煩惱說。無覆無記復有四種。一異熟。二威儀。三工巧。四變化。異熟無記唯種子成就。威儀.工巧各具二種。如象行鹿驟。營田織薄等。名種子成就。若象王行。鵝王步。雕文廁畫等。名自在成就。加功始得非因循起故。變化無記唯自在成。必功用起故。又成此者得自在故。故瑜伽論云。若加行所生善。及一分無記增盛種子。名自在成。對法亦云。加行善法。謂世出世一切功能。一分無記。謂工巧處變化心等 故上說自識變亦通非情。有說成七寶故。若他識變準第二中。變他根塵。論自二說。第七卷中解所緣緣。亦許緣他所變之種。復說輪王成就七寶。雖他所變不得名成。自識杖變。亦可假說三種成就 然西明云。準揚論云。一諸行種子所攝相續差別性。二自在生起相續差別性。三自相生起相續差別性云。與瑜伽別。種但立一。現即分二。加行善等。名自在生起相。非加行生起。但名自相生起 今又解云。與瑜伽同。云二自在生起相續差別性者。以加行等善法種子。有勝功能起現行已而得自在名自在生起。若二現行名自相生起。以起現行名自相起。無為之法立成就者。如本疏說。又助解云。準第二云。無為有二。一依識變。二依如立。并立得不。亦有三不。答既假立得二種俱有。亦有種子自在等別。且依識變無為立得。各依彼見種子上立。種為能起無為相故。或依現見以心起時變彼相故。三差別者。方便善心變熏成種名自在成。現行心變即現成就。所余心變種子成就。不名自在。若依如立據能證說。依種即自在。現證即現行。若后得緣。即同前依識所變者說。然非擇滅雖非智證。若暫伏惑得非擇滅。同后得智說。若非伏惑但緣闕顯。依不起種義說得彼。自在種等準性可知。

又辨于得所依之中。大小不同。如本疏述。然言二屬所依。謂第八識。如畢竟得非擇滅法。及佛身中邪理不生等 問既云畢竟邪理不生。應名擇滅。何名非擇 答若由智斷畢竟不生。即名擇滅。佛身邪理不由智斷。但由斷彼無明等故。邪理不生。如入見道。北洲等身。得非擇故 又解此等現行雖復畢竟不生。種子猶在。亦障所攝。鏡智生時方始種子滅。即得擇滅。得屬鏡智。若爾鏡智應能離染。如實義者鏡智起時非彼所依。有漏皆舍。非作意斷。不名擇滅。亦不可說觀察智斷。非無間故。名妙覺故。若猶斷染。應同無間名為等覺。既不如是。故鏡智生彼等自滅得非擇滅。得屬鏡智。然疏言屬第八識。據所依王。通因果說。若在佛果即依鏡智。此釋親聞故抄記也。

