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敘數論等我中云汝所執我等。敘宗立量及出彼過如疏.樞要。然樞要中與第一量作有法差別相違因過。失解亦有有法自相相違因過。執我有法正所諍故。虛空非我故 量云。汝所執我。應非是我。許無初后故。如空 又解。雖對敵立諍我有無。猶無同喻。故方便顯我常.遍等。若許常.遍即離識有。準此即有有法自相相違之過。余皆準思 第三量中樞要云。隨身之因隨一不成。于同喻空上不有即不共不定。常.遍之宗空為同喻。瓶為異喻。隨身造業等因。于同異喻二俱非有 要集云。此不共不定其相難解。共許虛空體遍.常故。不可難令以為異喻 彼由不識草瓶字。謂是草難字。即謂樞要難彼虛空還為異喻。即難樞要云不可將空為同喻。復難為異喻 又二喻不并。如何說言二俱無。故應云此是喻中能立不成。以此為定 此不曾思。不知字錯故枉劬勞 又云。或可。虛空同喻。余色等法以為異喻。隨身作受因。異品有非有。故成相違 今謂不爾。若望數論。應云隨處受苦樂。不得言作業。他宗不許故。除我已外余非受苦樂。若勝論師唯我造業及受苦樂。色等亦非。如何說是異有非有 又云。前樞要說有法差別。雖是一師。若依別師所說稍異。謂若法.有法言顯宗者。俱名自相。意許宗中相通余法名法差別。唯在一法不通余法者。名有法差別。且如護法對難陀等。意許欲成第八用第七識為俱有依。而不言顯第七為依。方便立云。阿賴耶識必有俱生別依。是識性故。猶如六識。此因是有法差別。差別量云。阿賴耶識應不受熏持種。以識性故。猶如第六。受熏持種唯在第八。故是有法差別 今謂不爾。且作有緣性量。是有法差別。為唯取作有有緣性為差別。為亦取非有有緣性為差別。若亦取非有有緣性為差別。非有有緣性不唯有法上。若唯取作有有緣性為差別。差別于誰。誰為相違 又作非有有緣性。亦非言顯。何非差別。若云取所差別唯在一法。如真他用。亦唯一法。應非法差別 又如數論立思是我。我是言顯。名為自相。受果我.不受果我。意中所許。此名有法差別。為法差別耶。若云法差別。相不通余。若云有法差別。即現在法上。復不得云數論唯得立我為思。不得立思為我。無別所以。又理門云。觀彼所立立法.有法非德.有德 此意即許諸法自性及與差別。隨所立者名法.有法。非定自性恒名有法。諸法差別恒名為法。又六識喻亦違自相。非賴耶故。應是違二。不唯差別 又云。如大乘師對小乘師。意許欲立第七識故。而不言顯有第七識。方便立云。極成意識。必有俱生增上別依。極成六識隨一攝故。猶如五識。此因是法差別相違。相違量云。極成意識。不用第七為俱有別依。極成六識隨一攝故。如五識。不以第七為別依。通第八故。是法差別 若準因明為他用難。此亦不成。應云以非第七識為俱有別依。眼等五根非第七識故。若云不用第七識為俱有別依。但遮非表。無有別法與七相違。與誰為因。熟思方解。

破我中。云執我常.遍。量同虛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此若共量。宗.因俱有隨一不成佛法不許有我常.遍。若佛法自比量。宗有自違。因有自隨一不成。亦有自所依不成。虛空無體。無俱不成。取虛空無為依如可爾。今是他量。就破他故。簡過如疏。

西明云。破勝論我中。云應無動轉自問云。彼宗許我亦無動轉。今成無轉豈不相符。解云。有二說。一云體用俱無動轉。二云用有動轉。是故前量有二義。一若依初說。論主將破先定他比量。謂汝宗我體及用應無動轉。體常.遍故。如虛空 今謂不然。彼計體用俱無動轉。何須量立。此乃徒施。以彼自許。只可但定于宗。無勞立量 二若依用動轉者。是釋論主述彼宗量顯彼自違。量云。汝執我用應無動轉。體常.遍故。如空 此亦不爾。以常.遍為因。應有兩俱不成。彼既許用動體不動。即許體常.遍用非常遍。準下論云用不離體用應常有。故知彼許用有動轉非常非遍。故常遍因于用非有。如何以體常.遍為因違彼計耶。若應如論立。應云汝之我用亦應常遍。不離體故。猶如于體。何得用彼常.遍為因。故應依本疏主所明。正此論云汝所執我應不隨身能造諸業。汝許無動轉故。如太虛空 以此文中有三比量。因有三故。一常.二遍.三無動轉。文言如何意是不義。上說應字。合在如何二字之上。文言便故在因上安。所以不次。不得本意余浪釋之 亦如因明論文。云此中宗者。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差別性故。隨自樂為所成立性。是名為宗。后文軌法師輒改論文云差別為性。為之言作。言以差別為宗體性。若爾前標此中宗者。釋云差別為性即顯宗訖。何須更說是名為宗。文言煩重。元本論云差別性故有其二義。何以故。以差別故宗體。隨自下簡過。今言故者。意簡古師以有法及法俱名為宗。今簡古師義。以差別性故。互相乖反是其宗體。若言為性無簡古失 二云古師宗過有五。今陳那菩薩更加后四。以極成有法.及法俱極成。可為宗依。以差別性是宗體故。依彼有法及法上立是名為宗。方始結之。

