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 金匱要略心典
- 尤怡
- 4991字
- 2015-12-17 17:30:26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此與內經論溫瘧文不同。內經言其因。此詳其脈與證也。癉瘧、溫瘧。俱無寒但熱。俱嘔。而其因不同。癉瘧者。肺素有熱。而加外感。為表寒里熱之證。緣陰氣內虛。不能與陽相爭。故不作寒也。
溫瘧者。邪氣內藏腎中。至春夏而始發。為伏氣外出之證。寒蓄久而變熱。故亦不作寒也。脈如平者。
病非乍感。故脈如其平時也。骨節煩疼時嘔者。熱從腎出。外舍于其合。而上并于陽明也。白虎甘寒除熱。桂枝則因其勢而達之耳。
白虎加桂枝湯方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瘧多寒者。非真寒也。陽氣為痰飲所遏。不得外出肌表。而但內伏心間。心、牡藏也。故名牡瘧。
蜀漆能吐瘧痰。痰去則陽伸而寒愈。取云母、龍骨者。以蜀漆上越之猛。恐并動心中之神與氣也。
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 云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
附外臺秘要三方牡蠣湯牡蠣 麻黃(各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按、此系宋孫奇等所附。蓋亦蜀漆散之意。而外攻之力較猛矣。趙氏云。牡蠣軟堅消結。麻黃非獨散寒。且可發越陽氣。使通于外。結散陽通。其病自愈。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姜湯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趙氏曰。此與牡瘧相類而實非。牡瘧邪客心下。此風寒濕痹于肌表。肌表既痹。陽氣不得通于外。
遂郁伏于營血之中。陽氣化熱。血滯成瘀。著于其處。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及之。則病作。其邪之入營者。既無外出之勢。而營之素痹者。亦不出而與陽爭。故少熱或無熱也。是用柴胡為君。發其郁伏之陽。黃芩為佐。清其半里之熱。桂枝、干姜。所以通肌表之痹。栝蔞根、牡蠣。除留熱。消瘀血。
甘草和諸藥。調陰陽也。得汗則痹邪散。血熱行。而病愈矣。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風徹于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閉于一處。故但臂不遂。以此見風重而痹輕。風動而痹著也。風從虛入。故脈微。風發而成熱。故脈數。曰中風使然者。謂痹病亦是風病。但以在陽者則為風。而在陰者則為痹耳。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
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寒虛相搏者。正不足而邪乘之。為風寒初感之診也。浮為血虛者。氣行脈外而血行脈中。脈浮者沉不足。為血虛也。血虛則無以充灌皮膚。而絡脈空虛。并無以捍御外氣。而賊邪不瀉。由是或左或右。隨其空處而留著矣。邪氣反緩。正氣即急者。受邪之處。筋脈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正氣獨治而急。緩者為急者所引。則口目為僻。而肢體不遂。是以左 者邪反在右。右 者邪反在左。然或左或右。則有邪正緩急之殊。而為表為里。亦有經絡臟腑之別。經云。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小者為孫。是則絡淺而經深。絡小而經大。故絡邪病于肌膚。而經邪病連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臟。
則邪遞深矣。蓋神藏于臟。而通于腑。腑病則神窒于內。故不識人。諸陰皆連舌本。臟氣厥不至舌下。
則機息于上。故舌難言。而涎自出也。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 白術 防風(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黃芩(五分) 細辛 干姜 人參茯苓 當歸 川芎 牡蠣 礬石 桂枝(各三分)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此方亦孫奇等所附。而去風除熱。補虛下痰之法具備。以為中風之病。莫不由是數者所致云爾。
學人得其意。毋泥其跡可也。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
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遲者行之不及。緩者至而無力。不及為寒。而無力為虛也。沉而緩者為營不足。浮而緩者為衛中風。衛在表而營在里也。經不足而風入之。血為風動。則身癢而癮疹。心不足而風中之。陽用不布。
則胸滿而短氣。經行肌中。而心處胸間也。
風引湯 除熱癱癇。
大黃 干姜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 日數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香港腳宜風引湯。
此下熱清熱之劑。孫奇以為中風多從熱起。故特附于此歟。中有姜、桂、石、脂、龍、蠣者。蓋以澀馭泄。以熱監寒也。然亦猛劑。用者審之。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 甘草(各一分) 桂枝 防風(各三分)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絞取汁。生地黃二斤。 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藥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狂走譫語。身熱脈大者。屬陽明也。此無寒熱。其脈浮者。乃血虛生熱。邪并于陽而然。桂枝、防風、防己、甘草。酒浸取汁。用是輕清。歸之于陽。以散其邪。用生地黃之甘寒。熟蒸使歸于陰。以養血除熱。蓋藥生則散表。熟則補衰。此煎煮法。亦表里法也。(趙氏)頭風摩散大附子(一枚) 鹽(等分)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藥力行。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
黃汗出。故曰歷節。
此為肝腎先虛。而心陽復郁。為歷節黃汗之本也。心氣化液為汗。汗出入水中。水寒之氣。從汗孔入侵心臟。外水內火。郁為濕熱。汗液則黃。浸淫筋骨。歷節乃痛。歷節者。遇節皆痛也。蓋非肝腎先虛。則雖得水氣。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濕內侵。則肝腎雖虛。未必便成歷節。仲景欲舉其標。而先究其本。以為歷節多從虛得之也。
按、后水氣篇中云。黃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合觀二條。知歷節、黃汗。
