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湯
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以此方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二兩干姜四炙甘。姜須炮透旨須探。(傷寒。金匱各方中。只此一方用炮。)肺中津涸蔚按。肺痿皆為熱證。然熱有虛實之不同。實熱宜用寒劑。而此則亡津液而致虛。以虛而生甘為主。佐以炮透之干姜。變其辛溫之性而為苦溫之用。于甘溫除大熱成法中。又參以活法。
面
射干麻黃湯
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者主之。
射干(三兩。) 麻黃 生姜(各四兩。)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兩。) 大棗(七枚。)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歌曰 喉中咳逆水雞聲。三兩干辛款菀行。夏味半升棗七粒。姜麻四兩破堅城。
上方主溫。此方主散。
尤在涇云??榷蠚?。肺有邪則氣不降而反逆也。肺中寒飲上入喉間。為呼吸之氣所激。
則棗
皂莢丸
治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者。此丸主之。
皂莢(八兩。刮去皮。酥炙。)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歌曰 濁痰上氣坐難眠。癰勢將成壅又堅。皂莢蜜丸調棗下。綢繆須在雨之前。
蔚按。痰有固而不拔之勢。故用皂莢開其壅閉。滌其污垢。又以棗膏安其胃氣。祛邪中不離
濃樸麻黃湯
治咳而脈浮者主之。
濃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干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杏仁夏味半升量。升(?。溗穆槲鍢懔?。三兩姜辛膏(雞)蛋大。脈浮咳喘此方當。(元犀按??榷}浮者。內有飲而表有邪也。表邪激動內飲。飲氣上凌。則心肺之陽為之蒙蔽黃解表出邪。干姜、五味、半夏、細辛化痰滌飲。小麥保護心君。然表邪得辛溫而可散。內飲尤妙先煮小麥。
學人當細心體認。方得其旨焉。
澤漆湯
治咳而脈沉者。此湯主之。
半夏(半升。) 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紫參(一本作紫菀。)生姜 白前(各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上九味。 咀。內澤漆湯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歌曰 五兩紫參姜白前。三升澤漆法分煎。桂芩參草同三兩。半夏半升滌飲專。
元犀按。咳而脈浮者。表有邪也。表邪不解。則干動內飲而為咳。用濃樸麻黃湯寬胸解表。
氣不降逆。佐以降逆氣。并和里氣。生姜、桂枝。調營衛。運陽氣。并行飲氣。人參、甘草。奠中土。交陰陽以和之。猶治水者。先修堤岸以杜其泛濫之患也。先煮澤漆者。取其氣味濃濃。領諸藥入腎。充腎氣。使其吸引有權。則能通府以神其妙用焉。
受業林禮豐按。本方主太陽之里。太陽底面便是少陰。咳而脈沉者。病在太陽之里少陰之表也。蓋太陽主皮毛。邪傷皮毛。必干于肺。肺傷則不能生水。而少陰之樞逆于下。故立此方。君以澤漆者。以其氣味苦寒。壯腎陰。利水而止咳也。復用白前宣肺氣。黃芩泄肺熱。
人參補肺虛可用也。
麥門冬湯
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此湯主之。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 甘草(各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歌曰 火逆原來氣上沖。一升半夏七升冬。參甘二兩粳三合。棗十二枚是正宗。
喻嘉言云。于大建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其利咽下氣。非半夏之功。
善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肺癰喘不得臥者主之。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雞子大。) 大棗(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歌曰 喘而不臥肺癰成??谠铮谥斜俦俑稍铩#?胸疼(胸中隱隱痛。)數實呈。(肺痿脈數尤在涇云。葶藶苦寒。入肺泄氣閉。加大棗甘溫以和藥力。與皂莢丸之飲以棗膏同法。
桔梗湯
治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此湯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歌曰 膿如米粥肺須清。毒潰難支藥要輕。甘草二兮桔一兩。土金合化得生生。
元犀按。肺癰尚未成膿。用葶藶瀉之。今已潰后。用此湯排膿解毒。宜緩治。不可峻攻也。余解見長沙方歌括。
越婢加半夏湯
