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附錄二(4)
- 南海志
- 陳大震
- 4977字
- 2015-12-17 15:15:10
自漢武元鼎六年,平南粵,置南海郡,時為交州部。 【 吳永安七年。】 始分交州立廣州,初領南海、蒼梧、郁林、高涼四郡,后增臨賀,始(平)〔安〕、始興、 【 三郡元屬荊州。臨賀,今賀州;始安,今昭州;始興,今韶、雄、英州。】 桂林、 【 吳分郁林,置桂林郡,今靜江。】 高興、 【 吳大帝分合浦,高涼縣,立高涼郡;又立高興郡,今高、化州。】 寧浦, 【 又分合浦北部,立寧浦郡,今橫州。】 為十郡。晉永嘉元年,以臨賀、始興、始安為湘州,復增晉興、 【 分郁林,立晉興郡,今邕州。】 東宮、 【 成帝分南海,立東官郡,今循、惠。】 新寧、 【 穆帝分蒼梧,立新寧郡,今新州。】 永平、 【 分蒼梧,立永平郡,今藤州。】 新安、 【 哀帝太和中置新安郡,未詳。】 義安、 【 安帝分南海之揭陽縣,立義安郡,今潮、梅。】 新會, 【 恭帝分南海,置新會郡,今為縣。】 為十五郡。宋省高興郡,外增宋康、 【 宋置宋安郡,今連州,「康」字當考。】 綏建、 【 文帝分南海之四會等縣,立綏建郡。】 海昌、 【 舊有海昌郡,平陳后廢入電白縣,今高州。】 宋熙, 【 元嘉十六年,以南海之高要縣,立宋熙郡。】 為十八郡。齊增宋隆、 【 舊有宋隆郡,平陳后廢入高要。】 寧浦、 【 晉宋已有寧浦,不廢,此重載,當考。】 齊樂 【 未詳】 、齊熙、 【 齊立齊熙郡,今融州。】 齊建, 【 齊立齊安郡,今南恩,「建」字當考。】 為二十三郡。唐至德元年,升五府經略討擊使為嶺南節度使,領州二十三州,與、潮、韶、循、康、瀧 【 今瀧水】 、端、新、封、春 【 今陽春】 、勤、 【 開寶五年廢,入陽春。】 羅 【 今化州石龍縣,】 高、恩、雷、崖、瓊、振 【 今吉陽】 、儋、萬、安、潘 【 今高州地】 、滕是也。十年,又以漳、潮二州隸嶺南經略使。元和元年。復領潘、辨二州。 【 今化州地。】 宋潘美平嶺南,得州六十,兼邕桂所隸言也。開寶五年,詔省嶺南郡縣,領州十五,賀州復隸廣西,實領韶、潮、梅、循、惠、連、封、新、南恩、南雄、英德、肇慶、德慶,凡十四郡。圣朝混一,至元二十七年,大籍戶定,廣、惠、潮為中路總管府,肇慶、南雄、韶、德慶為下路總管府,英德、南恩、新、封、循、梅、惠、連為散州。后以英德控制山獠要沖,升為路;而連之桂陽縣,以諸王投下食邑,得升州。今為路八,州七。
廣州屬縣
縣以部言之,不可勝載,今以州所領者疏于后。
前漢縣六:番禺、博羅、中宿 【 今清遠】 、龍川、四會、揭陽。
后漢縣七: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增城。
晉以揭陽為義安郡,以中宿屬始興郡。統縣六:番禺、博羅、龍川、四會、增城、平夷。
宋以四會為綏建郡。統縣十:番禺、博羅、龍川、增城、酉平、熙安、懷化、綏寧、高要、始昌。
齊縣十三:番禺、博羅、龍川、增城、高要、酉平、綏寧、新羅、揭陽、河源、安遠、熙安、懷化。 【 按:隋開皇十年,以熙安、懷化入番禺。】
隋廢始興郡,以曲江、始興、翁源、樂昌隸廣州。又廢洭州,以浛洭 【 后避宋諱改浛光】 來屬。統縣十五:南海、寶安 【 即東莞】 、增城、四會、化蒙、曲江、始興、翁源、樂昌、浛光、清遠、政賓、懷集、義寧、新會。
唐以政賓入清遠,以四會、化蒙置南綏州,以義寧、新會置岡州,尋廢,屬廣州。統縣十三:南海、番禺、東莞、增城、四會、化蒙、懷集、洊水、清遠、浛光、真陽、義寧、新會。
南漢分南海,置常康、咸寧二縣,復以真陽屬英州。
宋開寶四年,以浛光屬連州。五年,以義寧入新會,以洊水入懷集,以化蒙入四會,以常康、咸寧復為南海。熙寧六年,以四會屬端州。紹興二十二年,始分四縣地,置香山。統縣八:南海、番禺、東莞、增城、清遠、懷集、新會、香山。
至元十六年,收附廣州。時荊湖行省兵馬先取懷集,遂附賀州。今統司一、縣七:錄事司、南海、番禺、東莞、增城、清遠、新會、香山。
【 以上三段見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廣字韻,「廣州府一」,引南海志。】
番禺縣沿革
下縣。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互見清遠縣二禺山。屬南海郡,漢以來因之。宋志云:漢立番禺縣,故兩漢志及晉、宋、齊志南海郡下,并有番禺縣。隋開皇十年,改置南海縣,即今縣是也。長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別置番禺縣,取舊名也。其洲周回約八十里。唐因之,分治郭下。宋開寶五年,并番禺入南海。皇佑三年 【 一作五年,】 分南海為番禺,以五鄉為籍焉。縣治舊在州之東一里紫泥巷。熙寧二年,經略王靖度地東北徙建,今因之。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廣字韻,「廣州府一」,引南海志。】
