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附錄二(3)

  • 南海志
  • 陳大震
  • 4380字
  • 2015-12-17 15:15:10

廣為禹貢揚州之境, 【 按:晉、隋書并謂,交廣之地,為禹貢揚州之域。唐志亦云:「嶺南道,蓋古揚州之南境。」】 周職方之地, 【 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地)〔下〕之地,辨其八蠻七閩之人民。」周禮夏官職方氏卷三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谷、六畜之數(shù)要,周知其利害。」史稱蒼梧、九疑、韶石,皆舜跡所至之地,亦不得為要荒之服。】 春秋有于越, 【 按:春秋定公五年,「于越入?yún)恰梗皇哪辍赣谠綌怯陔h李」,哀〔公〕十三年「于越入?yún)恰梗抛ⅲ骸赣冢l(fā)語聲。」即勾踐也。舊志云:「吾臣注:今南海在焉」,即其地,蓋引文選吳都賦注。】 戰(zhàn)國時,楚興兵伐越,遂屬楚,為百越。 【 史記:勾踐六世至無疆,「楚威王興兵伐之,大敗越,殺無疆,盡取故吳地」。「越以此(敗)〔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謂之百越。此是周顯王時。舊志云「夷王時」,則成周之初,當考。】 秦王剪滅楚,略定楊粵陸梁地,以其地為桂林、南海、象郡,以謫遣戍。 【 舊志云:「非三十六郡之限,置南海尉以典之,志所謂『東南一尉』是也。」】 二世時,任囂為南海尉,病,召龍川令趙佗使行尉事。 【 囂語佗曰:「秦為無道,陳勝作亂,天下未知所安。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shù)千里,可為國。」又曰:「漢安元年「漢安元年」有誤。南越五主傳第一卷先主傳云:秦二世「二年,五星會東井,倍于南斗。」南越志云:「高帝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東井。任囂觀天文曰:『秦方喪亂,此南越偏伯之象也。』」任囂病且死,在秦二世年間,說「高帝元年」不可靠。,五星聚東井,此南粵偏霸之象。」即使佗行尉事。】 囂死,佗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王,治南海。 【 佗后乘黃屋左纛,稱帝。以兵脅財賂,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余里。】 漢遣陸賈再使粵,因封之, 【 剖符通使,使和輯百越,無為南邊害。】 傳五世。 【 佗死,孫胡立;胡死,子嬰齊立;嬰齊死,子興立;呂嘉殺之,立建德。】 孝武元鼎五年,粵相呂嘉反,討平之,以其地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屬交州刺史部,治蒼梧。 【 舊志云:「治交趾。」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州部十三州。又前漢地理志注云:「交趾刺史,今持節(jié)治蒼梧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注,師古曰:「胡廣記云:漢既定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別于諸州,令持節(jié)治蒼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王象之輿地記勝云:「漢武置交州刺史,治蒼梧之廣信縣,東漢立交州牧,亦治蒼梧,后徙治番禺。」舊志云「治交州」,未知孰是。】 獻帝建安八年,升為交州牧。 【 通鑒:靈帝中平五年,太常劉焉建議,以為「四方兵寇,由刺史權(quán)輕,宜改置牧,選重臣為之。」焉欲求交趾牧,乃得益州牧。資治通鑒卷五十九漢紀:「太常江夏劉焉見王室多故,建議以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離叛。宜改置牧伯,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焉內(nèi)欲求交趾牧。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焉乃更求益州。」舊志云「獻帝建安八年」,當考。】 十五年,始徙于南海。 【 通鑒:獻帝建安十五年,「蒼梧士燮為交趾守,雄長一州,威尊無上」,朝以朱符、張津、賴恭相繼為刺史,皆不能服。時孫權(quán)遂表「番陽太守步騭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奉承節(jié)度」。資治通鑒卷五十八漢紀:「初,蒼梧士燮為交趾太守。交州刺史朱符為夷賊所殺,州郡擾亂,燮表其弟壹領(lǐng)合浦太守,黃囗有領(lǐng)九真太守,武領(lǐng)南海太守。燮體器寬厚,中國士人多往依之。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出入儀衛(wèi)甚盛,震服百蠻。朝廷遣南陽張津為交州刺史。……為其將區(qū)景所殺,劉表遣零陵賴恭代津為刺史。是時蒼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吳巨代之。