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成唯識論了義燈
  • 惠沼
  • 4867字
  • 2015-12-18 17:26:30

西明.要集俱取樞要所非量為正。所非量者量云。汝所執(zhí)我。不應說是我我非他我。許不可說故。如有為無為。以之為正 且西明云。汝所說我。應不可說是自我非他我。不可說有為無為故。猶如空華。如樞要非不取為正。又彼本計雖執(zhí)有我。不得說為我非我。攝在不可說藏。若言說為自我非他。何名不可說。若云不可說作有為無為故在不可說。彼有為法亦不可說作無為及我。應在不可說藏 要集云。云自我非他我。但破一師一我非謂一切 若爾何者外道計我是他我者。數(shù)論受果我是自非他。勝論計作受我皆爾。說三藏量云自我非他我者是余人立。三藏敘他非自正釋。論文既云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此是舉喻。不取為因。若取為因。云何言亦應不可說為是我非我。言亦亦誰。故本疏正。

問大般若中亦說五藏。謂三世為三。有為為一名有為藏。無為為一亦名不可說藏。與此何別 答論有別準可知。

論云。又諸我見不緣實我等。要集云。廣百論立量云。我見決定不緣實我。男女等相所雜糅故。如緣身等起男等相所雜糅心。又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余心等。又我見境非是實我。男等相心之所緣故。猶如身等。由此故知。一切我見皆無實我以為境界。唯緣虛妄身等為境。隨自妄想覺惠生故。如緣闇繩顛倒蛇解 承本釋云。又諸我見不緣實我者。此非作我解之我見。若約我見不緣。即相扶之失。今云不緣者。約緣我之見是其染惠。約此為見難令不緣故無相扶。

疏云其實亦有非無本質是俱生故。故此所言五取蘊等。皆起影像。言亦者。以相分亦本質。無有無相計為我者。故言起自心相。亦有非無本質者。故言緣五取蘊。

后修道中數(shù)數(shù)修習方能斷者。若約伏現(xiàn)于大乘中又悲.智兩增。又怖不怖煩惱有別。又第六識俱生我執(zhí)。見非見斷總有五釋。如樞要辨。又約總別緣蘊生者。次第得果斷之差別亦作五釋 一若總若別皆非想第九品斷。若爾即有卻斷下失 二云總者非想第九品斷別者地地九品斷。此過有二。若總卻斷下失。若別后得不斷惑失 三者翻前第二釋亦同前過俱有二失 四云總別地地各各九品別斷。若爾即有后得不斷惑失 五云總別各于自地第九品斷。此釋為正。無前二失。修斷數(shù)不數(shù)準知說之 問次第聲聞其義何耶 答小乘諸部互說不同。且依大乘談小果者。謂有聲聞性通利.鈍。于見道前不伏修惑。唯伏見惑入見道時。頓斷三界見道煩惱得預流果。于見道中斷即離蘊所有我見。三心見道斷之。前后如樞要說。從此見道十六心。后在修道中。次第斷其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所斷惑。如其所應。得后三果名次第得。斷迷理事五釋如前。數(shù)斷數(shù)修亦準五說。

