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慧命經
  • 柳華陽
  • 4825字
  • 2015-12-17 10:57:32

此用二炁法輪之消息也。且釋藏修道之經文,前輩所稱者,楞嚴華嚴謂之首也。儒所修道之經文莫不以易謂之首也。太邑海會寺方丈龍江問曰,西方梵語未見有易之說,今載此不合釋教之道也?答曰,茍執其一,不明其二,爾所修者,傍門而已。老曇之道,未曾望見千百世以上,千百世以下,此人此心,三教豈有二道者哉!殊不知易之源頭,乃道之祖也。問曰,既為道書,今時儒士以易為時文卜筮之書,未聞其修道何也?答曰,時文卜筮,乃在塵之儒耳,非出塵之儒也。且古之至儒,究先天之理,參闔辟之機,格物窮源,性命在我,不由乎造物,渾然天理,出乎眾外,故曰儒矣。問曰修道何也?答曰,道用先天,借后天之爪板,轉法輪也。闔戶即是吸機,吸機者,往下也,故曰坤矣。辟戶即呼機,呼機者,往上也。故曰干矣。此乃后天一邊之理也。變者,乾坤兩卦之消息也,猶如御車,然乾坤為轂,變為軸,車本不能自運,惟賴兩頭之軸,兩頭之軸又賴兩頭之轂,兩頭之轂又賴蓋辟之吹噓,車待軸而轉動,又待轂而運旋,轂又待蓋辟之催逼,其用方全。如或不透,再參六候圖中,無不盡其妙也。往來不窮者,即先天后天二炁,轉運之消息也。通者,通達元關,乾坤共運之機也。若以口鼻一呼一吸謂之往來不窮者,則去先天大道遠矣。問曰,若何為哉?答曰,以后天之息,用先天之息也。呼機為辟為干,吸機為蓋為坤。乾坤者,天地之定位,在人首即為干,腹即為坤。變乃乾坤中之主宰。即我之真意,使二炁轉運機耳。猶如南北斗星焉,往來不窮者,即二炁之轉運。爾來我往,猶如鄉人織布之梭也。爾上我下,我下爾上,故往來不窮。雖然如是,而先后又不可并主重用,升降之際,意雖主斗構,其神重在先天同行,不過借后天蓋辟之機,以運先天耳。又問曰,弟子愚蒙,懇求關理,方敢自用,但只是泄漏有過。于言者曰,世尊云,度盡眾生,方自度,焉得有過乎!況且釋教今時,又無此雙修?答曰,此乃轉法輪之秘機也。干圣不肯明言,萬祖不肯指破,妙中更妙,微中又微,凡夫俗子可聞,非夙有善報者不能見之。又曰,弟子懇求和尚垂恩。答曰,蓋吸雖是下坤,而坤腹之元炁過我升之。升之者,升于干。辟呼雖是上干,而干首之元炁過我降之。降之者,降于坤。總是先后二個升降,面、背、中三條道路,共乾坤之轂軸,通元關之消息,而主宰在乎意,運行總在乎神。一吸一升,一呼一降,不可差之毫發,循規行途數之限步,不可不及而大過,干九坤六,四揲成章。合乎造化,同乎輪轉,不偏不倚,正正相當,任爾之教是是非非,成乎其道者,不離此方。

又曰,干爻用九,坤爻用六。

此言轉法輪爪之規則限數也。干用九者,四九三十六,一二三規次皆用四揲之,坤用六者,四六二十四,一二三規次皆用四揲之。且古以后一規至六規為升,升合干,故用干爻干策,干爻用九而四揲之,為三十六。故法輪升亦用九,同于四揲。干策總六爻之四揲,二百一十有六,故升總六規,亦二百一十有六稱為升也。以前一規至六規為降,降合坤,故用坤爻坤策,坤爻用六,而四揲之,為二十四,故法輪降亦用大,同于四揲。坤策總六爻之四揲,一百四十有四,故降總六規,亦一百四十有四稱為降也。合之得三百六十,而完一轉法輪度數之義。但其中猶有沐浴二規,不用九六四揲,則不滿三百六十之義。只有三百,前言三百三六十者,而沐浴不行蓋辟,無數六十在其中矣。