朝廷賜燮璽書,以燮為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領(lǐng)交趾太守如故。巨與恭相失,巨舉兵逐恭,恭走還零陵。孫權(quán)以番陽太守臨淮步騭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奉承節(jié)度。……權(quán)加燮左將軍,燮遣子入質(zhì)。由是嶺南始服屬于權(quán)。」又寰宇志云:「其城周十里,初尉佗筑之,后步騭修之。」是步騭方徙治也。】 詔以邊州,使持節(jié)給鼓吹,以重威鎮(zhèn),加六佾之舞。 【 后漢志「交州刺史部」注:「王范交廣春秋云:『交州,元封五年治蒼梧,建安十五年治番禺。詔書以州邊遠,使持節(jié),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鎮(zhèn)。』后漢書志第二十三郡國「交州刺史部」注:王范交廣春秋曰:「交州治羸囗囗婁縣,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建安十五年治番禺縣。詔書以州邊遠,使持節(jié),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鎮(zhèn)。」」】 十八年省州,以郡屬荊州。 【 詔并十四州復為九州島。】 吳黃武五年,以交趾、日南、九真、合浦為交州,割南海、蒼梧、郁林三郡立為廣州,州得名自茲始,俄復舊。 【 通鑒:孫權(quán)黃武五年,士燮卒,子綏自署太守,不受代。刺史呂岱「表分海南三郡為交州,以載良為刺史;海東四郡為廣州,岱自領(lǐng)刺史」。岱督兵討綏,滅之。而叛者復起,「于是除廣州,復為交州如故」。】 資治通鑒卷七十魏紀:「是歲,吳交趾太守士燮卒,吳王以燮子徽為安遠將軍,領(lǐng)九真太守,以校尉陳時代燮。交州刺史呂岱以交趾絕遠,表分海南三郡為交州,以將軍戴良為刺史;海東四郡為廣州,岱自為刺史;遣良與時南入。而徽自署交趾太守,發(fā)宗兵拒良,良留合浦。……呂岱上疏請討徽,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而往。……過合浦,與良俱進。岱以燮弟子輔為師友從事,遣往說徽。徽率其兄弟六人出降,岱皆斬之。徽大將甘醴及栢治率吏民共攻岱,岱奮擊,破之。于是除廣州,復為交州如故。」永安七年, 【 孫休】 復分交州立廣州,領(lǐng)郡十。 【 理番禺、南海、蒼梧、郁林、高涼、高興、寧浦、桂林、始安、始興、臨賀為十。】 晉平吳,因之。東晉郡十五。 【 南海、蒼梧、郁林、晉興、東官、晉康、新興、桂林、高涼、寧浦、永平、新安、義安、新會、高興為十五。】 宋分交廣二州地為越州,治臨漳 【 今廉州,】 廣州領(lǐng)郡十八。 【 省高興,外增宋康、綏建、海昌、宋熙四郡。】 齊領(lǐng)郡二十三。 【 增宋隆、寧浦、齊樂、齊建、齊寧五郡。】 梁、陳并置都督府。隋置總管府,仁壽元年改番州。 【 時晉王廣立為皇太子,避其諱,即煬帝。】 大業(yè)初,復立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平蕭銑,立廣州,仍置總管府;六年,為大都督府 【 寰宇記在七年】 ;貞觀為中都督府。永徽后,以廣、桂、容、邕、鎮(zhèn)南五府皆隸于廣,謂五府節(jié)度,名嶺南五管。又為嶺南五府經(jīng)略使,理所曰經(jīng)略軍, 【 南海郡城內(nèi)軍額,管鎮(zhèn)兵五千四百人,】 曰清海軍 【 恩平郡管兵一千人】 ,曰桂管經(jīng)略使 【 始安郡管兵一千人,】 曰容管經(jīng)略使 【 晉寧郡管兵千一百人,】 曰鎮(zhèn)南經(jīng)略使 【 安南都護府管兵四千二百人,】 曰邕管經(jīng)略使 【 朗寧郡管兵千七百人】 ,名嶺南五管。天寶元年,改為南海郡。至德元年,升五府經(jīng)略使為嶺南節(jié)度。干元元年,復為廣州。其后五府不屬,自杜佑始。 【 舊志云:「凡領(lǐng)是州,稱廣州刺史,充廣南五府經(jīng)略使,后升為節(jié)度使。于佑為嶺南節(jié)度,當兼五府經(jīng)略,適執(zhí)政者遺脫,佑獨不兼,故五府不屬自佑始。」按唐本傳:佑在朝多所建議,盧杞當國惡之,出為嶺南節(jié)度使。】 咸通三年,分嶺南為東西道,廣為東道,邕為西道。干寧二年,升為清海軍節(jié)度。劉隱領(lǐng)州,又加建武節(jié)度 【 邕州,】 遂據(jù)其地,再傳至劉晟,舉兵攻取馬氏,桂、宜、蒙 【 昭之蒙山縣】 、連、梧、嚴 【 今象之來賓縣】 、富 【 今賀之富川縣】 、昭、柳、象、龔 【 今潯之平南縣】 十一州,始盡有嶺南地。宋開寶四年,南漢平,分東西路,仍為清海軍節(jié)度使、廣州大都督府,時潘美、尹崇珂同領(lǐng)州,兼廣南轉(zhuǎn)運巿舶使。景德二年,兼本路兵馬鈐轄。皇佑四年,詔州與桂州并帶經(jīng)略安撫使。后被旨盜賊事,許便宜,與本路轉(zhuǎn)運、常平、茶鹽、巿舶并置司,獨提點刑獄,置司于韶。皇元定江南,至元十六年升為廣東道宣慰使司,其使兼都元帥,又升廣州為路總管府,尋罷都元帥府,以宣慰司兼管軍馬。二十年,立海北廣東道提刑按察司,并置于廣。二十六年,察司移置于韶。二十八年,改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并置于廣。大德二年,定為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正次官,并通管元帥府事。蓋嶺南一都會,故軍府之盛焉。