又辨大小得所屬別。且薩婆多得有二種。一有為法得。二無為法得。若有為法得。定屬所得。若所得是三性。能得亦三性。三界.九地.色.心.不相應。亦隨所得判屬界地等 無為得者。無為有三。如本疏判 然通漏無漏。若六行道得唯有漏。見道得唯無漏。修道通二。許于修道亦有漏斷故。無學無漏。斷非想惑唯無漏道。得果舍向故。舍前漏起無漏得。所得無為一向無漏。非擇滅得唯是異熟無記性攝。以為.無為二有體法。若起得得屬行者。以有體故。隨其所應。得屬所得及能得道。今此非擇闕緣不生。法既不生。故不可屬所不生法。非有情故。但屬所依眾同分也。若其非得。唯屬所依眾同分立。定唯異熟無記性也。然若得擇滅法。猶可重生也。如退果者。若得非擇。畢竟不生。以闕緣故 若依大乘。有為法得。亦同薩婆多定屬所得。諸性界地。若色若心。及漏無漏種子現行。隨其所應。皆隨所得判屬彼法。以依此等諸法之上假建立故。若擇滅得。同彼有部屬能得道。然唯無漏。不許六行是斷道故。唯依圣道永害種子。得擇滅故。又六行道唯依未至。非根本地。伏惑非斷。種子在故。得非擇滅 又約道起得擇滅時分。大小不同。如薩婆多。苦法智忍為無間道。雖斷煩惱與惑得俱。未斷得繩未名得擇滅。苦法智起。為解脫道方斷得繩雖未緣證擇滅無為。依斯解脫立擇滅得。懸起于得得彼擇滅。故擇滅得屬能得道。以苦忍智但緣苦諦而未緣滅。以此擇滅是滅諦故。證此無為唯滅下智。雖滅下智。滅法智忍正無間道。亦未起得得彼無為。滅法智時斷彼迷滅煩惱惑得。始得無為時方起得得。以解脫道重即證故。余皆準知 若大乘宗。苦法智忍無間道中未立擇得。雖正斷惑證未曾得。本斷惑種。于解脫道方起得得。依斯假立擇滅得故。故下云。斷惑證滅期心別故。或依無間亦假立得。以證滅故。下約期心今據實得。然大乘宗苦等四諦。四諦皆有事理實三。實雖無多。依詮施設故言四也。初苦法智忍。即于苦諦事理別證。然所證如四諦無別。何不即名證于滅諦。以于滅諦事理兩證未別證故。法智解脫證彼二障不生解脫。非是此位方始證真。自后諸心類此準知。此上相見擬真見道義談四別。據實真見四諦俱時證無前后。

翻此假立不成就者。于染法中略為六對。依雜集論。若伏功能亦名不成。種子體在。亦即名成。一見修對。二世間出世對。三現行種子對。四六識七識對。五煩惱所知對。六種子習氣對。初見修對者。三乘見道三界分別所有二障。隨其所應。若種若現名不成就。三界修斷隨其所應名成不成。二乘見道隨先所伏。修道煩惱斷名不成。未伏不斷即亦名成。非對治故。不障見故。修道準知。

二世間出世對者。世道但伏俱生迷事別頭所起貪.嗔.癡.慢令不現起。名為不成。迷理及細并非所伏。即名成就。出世如前。

現行種子對者。一切現行若未生起皆名不成。若生起時即名成就。二障種子若未損伏即名為成。若已斷除即名不成。若在凡位體在名成。或有伏者損伏用故亦名不成。若在二乘所知種成。菩薩隨應有成不成 六七識對者。且煩惱障如二乘人在于見道。六相應惑分別不成。俱生通二。第七名成。設起果者不斷七惑。修道之中八十一品隨其所應有成不成。若第七惑成。斷八十一方名不成。斷前八十猶名為成。據有種說。若約功能世道名成。出世不成。若約菩薩六識分別見道不成。俱生名成。無超果故。在修道中第六識身見等四地永伏名為不成。已前名成。據功能說。若約種子體在名成第七我見。金剛無間名為不成。已前名成。據種子體不約用說。約用說者有成不成且略說爾 煩惱所知對者。所知之障。二乘名成。菩薩成不成。以彼二乘雖斷定障。現行不起種子在故。地上菩薩二障分別。見道不成。修道俱生煩惱障種。金剛無間已前名成。不斷種故。若所知障所攝。種現俱成不成。金剛無間二障種現俱名不成 種習對者。二乘習氣二障俱成。不斷習故。菩薩之人煩惱種子俱生名成。二障習氣及所知種。名成不成。以十地中隨分斷故。解脫道位二障種習俱名不成。略說如是。細辨恐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滋市| 哈巴河县| 抚州市| 盐城市| 永宁县| 五寨县| 北碚区| 原平市| 昔阳县| 定陶县| 太湖县| 增城市| 太谷县| 安泽县| 石首市| 崇州市| 广汉市| 游戏| 辉南县| 九台市| 临洮县| 澄江县| 江安县| 邹城市| 宁化县| 横峰县| 紫阳县| 南乐县| 凤山市| 商城县| 杨浦区| 晋城| 蒙自县| 汝州市| 南涧| 宿松县| 内江市| 东乌| 铅山县| 桐柏县| 浪卡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