治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此湯主之。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 半夏(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歌曰 風水多兮氣亦多。水風相搏浪滔滔。全憑越婢平風水。加夏半升奠巨波。
元犀按。此肺脹。原風水相搏。熱氣奔騰。上蒸華蓋。走入空竅。故咳而上氣喘目如脫狀證脈浮大者。風為陽邪。鼓蕩于其間故也。方用麻黃、生姜直攻外邪。石膏以清內熱。甘草、
小青龍加石膏湯
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此湯主之。
小青龍方見痰飲咳嗽。再加石膏二兩。即此方也。
歌曰 小龍分兩照原方。二兩膏加仔細詳。水飲得溫方可散。欲除煩躁藉辛涼。
尤在涇云。此亦內邪外飲相搏之證。但兼煩躁則挾有熱邪。特加石膏。即大青龍例也。
然心下有水。非溫藥不得開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龍加石膏。寒溫并進。水熱俱捐。于法為尤密矣。魏念庭云。師為肺冷而干燥將痿者。立甘草干姜湯一方。為肺熱而枯焦立射立濃又為膏一可成棄之。益見濟人無己之苦心也。
附方
外臺炙甘草湯
(方出千金。見血痹虛勞。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元犀按。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心陰不足也。心陰不足則心陽上熾。勢必克金而成肺余義見傷寒論。不再贅。
千金甘草湯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甘草一味。以水三斗。煮減半。溫分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兩。) 人參(三兩。) 甘草(四兩。) 大棗(十五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三升。分溫三服。
歌曰 肺痿唾涎咽燥殃。甘須四兩五生姜。棗枚十二參三兩。補土生津潤肺腸。
元犀按。中者土也。土能生金。金之母。即資生之源也。夫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者。是中土虛。水氣逆。阻其津液不能上滋也。方用生姜甘草湯者。君生姜破陰行陽。蒸津液上令土旺則生金制水矣。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三兩) 大棗(十二枚。) 皂莢(一枚。去皮子。
炙焦。)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歌曰 桂枝去芍本消陰。痰飲挾邪迫肺金。一個皂驅粘膩濁。桂枝運氣是良箴。
元犀按。非辛溫之品。不能行陽運氣。非甘潤之品。不能補土生津。君以姜、桂之辛溫。
行陽消陰。佐以大棗、甘草之甘潤。補陰生液。若夫開壅塞。滌污垢。以凈其涎沫者。則皂莢丸
外臺桔梗白散
(歌解見長沙方歌括。)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
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霜。)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在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
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葦莖(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粒。) 瓜瓣(半升。)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歌曰 胸中甲錯肺癰成。煩滿咳痰數實呈。苡瓣半升桃五十。方中先煮二升莖。
元犀按。此方以濕熱為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者。是濕熱之邪結在肺也。肺既結。
則之源。瓜瓣排瘀。開結熱之路。方下注云。再服當吐如膿者。指藥力行。肺癰潰矣。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饶嫔蠚?。
喘鳴迫塞。此湯主之。(方見上。三日一劑??芍寥膭m毾确∏帻垳粍?。乃進。)
奔豚氣病方
奔豚湯
治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者主之。
甘草 當歸 芎 黃芩 芍藥(各二兩。) 半夏 生姜(各四兩。) 生葛(五兩。)甘李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歌曰 氣沖腹痛號奔豚。四兩夏姜五(兩)葛根。歸芍芎芩甘二兩。李皮須到一升論。
按傷寒論云。厥陰之為病。氣上沖心。今奔豚而見往來寒熱。腹痛。是肝臟有邪。而氣通于陰陽相徐忠可云。此方合桂枝、小柴胡二湯。去柴胡。去桂枝。去大棗。以太陽少陽合病治法。
解正尤在涇云。苓桂為奔豚主藥。而不用者。病不由腎發也。按服此湯而未愈者。用烏梅丸神效