【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廣字韻,「廣州府一」,引南海志。】

取廣州始末

至元十二年宋德佑二年(一二七六)為丙子年,應是蒙古至元十三年。丙子 【 宋德佑二年】 ,宋經(jīng)略使兼知廣州徐直諒得驛報,天兵已下臨安,又聞江西、湖南皆降。時有淮將梁雄飛謫居于此,因遣之赍蠟書往江西歸附。未幾,又聞湖南行省亦遣使諭降,所遣者廣人曾士倬,時南此處永樂大典書眉批語云:「『時南』句恐有訛」,「南」恐為「官」之誤。湖南某縣令,與一將校楊尹俱來,直諒遣水軍統(tǒng)領(lǐng)唐淵往韶州逆之。直諒之意,謂已遣人通耗江西,不可又納湖南使,諭意唐淵俾殺之,乃沉曾、楊于韶州江下。六月,江西呂元帥師夔遣黃世雄與雄飛偕來,并稱招討使。時直諒聞益王已即位于福州,遣郡人李性道權(quán)提刑,領(lǐng)摧鋒軍將黃俊、陳寔,水軍將謝賢等拒之。至石門,性道不欲戰(zhàn),艤舟岸滸,惟黃俊迎敵,遂敗,俊奔回,直諒乃乘舶舟遁去。十三日,世雄等入城,以性道為巿舶使,陳寔、謝賢、唐淵等各授以官,黃俊亦與焉。俊不受,諸將遂殺之于摧鋒軍寨佛殿下。八月,東莞人熊飛舊以勤王隸文丞相戲下,兵潰而歸,至是遂結(jié)集民兵數(shù)百至城下。十五日,世雄等與戰(zhàn),飛敗,復回東莞,世雄等遣姚文虎追之,為飛所殺。飛再圖入城,世雄等度未可勝,九月十一日退師。既而新會宰曾逢龍率鄉(xiāng)兵至城下,性道迎謁,為逢龍所擒。飛等復入城,掠性道家,焚其居。二十一日,宋制置使趙溍、運副趙淇至,越一日,安撫方興至,搜陳寔、謝賢等殺之,刳肝以祭俊。唐淵逃。十月十日,遂置性道于死。俄呂元帥師夔、張元帥榮實將兵自江西來,溍遣逢龍、飛往南雄捍御,續(xù)發(fā)將校劉自立守韶州。逢龍戰(zhàn)死于雄,飛回韶。張、呂元帥至,自立潛以城降,飛巷戰(zhàn)而死,遂屠韶城,以自立為招討使。十二月朔,溍、淇等聞大兵將至,以舶舟遁,方興未行,委郡人趙若岡等分四隅民兵守御。初五日,興遁。二元帥至城南,居民懼如韶之受屠也,俱逃竄入山,若岡焚其室廬,火光囗天,城外民居為之蕩盡。初八日,若岡與忠勇軍陳勇開小巿門降。是夜,勇赍招諭榜入城,為營兵所殺。初十日,二帥入城,以若岡知南恩州事。會方興在南恩海靈山,令人逐若岡,去,不得入。是時郡人張鎮(zhèn)孫結(jié)集鄉(xiāng)兵于廣州海上,二元帥以水道不通,軍餉不繼,退師。十四年四月,鎮(zhèn)孫入城,為經(jīng)略安撫使。有將校盧震者,擁眾暴橫,鎮(zhèn)孫殺之。十一月塔出右丞、呂元帥、劉元帥復入廣,鎮(zhèn)孫降。十五年正月,平廣州城。二月,右丞、二元帥復退師,以鎮(zhèn)孫歸于京師,道死于梅嶺。三月,宋凌震、王道夫入城,震為制置使,道夫為運使。時宋主昰崩,昺繼立。九月,震與道夫聞大兵復來。俱遁。十月,行省參政李恒、江東宣慰使張弘范,開蒙古漢軍都元帥府,督師南征。十六年正月,二帥會師。二月,克囗山,宋主昺死 【 余見囗山事跡,】 宋亡。三月,震降,道夫亦降。王師凡三入廣,廣州始平。

廣州屬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口市| 利川市| 正阳县| 获嘉县| 五大连池市| 镇平县| 大英县| 边坝县| 石阡县| 丹江口市| 肥城市| 富宁县| 扶风县| 徐水县| 蒙阴县| 黔西县| 合肥市| 拜城县| 南木林县| 乳山市| 绵阳市| 舒城县| 宁海县| 万载县| 乾安县| 阿巴嘎旗| 化隆| 抚顺市| 安岳县| 简阳市| 泽普县| 海城市| 馆陶县| 宁国市| 乌鲁木齐县| 马关县| 昌邑市| 乐陵市| 祁连县| 泸水县| 汉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