又所執我為一為異。若言異者其體應相雜。要集敘量云。天授真我。與祠授我體應相雜。更相遍故。如祠授我 今謂。此說理亦稍難。彼許祠授我體相雜。天授應然。有相符過。不許相雜。喻闕所立。何成比量 西明云。因云更相遍故。無有過失。天授.祠授二人我。皆有與他更遍義故。如所作性因 集云。有說常遍為因。必望二法方名更遍者 此亦非理。違論文故 有解一我相似義說更遍 此亦非理。一體不可說更遍故。違道理故 集云。有釋為正。以天授等我即有與他我更相遍義。如所作因必望能作。雖不顯唯舌等緣。而所作因成 今謂不爾。何者若云天授等我。即有與他更相遍義。即有與他相雜。以不。若云相雜相符之過。若不相雜喻闕所立。喻即不成。本疏意云。祠授我常.遍。而體是一。故立量云。天授我與祠授我。是有法。應體成一。是法。以常.遍故。因如祠授我。祠授我一。復是常遍。喻具二立得成比量。此得論意。智者當信。余皆不審 又如前量云。且如余祠授等。于天授作諸業時亦應作業。我是一故。如天授等。余人不解此之比量。謂將余祠授等于天授作業時總為有法。便即難云。如何復取有法為喻。由不解意。意云。如余祠授。是有法。于他天授作業之時亦作業。是法。標舉天授作業之時。祠授亦應作業。以我體一。若不言于天授作業時亦應作業。天授未作破僧等業。可令祠授等亦作破僧業。即同喻無所立。為簡此過。云于天授作業之時亦應作業。喻具二立。

問外人依同處不相離色作不定失。立量云。我所執我體定非是一。許更相遍故。如汝大乘同處不相離色。此有何過。答此量有二過。一有有法自相相違因過。我亦所諍。同處不相離色體非我故。此更相遍因。以同處色為同法故。即是唯于我異喻轉。更無遍是我同喻故。二有有法差別相違因過。有法之我。正是言顯。假我實我。即是意許。有法差別。以大乘宗同處不相離色。即是假我。復更相遍。喻具二立。更無實我。更遍同喻。故立量云。汝所執我。應是假我非實我。許更遍故。如同處不相離色 要集云。三藏有三說。一云同處不相離。瑜伽論隨經部轉門。非大乘正義。二云亦大乘正義。然識所變是假非實。皆不離心故得涉入。不同彼宗眼等實有不相涉入。三云七物別類同處不雜。我類無別同處應雜。三藏意存第二。集云。今尋初釋有他不定。依第二釋。雖識變假。七非成一故亦不定。依第三釋。外器類同一處不雜成一故亦不定。故今因云同類無增減更相遍故。無不定失。同類簡七物。無增減簡外器。外器有增減。我即不爾 或可。因云天授.祠授二我隨一攝更相遍故。亦無不定 今謂此釋不稱正理。添足論文。本疏云應言常遍。即難云有違論失。今加五字豈不為過 又云。或可。云二我隨一攝更相遍故 亦加論文。又二解中同喻皆闕所立法故。過如前顯。又有比量相違決定因過。應依本疏 問敘后三類所計我中。瑜伽六十四等總有四類。然但前二不攝第三 若爾何故彼論說云依我分別計為有者。皆攝在此四種計中。除此更無。如何不收 答彼據我執自性不越彼四。今據情解妄謂為我故敘破之。實是法執 問若爾如何下生空斷 答彼文總說非別別屬。文總意別。斯文大例。又樞要中更有一解。如彼不錄。

西明云。第一即蘊者。是殊征伽外道。彼計諸蘊皆有蘊性。如內宗說一切諸法以如為性。彼計蘊性以為實我。即當大婆沙所說二十句薩迦耶見 今謂此解理稍難詳。二十句身見等執。即色等五蘊為我。彼執色性。云何言即二十句耶。今且解者。雖俱即蘊而執有別。一執色等即為其我。一執色性以為其我。性雖非即色然是蘊收。以蘊性故。或執蘊性非即蘊攝。如大乘如雖諸蘊性非是蘊攝。應是第二異蘊而住蘊中句收 或執蘊性。性者體。執此蘊體即是其我。以他不立有五蘊故。言五蘊者佛法談故。更撿婆沙。