桂枝加桂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發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此湯主之。
桂枝湯(方見婦人妊娠病。)加桂枝二兩。
元犀按。汗后又迫其汗。重傷心氣。心氣傷不能下貫元陽。則腎氣寒而水滯也。加以針處被入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發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湯主之。
茯苓 甘草 大棗 桂枝此發汗后心氣不足。而后腎氣乘之臍下悸。即奔豚之兆也。
孫男心典稟按。因驚而得。似只宜以心為治也。然自下而上。動于腎氣。激亂于厥陰。
而撤草大骨救逆苓心下先祖云
胸痹心痛短氣方
栝蔞薤白白酒湯
治胸痹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者。此湯主之。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歌曰 胸為陽位似天空。陰氣彌淪痹不通。薤白半升(栝)蔞一個。七升白酒奏奇功。
孫男心典稟按。胸為氣息之路。若陰邪占居其間。則阻其陽氣不通。故生喘息咳唾胸背痛諸證。寸口者。脈之大會。陽之位也。內經診脈篇云。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上附上。
右外即內為栝則
栝蔞薤白半夏湯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主之。
括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胸背牽疼不臥時。(上言胸背痛。茲又加以不得臥。其痛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增元犀按。加半夏一味。不只滌飲。且能和胃而通陰陽。
枳實栝蔞薤白桂枝湯
治胸痹。心中痞氣留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者。此湯主之。人參湯枳實(四枚。) 薤白(半升。) 桂枝(一兩。) 濃樸(四兩。) 栝蔞實(一枚。
搗。)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樸。取二升。去滓。入諸藥。再煮數沸。分溫再服。
歌曰 痞連胸脅逆攻心。(尤云。心下痞氣是氣痹而成痞也。按脅下逆搶心者。氣不由中上而從脅逆。是中痹而阻諸氣之往來也。)薤白半升四樸尋。一個栝蔞一兩桂。四枚枳實撒浮陰。(尤云。宜急通其痞結之氣。)元犀按。枳實、濃樸泄其痞滿。行其留結。降其搶逆。得桂枝化太陽之氣。而胸中之滯塞自開。以此三藥與薤白、栝蔞之專療胸痹者而同用之。亦去疾莫如盡之旨也。
人參湯
(即傷寒論桂枝人參湯。)人參 干姜 白術 桂枝 甘草歌曰 理中加桂人參湯。(尤云。速復其不振之陽。)陽復陰邪自散藏。休訝補攻分兩道。
道消(小人道消。)道長(君子道長。)細推詳。
元犀按。此別胸痹證虛實之治。實者邪氣摶結。蔽塞心胸。故不用補虛之品。而專以開泄之使審
茯苓杏仁甘草湯
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者。此湯主之。橘皮枳實生姜湯亦主之。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歌曰 痹而短氣孰堪醫。甘一苓三淡泄之。更有杏仁五十粒。水行(則)氣(自)順不求奇。
橘皮枳實生姜湯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歌曰 痹而氣塞又何施。枳實辛香三兩宜。橘用一斤姜減半。氣開(則)結(自)散勿遲疑。受業林禮豐按。胸痹胸中氣塞者。由外邪搏動內飲。充塞于至高之分。閉其氣路。非辛溫不枳實水邪水行而酌
薏苡附子散
治胸痹緩急者。此散主之。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痹來緩急屬陽微。(經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附子十枚切莫違。更有薏仁元犀按。薏苡稟陽明金氣。金能制風。肝為風臟而主筋。取治筋之緩急。人之所知也。
合附湯。與此相表里。
桂枝生姜枳實湯
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者。此湯主之。
桂枝 生姜(各三兩。) 枳實(五兩。)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歌曰 心懸而痛痞相連。痰飲上彌客氣填。三兩桂姜五兩枳。祛寒散逆并攻堅。
元犀按。心下痞者。心陽虛而不布。陰邪僭居心下而作痞也。尤云。諸逆該痰飲客氣而言。
壯陽姜、
烏頭赤石脂丸
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此丸主之。
烏頭(一分。炮。) 蜀椒 干姜(各一兩。) 附子(半兩。) 赤石脂(一兩。)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歌曰 徹背徹胸痛不休。(前言心痛徹背。尚有止息之時。今則陰寒極而痛極矣。)陽光欲喻嘉言曰。前后牽連痛楚。氣血疆界俱亂。若用氣分諸藥。轉益其痛。勢必危殆。仲景用蜀姜之不相氣攻