《華嚴經》曰,諸佛定能應時,轉妙法輪。

此乃沐浴二規之法喻也。定能應時者,即沐浴二界地也。儒謂之卯酉二時,釋亦謂之時也。若不日時,因何有應時也。定者,謂此二時不行呼吸,神炁相抱相守,定而再轉。儒謂此二時乃生殺之方,刑德相反,不宜有事,定守無所事也。且行法輪之時,而規則有沐浴法。問曰,只聞東西為沐浴,未聞規則有沐浴,請開示。華陽云,轉法輪時呼吸之氣,如車水板一般,一板一板而運上,一板一板而退下。既有規則,焉得一息而運至于天耶!縱運亦不合法輪之福爪,不成規則之步位,若此混運則道不成矣。問曰,弟子愚蒙,難以悟人,再求開示。答曰,行法輪之時,呼吸之氣,有回轉之機,就在此回轉處,而有沐浴也。問曰,何為沐浴。答曰,呼吸退為沐浴,呼吸進亦為沐浴,在前后之分耳,此古不泄之機。

釋家譜世尊曰,入池沐浴。

池者,乃東西地也。世尊昔見明星之后,入此二池而沐浴,此時熏蒸樂者,即喻此二方也。此法自漢至今,得者藏秘,惟有寂無,始露其法也。

《華嚴經》曰,為踐如來所行之道,不遲不速察諦經行。

道者,路也,即任督二脈也。不遲不速者,以呼吸定其法則。察諦經行者,凡行法輪,神炁必須同行同住,若泛然于道外而行,渺渺茫茫,不由道而循行此不得成舍利。

如來曰,不得勤,不得怠。

凡行法輪合乎自然,同乎大道。若勤,則太過而風大,法輪不能轉運,而焰無所制。若怠,則不及而風小,不能成長旺之功,而變化也。

然燈佛曰,常轉法輪。

法輪者,西方之梵語,此土日升降,日進退,即真種運歸源也。常者,凡真種產之時,必當運行一轉。如若不運,則漏盡不能止,而舍利亦不成。又不可一轉而不歇,雖無大害,亦遲其產機矣。

世尊曰,當轉如是妙法輪。

且妙者,不可以言語形容,故曰妙矣。若夫無言,后學又從何所悟入,此兩者在得師與不得師耳。大道最秘,誰敢全泄。余見世無雙修之客,特指其是以示之,使學者盡其精微。夫妙者,消息也。知之者,最簡最易,不曉者,實艱實難。譬如自鳴鐘,即法輪也。天地之造化,盡歸于此。鄉人不得見鐘,但見水碓水磨,其理一也。問曰,鐘于碓磨何比道也?答曰,鐘之錘即喻呼吸,鐘內輪子即元炁,水沖者,喻呼吸也,轉之者,喻元炁也。但碓磨消息似同其法,又未甚全,而自鳴鐘以全大道之功何謂也?碓磨只見其進,不見其退,鐘內輪子順轉則為進,順極則逆,而逆轉者,則為退也。

六祖曰,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

物者,儒曰元炁也。柱天者,即上升于頂也。下柱地即下降于腹也。

《釋家譜》曰,海水灌太子頂。

海者,丹田也。水者,元炁也。釋教喻名曰曹溪水,曰洞水逆流,曰一口吸盡西江水。灌頂者,即上升也。太子即如來也。

世尊曰,火化以后,收取舍利。

此言舍利將成之時也。火即神也。舍利全得火以成功。然而成者,必有所成之效驗,非空虛而無知也。其舍利成之時,虛室生白,而丹田如湯煎,龜縮不舉,即用收取之法,運過脊后三關,還之中宮,以養道胎,故回收取也。

