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初見道時即能除滅。有四解。一見修對。見在初。二真相對。真在初。三四道對。非勝進。四無間解脫對。在無間故言初見道。

言世間沙門.婆羅門等者。等取剎帝利等四姓。又等幢摩(此云不共死)補羯婆(典獄)旃荼羅(云嚴熾亦屠)篾戾車(云樂垢穢)達滑(淫女家沽酒家)羯恥羅(云斷獄官)。

論若無實我云何得有憶識等事。西明廣引大婆沙第十一有八論者釋憶所作 今謂不然。即前所敘兩三類計外道等問。何要別敘顯有差別可作是說。

敘自義中由熏習力后方憶者。異熟無記自不能熏后應不憶。答不要自熏后方能憶。何以故。以善惡心雖能熏種。不廢有不能憶。又佛圓鏡智豈由因中曾見能熏后智起憶。若要由熏佛不能憶。以在因中諸劣無漏一切有漏皆悉已舍不熏成種。于此已后用何能憶。故知不由自類熏已后方能憶。但說由熏。令彼增明后起現行即便能憶。此異熟心由善惡心熏令彼憶 問三性相間由善惡熏異熟能憶。多念異熟后如何憶 答設不能憶亦復何過。非一切心皆能憶故 或從本有種生能憶。又如樞要 西明法師如彼疏明 要集云。泛論憶事即有二種。一者能憶心。二所憶境。若能憶心唯第六識。與念相應故能憶之。故唯識二十論云。與念相應意識能憶。過去諸識所受之境雖滅無體。前念諸識領彼境界熏成種子不失等也。于所憶境即有二義。謂憶曾受境?;驊浽苁苄摹4诵募从勺宰C分力故今能憶等 今謂此釋未能盡理。何者有異熟心不能熏種。由誰為因后時能憶。又宿住智所緣之境非皆曾受。佛果八識皆能憶前。不唯第六故義不盡。

今釋。能憶有其二位。一佛。二余。余有自在未自在位。未自在位有二。一現。二種?,F中有四。一自體分。二想勢力。三與念相應第六意識。四總聚心心所。據自后念能憶前心偏說自證。據其分限所憶差別偏說想力。約未自在但追過去。偏說念俱分別意識。盡理言之。第六相應諸心.心所此總能憶。 若種子者即上能熏。唯除異熟所熏成種為后憶因?;虻诹R與念想俱相應心所所熏成種。生現能憶 若得自在復有二位。謂定及散。定據有漏.無漏生空。唯第六識 若依法空通第七識。七隨六引與彼同緣憶亦無失 若在散位諸根既許皆得互用。故應五識亦緣過去?;螂m互用但緣現在 若在佛果八識俱能。但由因熏。果無新種。故論但云由熏習力得有憶識。不說各各自熏能憶。

釋作業受果。大乘八識以辨有無。前六具二。第七俱無。無記故不作業。染污故非受果。第八受果是異熟異熟故。不能作業。無記性故。犢子.正量.本經.賢胄.密林山等五部。同說五識不能作業受果。第六并能。大眾部等。同說六識并能作業受果。薩婆多等五識受果而不作業。第六俱能(此釋傳聞未見正教)。

敘數論計中。問以觸為風大。風大成皮根。皮根得觸而不得風。若爾觸體是何 答以堅濕癢饑等而造風大。與風體別。如勝論等 問皮不得風。風何根得 答心平等根。不必皮得。

準上所說言數論者。本即應是劫比羅仙造。后諸門徒分成十八部。雨外道者即一部主。金七十論或雨眾中別人所造。何以故。準天親菩薩傳說云。佛滅后一千一百余年有外道。頻阇訶婆娑。頻阇訶是山名。婆娑名住。以此外道住此山中因即為名。有一龍王名毗梨沙伽那。住此山下大池之中善僧佉論。此外道知欲就龍學。龍變其身作仙人狀住葉窟中。外道就學。成已求論欲決是非。到逾阇國聲王論鼓求覓論議。因金造論。欲至已期往住山所。以誦咒力召夜叉女。名曰稠林。從其乞愿。令我死后變身為石永不毀壞。神女許之。在石窟中舍命之后身變為石。因何此愿。其先龍王欲破滅此數論師義。從龍王乞持我身壞方使法滅。龍王心謂。身詎能久。因即許之。故今變身為石令久。是以數論法流至今。后陳那菩薩破斥其義作于比量書斯石上。流汗出聲不能救得。因此陳那所造因明。盛行四主聲振五天。蓋為于此。

有云劫此羅仙作金七十論。留身為石住余甘林似其誤也。然傳云千一百年后此外道出造七十論。天親出時外道已滅。即說天親亦千年后出。此傳似誤。何以故。真諦三藏中邊疏序九百年出。外道亦九百年前。不爾如何得釋彼論 有云涅槃經云。上古有仙名阇提首那。彼仙造論名三彌叉。此云觀察。廣明二十五諦。準此觀察即是智惠。與數論名同。數是智惠故。即是本論。言阇提首那仙者。音訛異耳。即迦毗羅仙。