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一蟲。二注。三風。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去來痛是而并以一方治之者。豈痛雖有九其因于積冷結氣者多耶。)附子(三兩。炮。) 生野狼牙 巴豆(去皮。熬。研如膏。) 干姜 吳茱萸 人參(各一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惡主之歌曰 九種心疼治不難。野狼(牙吳) 萸姜(巴)豆附參安。附須三兩余皆一。攻補同行仔細看魏云。凡結聚太甚。有形之物參雜其間。暫用此丸。政刑所以濟德禮之窮也。
腹滿寒疝宿食方
附子粳米湯
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者。此湯主之。
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腹中切痛作雷鳴。胸脅皆膨嘔吐成。附子一枚棗十個。半升粳夏一甘烹。
元犀按。腹中雷鳴。胸脅逆滿嘔吐。氣也。半夏功能降氣。腹中切痛。寒也。附子功能驅寒。
而交乎
濃樸七物湯
治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者。此湯主之。
濃樸(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姜(五兩。)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歌曰 滿而便閉脈兼浮。三兩甘黃八樸投。二桂五姜十個棗。五枚枳實效優優。
元犀按。病過十日。腹滿發熱。脈浮而數。夫脈浮而發熱。邪盛于表也。腹滿而脈數。
邪實小承權宜恐
大柴胡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此湯。
柴胡 黃芩 芍藥 半夏 枳實 大黃 大棗 生姜元犀按。實者當下癥。大承氣湯尤恐不及。況大柴胡湯乎。按之心下滿痛者。太陽之邪逆而
濃樸三物湯
治痛而便閉者。此湯主之。
濃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歌曰 痛而便閉下無疑。四兩大黃樸倍之。枳用五枚先后煮。小承變法更神奇。
尤在涇云。承氣意在蕩實。故君大黃。三物意在行氣。故君濃樸。
元犀按。此方不減大黃者。以行氣必先通便。便通則腸胃暢。而腑臟氣通。通則不痛也。
大承氣湯
(見痙病。) 治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以上三方。雖緩急不同。而攻泄則一。所謂中滿瀉之于內也。傷寒論淺注已解。毋庸再贅。
大建中湯
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滿。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此湯主之。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兩。) 人參(二兩。)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二升。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歌曰 痛嘔食艱屬大寒。腹沖頭足觸之難。(腑臟經絡皆寒所痹。痛甚手不可近也。)干姜四兩椒二合。參二飴升食粥安。
受業林禮豐按。胸為陽氣出入之位。師云心胸中大寒者。胸中之陽不宣。陰寒之氣從下而上出見腹之可椒性純陽下達。鎮陰邪之逆。助干姜以振中土之陽。服后一炊頃飲粥者。亦溫養中焦之氣以行藥力也。
大黃附子湯
治脅下偏痛。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此湯。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辛(二兩。)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行四五里。進一服。
歌曰 脅下偏疼脈緊弦。若非溫下恐遷延。大黃三兩三枚附。二兩細辛可補天。
尤在涇云。陰寒成聚。非溫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結。故曰陰寒聚結。宜急以溫藥下之
赤丸
治寒氣厥逆者。
烏頭(二兩。炮。) 茯苓(四兩。) 細辛(一兩。) 半夏(四兩。)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先食飲。酒下三丸。日再服。一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歌曰 寒而厥逆孰為珍。四兩夏苓一兩辛。中有烏頭二兩炮。蜜丸朱色妙通神。
元犀按。寒氣而至厥逆。陰邪盛也。方中烏頭、細辛以溫散獨盛之寒。茯苓、半夏以降泄其陽
大烏頭煎
治腹滿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