西明又云。后三之中何故唯三而無亦即亦離。解云非即非離即是亦即非離。故不別說。其義如何。若表即離成第三句。若遮即離成第四句。謂即故非離。離故非即。故顯揚.婆沙等皆作是說。第三.四句由義有異而體無別。然此第三與第四句。或有同體。或有異體。隨所應知 今謂未必皆為四句。如說邊見但有斷常不立四句。思非思量等句皆然。何故此我獨嘖四句。又復計我據有體說。第三.四句既無別體。故無此計。

西明又云。三與四句展轉相攝。此論第三即彼前二。所以者何。以非即故當彼離蘊。以非離故當彼即蘊。故此論云許依蘊立。若不爾者。便違瑜伽一切計我不過四種 今謂不爾。若準此釋。但只第三一類計我。即攝瑜伽四種之計。何得說言或三.或四。又即前二。論何別說以為第三。設此煩辨有何所益。故應依取本疏.樞要說之為正。

要集云。有解瑜伽四計唯分別。此中第三俱生收。任運我執不計即.離。故下具說二見依蘊。不緣我生。若敘計破不通二執。不應通示二執緣蘊。集云。今謂瑜伽唯說分別。此論通二。此義可爾。此論第三如何得知唯是俱生而無分別。唯內非外。三藏傳說。犢子計我似犢子外道計。既爾如何不破外道分別唯彼小乘俱生。又彼犢子卻談未得圣時計者。如何不計異生身中起分別見。由此第三通敘通破分別.俱生。于理為勝 今謂不爾。若唯分別可順論文。彼立五藏我在第五不可說藏。豈俱生見作是計耶。又不得言犢子部計卻談昔計非據現計理亦不爾。宗輪論中現敘彼等同計我故。正量部等本非外道亦計我故。又俱舍二十九引經為難犢子部云。經說起我見墮惡見趣同諸外道。乃至廣說。彼部通云。此經非量。于我部中曾不誦故 若爾無學如何更起我執見耶 答如前解。或可。得言唯有學.凡作如是計。文無簡故。

破俱非我量中。疏云若破俱句他宗亦說我非俱句。犯相符過。又無同喻。此意他立非即離我。亦不得說為我非我俱句。以不可說故。如大乘說真如之體非亦有亦無俱句所攝等。今若破他云應不可說為我非我。故犯相符。又無同喻。如龜毛等雖不得說為我。得說為非我故非同喻。有為無為為喻亦爾。又若雙取我非我為法。有無為中隨舉一法亦得為喻。何須雙舉為無為耶 今助解云。彼意雖不得說為我非我。然許我在不可說藏。不可說藏中我不得說為我非我 今難。欲令既不可說為我非我。亦應不得說有不可為我非我聚我在聚義中。何以故。如有為無為。汝我不得說作有為無為。即不說有不可說有為無為。為不可說藏。汝我既不得說作我非我。如何即立有不可說我非我聚為不可說藏。故舉有無為以為同喻。又亦應雖不可說為我非我然許執為我。亦應不可說作為無為執作為無為。然疏意云。彼宗計我雖不說作我非我.常無常.為無為。然執為我。故云且以我非我為例。不說所余。量云汝所執我應不可說是我者據本執說。雖不得說為我非我。然執作我。故今偏破。又量云汝所執我于我非我聚義亦應不可說等者。應立量云。汝我于我非我聚應不得說在彼中。以不可說故。因。如有為無為。此意云。不可說者。不是離言故不可說。但取于我上不可說作為無為.我非我之不可說以為因。如有為無為是喻。此意取我上不可說作為無為之義為喻。不取別為無為體以為同喻。此意總說。不得說在我非我聚義中。如不得說在為無為中。以不可說故。不取其體。不爾我是有法。更有何法名為我非我聚。故此量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觉县| 周宁县| 双柏县| 共和县| 沂源县| 昆明市| 望都县| 东城区| 桦甸市| 江永县| 石河子市| 同心县| 井陉县| 新巴尔虎左旗| 融水| 正镶白旗| 淄博市| 吴川市| 桂阳县| 新乡市| 池州市| 江山市| 河间市| 深水埗区| 渭南市| 措勤县| 科技| 芦山县| 焦作市| 澜沧| 衡阳市| 东台市| 波密县| 青龙| 宣城市| 广元市| 吉林市| 潜江市| 舟曲县| 宁阳县| 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