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論云。世間共見至因定無常 述曰。此明無常有喻成也。勝論所立因有二種。一常。謂二極微生第三果者。此名細因細果。二無常。謂此第三彼第三共合生第七果等。此名粗因粗果。今以粗因粗果為喻破其細果細因也。第三細果應從無常因生(宗)是果性故(因)猶如粗果(喻)或可汝之細因定是無常(宗)是因性故(因)猶如粗因(喻)或可合說立比量云。細因細果俱是無常(宗)是因果故(因)如粗因果(喻)問。細果無常自他同許立為宗法。豈不相符合。若軍論細果實是相符。今與因合宗非成己立

論云。是故色等至定不相離 述曰。此結因果必相似也。無常宗因既有同喻。故知因果不離無常。無常既同故名相似也。然勝論宗極微非色。色是德句。今以對心通名為色。等者等取心等一切因果也

論云。為決此義至所因色等 述曰。立比量重破執也。為欲決此無常因果相似之義。復作此比量言也。一切細果所因色等(有法)等取空等諸法常因豈是無常(宗法)果無常故(立因)譬如粗果所因色等(同喻)

論云。復次有作至根亦應知 述曰。此下一頌破常有因非因設二俱許即非常也。初生起。次舉頌。后解釋。生起中初敘其外計。后顯頌所為。此敘外計也。虛空我等是遍是常。若于一分或時或方眾緣和合。即但依此時方之分發生音聲及苦樂等。下反解言。若言發聲及苦樂等要遍所依虛空我者。所發聲等既遍空等聲境。住遠近耳應聞苦樂。住遠近身應受。既無此事。故知空等隨緣合處即發聲等。余不合處不發聲等

論云。為破彼見故說頌曰 述曰。此明頌所為也

論云。若一分是因至種種故非常 述曰。此舉頌也。上半牒計。下半設難。設難有二。謂汝宗空等應成種種(宗)一分作因余非因故(因)如大地等(喻)汝宗空等定是無常(宗)以種種故(因)猶如聲等(喻)

論云。論曰若謂至自果不生 述曰。此下解釋也初正釋頌。后兼釋頌。正釋中初釋頌文。后助頌意。釋頌文中初釋上半。后釋下半。此釋上半也

論云。空等即應至定是無常 述曰。此下釋下半也

論云。又此空等至可證非常 述曰。此下助頌意也。初令空等無常。后令空等無果。此令空等無常也。此虛空等決定非常(宗)是種種相所依止故(因)如錦繡等(喻)問。此與前量何異。答。前量于空等上一分作因一分非因故成種種。此量于空等上為眾多果依有眾多相故成種種。此為異也

論云。又如前說至聲等自果 述曰。此令空等無果也。此虛空等緣合之時應不生果(宗)與未合時體是一故(因)猶如與緣未合空等(喻)

論云。復次有作至不變故常 述曰。此下兼釋頌也。頌文正破吠世。兼意亦破僧佉也。初破計生起。次指頌顯破。后依頌解釋。破計生起中初起敘計。后非破。此敘計也。僧佉此云數。即慧能數度諸法故名為數。從數論故名數論。論能生數亦名數論。造數論師名劫比羅。此云黃也。以頭面俱黃狀同金色。世間共號為黃仙人。舊云迦毗羅者訛也。此師宗義廣有二十五諦。謂自性大我慢五唯量五大五知根五作業根心根知者。中有其四。一本非變。即自性能生大等非他生故。二變非本。即五大十一根唯從他生不生他故。三亦本亦變。即大我慢五唯量。此從他生亦生他故。四非本非變。即神我諦不從他生不生他故。略有三。一自性即初諦。二變異即中間二十四諦。三神我即最后諦。更略為二。一我即神我諦。二我所即又此初諦名為自性。如是二十三諦之自性故。舊云。冥諦者以冥然未有顯相故名為冥。此義翻也。又此自性正二十三諦之時轉名最勝。又此自性薩埵剌阇答摩合成同一作用亦名一物。謂我思慮欲須人天等身受用之時。此薩埵等三德和合。欲為神我造人天身時。如從睡覺眼開身動形貌稍大即名為大。舊云從冥生初覺者取寤覺義也。大之后持己云我。起陵物心即名我慢。我慢之后即變成五唯。從此五唯一分成境即是五大。一分為根即十一根。既成人天身已我即受用也。然此二十三諦展轉變異差別增長名曰無常。三德自性曾無改轉即名為常。今敘此計也。謂一時方分中諸法起時。但從自性一物。大慢等二十三諦諸果展轉變異差別增長。大等無常。一物是常也