《華嚴經》曰,具丈夫形,成就如來馬陰藏相。

馬陰藏者,龜如線也。縮而不舉,方為舍利有成。如或微動,不可認成。必須法輪煉之。若不鍛煉,則炁嫩而力微,難以沖關,須待有沖關景,而后可移。既然有景,法輪當止,若再妄行,舍利已成,而被火逼漏,依然是個凡夫。或老者病者,外腎不舉,認為舍利有成,則誤也,乃無漏盡之資,必加功修,有所舉動,而后有可望矣。

世尊曰,能不死阿羅漢。

不死者,言其長壽也。如果外腎不舉,舍利成就,故此不死。如佛弟子迦葉住世七百年,后遇世尊傳過關之法,而成二祖。如寶掌和尚住世一千七百十二年,后遇達摩傳過關之法,而后超脫,此是得舍利,未明道胎,故住于世矣。

此以上皆言轉法輪成舍利之功,而慧命之道,盡在斯歟!

此總結上文成舍利之法。

予曰,成舍利之道,功法甚多,曰真神,曰真炁,曰真意,曰呼吸,曰主宰,曰運行,難以備記。凡臨機轉法輪之際,一意取二炁,而運行之法,又在乎神之協真炁而同途,不可起于他見,于十二規,全仗呼吸催運,以息數定其法則。自采以至于歸根,不可須臾離也。離則斷而不續,不成舍利矣。

且成舍利之道,功法雖多,乃至簡至易之法。初行似難,熟則容易。譬如鄉人織市臨機之時,手足頭目上下左右照顧接送,初學其法最難,然而熟者臨機之時,不知不覺手足頭目,上下左右照顧接送,亦不知從何而主持,乃自然而然之消息。若有所執,則不能成乎物矣。而大道亦然,凡轉法輪之際,意主丹田,而為輪,心神運炁,而為輪爪,呼吸催逼,而為輪轂,亦出乎自然而然之消息,有何難哉?不起于他見者,轉法輪之際,外除耳目,內絕思慮,一點真神領炁循環,稍有他念則散于別絡,空轉無益。且數者,每步四揲,升為陽,陽為干,干用九,四九三十六,干策總六爻之四揲,二百一十有六。降為陰,陰為坤,坤用六,四六二十四,坤策總六爻之四揲,一百四十有四,合成三百六十數,成其法輪~轉之途步,限度不差絲毫之規則,妙矣哉,至矣哉,是道也。茍不用此萬無所成此法。自漢至今秘而不泄,佛佛密受,祖祖口傳,余備全而泄盡,愿有志者早成大道。夫三百六十數者,實非三百六十數,乃譬喻耳。且輪之爪二十四根,而以前后轉一回,即成四十八,謂之一回法輪,而輪之外幡盤即成三百六十數,實無差也,故曰三百六十數矣。

不聞世尊與迦葉之言乎?曰正法眼藏。

此乃探舍利秘法天機,故曰正法矣。眼者。神之所棲,眼之所至,神亦至焉。

又與阿難曰,若不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此乃楞嚴之妙旨,取舍利之密機。若不以心目取之,舍利不能出爐,故上文所謂正法眼藏,能探之者,實有異焉。至于三五日間,丹田漸次溫暖,團成牟尼,形如火珠,效驗漸次而至,妙境不可勝比矣。蓋采之時專視,不可須臾離也。離則火冷炁散,不成牟尼,故曰七日思惟,豈可輕易哉!夫若不用此法而用別法,舍利萬物所得。無非長生而已。

《法華經》曰,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當勤心精進,行此三昧于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事者,釋教別名,即儒所謂真炁也。炁得以前風火之法,煉成舍利,故曰不虛也。尺須晝夜無歇,念茲在茲,故曰勤心精進,萬慮盡空。一點靈光,專眸舍利,故曰思惟如事。七日者,乃采舍利之總訣,即儒所謂七日復見天地之心,又云,七日一陽來復。而物之采,或五日而得,或六日而得,豈有定哉!