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此主之。(犀按。白津者汗淡不咸。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咀。)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歌曰 沉緊而弦痛繞臍。白津(汗出淡而不咸之名。)厥逆(四肢冷。)冷凄凄。(一身惡寒之元犀按。上條與本條。俱陰寒內結之癥。寒為厥。氣為逆。是積久陰邪聚滿于中也。陰邪曰寒氣厥逆者。乃純陰用事。陽氣將亡。法宜溫中壯陽。大破陰邪。非甘溫辛熱之品。焉能救其萬一哉。
當歸生姜羊肉湯
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主之。
當歸(三兩。) 生姜(五兩。) 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加生姜成一片。痛多而嘔者。
加橘皮二兩。白術一兩。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歌曰 腹痛脅疼(腹胸皆寒氣作主。無復界限。里)急不堪。(是內之營血不足。致陰氣不能加減歌曰 寒多增到一斤姜。痛嘔宜加橘術商。術用一兮橘二兩。祛痰止嘔補中方。
元犀按。方中當歸行血分之滯而定痛。生姜宣氣分之滯而定痛。亦人所共曉也。妙在羊肉之活之當
烏頭桂枝湯
(桂枝湯見嘔吐噦下利。) 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能治者。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烏頭(五枚。)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五合。不知。
即歌曰 腹痛(內寒)身疼(外寒)肢不仁。(脾主四肢。不仁者寒盛于中。無陽氣以溫之也。)藥方。)桂枝按。解之者。溶化也。知。效也。如醉狀。外寒方解。得吐者。內寒已伸。故為中病也。
道光庚辰歲。予大小兒年二十六歲。初病時少腹滿。兩旁相去有六寸遠。結二癰。長三寸。闊二寸。不紅不痛。其氣似相通狀。大便不通。發作寒熱。食少。醫者紛紜不一?;蛞酝欣锇l散?;蛴孟路?。藥多不效。至二三日之后。少腹滿。漸高脹及腹上。及胸脅。逆氣沖及咽喉。藥物飲食不能下咽。氣喘。冷汗出。四肢厥。有一時許竟目直口開。予不得已。用大溫回陽之劑灌之。其初不能下咽。后約進有四分之一。其氣略平些。蘇回。予查其病癥。
云夜夜泄精?;蛴袎?。或無夢。泄時知覺。以手捏之。有二三刻久方止。夜夜如是。后驚不敢睡。至雞鳴時亦泄。診其脈弦細芤遲。余思良久。方覺陰寒精自出句。生二癰者。乃陰寒聚結也。治之非大溫大毒之品不能散陰寒之結。非大補元氣不能勝陰邪之毒也。后用四逆、白通理中、建中等湯數服。病癥漸漸而瘥。此足見長沙之法。運用無窮。愿后之學人。深思而
外臺烏頭湯
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令人陰縮。手(即大烏頭煎。見上。)
外臺柴胡桂枝湯
(歌見長沙方歌括。)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甘草(一兩。) 桂枝(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外臺走馬湯
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上二味。以綿纏。捶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少量之。通治飛尸鬼擊病。
歌曰 外來異氣傷人多。腹脹心疼走馬搓。巴杏二枚同搗細。沖湯捻汁好驅邪。
受業門人林士雍按。中惡心痛。大便不通。此實邪也。然邪氣雖實。亦以體虛而受也。
是故利口虛者則不可用矣。近世有痧疾病。疑即此也。昔聞之先業師曰。今所謂痧疾者。乃六淫邪毒猛惡厲氣所傷。凡所過之處。血氣為之凝滯不行。其癥或見身痛。心腹脹滿絞痛。或通身青紫。四肢厥冷。指甲色如靛青??卩?。牙關緊閉。不能言語。或心中忙亂。死在旦夕。是邪毒內入矣。宜瀉其毒。或刺尺澤、委中、足十趾。必使絡脈貫通。氣血流行。毒邪自解矣。
愚意。輕者用刮痧之法。隨即服紫金錠。或吐或下或汗出。務使經氣流通。毒邪亦解。或吐瀉不止。腹痛肢厥。大汗出。脈微欲絕者。宜用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湯等以回陽氣。
以化陰邪。庶毒厲之邪漸消。若口不能開者。當從鼻孔中灌之。 集驗良方有云。行路之人路中犯此痧疾者。不得不用刮痧之法。刮后或其人不省者。宜用人尿拌土。將此土環繞臍中。
復使同行之人向臍中溺之。使中宮溫。則氣機轉運。血脈流行矣。
大承氣湯
(見痙病。) 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者。有宿食也。此湯主之。
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此湯。 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當下之。宜此
瓜蒂散
(歌見長沙方歌括。) 治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此散主之。
瓜蒂 赤小豆 香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