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論云。是則極微至及有分過 述曰。此責破也。此破有三意。一既許極微鄰次別住。則見和合共生果義。二若許極微和合一處。則違自執更相礙義。三若許和合不同一處。則兩因微各有觸著不觸著分。便顯極微有方分義。應隨三意立三比量。第一量云。初二因微定不和合(宗)居處別故(因)如瓶盆等(喻)第二量云。初二因微無相礙義(宗)在一處故(因)如一因微自望己體(喻)第三量云。初二因微必有方分(宗)居處別故(因)如稻麥聚(喻)

論云。有說極微至非斷非常 述曰。此下敘頌兼意也。頌意正破勝論。兼意亦破小乘。即破俱舍已后薩婆多義。初敘計后顯意。此敘計也。由無間隔故得名和合。由不相觸故無方分過。雖極微體實無方分實無流轉。然由積集東西差別如稻麥聚似有方分。此處雖滅鄰次續生。猶若駛河似有流轉。剎那剎那展轉相續。猶如燈焰前滅后生。后生有因所以非常。前滅有果所以非斷

論云。為顯破彼故復頌曰 述曰。此總顯意也

論云。于一極微處至許因果等量 述曰。此舉頌也。上半通破。前兩計難令極微必有方分。以東西二微更相觸著或相擬對故。下半別結破 初計兩因處既各別。一果通括二因。此則果大因小。其量不等。如何汝許因果等耶

論云。論曰如是至有方分失 述曰。此解釋也。如是所說兩微相觸或相擬對。謂極微相畢竟不能顯無方分遮有方分也。此中正釋前頌兼亦生起后頌文。此文偏釋上半也

論云。何以故 述曰。此下三頌極微無方分也。有三。初一頌約果西方等破。第二頌約行用依行者破。第三頌約初中后分破。初頌中初生起。次舉頌。后解釋。此即生起也。即征其前文以乃言所說極微竟不能遮有方分故

論云。頌曰微若有東方至如何是極微 述曰。此舉頌也。上半難令有方分。下半破令無極微。若能照光微在東。即所照青微在西。其所照青微即有東分。承光西分發影。故言微若有東方必有東方分也

論云。論曰是諸至定有方分 述曰。此下解釋也。初釋上半。后釋下半。此釋上半也。所立極微定有方分(宗)承光發影處不同故(因)如山壁等(喻)

論云。既有方分至造世間萬物 述曰。此釋下半頌也。文中初順釋文。次立比量。后結過失。立比量云。所執極微非實非常(宗)可分折故(因)如瓶盆等(喻)

論云。復次所執至則無所行 述曰。此下一頌約行依行者破。行依即順破。行者即反破。上半約行依破。下半約行者破。上半中初生起。次舉頌。后解釋。生起中初立量破。后征所以。此立量破也。初兩句立宗。次一句立因。次三句同喻。后兩句異喻。謂所執極微定有方分(宗)行所依故(因)諸行所依者皆有方分如能行者(同喻)若無方分則無所行如虛空等(異喻)行所依者如大地。中極微是比丘。行用所依也。又如二因微欲生果時更相趣向名之為行。此之極微為其行用作所依也。如能行者者。謂能行人也。即人色身假名行者。如此色身行者有方分也

論云。何以故 述曰此征所以也

論云。頌曰要取前舍后方得說為行 述曰。此舉頌也

論云。論曰進所欣至所未曾見 述曰。此下解釋也。初釋頌文。后合頌意。此釋頌文也。如人欣東厭西。東名為前。西名為后。依此前后東西方別。取東舍西乃起行用。若離東西前后方分欲起行用未見此事也。此舉前量同喻道理以示外人

論云。極微既是至定有方分 述曰。此合頌意也

論云。若無所行至行者為無 述曰。此下半頌約行者反破也。初生起。次舉頌。后解釋。此生起也。若汝不許有所行處及能行用二種別者。是則應機行用所依色身假者亦應無也

論云。故說頌曰至行者應非有 述曰。此舉頌也

論云。論曰依前后方分至應如不動 述曰。此下解也。有四。一示道理。二釋頌文。三結過失。四別申難。此示道理也。依前東方后西方處乃起取東舍西行用。東西之方非有。行用理亦應無。若其爾者。世間之人雖復有行應當不動也。世間行人應當不動(宗)以無方分及行用故(因)如虛空等(喻)

