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緊則不欲食者。陰入而痹其胃之陽也。衛陽與胃陽并衰。而外寒與內寒交盛。由是陰反無畏而上沖。

陽反不治而下伏。所謂邪正相搏。即為寒疝者也。繞臍痛。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皆寒疝之的證。白津、汗之淡而不咸者。為虛汗也。一作自汗。亦通。大烏頭煎大辛大熱。為復陽散陰之峻劑。故云不可一日更服。

大烏頭煎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咀)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不瘥。

明日更服。不可一日更服。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此治寒多而血虛者之法。血虛則脈不榮。寒多則脈絀急。故腹脅痛而里急也。當歸、生姜溫血散寒。羊肉補虛益血也。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當歸(三兩) 生姜(五兩) 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術一兩。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腹中痛。逆冷。陽絕于里也。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陽痹于外也。此為寒邪兼傷表里。故當表里并治。烏頭溫里。桂枝解外也。徐氏曰。灸刺諸藥不能治者。是或攻其內。或攻其外。邪氣牽制不服也。如醉狀則營衛得溫而氣勝。故曰知。得吐則陰邪不為陽所容而上出。故為中病。

烏頭桂枝湯方烏頭上一味。以水二升。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脈數為陽。緊弦為陰。陰陽參見。是寒熱交至也。然就寒疝言。則數反從弦。故其數為陰凝于陽之數。非陽氣生熱之數矣。如就風瘧言。則弦反從數。故其弦為風從熱發之弦。而非陰氣生寒之弦者。

與此適相發明也。故曰脈數弦者。當下其寒。緊而遲。大而緊亦然。大雖陽脈。不得為熱。正以形其陰之實也。故曰陽中有陰。可下之。

附方外臺烏頭湯 治塞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令人陰縮。手足厥逆。(即大烏頭煎)外臺柴胡桂枝湯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芍藥 桂枝 生姜(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半夏(一合半)大棗(六枚)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外臺走馬湯 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上二味。以綿纏。捶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尸鬼擊病。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

大承氣湯主之。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寸口脈浮大者。谷氣多也。谷多不能益脾而反傷脾。按之脈反澀者。脾傷而滯。血氣為之不利也。

尺中亦微而澀者。中氣阻滯。而水谷之精氣不能逮下也。是因宿食為病。則宜大承氣下其宿食。脈數而滑與浮大同。蓋皆有余之象。為谷氣之實也。實則可下。故亦宜大承氣。谷多則傷脾。而水谷不分。

谷停則傷胃。而惡聞食臭。故下利不欲食者。知其有宿食當下也。夫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氣。不可或止者也。谷止則化絕。氣止則機息。化絕機息。人事不其頓乎。故必大承氣速去其停谷。谷去則氣行。氣行則化續而生以全矣。若徒事消克。將宿食未去而生氣已消。豈徒無益而已哉。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食在下脘者當下。食在上脘者。則不當下而當吐。經云。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三分煮)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宿食也。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緊中兼有滑象。不似風寒外感之緊為緊而帶弦也。故寒氣所束者。緊而不移。

食氣所發者。乍緊乍滑。如以指轉索之狀。故曰無常。脈緊頭痛風寒者。非既有宿食。而又感風寒也。

謂宿食不化。郁滯之氣。上為頭痛。有如風寒之狀。而實為食積類傷寒也。仲景恐人誤以為外感而發其汗。故舉以示人曰。腹中有宿食不化。意亦遠矣。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肺中寒。吐濁涕。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

下無根者死。

肺中風者。津結而氣壅。津結則不上潮而口燥。氣壅則不下行而喘也。身運而重者。肺居上焦。

治節一身。肺受風邪。大氣則傷。故身欲動而彌覺其重也。冒者。清肅失降。濁氣反上。為蒙冒也。

腫脹者。輸化無權。水聚而氣停也。肺中寒。吐濁涕者。五液在肺為涕。寒氣閉肺竅而蓄臟熱。則濁涕從口出也。肺死臟者。肺將死而真臟之脈見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者。沈氏所謂有浮上之氣。

而無下翕之陰是也。內經云。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亦浮虛中空。而下復無根之象爾。

肝中風者。頭目 。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為木臟。而風復擾之。以風從風動而上行。為頭目 也。肝脈布脅肋。風勝則脈急。為兩脅痛而行常傴也。嗜甘者。肝苦急。甘能緩之。抑木勝而土負。乃求助于其味也。肝中寒兩臂不舉者。肝受寒而筋拘急也。徐氏曰。四肢雖屬脾。然兩臂如枝。木之體也。中寒則木氣困。故不舉。亦通。肝脈循喉嚨之后。中寒者逼熱于上。故舌本燥。肝喜疏泄。中寒則氣被郁。故喜太息。太息、長息也。

肝脈上行者。挾胃貫膈。故胸痛不能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浮之弱。不榮于上也。按之如索不來。

有伏而不起。勁而不柔之象。曲如蛇行。謂雖左右奔引。而不能夭矯上行。亦伏而勁之意。按內經云。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與此稍異。而其勁直則一也。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復花湯主之。

肝臟氣血郁滯。著而不行。故名肝著。然肝雖著。而氣反注于肺。所謂橫之病也。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胸者肺之位。蹈之欲使氣內鼓而出肝邪。以肺猶橐 。抑之則氣反出也。先未苦時。但欲飲熱者。欲著之氣。得熱則行。迨既著則亦無益矣。旋復花咸溫下氣散結。新絳和其血。蔥葉通其陽。

結散陽通。氣血以和。而肝著愈。肝愈而肺亦和矣。

旋復花湯方旋復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蟲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心死臟。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翕翕發熱者。心為陽臟。風入而益其熱也。不能起者。君主病而百骸皆廢也。心中饑。食則嘔者。

