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2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3887字
  • 2015-12-16 17:45:54

論。貪等不應至未作事故。釋意三業道非加行也 正理論云。有余師說。貪等不應能為加行。非唯心起加行即成。未作事故。如是說者。貪等雖非所作業性。然彼貪等緣境生時非無力用。由有力用得加行名。方便引生諸業道故 準正理論。貪等亦作加行為正

論。又經中說至問余亦爾。問。三根生十業道也

論。非諸業道至云何不同。問也 自下有三句。第二明三根生

論曰至故作是說。總明不善業道一一。三根生也

論。殺生加行至皆從癡起。明殺三根生也

論。偷盜加行至起盜加行。明盜三根生也

論。耶淫加行至從癡所生。此明耶淫三根為加行也

論。虛誑語等至類前應說。明語四業。貪.嗔類前 從癡所生下別釋也

論。然虛誑語至起虛誑語。明虛誑語從癡生也

論。離間語等至加行從癡生。明余三語從癡生也

論。貪嗔等三至從三亦爾。明貪等三從三根生

論。已說不善從三根生。已下半頌。第二明善業道三善根生也

論曰至共相應故。明善業道加行.根本.后起皆從三善根生。皆是善心所等起故。從因等起心名之為善。善心與三善根相應故。由此諸善業道皆從三根生也

論。此善三位其相云何。問也

論。謂遠離前至即善后起。答也 此有兩意。一離惡加行者。即是離殺生加行名善加行。根本.后起亦爾。二離惡加行者。謂離惡前方便。如欲受戒離惡前方便來入戒壇周匝禮僧等。根本.后起亦爾

論。且如勤策至皆名從起。指事釋也 親教。梵名和上 羯磨。此云辨事 四依。謂常乞食。樹下坐。著糞掃衣。食塵棄藥 及余依前根本隨轉起作.持等表業及無表業皆名后起

論。如先所說非諸業道。已下一頌半。明三根究竟不善業道

論曰至此三成故。明嗔.貪究竟三業道也

論。耶見究竟至現前成故。明癡究竟耶見業道

論。虛誑離間至此三成故。明語三業道三根究竟 有人三解。一云近因等起。二云剎那等起。三云通二等起。自評云。三解中初解非理。后之二解俱可為正 今詳論意。是剎那等起不通余解。所以知然。思俱轉中云二俱轉者。謂嗔心時究竟殺業。若起貪位成不與取。或欲邪行。三俱轉者。謂以嗔心于屬他生俱時殺.盜。若爾所說偷盜業道。由貪究竟理應不成。依不異心所作究竟故作是說。決制應知 準上論文。究竟即是俱轉時也 又正理云。貪.嗔等三一一皆由癡根究竟。非無癡者此三起故。有余于此作是釋言。即說此法由此究竟。自體生時即業道故。彼理窮故作如是釋。然實貪等正現前時。幸有癡根能為究竟。何緣不許執自體耶。余業道中他究竟故 準上論文。與業同時名究竟也。此等皆取自作不異心。非謂遣他及自作后便成不異心等。準上論文。剎那等起名為究竟。此等皆頌中云。嗔由嗔究竟。貪由貪究竟。與正理論初師不同。同第二師

論。諸惡業道何處起耶。自下半頌。第三明業道起處

論曰至四處而生。總釋頌也。謂前三根究竟中四節業道。三.三.一.三隨其次第。有情.眾具.名色.名身等處起也

論。謂殺等三至名身等處起。此別釋也 殺必于有情想成殺業道。緣假有情非名色等 粗惡語但緣有情發語。叱吒等欲令切其心腐 嗔謂有情相違損害之心成其業道。非于無情成業道也。由此三種業道有情處起 盜謂他財竊取。即是于他眾具起他物想 邪行謂于妻.妾等。亦是眾具 貪謂他物屬己想。亦是眾具。故三業道眾具處起 邪見業道撥無因果。不緣假有情。亦非眾具。但緣五蘊.四諦因.果。故言名色處起 虛誑語等皆緣異名.句.文令他異解。故言名身等處起。此等皆是從多。非不少分亦緣余法