為同源異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則為黃汗。其并傷筋骨者。則為歷節也。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
即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趺陽脈浮者風也。脈滑者谷氣盛也。汗生于谷。而風性善泄。故汗自出。風血相搏者。少陰血虛而風復擾之。為疼痛如掣也。趺陽少陰二條合看。知陽明谷氣盛者。風入必與汗偕出。少陰血不足者。
風入遂著而成病也。盛人脈澀小短氣者。形盛于外。而氣歉于內也。自汗出。濕復勝也。緣酒客濕本內積。而汗出當風。則濕復外郁。內外相召。流入關節。故歷節痛不可屈伸也。合三條觀之。汗出入水者。熱為濕郁也。風血相搏者。血為風動也。飲酒汗出當風者。風濕相合也。歷節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為從虛所得則一也。
諸肢節疼痛。身體 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諸肢節疼痛。即歷節也。身體 羸。腳腫如脫。形氣不足。而濕熱下甚也。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濕熱且從下而上沖矣。與香港腳沖心之候頗同。桂枝、麻黃、防風。散濕于表。芍藥、知母、甘草。除熱于中。白術、附子。驅濕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嘔降逆。為濕熱外傷肢節。而復上沖心胃之治法也。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 麻黃(各二兩) 附子(二枚炮) 白術 知母 防風(各四兩) 生姜(五兩)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
便為歷節也。
此亦內傷肝腎。而由于滋味不節者也。枯泄相搏。即筋骨并傷之謂。曰斷泄者。言其生氣不續。而精神時越也。營不通因而衛不行者。病在陰而及于陽也。不通不行。非壅而實。蓋即營衛涸流之意。
四屬、四肢也。營衛者。水谷之氣。三焦受氣于水谷。而四肢稟氣于三焦。故營衛微。則三焦無氣而四屬失養也。由是精微不化于上。而身體羸瘦。陰濁獨注于下。而足腫脛冷黃汗出。此病類似歷節黃汗。而實非水濕為病。所謂肝腎雖虛。未必便成歷節者是也。而虛病不能發熱。歷節則未有不熱者。故曰假令發熱。便為歷節。后水氣篇中又云。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蓋即黃汗歷節而又致其辨也。詳見本文。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此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黃芪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如衛監鐘鄧入蜀。
使其成功而不及于亂。乃制方之要妙也。
烏頭湯 亦治香港腳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芪 甘草(各三兩炙) 烏頭(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礬石湯 治香港腳沖心。
礬石(二兩)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香港腳之病。濕傷于下。而氣沖于上。礬石味酸澀性燥。能卻水收濕解毒。毒解濕收。上沖自止。
附方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 桂枝 甘草 干姜 石膏 當歸 人參(各三兩) 杏仁(四十粒) 川芎(一兩五錢)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并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痱者廢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氣之擾。亦真氣之衰也。麻黃、桂枝所以散邪。人參、當歸所以養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姜為復氣之需。乃攻補兼行之法也。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 黃 (各二分) 黃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出。二服大汗出。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術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術(一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上三味 。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崔氏八味丸 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各一兩炮)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腎之脈。起于足而入于腹。腎氣不治。濕寒之氣。隨經上入。聚于少腹。為之不仁。是非驅濕散寒之劑所可治者。須以腎氣丸補腎中之氣。以為生陽化濕之用也。
千金越婢加術湯 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二兩) 甘草(二兩) 白術(四兩) 大棗(十五枚)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問曰。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乃因疲勞汗出。而陽氣一傷。臥不時動搖。而陽氣再傷。于是風氣雖微。得以直入血中而為痹。經云。邪入于陰則痹也。脈微為陽微。澀為血滯。緊則邪之征也。血中之邪。始以陽氣傷而得入。終必得陽氣通而后出。而痹之為病。血既以風入而痹于外。陽亦以血痹而止于中。故必針以引陽使出。陽出而邪去。邪去而脈緊乃和。血痹乃通。以是知血分受痹。不當獨治其血矣。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 桂枝五物湯主之。
陰陽俱微。該人迎、趺陽、太溪為言。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即陽不足而陰為痹之象。不仁者。
肌體頑痹。痛癢不覺。如風痹狀。而實非風也。黃 、桂枝五物。和營之滯。助衛之行。亦針引陽氣之意。以脈陰陽俱微。故不可針而可藥。經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者。勿刺以針而調以甘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