言細故難斷者。細有四義。一品類對。九品之中第九品攝。望余迷事此同第九。若自類言亦有九品。二分別俱生對。此任運起故。三見修對。此唯修斷故。四上下道對。唯上道斷故名為細。數(shù)修斷中聲聞.緣覺二乘有殊 聲聞之中次第.超越復有二別。前約次第得果人說 若超越人復有三類。一唯超初果。二超初二果。三超中二果 且超初果者。謂有聲聞性是利根。先凡夫時欣求上生以苦.粗等六行世道。伏于欲界六識俱生迷事粗惑前之六品。乃于后時逢緣回趣求聲聞果。修七方便以為加行入見道時。一剎那中見.修合斷得第二果。以彼六品先已伏故見道能斷。迷理之惑雖先不伏。伏彼伴類入見道時亦一時斷。道.斷數(shù)數(shù)準之可解 二超初二果得第三者。謂有聲聞性是利根。先凡夫時曾以六行。伏欲修惑九品迷事。乃至無所有所九品事惑。后入見道先已伏者。及以不伏。亦與見惑。合一時斷。修.斷數(shù)數(shù)準可知之 問前二類人何故不伏迷理之惑 答以彼不解修理觀故。迷理之惑不違事觀故不能伏 問何不能伏有頂?shù)鼗蟆〈鹨员思毠薀o上可欣不為六行故不能伏。又彼惑細不障有學。故唯斷爾超初二果。前依正義傍說不正煩不能敘 有言相見道斷者不應正理。瑜伽但說世出世道斷迷事惑不除迷理。復不可說迷理真見除。迷事惑相見斷。亦不得說相見道后別起道斷。對法論說超前二果及次第人。皆第十六心建立圣果不別起道。又瑜伽五十七云。問未知欲知根誰所依處。答證得初.第二.第三沙門果之所依處。問已知根誰所依處。答乃至金剛喻定無學沙門果證之所依處 故第十六心得初三果 又五十七云。問幾根得預流果。答或一或八。幾得第二。或二或九得一來果。問幾根得不還果。答或十一或二。初果或一。謂未知當知根?;虬思有诺任澹耙猓岣?。此依決定次第人說。一來或二或九。依超越者如初果說。次第者即已知根。二隨一得。不定二得。故云或二九。信等七定。未知等二隨一不定。容九根得。非定九俱。猶不定故置此或言。已依初近分故但舍根 問幾根得不還果 答或十一或二。超越人如初果說。次第人依已知根。二隨一得故云或二?;蚴徽摺S谇熬派稀<悠湎矘?。隨應所依靜慮入見。初禪近分及第四定即是依舍。初二根本喜。第三即樂。三受隨一故云或十一。非三受俱 或可。三受隨一。加命根一。女.男隨一。故成十一。若加喜樂三受不俱何成十一。前解為正 有解八者除未知根加命。九者更加喜。十一加樂.憂 此釋不正。五十七初果文內云。憂根雖道所依非道攝故此中不取。不還果中又云憂根道理如前應知。故不取憂。依初根本次第亦入。依上三禪唯超果入 問幾根得阿羅漢果 答或一或十者。一謂已知根。十謂十一中除未知當知根。此說能得。非說已得。故除具知。余廣破斥徒設煩辭 超中二果得第四者。謂有聲聞性是利根。先于凡時不伏修惑。于七方便但伏見惑入見道時。斷其三界見道惑盡得初果已更未斷修。由意樂力有堪能故。依初近分已未得根本。故總相三界六識修惑九地之中束為九品。如欲初品乃至有頂初品之惑合為一品。余八準此。若第六識迷理細惑。地地之中雖各九品。今并第七識俱煩惱總為一品。與第九品迷事之惑同時頓斷成阿羅漢。道斷數(shù)數(shù)準亦可知 問既為九品斷欲六品修惑之時。何不得第二果。斷欲九品何不得第三 答欲六斷時并上二界各斷六品故。復不息求未出觀故不得第二。斷欲九品時。并有頂惑亦皆斷盡。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 問為唯初果人未進斷惑得超中二。為斷余品亦能超耶 答準對法論引指端經(jīng)。唯未斷余能辨圣旨不說余能。由得果已有勝堪能。若少進斷即非此類。無勝能故。

獨覺之人有二類別。一麟角喻。一三千界唯獨一出故。此是利根。先凡位時六行伏彼無所有已下惑。百劫練根入見道時。八地已下伏彼類故。與見惑同時斷。出見道已別起九無間.九解脫。斷非想地九品煩惱。成此麟角喻人。不滿百劫練。及從聲聞決釋位中未定生時。此等已去作辟支者皆為眾出。雖不待師而自悟道名獨覺人。許有多出故名部行。更有一解如第十記。通定.不定姓。若百劫練根得辟支者即唯定性。余義準前。