論。有起加行至業道罪耶。此下第四問答分別

論曰至俱死前死。釋不成業道也

論。何緣如是至理不應然。釋不成業道。如文可解

論。若有多人至殺生業道。已下第二半頌。明他殺成自業道

論曰至亦成殺罪。釋他殺生自成業也

論。唯除若有至故無殺罪。明他殺生自不成也。如文可解

論。今次應辨至殺生相者。自下有四半頌明成不善業相 此半行頌。明成殺業道相。具三緣成殺生。一由故思。二由他想。三不誤殺 或開為四。殺生為一緣也 雜心論云有欲殺生心。當此論故思 眾生想。當此論他想 第三緣殺生。與此論不同。此論云不誤殺 直言殺生若不簡誤。但斷前命兼上二緣即成殺罪。此據無簡別心 不誤殺者。如有欲殺強人誤殺尪人不成業道。此據有簡別殺。據義不同。義不相違

論曰至殺生業道。此據簡別心殺不誤方成業道

論。有猶豫殺亦成業道。此無簡別心殺。但殺眾生即成業道 雜心據此但言殺生

論。于剎那滅蘊如何成殺生。正量部問也。問意云 如有部宗云有為蘊剎那自滅不待客因。如何成殺 謂過去已滅.現在自滅。未來未至

論。息風名生至鈴聲名殺。答也。息風名生。令息后念不續名為殺。非是令前念滅名之為殺 如滅燈光鈴聲名殺者。正量部同許燈焰.鈴聲剎那自滅不待客因。吹燈令滅。執鈴斷聲。但令后念不生。非令前滅。故引共許為喻

論。或復生者至殺罪所觸。第二釋也。命根為生。后解為正。與正量等同故 婆沙一百一十八云。問殺何蘊名殺生。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悉無殺義。云何名殺。答殺未來蘊非過去.現在。問未來未至云何可殺。答彼住現在遮未來世諸蘊和合說名為殺。由遮他蘊和合生緣故得殺罪。有說。殺現在.未來蘊但非過去。問未來可爾。現在不住。設彼不殺亦自然滅。云何殺耶。答斷彼勢用說名為殺。所以者何。先現在蘊雖不住而滅。然不能令后蘊不續。今現在蘊不住而滅。則能令其后蘊不續。故于現蘊亦得殺罪 既無評文。義亦兼通 又婆沙云。問諸蘊中何蘊可殺。于彼得罪。有說。色蘊所以者何。唯色可為杖等所觸故。有說。五蘊。問四蘊無觸云何可殺。答彼依色轉。色蘊壞時彼便不轉故亦名殺。如瓶破時乳等亦失。又都于五蘊起惡心而殺。故于彼得殺罪 又婆沙云。問殺壽盡者得殺罪不。答若此剎那壽應盡即爾時加害者不得殺罪。若由加害乃至一剎那壽住不生法皆得殺罪。況多剎那

論。此所斷命為屬于誰。執我宗問

論。謂命若無彼便死者。無我者答。正理云。謂命若無彼便死者。即是此命所依附身

論。既標第六非我而誰。執我宗難。第六轉聲必有所屬。若非屬我。所屬者誰

論。破我論中當廣思擇。指下釋也

論。故薄伽梵至其理決然。引經證命所屬是身非是我也

論。離系者言至亦被燒害。敘外道計破也

論。若爾汝等至有苦他罪。引例破也。所引例者。皆是無心欲苦他者

論。又所殺者至能殺得罪。汝引火為例。無心觸火而被火燒。亦應同火燒其所合。所殺得罪非能殺人

論。又遣他殺至教觸火者。例火教他無罪難也

論。又諸木等至亦害生故。同人無心得罪難也

論。又非但喻立義可成。夫立義法須有宗.因。非唯立喻義可成也。婆沙一百一十九云。頗有故思害眾生命后不受遠離而于一切有情得防護耶。答有。如起殺加行中間證見法性。此顯不因受諸學處。但由入正性離生時得不作律儀。昔有釋種名掣迦。先是世尊祖父僮仆 乃至 佛應彼機為說法要。諸子聞已亦證離生。得預流果。生凈法眼。深心歡喜瞻仰世尊。時林野中無量蟲鹿沖諸機阱死傷非一。由圣道力令諸子等殺生業道無表不生。問殺何等生于加行位可入圣道。有作是說。殺傍生等。但非殺人。有作是說。亦通殺人。唯除已起無間加行。故作是說。如應殺加行而于中間證見法性。一百一十八云。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此業異熟定生地獄耶。答有。如作無間業加行時命終。其事云何。謂如有人欲害其母。適起加行。或為官司所獲。或母有力反害其子。或母福德天神為殺其子墮地獄而母猶存。或起加行致母必死。而便中悔自害其命亦生地獄。如害母如是造余無間應知亦爾

