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奔豚具如下文。吐膿有咳與嘔之別。其從驚得之旨未詳。驚怖即驚恐。蓋病從驚得。而驚氣即為病氣也。火邪見后驚悸部。及傷寒太陽篇。云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然未嘗云從驚發也。驚悸篇云。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此亦是因火邪而發驚。非因驚而發火邪也。即后奔豚證治三條。亦不必定從驚恐而得。蓋是證有雜病傷寒之異。從驚恐得者。雜病也。從發汗及燒針被寒者。傷寒也。其吐膿火邪二病。仲景必別有謂。姑闕之以俟知者。或云。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四部病皆以肝為主。奔豚驚怖。皆肝自病。奔豚因驚而發病。驚怖即驚以為病也。吐膿者。肝移熱于胃。胃受熱而生癰膿也。火邪者。木中有火。因驚而發。發則不特自燔。且及他臟也。亦通。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前云驚發。此兼言恐者。腎傷于恐。而奔豚為腎病也。豚、水畜也。腎、水臟也。腎氣內動。上沖胸喉。如豕之突。故名奔豚。亦有從肝病得者。以腎肝同處下焦。而其氣并善上逆也。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此奔豚氣之發于肝邪者。往來寒熱。肝臟有邪。而氣通于少陽也。肝欲散。以姜、夏、生葛散之。

肝苦急。以甘草緩之。芎、歸、芍藥理其血。黃芩、李根下其氣。桂、苓為奔豚主藥。而不用者。病不由腎發也。

奔豚湯方甘草 芎 當歸 黃芩 芍藥(各二兩) 半夏 生姜(各四兩) 生葛(五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發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此腎氣乘外寒而動。發為奔豚者。發汗后燒針復汗。陽氣重傷。于是外寒從針孔而入通于腎。腎氣乘外寒而上沖于心。故須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而以桂枝湯外解寒邪。加桂內泄腎氣也。

桂枝加桂湯方桂枝(五兩)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發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此發汗后心氣不足。而后腎氣乘之。發為奔豚者。臍下先悸。此其兆也。桂枝能伐腎邪。茯苓能泄水氣。然欲治其水。必益其土。故又以甘草、大棗補其脾氣。甘瀾水者。揚之令輕。使不益腎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兩)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也)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陽微、陽不足也。陰弦、陰太過也。陽主開。陰主閉。陽虛而陰干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閉也。

夫上焦為陽之位。而微脈為虛之甚。故曰責其極虛。以虛陽而受陰邪之擊。故為心痛。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平人、素無疾之人也。無寒熱、無新邪也。而乃短氣不足以息。當是里氣暴實。或痰、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氣而然。蓋短氣有從素虛宿疾而來者。有從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并否。其為里實無疑。此審因察病之法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胸中陽也。而反痹。則陽不用矣。陽不用。則氣之上下不相順接。前后不能貫通。而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證見矣。更審其脈。寸口亦陽也。而沉遲。則等于微矣。關上小緊。亦陰弦之意。而反數者。陽氣失位。陰反得而主之。易所謂陰凝于陽。書所謂牝雞之晨也。是當以通胸中之陽為主。

薤白、白酒。辛以開痹。溫以行陽。栝蔞實者。以陽痹之處。必有痰濁阻其間耳。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故于胸痹藥中。加半夏以逐痰飲。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心中痞氣。氣痹而成痞也。脅下逆搶心。氣逆不降。將為中之害也。是宜急通其痞結之氣。否則速復其不振之陽。蓋去邪之實。即以安正。養陽之虛。即以逐陰。是在審其病之久暫。與氣之虛實而決之。

栝蔞薤白桂枝湯方枳實(四枚) 薤白(半升) 桂枝(一兩) 濃樸(四兩) 栝蔞實(一枚搗)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濃樸。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生姜湯亦主之。

此亦氣閉氣逆之證。視前條為稍緩矣。二方皆下氣散結之劑。而有甘淡苦辛之異。亦在酌其強弱而用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橘枳生姜湯方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痹不用。則筋失養而或緩或急。所謂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者是也。故以薏苡仁舒筋脈。附子通陽痹。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諸逆。該痰飲、客氣而言。心懸痛。謂如懸物動搖而痛。逆氣使然也。桂枝、枳實、生姜。辛以散逆。苦以泄痞。溫以祛寒也。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桂枝 生姜(各三兩) 枳實(五兩)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心背徹痛。陰寒之氣。遍滿陽位。故前后牽引作痛。沈氏云。邪感心包。氣應外俞。則心痛徹背。

邪襲背俞。氣從內走。則背痛徹心。俞臟相通。內外之氣相引。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即經所謂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是也。烏、附、椒、姜。同力協濟。以振陽氣而逐陰邪。

取赤石脂者。所以安心氣也。

烏頭赤石脂丸方烏頭(一分炮) 蜀椒 干姜(各一兩) 附子(半兩) 赤石脂(一兩)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附方九痛丸 治九種心疼。

附子(三兩炮) 生野狼牙 巴豆(去皮熬研如膏) 干姜 吳茱萸 人參(各一兩)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