問何以得知。身見有二見道斷一 答準四卷楞伽經(jīng)第二云。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乃至云。及先二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準此經(jīng)文。既云及先二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即分明說身見有二。初果唯斷妄想身見不斷俱生。不煩廣釋。

問頗有斷非想前六品惑已。然后方斷欲界后三耶 答有如超中二果人取第四果者。即其事也 又如斯陀含人住自果者。已斷欲界六品惑已方回心取緣覺果者。不可漸斷所余未斷取緣覺果。以緣覺果三十四心成菩提故。又與次第四果無別。設今得二果已。不更兼前合為三十四心。三十四心但據(jù)從凡即作者說。此第二果但于此后。起九無間.九解脫道斷所余惑。即欲界中后三品惑。及無所有處已下煩惱以世道伏 起六無間.解脫。斷非想非非想等前六品已。方斷下欲先所伏者。不同見道。一品道故 或前諸地所伏之者。與非想地上上品惑一時頓斷。先已伏故。但前說超第四果人。是斷無色前六品已。方斷下地后諸品者。未見正文二說任取 問準小乘說。三十四心得成菩提。大乘云何 答準大乘說有五十四心。兩種十六心并九無間.九解脫道。成五十心。三心見道中唯有二心。但分惑障為上下斷。不斷智障故并真見二。無間一解脫一 或五十二。除三心見道中上下二心。以二乘人不作非安立觀故 問趣聲聞果見諦第十六心即建立果。何故趣緣覺而不立耶 答以不住道故。期心別故 問準大談小不見真見。以粗故但知相見。何故修道之中即見真無間.解脫 答彼自將作真無間.解脫。大乘談彼但見前加行 問大談小乘有真.相見道。何不說小有真.相修道 答見道之前加行廣故。長時學觀故。初入難故。以初得故。所以重觀有相見道。修道之中不作長時廣多行相。以其九地品別斷故。又曾得故。故不重觀。所以不說有相修道 問大乘如何 答既有后得無漏之智重觀前如。有亦無失。位不決定須更重觀故不別立 問初果即于相第十六方始建立果。后三云何于解脫立 答初得入見須重觀諦。第十六心事方究竟始得立果。修道后得不須重觀。于解脫道事得究竟故得立果 問如聲聞人得無學已回趣緣覺。后練根時入何觀道斷何等障 答如極果人趣緣覺時。但起九無間.九解脫擬儀無間.解脫。非真無間等。但緣事觀。不入生空觀。以更無惑可斷可證。但行解心作無間.解脫道。數(shù)數(shù)思惟令彼極果信等五根漸漸明利。更不斷惑而即得果 二云。設入生空除其根障為無間等道。理亦無妨。令智明利無惑可斷故 問無學回趣斷根障時。別得無為不 答得與不得俱有何失 二俱有過。若言得者云何言三乘同坐解脫床耶 答此義不同。同得解脫者同得惑不生解脫。不說無為亦同 若言不得者。云何雜集論云斷下劣受得二無為 答彼約永斷。唯在大乘非二乘者。以不斷故。但伏得定故。約煩惱滅已解脫不別。如第十卷疏解十障中明 問聲聞取自果轉成利根。為事.理觀耶 答但作事觀不作理觀。以其練根無惑可斷故。更不得果故。但為事觀不別得無為。若大乘菩薩練根。入法空觀斷所知障故。即與彼別 問法觀是細生觀粗。法觀必帶于生觀。生執(zhí)是粗法執(zhí)細。斷法之時生必斷 答設爾何失 若爾何故論第九。三心見道之中。第二內遣諸法假智。唯斷法執(zhí)不斷生耶。耶 答據(jù)實斷法必能斷生。以彼加行期心別故。亦不違理 問以見望于修。即許見道之中法觀斷法不斷人。亦以修望于見。修道之中斷人不斷法 答思可知 難二障障見道。入見之時前后斷。二障障無學。金剛之位二心斷 答見道初智劣。二障前后斷。金剛道力強。二障俱時斷 問定障是所知障收。許二乘人生空觀斷。可不如是 答爾 問所知障細生空粗。即許生空斷細障。亦應生空是粗法空細。生空起時帶法空 有解不例。且生執(zhí)望法執(zhí)。法執(zhí)是細。若以生執(zhí)望所知障。所知障即粗。何以故。以迷理是細迷事是粗故。證生理斷我執(zhí)時。兼能斷彼迷事定障。然法觀細。必帶生觀。生觀是粗。不帶法觀 此答意取迷理俱者。此釋不正。定障既與迷理煩惱俱起。亦隨煩惱俱迷于理耶。準第六云。貪嗔見.疑俱起之者。亦迷于理同一緣故。準知定障亦應同彼。俱起同迷是煩惱障攝。斷得擇滅。別起定障是下劣受。二乘伏而不斷。所知障攝故。故二乘人伏此定障。得二定時得非擇滅不得擇滅。故不可難生空是粗能斷細障。令生觀起帶于法空。