東莞縣沿革
中縣。本漢南海郡地。吳甘露三年,始置司鹽都尉。晉成帝咸和六年,立東莞郡,領縣六,寶安、安德、興寧、海豐、海安、欣樂是也。晉安帝義熙九年,分立義安郡。宋齊又云,東官太守治寶安縣,而南齊志亦云,東官郡有寶安,而治懷安。是晉、宋、齊皆嘗于其地置郡明矣。元和志又言:「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隸廣州。」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四:「東莞縣,本漢博羅縣地。晉成帝咸和六年,于此置寶安縣,屬東莞郡。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廣州。至德二年,改為東莞縣,取舊郡名也。」然隋猶以寶安名縣,詳見寰宇記。李唐至德三年更名東莞。宋開寶五年,省入增城,六年復置,今因之。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廣字韻,「廣州府一」,引南海志。】
增城縣沿革
中縣。本漢番禺地,后漢建安六年置,故后漢志南海郡下有增城縣,晉、宋、齊因之。然宋志雖有東莞郡,云咸和六年分南海縣立,乃治寶安縣,非治增城縣也。隋志增城縣下注云:「舊志東莞縣,平陳廢。」隋書卷三十一地理志「南海郡」下增城注:「舊置東官郡,平陳廢。」然不明言置于何時。寰宇記云:「至黃武中,于此置東莞郡而立增城縣。」王東陽輿地紀勝辯云:「增城已見東漢志,非立于吳也。」或云,縣之命名,以昆侖山有「聞風增城」,故名,亦謂有增江云。宋開寶五年,廢增城縣,六年復置,今因之。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清遠縣沿革
下縣。本漢中宿縣,以地有中宿峽,故名。屬南海郡。吳、晉并隸始興,故晉志始興郡下有中宿縣。梁改為清遠郡,中宿縣屬之。隋開皇十年,廢郡,置清遠縣,屬黃州。唐武德六年,省,(改)〔政〕賓縣入焉。今縣有政賓鄉,宋因之,今仍舊。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星分野
若以律為黃鍾,斗建在子,今吳越分野。晉天文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于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隋地理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于辰在丑,吳越得其分野。」唐一行禪師分楚圖云:「自韶、廣、康、封、藤、羅、雷州,南及珠崖,自北以東為星紀。」杜佑通典云:「于南越西在天文牽牛、婺女,則越之分野。」韓文公送竇平序云:「踰甌閩而南,皆百越之地。」于天文其次星紀,其星牽牛。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廣州道里
秦開南越新道,由此徂南入越,必道嶺嶠,時有五處。按通典云:「一、塞上嶺,今南康郡大庾嶺是也;二、騎田嶺,今桂陽郡服嶺是也;三、都龐嶺,今道州江華縣永明嶺是也;四、洭渚嶺,今江華界白芒嶺是也;五、越嶺,今始安郡北零陵臨源嶺是也。」通典卷一八四:「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嶺嶠,時有五處:塞上嶺一也,今南康郡大庚嶺是;騎田嶺二也,今桂陽郡臘嶺是;都龐嶺三也,今江華郡永明嶺是;甿渚嶺四也,今江華界白芒嶺是;越城嶺五也,今始安郡北零陵郡南臨源嶺是。西自衡山之南,東窮于海,一山之限也。」此秦人戍守之道也。漢武代越,以伏波將軍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出豫章,下臨浦;戈船、下瀨將軍出零陵,或下漓水,或抵蒼梧;發夜郎兵,下囗囗羊牱江;咸會番禺:蓋漢人討擊之道也。若夫游旅之往來,負販之轉輸,穹官顯人之南轅,則自凌江下湞水者,由韶州為北路;自始安下漓水者,由封州為西路;自循陽下龍川,自潮陽歷海豐者,皆由惠州為東路;其自連州下湟水,則為西伯路。舟行陸走,咸至州而輻湊焉。有張文獻公九齡鑿開大庾嶺序、余襄公靖韶州真水館記、林運使安宅修潮惠下路驛記,掇其大略,附注于后。
(張序曰:「初嶺東廢路,人苦峻極。開元四載,俾左拾遺張九齡,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險之故,役匪踰時,則已坦坦而方九軌據張九齡曲江集卷十一開鑿大庾嶺路序,「九軌」為「五軌」。,闐闐而走四通。」
余記曰:「凡廣東,西之通道有三:出零陵,下漓水者,由桂州;出豫章,下真水者,由韶州;出桂陽,下武水者,亦由韶州。之嶠南者雖三道,而下真水者十七八焉。」)
南海縣道里
四至 東至番禺縣東城二里,西至四會、高要二縣界地名磯磄村一百二十五里,南至新會縣界地名古勞里一百五十二里,北至清遠縣界地名巴由一百八十三里。