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并冷沖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按、九痛者。一蟲、二注、三風、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去來痛是也。而并以一藥治之者。豈痛雖有九。

其因于積冷結氣所致者多耶。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 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趺陽、胃脈也。微弦、陰象也。以陰加陽。脾胃受之。則為腹滿。設不滿。則陰邪必旁攻 脅而下閉谷道。為便難。為兩 疼痛。然其寒不從外入而從下上。則病自內生。所謂腎虛則寒動于中也。

故不當散而當溫。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按之不痛者。無形之氣。散而不收。其滿為虛。按之而痛者。有形之邪。結而不行。其滿為實。實者可下。虛者不可下也。舌黃者熱之征。下之實去。則黃亦去。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腹滿不減者。實也。時減復如故者。腹中寒氣得陽而暫開。得陰而復合也。此亦寒從內生。故曰當與溫藥。

病者痿黃。燥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痿黃、脾虛而色敗也。氣不至故燥。中無陽故不渴。氣竭陽衰。中土已敗。而復寒結于上。臟脫于下。何恃而可以通之止之乎。故死。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寸口脈弦。亦陰邪加陽之象。故脅下拘急而痛。而寒從外得。與趺陽脈弦之兩 疼痛有別。故彼兼便難。而此有惡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陽欲上而陰引之則欠。陰欲入而陽拒之則嚏。中寒者陽氣被抑。故喜欠。清涕出發熱色和。則邪不能留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中寒而下利者。里氣素虛。無為捍蔽。邪得直侵中臟也。欲嚏不能者。正為邪逼。既不能卻。又不甘受。于是陽欲動而復止。邪欲去而仍留也。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瘦人臟虛氣弱。風冷易入。入則谷氣留滯不行。繞臍疼痛。有似里實。而實為虛冷。是宜溫藥以助脾之行者也。乃反下之。谷出而風冷不與俱出。正乃益虛。邪乃無制。勢必犯上無等。否亦竊據中原也。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濃樸七物湯主之。

腹滿、里有實也。發熱脈浮數。表有邪也。而飲食如故。則當乘其胃氣未病而攻之。枳、樸、大黃。所以攻里。

桂枝、生姜。所以攻表。甘草、大棗。則以其內外并攻。故以之安臟氣。抑以和藥氣也。

濃樸七物湯方濃樸(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姜(五兩)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下焦濁陰之氣。不特肆于陰部。而且逆于陽位。中土虛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輔陽驅陰。半夏降逆止嘔。而尤賴粳米、甘、棗。培令土濃。而使斂陰氣也。

附子粳米湯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閉者。濃樸三物湯主之。

痛而閉。六腑之氣不行矣。濃樸三物湯。與小承氣同。但承氣意在蕩實。故君大黃。三物意在行氣。故君濃樸。

濃樸三物湯方濃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按之而滿痛者。為有形之實邪。實則可下。而心下滿痛。則結處尚高。與腹中滿痛不同。故不宜大承氣而宜大柴胡。承氣獨主里實。柴胡兼通陽痹也。

大柴胡湯方柴胡(半斤) 黃芩 芍藥(各三兩) 半夏(半升) 枳實(四枚) 大黃(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五兩)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減不足言。謂雖減而不足云減。所以形其滿之至也。故宜大下。已上三方。雖緩急不同。而攻泄則一。所謂中滿者瀉之于內也。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滿。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大建中湯主之。

心腹寒痛。嘔不能食者。陰寒氣盛。而中土無權也。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陰凝成象。腹中蟲物乘之而動也。是宜大建中臟之陽。以勝上逆之陰。故以蜀椒、干姜溫胃下蟲。人參、飴糖安中益氣也。

大建中湯方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兩) 人參(一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二升。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而脈緊弦。陰寒成聚。偏著一處。雖有發熱。亦是陽氣被郁所致。是以非溫不能已其寒。

非下不能去其結。故曰宜以溫藥下之。程氏曰。大黃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細辛之大熱。則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大黃附子湯方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辛(二兩)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

進一服。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寒氣厥逆。下焦陰寒之氣。厥而上逆也。茯苓、半夏降其逆。烏頭、細辛散其寒。真朱體重色正。

內之以破陰去逆也。

赤丸方烏頭(二兩炮) 茯苓(四兩) 細辛(一兩) 半夏(四兩)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先食飲。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腹滿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弦緊脈皆陰也。而弦之陰從內生。緊之陰從外得。弦則衛氣不行而惡寒者。陰出而痹其外之陽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河县| 华安县| 银川市| 昌邑市| 梁平县| 女性| 尤溪县| 苍梧县| 彰化市| 嘉定区| 稻城县| 玛多县| 仪征市| 定陶县| 德州市| 海南省| 互助| 芦溪县| 贵德县| 射阳县| 兴海县| 丹巴县| 明溪县| 喀喇沁旗| 屏南县| 阳城县| 唐山市| 兴仁县| 高淳县| 界首市| 手机| 莱芜市| 鹤山市| 女性| 遂昌县| 石阡县| 西丰县| 大洼县| 肥东县| 宜丰县| 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