世尊曰,六種震動。

此言舍利所產之景也。六種者,即身中六處也,非世界六處矣。眼有金光,耳有風聲,鼻有氣搐,腦后有鷲鳴,身有踴動,丹田有火珠馳,為六種動矣。

又曰,眉間常放白毫光。

此乃舍利已成之時,常于暗實之中,或見白光,一二四五俱無所得。不多不少之間,采而即得矣。佛道妙用是其時也。且舍利將出爐,自丹田至目,一路皆虛白晃耀,如月華之明,若未明前之功法,外腎不縮,如馬陰藏之形,或有光者,乃屬想妄而生,非舍利之光也。

世尊曰,蘆芽穿膝。

蘆芽者,過關之巧喻,即丹田所煉成之炁。名曰舍利,或名菩提,或名明珠,其名甚多,無非此炁也。穿者,穿過后三關也。若用意穿屬于導引傍門,而不用意失于相隨之機,此兩俱不能過,不引不失之間,內有天機,必待師傳,誰敢妄泄此乃千佛萬祖至秘至要之訣,自當懇切求師而后有所望焉。

達摩祖師曰,折蘆渡江。

此以過關之妙喻,奈何凡僧未得真傳,便謂祖師折蘆渡江,以至熊耳山下,豈不謬乎?海不能渡,焉能渡江乎!然祖師生于南天竺國,得法欲東游,是國王以巨舟實以重寶與之,渡海凡三周寒暑,至廣州登岸。先給梁,不契。后結魏,了其大事。蓋折者,探也,蘆者,舍利也,渡者,運行也,江者,即通行之道路也。

世尊曰,一箭射透九重鐵鼓。

箭者,真炁也。射者,神炁同行之法也。九重者,人身背骨有三關,層閭、夾脊、玉枕。三關左右皆有竅,故曰九重。當過關之妙法,必由中竅而運行,若馳別路,不能得道矣。

又曰,禪悅為食。

且禪悅者,快樂之境也。食者,食舍利之妙喻,非飲食也。即真炁以上頂入喉,還于中宮,故曰食也。且當未食之先有蹊路之危險,須當防慮舍利漏泄,是以下喉竅實,蹊路鼻竅虛,實而不行,虛則泄矣。若不求師親指所成舍利,無得通挾鼻牽牛之法,妄馳虛竅,費盡千辛萬苦才得舍利,成就以此盡費,豈不痛哉!

又曰,法喜充滿。

法喜春,即真炁也。其炁既歸中宮,漸漸不食矣,故曰充滿。其間有三月不食,有四月不食,定力專者,得斷食速。定力散者,得斷食遲,且斷者,非勉強也,炁滿神定,自然而然不食矣。

世尊《本行》經曰,若至恒河水南岸,安穩住定如須彌。

水者,乃梵音之巧喻是所煉成之舍利也。南岸者,即中宮也。舍利既歸中宮,神炁猶如磁石吸鐵,兩不相離,一得永得,無所安馳,安穩自在,即儒所謂允執厥中,而識性漸漸消磨,真性漸漸靈覺,妄念無,正念自存。即《華嚴經》所謂晏坐靜室,恒作是念者是也。

《楞嚴經》曰,行與佛同,受佛炁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人如來種,名生貴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城县| 中牟县| 柘城县| 晋州市| 宜都市| 沙坪坝区| 涞水县| 安西县| 青州市| 奉新县| 枣庄市| 镇赉县| 新竹市| 安多县| 宁德市| 德惠市| 通城县| 梧州市| 江安县| 元江| 元氏县| 隆林| 甘德县| 崇左市| 古丈县| 平山县| 宁夏| 乐平市| 蛟河市| 西宁市| 清原| 无棣县| 汨罗市| 赤城县| 山东省| 澄江县| 宽城| 隆尧县| 大田县| 屏南县| 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