火亂于中。而熱格于上也。心中如啖蒜者。寒束于外。火郁于內。似痛非痛。似熱非熱。懊 無奈。

甚者心背徹痛也。如蟲注者。言其自心而背。自背而心。如蟲之往來交注也。若其脈浮。則寒有外出之機。設得吐則邪去而愈。然此亦氣機自動而然。非可以藥強吐之也。故曰其脈浮者。自吐乃愈。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蓋血虛者。其陽易浮。上盛者。下必無氣也。心中痛而自煩發熱者。心虛失養。而熱動于中也。當臍跳者。心虛于上。而腎動于下也。心之平脈。累累如貫珠。如循瑯。又胃多微曲曰心平。今脈弦。是變溫潤圓利之常。而為長直勁強之形矣。故曰此為心臟傷所致也。經云。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與此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均為上下堅緊。而往來無情也。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顛。陽氣衰者為狂。

邪哭者。悲傷哭泣。如邪所憑。此其標有稠痰濁火之殊。而其本則皆心虛而血氣少也。于是寤寐恐怖。

精神不守。魂魄不居。為顛為狂。勢有必至者矣。經云。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顛。此云陰氣衰者為顛。陽氣衰者為狂。蓋必正氣虛而后邪氣入。經言其為病之故。此言其致病之原也。

脾中風。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 而短氣。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

潔潔狀如搖者死。

風氣中脾。外淫肌肉。為翕翕發熱。內亂心意。為形如醉人也。脾脈入腹而其合肉。腹中煩重。

邪勝而正不用也。皮目 而短氣。風淫于外而氣阻于中也。李氏曰。風屬陽邪。而氣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軟也。皮目、上下眼胞也。又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浮之大堅。則胃氣絕。

真臟見矣。按之如覆杯。言其外實而中空無有也。徐氏曰。潔潔狀如搖。是不能成至而欲傾圮之象。

故其動非活動。轉非圓轉。非臟氣將絕而何。故死。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浮者陽氣多。澀者陰氣少。而趺陽見之。是為胃強而脾弱。約、約束也。猶弱者受強之約束而氣餒也。又約、小也。胃不輸精于脾。脾乃干澀而小也。大黃、枳實、濃樸。所以下令胃弱。麻仁、杏仁、芍藥。所以滋令脾濃。用蜜丸者。恐速下而并傷及脾也。

麻仁丸方麻仁(二升) 芍藥(半斤) 大黃(去皮) 枳實(各一斤) 濃樸(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

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則為腎著。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皆冷濕著腎。而陽氣不化之征也。不渴。上無熱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飲食如故。胃無病也。故曰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蓋所謂清濕襲虛。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腎之中臟。

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甘、姜、苓、術。辛溫甘淡。本非腎藥。名腎著者。原其病也。

甘姜苓術湯方(一名腎著湯)甘草 白術(各二兩) 干姜 茯苓(各四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腎脈本石。浮之堅。則不石而外鼓。按之亂如轉丸。是變石之體而為躁動。真陽將搏躍而出矣。

益下入尺。言按之至尺澤。而脈猶大動也。尺下脈宜伏。今反動。真氣不固而將外越。反其封蟄之常。

故死。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

其氣不和。不能自禁止。不須治。久則愈。

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而受氣于中焦。今胃未和。不能消谷。則上焦所受者。非精微之氣。

而為陳滯之氣矣。故為噫。噫、噯食氣也。下焦在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故其氣乏竭。即遺溺失便。

然上焦氣未和。不能約束禁制。亦令遺溺失便。所謂上虛不能制下者也。云不須治者。謂不須治其下焦。俟上焦氣和。久當自愈。夫上焦受氣于中焦。而下焦復受氣于上焦。推而言之。腎中之元陽不正。

則脾胃之轉運不速。是中焦又復受氣于下焦也。蓋雖各有分部。而實相助為理如此。此造化自然之妙也。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 不通。

大腸有寒者。多 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熱在上焦者。肺受之。肺喜清肅而惡煩熱。肺熱則咳。咳久則肺傷而痿也。熱在中焦者。脾胃受之。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陰陽者也。胃熱則實而硬。脾熱則燥而 。皆為堅也。下焦有熱者。大小腸膀胱受之。小腸為心之腑。熱則尿血。膀胱為腎之腑。熱則癃 不通也。 溏如 之后。水糞雜下。大腸有寒。故泌別不職。其有熱者。則腸中之垢。被迫而下也。下重。謂腹中重而下墜。小腸有寒者。能腐而不能化。故下重。陽不化則陰下溜。故便血。其有熱者。則下注廣腸而為痔。痔、熱疾也。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谷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

展轉痛移。為可治。谷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谷氣。

積者、 也。病氣之屬陰者也。臟屬陰。兩陰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專痛之處而無遷改也。

聚則如市中之物。偶聚而已。病氣之屬陽者也。腑屬陽。兩陽相比。則非如陰之凝。故寒氣感則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江县| 玉环县| 蒙阴县| 华池县| 余庆县| 金塔县| 昭苏县| 乌兰浩特市| 铜梁县| 砚山县| 灵石县| 班玛县| 秦安县| 淮北市| 绵阳市| 密云县| 天祝| 比如县| 清河县| 沭阳县| 旬阳县| 新乐市| 汝城县| 阿拉善右旗| 奈曼旗| 大冶市| 广西| 苍山县| 茌平县| 汉川市| 罗田县| 建始县| 五常市| 黎川县| 韶关市| 扶沟县| 恩施市| 黄大仙区| 余江县| 巴马| 逊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