論。又三是別大等是總。下合破二十四諦有五段。如疏所科。一體相相例破。二變時如本破。三體隨相失破。四總別相例應非一三破。五各具三體破 第五段中初牒計。后破。破復有五。一總相應三破。二三事不殊破。三一德能成破。四體應非一破。五多種相違破。如次配疏次第科文。

論云既有三相寧見為一者。大乘自宗能所造色皆同一處。應體相別。云何見一。又如一境多生同變。亦應見異。云何見一 答不同彼。以非實故。自體虛疏。同業招故。故似于一。

問論云即應一根得一切境以三德成故者。佛法五根俱四大造凈色為體。何不一根得一切境 答各自種生四大疏造。不同于彼皆三德成。

敘勝論計中疏云以德顯地者。但為色.香.味.觸所依。以彼能依之德顯此地體。若闕少德即不名地。余水.火等準此應知。

以其神我能為覺.樂.苦等九法和合因緣。既和合已能起智相名我。亦以彼和合等相顯此神我。意實義同 問覺等九德不和合因緣名意者。豈彼意實。不是彼意根。若是意根。心起依之。何得說言不和合因緣耶 解云意望九德疏故。非能為彼和合因緣故名不和合因緣。不是合彼九德不和。

眼所取一依名色者。一極微之色依地大等。即為眼取故名為色。所余準此。以彼五根即是五大。極微之色依根類大。為眼取。之名一依名色。

一微量唯二微果上者。以彼父母二微合生子微之上有此微量。以為根取最細之色。不與父母合者。以非根境故。

合之與離。但取初合名合。初離名離。已后即非。

遠覺所待為彼性者。以能取心勢遠取之名彼。

和合句者。令彼地等與德和合。與彼我別。我但令彼覺.樂.苦等九德和合。

取。謂先合后離據上下論。行即約在地等。

問何不立眼等識耶。答即覺等是。余外道計亦多準此。

諸門分別中。一多分別者。四多五一。以我及意依一人說名之為一。若約多人即多數故??眨畷r.方三一切共有。更無多體名之為一。

言香唯地有準因門說故唯無常者。是彼本論因果門中辨故。

重性通常無常。若爾如何唯現量耶。唯父母微是常非現故。答論無文解。義準云通現.比無妨 又香唯無常。如何通非現。答香雖無常不廢但在子上。故通非現。

敘計中言多實有者。今更助解。實句之中軍林等假如論說。破彼實有為同喻故。此等少假。余多實故。

科文如疏 今助一科總分為二。初破實有。照彼實等非緣離識下。破現量得。依敘計中故作二科。

論。又彼所執地水火風應非有礙實句義攝身根所觸故等者。要集云。有說地水火風父母極微非現量得。子微已上是現量得。下破順世及勝論中云。極微聚集足成根境何用果為。故知爾也。有釋實等五句是現量境。和合非現。故下破云。彼許實等現量所得以理推征尚非實有。況彼自許和合句義非現量得。而可實有。由此證知。父母極微亦現量得 有解云。今謂二微所生子微亦非現量得。十句論說。三微所生子方粗得合。下說粗色量德合。為故乃色根得 集曰。今謂有釋為正。謂彼宗中不云色根所取方是現量境。有現量境未必色根得。乃至云。有說引破順世中。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何用果為。由此證知。子微已上是色根境。父母非者此破色根境。未說現量。引非色根境證非現量得。于理太疏。

今詳此意。云有說疏未悟至理。何者彼十句論云。謂至實色等根等合時有了相生名為現量。既云根等合時有了相生名為現量。明知子微已上方與根合。故子微已上名為現量是彼宗計。引下破順世等救。云由果多分合故成粗。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意取多果合故成粗為色根境。故取此證子微已上是現量境。于何理疏。妄說為過。若以有釋為正。五句現得彼此極成。說父母微是我現境準何文說。十句論中但說覺德為現比故。又云根等合時有了相生名為現量。不說神我為現量體。復無文說父母極微我現量得。若據總相有釋不違。若委細論有說為好。

論。彼所執有至如實德等。疏及樞要俱云法自相相違因過。以彼本量云我宗有性。定離實句有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德.業等。此量不定。實為異喻許非無因于實轉故。更有余過。思準可知。今且與作法自相相違云。汝有性。離實句外無別自性。許非無故。猶如實句 此量之中雖有他不定。德.業句等他許非無。因于彼轉非自.共許。故非不定 又就破他于他不定亦可為過。故樞要判但是比量相違過攝。若準疏判云。應離實等八句之外無別自性。即無不定 要集云準相違量云有性。離實外無別自性。許非無故。猶如實句者。當比量相違。此意樞要自已判訖。要集出過云既別用喻如何相違同前不定 此說亦非。何者設別用喻亦是相違。如因明論法自相相違因外。立聲常。所作性故。猶如虛空。作相違云。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此因用舊同喻改之。今者此量因亦用舊但改同喻。與因明同。云既別用喻如何相違者。是妄出過。不善因明也。