八到 東到番禺縣即本路城二里,西到四會縣治二百四里,南到新會縣治二百二十五里,北到清遠縣治三百里,東北到番禺縣城及錄事司五里,東南到新會縣治二百九十里,西北到清遠縣治三百里,西南到番禺縣城及錄事司三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番禺縣道里
東到東莞縣二百五十里,西到南海縣治二里,南到新會縣治二百五十里,北到清遠縣治三百里,東北到增城縣一百七十里,東南到東莞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北到清遠縣治三百里,西南到香山縣治二百八十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東莞縣道里
東到惠州路城三百里,西到香山縣治三百里,南到大洋難定里數,北到增城縣治一百里,東北到博羅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到番禺縣城三百里,東南到大洋難定里數,西南到香山縣治三百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新會縣道里
西至新州界北雙一百里,北至南海縣界河清坊八十里。
東到南海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到南恩州城四百里,南到香山縣治二百一十里,北到南海縣二百九十里,東北到南海縣治二百里,東南到香山縣治二百一十里,西北到肇慶路城三百里,西南到新州城二百一十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增城縣道里
東至博羅縣界角子山三十里,西至番禺縣界長吉里二百里,南至東莞縣界海洋一百里,北至清遠縣朱案四百里。
東到博羅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到番禺縣城二百五十里,南到東莞縣治一百五十里,北到英德路城五百五十里,東北到河源縣治四百五十里,東南到東莞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清遠縣治四百里,西南到番禺縣城二百三十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香山縣道里
東至東莞縣界大洋一百五十里,西至新會縣界潮陽里一百里,南至大洋難定里數北至番禺、南海兩縣界地名三角山二百二十里。
東到東莞縣治水路二百五十里,西到新會縣治水路一百五十里,南到南蕃大洋難定里數,北到番禺、南海縣治水路二百二十里,東南到大虞山、九星洋水路三百里,西南到新會縣潮陽里水路二百八十里,東北到東莞縣治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浮虛海及新會縣治水路一百五十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清遠縣道里
東至增城縣界楊梅里一百五十里,西至四會縣上元鄉七十里,南至南海縣胥江七十五里,北至桂陽州陽山縣界政賓鄉二百里。
東到增城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到四會縣治四十里,南到南海縣治三百里,北到番禺、南海縣治三百里,東北到浛光縣一百六十里,西北到番禺、南海縣治三百里,東南到番禺縣城二百五十里,西南到番禺縣城三百里。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錄事司井
月井,舊在轉運司主管廳側月華樓下。月出照映井底,水脈不竭。與日井相望。
錄凈丹井,古圖經云:綠凈堂舊名濯鮮堂。 【 今奉貞觀。】 曾運使噩招方士云集,蓋取葛仙煉丹藥洲之義,因以丹井名。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廣字韻,「廣州府二」,引南海志。】
南海縣井
越井,名天井,又名越臺岡井,或名趙佗井。番禺雜記云:「偽劉呼為玉龍泉,唯以供己,禁民無得汲。」由此井數步而南,井曰通泉,劉龑所鑿。劉龑,始據南越者。今北二井,莫知所存。昔有墜酒杯于越井者,后于石門得之,故陳江總詩云:「石門通越井」輿地紀勝卷八九江總別南海賓化侯:「石關通越井,蒲澗邇靈洲。」。又鮑仙姑行灸南海云:「吾有越井岡艾,唐崔煒得之。」又唐崔子向有詩云:「越井岡頭松柏老,越王臺上生秋草。」越井久廢,莫考其跡。或云在越臺山凸處。
日井,在城外千佛寺側。太陽生東,照映井下,因名。今廢。 【 元一統志云:「井在州治野渡北。」】
星泉井,在金肅門外繡衣坊。鑿井之始,井中見星,故名。 【 輿地紀勝:「在金肅門外直街,時有光若星,故名。」】
珊瑚井,詳見「浮邱山」。
雙井,古圖經云:「在南海縣西,中夾官路,其味次于達摩泉。」歲久堙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