論。已分別殺生當辨不與取。自下半頌。第二述成盜相

論曰至不與取罪。辨盜相也。有分別.無分別應如殺說。不誤.故思流至后門。一發盜故思。二于他物中。三起他物想。四起盜加行。五不誤而取令屬己身 若他物己物想欲盜四.誤盜五等皆非業道

論。若有盜取至望守護者。此兩釋中前解為勝。正理論云。有說。此罪于能護人。則彼自盜應無有罪。是故前說于理為勝。婆沙一百一十三多解。評取佛處得罪

論。若有掘取至余例應思 回轉物者。即云比丘物等。正理云。若盜他人及象.馬等出所住處業道方成。婆沙論云。若取兩國中間伏藏。若轉輪王出現世時輪王處得。若無輪王都無處得(今詳。應于兩國王處得。地兩國共故也)

論。已辨不與取當辨欲邪行。自下半頌。第三述成欲邪行

論曰至亦犯邪行。總開四種行.不應行。如文可解

論。有說若夫至方謂非時。敘異說。無評文也

論。既不誤言至而非業道 非道等者。等取非處.非時等 誤皆不成業道也

論。若于此他婦至成業道耶。問也

論。有說亦成至于余究竟故。兩說無評。正理亦同

論。于苾芻尼至得業道耶。問也

論。此從國王至況出家者。答也 此論引自妻.妾為例。而釋從國王得。更無異解 正理論云。苾芻尼等。如有戒妻若有侵淩亦成業道。有說。此罪于所住王。以能護持及不許故。若王自犯。業道亦成。故前所說于理為勝

論。若于童女至得業道耶。問也

論。若已許他至皆于王得。答也 此。謂童女 余。謂他妻等 雖于別人得罪。一切并于王處得罪。不忍許故。此與正理不違。通說于王。別即不定。正理據別。此中說通。婆沙一百一十三云。問于寄客女人行不凈行。彼于誰得罪。如是說者。于王處得。問于貨女行不凈行。于誰得罪。答若有與價。都無處得。若不與價。于王處得

論。已辨欲耶行當辨虛誑語。自下第四明虛誑語 于中有二。前半頌。正明成虛誑語相。后一頌。非見.聞.覺.知

論曰至成虛誑語。正釋具緣成業道也。一于所說義異想發言。二及所誑者。解所說義。三染心。四不誤。具此四緣成虛誑語

論。若所誑者至此言是何。問也

論。是雜穢語。答也。雜穢語寬。余所不攝即雜穢語攝

論。既虛誑語至何時成業道。問也

論。與最后字至皆此加行。答也 有二時成。一最后字俱生表聲。及無表業。二隨何時所誑解義表.無表業成此業道 后解為勝。解不定故

論。所言解義至能解名解。兩關問也

論。若爾何失。問兩關失也

論。若據已聞至可名能解。出兩關失也

論善言義者至名為能解。釋兩關難也。取正聞時故通表.無表難 善言義者無迷亂緣故。通然未了知難也

論。如無有失應取為宗。論主評取正聞能解成業道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明溪县| 汤阴县| 崇仁县| 咸宁市| 阳东县| 察雅县| 金平| 土默特右旗| 富锦市| 阿巴嘎旗| 淮北市| 开封县| 张掖市| 阳谷县| 喀喇沁旗| 松桃| 丹巴县| 宁都县| 南涧| 全南县| 府谷县| 遂川县| 札达县| 嵊州市| 巴楚县| 沂水县| 剑川县| 永泰县| 赫章县| 乌审旗| 汉寿县| 洛川县| 隆化县| 塘沽区| 北安市| 故城县| 洞头县| 长汀县| 峡江县|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