論云。此亦不然至義相違故 述曰。此下非破也。初略后廣破。此略破也。果因既言同體。何得有常無常。此義相違也

論云。大等皆用至猶如大等 述曰 此下廣破也。初以大等例自性。后以變分例不變。此即初也。大等變時自性(有法)應變(宗)不異自性故(因)猶如大等(喻)大等變時自性應是無常(宗)不異自性故(因)猶如大等(喻)

論云。又此自性至應是無常 述曰。此以變分例不變也。此之自性一分變時自余量無不變之分(有法)應亦隨變(宗)不異同性故(因)猶如一分變時自性(喻)此之自性應是無常(宗)有多作用故(因)猶如大等(喻)

論云。又以前頌兼破此執 述曰。此指頌顯破也。如前頌意正破吠世。言其兼亦破僧佉

論云。由彼所計至轉名最勝 述曰。此下依頌解釋也初釋上半。后釋下半。釋上半中初法次譬后合。此即法也。第一薩埵其性明白。第二剌阇其性躁動。第三答摩其性闇昧 舊云貪嗔癡。或云染塵黑。或云喜憂闇。或云樂苦舍。義皆同也。三法和合同隨于一分變成大等轉名最勝者。若三法和同隨于一時一處變成大等果法者即轉名最勝。若所變之果名為大等。余時余處不變者即仍舊名自性也。此即有用無用故成種種

論云。譬如大海至駭浪奔濤 述曰。此譬也。大海法然隨于一處一時為風等所擊變成波浪。余不擊時處依舊湛然。此即有用無用成種種也

論云。如是所執至無所轉變 述曰。此合也

論云。是即自體至相非常住 述曰。此釋下半頌也。初約有用無用種種破。后約多用多體種種破。此即初也

論云。又三自性至定是無常 述曰。此約多用多體種種破也。文中初令自性隨作用應成多。次須令最勝隨自性亦成多。后令自性最勝是無常。并立比量可解

論云。復次有執至而起諸果 述曰。此下七頌破極微也。有四。第一一頌破極微因同處。第二一頌破極微因異處。第三三頌破極微無方分。第四兩頌破微體是常。初破極微因同處中。初生起。次舉頌。后解釋。生起中有五。一敘計。二責破。三外救。四重非。五征問。此即敘計也。勝論計云。極微體性是常是實。若一一別住不能生果。若兩兩和合猶如夫妻相助有力。即近能生果。遠有所成。雖果體之起遍入因中。然因體常無所虧損也

論云。此亦不然至定是無常 述曰。此責破也。論主責云。汝計不然。和合解常義不成故。如二極微共和合時。一微在東。一微在西。東微西面西微東面共相觸對。東微東面西微西面不相觸對。此即一微自有觸對分無觸對分。既有方分定是無常也。所執極微必有方分(宗)有和合故(因)如瓶盆等(喻)所執極微定是無常(宗)有方分故(因)如瓶盆等(喻)

論云。若言極微遍體和合無方分者 述曰。此外救也。二極微因欲生果時。即相涉入遍體和合。既無東西之異焉有方分之過

論云。此亦不然 述曰。此重非也

論云。何以故 述曰。此征問也

論云。頌曰至非遍體和合 述曰。此舉頌也。上半牒計。下半責破。勝論立因極微有二相。一微相。二圓相。所生果有二相。一非微相。一塵大故。二非圓相。橫長故。以二微共和生于一果。其果量長大遍含二因故也。雖含二因亦不越因量。論主責云。在因微圓二相。于果既則非有。是故諸因極微非是遍體和合。以其二因遍體相入所生一果亦入因中三實處同微圓應等。既其一果非微非圓。當知二因體非遍合。果括二因成廣長故。舊百論云。問曰二微塵非一切身合果不圓故。即此義也