論云。若汝撥無至行者亦無 述曰。此釋頌文也。既無所行之處又無能行之用。是則行用所依色身行者亦應無也

論云。執此極微便著邪見 述曰。此結過失也。由汝妄執極微實常無有方分。便即謗無行處行用及無行者。撥世共知成邪見也

論云。又諸極微至句義差別 述曰。此下別申難也。頌文之外別申破也。所執極微若無相趣行用如虛空等。云何能造有方分果。有方分物始可眼見。既無此物眼何所見。由有實句可余句義成。實句既非眼見。余句理非根境。云何汝立六句差別

論云。復次若執至故說頌曰 述曰。此下一頌約初中后分破也。初生起。次舉頌。后解釋。此生起也。夫論色者無論粗細皆有三分。并是眼見。眼中勝者無過天眼。此之極微既無三分。理即非色。天眼又不能見。明知體無。此比量云。所執極微都無所有(宗)無初中后分故(因)猶如空花(喻)

論云。極微無初分至皆所不能見 述曰。此舉頌也。準長行釋

論云。論曰若執至都無實物 述曰。此下解釋也。初正釋此頌文。后通顯前頌意。釋文中初釋上半。后釋下半。此釋上半也。由是常故無生住滅三時分。由是一故無前中后分

論云。是則極微至計為實有 述曰。此釋下半頌也

論云。此中正破至凈眼所見 述曰。此通顯前頌意也。上半五頌雖復云。然本意元欲破邪兼意亦為顯正也

論云。復次為破至故說頌曰 述曰。此下兩頌破極微體是常也。初頌約果壞破常。后頌約有對破常。前中初生起。次舉頌。后解釋。此生起也。為破第三實果與初二因微同居一處及顯初二因體定是無常說此頌也

論云。若因為果壞至二體不同處 述曰。此舉頌也。上半進征。下半退責。進征兩句各有一量。初句量云。初二因微必有變壞(宗)為余礙逼故(因)如塵色等(喻)后句量云。初二因微必定無常(宗)為他壞故(因)如塵色等(喻)退責準長行可解

論云。論曰諸有至果所侵逼 述曰。此下解釋也。初釋上半。后釋下半。釋上半中。初引例總責。次別起兩征。后依征逐破。此即引例總責也。但是有礙之物來相逼時。必次移處相避。如其不移本處。體必變壞。如是因果所侵逼亦應爾也。比量如前

論云。或相受入至注赤镕銅 述曰。此別起兩征也。此之果實入極微因中。為是因果異體同居不相損壞。如以細流之水溉粗沙聚耶。為是果入因中令因轉變不守本質。如藥汁注赤镕銅變成金等耶

論云。若許如前至一切粗物 述曰。此下依征逐破也。有二。此破依前征有兩重。此初連。汝之因微不共生果(宗)以支離故(因)如水入沙聚(喻)既其因微不能生果。果即非有粗物便無也

論云。又若同彼至體是無常 述曰。此后重破也。汝之因微體是無常(宗)有細分故(因)如水沙聚(喻)

論云。若許如后至何待征難 述曰。此破依后征也。若許因變其果方生如藥注銅轉為金者。此則變壞義成。豈待征難

論云。若并不許至諸有礙物 述曰。此釋下半頌也。若汝不許如前二征。應許因微與其果實各各別處(宗)以為礙故(因)如非因果諸有礙物謂瓶盆等(喻)

論云。又說頌曰至諸佛未曾說 述曰。此下一頌約有對破常。初舉頌。后解釋。此舉頌也。上半正破。下半引證。正破即立比量。引證即圣言量。立比量者。極微無常(宗)以有對故(因)諸有對者皆悉無常猶如色等(同喻)若非無常即非有對如兔角等(異喻)圣言量者。佛但說言諸行無常。曾不說言極微常住也。此則先明道理。后引佛言如品初所釋

論云。論曰現見至云何常住 述曰。此下解釋也。初釋上半。后釋下半。釋上半中。初護法正釋。次破古異釋。后類破實方。此正釋也。初立量破。后顯過失。此立量破也。如理頌中作之