論云。若離實等至如畢竟無等。樞要云。是有法自相相違過 又云。今舉無法為喻亦成決定相違。即如論說。

言若離有法至有別無性。樞要云。第三第四俱比量相違。如疏文述。要集云。有說量云。汝第十句無法之外。應別立性。因云除大有等六句之外有無二法互相違故。如實.德.業。欲簡不定因云除大有等六句 有釋量云。五種無句應別有性宗。有無二中隨一攝故。如實.德等 又量汝說實等。應無別性。有無二中隨一攝故。如畢竟無。要集但舉二家不知得失 準有釋前量有不定過。五種無句為如實等三句外應別有性。為如大有等三外不別有性 要集又云。有說并云無性體非有。無上不立無性。有法體非無。何須別立有性。彼若救言。有法雖非無不自有故須有有。亦應無法不自無無法之外別立無(此即相望)。集今解云。有法體非無。有故有有性。無法體非有。無故無無性?;蚩?。反對云。有.無以相反。無法無無性。有.無以相對。有法有有性。此答恒別。如何破他。故今論中但立量破。非要須并 今謂設并亦能破他。且如集解不能離過。何者若云無法體非有。無故無無性。亦應有法體自有。有故無有性。有法體自有。有故立有性。無法體是無。無故立無性。反對之中有。無以相對。有法立有性。無有以相違。無法立無性。恒不離過。

論云。勿此亦非實德業性者。作有法自相相違因破。云非實.德.業性者。意云。非實.德等同異生。以異實等故。如德.業。德.業異實不是同異性故。

論云。又緣實智下。破能緣智。疏有二解假合生故。初解緣多法。后解智起假藉多緣。不障能緣緣彼一多。若依初解。但破總緣不破別緣。后解通破。所緣之境雖有一多。能緣之智要藉多緣云假合生 要集云。今謂初師后解亦有不定。緣實現智為如有.和合智假合生故是緣實智。為如緣德.業.同異智。假合生故非緣實智 今詳此說妄出彼過。何者若約總緣。緣有.和合即亦緣實。即在法中正是所破無不定過。若破別緣緣有.和合。雖假合生即不緣實亦無不定。作兩解者前約境多智方得起名假合生。后約因多智方得生名假合生。非避不定。

疏云。其眼識等。雖緣色等亦假合生。非緣實等無不定過 有云。亦有自違。緣色等智應非色智。假合生。故如聲等智 集云。此亦非過。謂內破外實.德等攝四大色等。故非自違蘊等所攝色等之法。若外人作此比量破者。彼即有違世間.現量.自教等過。故不得立也 今謂不爾。設執緣于離識蘊等亦同此破。今此論意但破離識實有諸法。若外難云緣離識色等智應非現量。即犯相符。若但云緣色等智應。非緣色等現量智攝。亦有一分相符及自違失。若別作量即非前量過。

論云。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者。問若許余法為能生因。違彼宗計。執一因故。無余能生即闕同喻 其如何等能生無?!〈鹛焓怯H能生因。余是助緣故得為喻 若爾云何得為因耶。因生緣生二種別故 答準因明法。因不應分別。如所作性。此因及緣俱能生故。西明釋云。唯一常因能生諸法。更無余常能為因生。云一因論。不障無常能生諸法。如勝論師許六句實。不妨于中軍林等假 二解俱有違文之失。執一因故。下轉計中云待欲或緣。難云待欲或緣方能生者違一因論若他許有余緣能生及無常因。如何可得作斯難耶。此中但是以彼世間共許能生之法以為同喻 又解本執自在體是一.常能生諸法。不假余法助方能生名為一因。不障余法亦能為因。今論主難云。體既常.遍應一切處時能生諸法。遂轉計云。自在待余或欲及緣方能生果。論主云。若爾即違本一.常因猶能生果。待欲.緣故違一因論。

破順世中云。若有方分應假非實。若無方分如心.心所。準彼本計。唯有四大而亦造心。云如心.心所闕無同喻。外云清妙四大造心無礙。粗大造色故礙。二云雖唯造色。準理亦合有心.心所。如數論師。三約勝論有心.心所說為同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垣县| 莒南县| 黑山县| 鄂温| 西峡县| 苗栗市| 四子王旗| 稷山县| 惠东县| 泽库县| 宁陕县| 庄浪县| 礼泉县| 阳春市| 顺昌县| 泗阳县| 桓台县| 临沂市| 平安县| 铜川市| 新津县| 大渡口区| 会东县| 宝兴县| 新余市| 嫩江县| 罗甸县| 基隆市| 浮梁县| 贞丰县| 砚山县| 吉林市| 华坪县| 彭州市| 连南| 沙洋县| 普安县| 庄河市| 武鸣县| 桃源县| 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