論云。論曰若諸至非少分合 述曰。此下解釋也。初釋頌。次外救。后責破。釋頌中初牒計。后正破。此牒計也

論云。是則諸微至應亦微圓 述曰。此下正破也。初征次進難后結過。此征破也。若汝許諸極微遍體和合。理應初二因微同一處。所生實果復不起因量。理亦應與自因遍合。此則二因一果三物同處也。此中比量云。所生實果應亦微圓(宗)以與因微無別處故(因)猶若因微(喻)

論云。若爾應許至余可知故 述曰。此進難也。前直破第三果實亦微圓。今更進難六句并非根境也。若汝為難所逼即許果實亦微圓等者。汝則應許一切六句皆非五根所了知境。此中量云。所余德等諸句并非根境(宗)與細因果無別處故(因)謂依細實方有色等德行等業有同異等。并與細因果實無別處也。如細因果(喻)由見所依余可知故者。此釋進難意也。由此比度之心見彼所依之實非是根境。余能依德等亦非根境。類可知故。此比量云。能依德等皆非根境(宗)以其所依非根境故(因)如細果實(喻)

論云。是則違害世間自宗 述曰。此結過也。世間汝宗并皆許彼實德業等是其根境。今言實等非根境者。有二宗過也

論云。若言實果至分明可見 述曰。此外救也。文中初救后釋。救意云。所生果實與其因微雖遍體合無別處所應亦微圓是不可見。然由實果之上有粗長量德可見之法積集力故。令其果實亦可得見。下釋可知

論云。此但有言至何事余言 述曰。此下責破也。有六。一責救不當。二尋救逐破。三遮其外難。四依遮進征。五總結救非。六許德破實。此即責救不當也。量德與實體性不同。縱見塵長何關細果。細果之處不異因微。應類因微非根所見。如此之責如絕救辭。乃至見德何成釋難

論云。若所依實至應舍自相 述曰。此尋救責破也。若所依實果之上有如是塵長量德相現者。應舍所依實句之體同彼能依德句之相。既成能依德句他相應舍所依實句自相也。此比量云。此之果實應舍自相(宗)現他相故(因)諸現相者皆舍自相如花現果相(喻)

論云。亦不可說至應舍實體 述曰。此遮其外難也。外難云。頗胝迦寶其色本白。置青等色上即現青等色相。然不失本白色之相。此則汝因有不定過。謂為如眾花現他相故即失自相耶。為如頗胝迦寶現他相故不失自相。今論主遮云。汝不了別此為難。此寶無常前后異故。前不至后剎那別故。現青相時白相即滅。白相生已青相已已。此之實果若同彼寶既現他相。應舍自實體也

論云。德依于實至誰現誰相 述曰。此依遮進征也。汝今既許舍自實體成他德體。既成他體便無自體。自體既無他即非有。誰為能現之實體。誰為所現之德相耶

論云。故不可言至而現他相 述曰。此總結救非也

論云。如是即應至自所立宗 述曰。此許德破實也。縱如汝救實果之體應令微圓是不可見。然由量德之力是可見者。此則量德自是可見。實果修是不可見性。此亦違汝自所立宗。以汝宗中唯有因實是不可見。果即是可見性故

論云。復次有說至居處不同 述曰。此下一頌破極微因異處也。初生起。次舉頌。后解釋。生起中初敘頌正意。次敘頌兼意。后總顯頌意。敘正意中。初敘計后責破。此敘計也。此勝論宗中異計云。兩因極微既有形質更相障礙。居處各殊相鄰而住。共生一果。此一實果同二因量。一果之量既同二因。故果可見因不可見也。此計大同俱舍已前舊婆沙義。然計生果是常不同彼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怀市| 朝阳县| 兰考县| 宜宾市| 廊坊市| 仁寿县| 玉环县| 营口市| 文化| 阿拉尔市| 彩票| 钦州市| 雅江县| 金阳县| 鸡西市| 乐昌市| 莆田市| 太湖县| 桐梓县| 凯里市| 麻城市| 敖汉旗| 清镇市| 朝阳市| 泰州市| 临海市| 佳木斯市| 上林县| 双牌县| 潼关县| 洛隆县| 普格县| 英山县| 永顺县| 阜新| 惠来县| 海阳市| 鸡东县| 平和县| 临湘市|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