論云。對礙與常至理所不然 述曰。此顯過失也。此因但于異品石等上有。既無同品。即同品無故。汝所立極微有對而是常者。此是法自相相違過也。故言對礙與常互相違。反而言常法與對礙法同一微體者理不然也

論云。復有別釋至名為有對 述曰。此下破古異釋也。有五。一敘釋。二正非。三牒救。四責破。五通難。此敘釋也。此謂初兩因微更互相余。或可因是果余兩微同處但名余物共合。此則以因對因名有對也。復與第三變壞實果而作生因。此則以因對果名有對也。此比量云。初二因微定是無常(宗)作物共合變壞生因故(因)如水土種子望其芽等(喻)

論云。不爾極微至其義明了 述曰。此正非也。論主非云。汝以因對因。以因對果解有對義以障無常。甚不明了。不如以有礙義證無常宗分明可見。故汝釋不爾

論云。若謂極微至是無常者 述曰。此牒救也若汝意謂。彼外道計二因極微遍禮和合。所生實果亦入因中。三實同處互無障礙。又彼異計二因極微雖互相礙。而所生實果即入因中。因果同處亦無障礙。然此極微雖有礙他極微等義。自因果中則無障礙。此則因微之上有礙不礙。而以有礙解有對者。他不全許。即有隨一不成過失。故須別立余物共合變壞生因名為有對。以此有對證無常者

論云。是則但應至是有礙義 述曰。此責破也。若汝為有礙義他不全許。即以因對因以因對果解有對義者。如此所釋是則但應如此品初以能生果比度極微是無常義。何以頌中乃云有對。故知此言有對之者是有障礙義也

論云。雖不全許至礙余物故 述曰。此通難也。雖彼外道計二因一果三實同處互不相礙。而望余因果極微即相障礙。又彼異計一果二因雖不相礙。而二因微即自相礙。又望余極微因果亦相障礙。此則極微之上雖不令許一切皆障。然許礙余極微物。故明知有礙亦得極成無隨一過

論云。既破極微至方實常耶 述曰。此下類破實方也。初約因破。后立量破。此即約因破也。上下頌本但破諸常。然無明文正破方體。故今護法乘便破之。彼計方有二種。一細二粗。細者非五根境。粗者是五根境。然但是常。由初二因微故生第三果實。此之果實有東西南北等別。即證有粗方。由粗方故比知亦有常細實方。如見果實知有因微也。今此既破極微實果亦即非有。既無實果粗方即無。依何能顯細方實有耶

論云。又方不定至非實非常 述曰。此立量破也。待東名西。待西名東。待遠名近。待近名遠。待粗名細。待細名粗。如此彼兩寂非實常也。方非是實(宗)待緣立故(因)如此彼寂(喻)

論云。由上所說至不能歸信 述曰。此下釋下半頌也。初釋頌。次舉疑。后析破。此釋頌也

論云。諸行無常至何廢常耶 述曰。此下舉疑也。疑曰。佛說無常之言但指有為諸行。無為非行。既非諸行。何廢自是其常。何得輒引佛言證彼常住之法

論云。然所立常至二無所作 述曰。此下析破也。初折開二常。后依開責破。此折開二常也。能生果者名有所作。不生果者名無所作

論云。若有所作非謂無為 述曰。此下責破也。此破有作常也。極微空等非是無為(宗)有所作故(因)猶如瓶等(喻)

論云。若無所作但有名相 述曰。此破無常也。初破后證。此破也。大有性等既無所作即無所有。但是從想立名名有等也。大有性等都無實體(宗)無所作故(因)猶如龜毛(喻)

論云。故契經說至都無實義 述曰。此證也。邪執既摧。信心稍發。故引佛語得作證成

神龍三年三月僧崇晃寫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原市| 平山县| 德化县| 双峰县| 常山县| 怀集县| 高碑店市| 岳阳市| 北川| 北安市| 普宁市| 广河县| 兴城市| 鲁山县| 洪雅县| 石阡县| 都匀市| 武威市| 太保市| 富源县| 丘北县| 东源县| 文昌市| 百色市| 曲沃县| 静乐县| 陕西省| 铜川市| 邵阳市| 鸡东县| 武威市| 泰宁县| 象山县| 环江| 永州市| 鸡泽县| 五华县| 台北市| 胶州市| 福泉市| 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