問分別我執(zhí)粗故易斷。初見道時即能除滅。大乘既有三心見道。二乘有幾 答以義準之。大乘為斷二障各分二品。別總斷之即立三心。以第二心但斷下品分別法執(zhí)。若二乘人但有二心。唯斷我執(zhí)分二品故 問二障分上下。下品二心除。兩障分細粗。斷細亦分二 答初道力猶劣。下品二心除。后道有勝能。故合一心斷。

問前俱生執(zhí)因七緣八不言取簡。間斷我見即言取蘊 答七唯緣第八。狹不須簡。第六通緣余。故取言簡 問總緣蘊計。蘊通無漏。云何但云緣五取蘊 答約相分說云緣取蘊。

取者。準集論等。即四種取皆唯說貪。云取有四種。謂欲取.見?。蛉∥艺Z取。執(zhí)取諍根執(zhí)取后有是取義故。乃至云。由貪著欲系縛沈染為因。諸在家者以為諍根。由貪著諸見系縛耽染為因。諸出家者以為諍根。故取緣此四貪名取。同唯識論愛增名取 唯識又云。雖取支中攝諸煩惱。而愛潤勝說是愛增。準此諸惑皆名為取。若準瑜伽八十九說。即通一切有漏之法皆名為取。故彼云。當知此中若所?。裟苋。羲鶠槿∪缡且磺锌傉f名取。問何所取。答欲.見.戒禁.我語是所取。何能取。四種欲貪是能取。何所為取。為得諸欲及為受用故等。準此諸文。若取唯愛據(jù)增上說。若據(jù)能取有及有具通余煩惱。若相從者所?。苋。八鶠槿∪【常◇w.取因皆取。各據(jù)一義并不相違。諸說不同準此應會。今言取蘊。隨其所應取所生.生于取所?。苋。八鶠槿〗缘妹√N。

問何故法執(zhí)通緣處.界。我但緣蘊 答法執(zhí)通無為得緣界.處。我緣有為不得通界.處。又我執(zhí)多一常。不緣于界.處。法執(zhí)非一常。故通界處 又解依影略說。此解為正 辨中邊論說蘊.處.界。皆為破我。故知我執(zhí)通緣三科。此緣蘊等據(jù)佛法談。外道不立蘊.處.界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甘孜县| 札达县| 海淀区| 民权县| 砚山县| 梓潼县| 新津县| 乌海市| 文昌市| 赞皇县| 巴林左旗| 白玉县| 阳曲县| 通化市| 启东市| 常宁市| 砀山县| 井冈山市| 武定县| 桑植县| 玉环县| 棋牌| 巴南区| 浏阳市| 永德县| 鹰潭市| 乌恰县| 乐昌市| 巴里| 普宁市| 资溪县| 东乡族自治县| 巴楚县| 泗水县| 临汾市| 襄樊市| 金坛市| 蛟河市| 灵山县|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