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8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628字
  • 2015-12-16 17:45:54

論。若感眼處至應知亦爾。明感四處。謂眼.身.觸.法。婆沙十九復次有業唯受一處異熟謂得命根.眾同分業。彼業唯受法處異熟。有業唯受二處異熟。謂得意處業。彼業唯受意處.法處異熟。得觸處業受三處異熟。謂身處.觸處.法處。得色.香.味處業亦爾。各受自處.觸處.法處異熟。得眼處業受四處異熟。謂眼處.身處.觸處.法處。得耳.鼻.舌處業亦爾。謂各受自處.身處.觸處.法處.異熟。有余師說。一切大種皆生色.聲。欲界諸色不離香.味。彼作是說。得眼處業受七處異熟。謂眼處.身處。及色.香.味.觸.法處異熟。得耳.鼻.舌處業亦爾。謂各受自處.身處。及色.香.味.觸.法處異熟。得身處業受六處異熟。謂身處。及色.香.味.觸.法處異熟。得色處業受五處異熟。謂色.香.味.觸.法處異熟。得香.味.觸處業亦爾。謂各受自處.色.香.味.觸.法處異熟。如是所說是定得者。不定得者其數不定。然有業能受八處異熟。有業能受九處異熟。有業能受十處異熟。有業能受十一處異熟。皆除聲處 正理論云。有業唯感一處異熟。謂感法處。即命根等。若感意處定感二處。謂意與法。若感觸處應知亦爾。謂觸與法。若感色處定感三處。謂色.觸.法。若感香.味應知亦三。謂各為一。并觸與法。若感身處定感四處。謂身.色處.觸處.法處。若感眼處定感五處。謂眼.身.色.及觸.法處。感耳.鼻.舌應知亦五。謂各為一。身.色.觸.法 今詳。諸論說不同者取意各別。諸法相依有親有疏一四相.本法。及相應法等。此皆處互為因。是最親也 二有四大望造色亦是次親。雖非相望處互為因。五因生造色故。亦定相依。異熟類者此二未曾有相離故 三次有四根依身根。雖無五因生于眼等然若有四根定有身根。自有身根非定有四根 四次有五根依扶根境。謂有五根處若在色界定有色.觸。若在欲界定有四境 五次有八微不相離義。此論.及婆沙初師依前三義說。正理依前四義說。然說色界以決定故。婆沙后師通五義說。然說欲界非上界也。然所錄婆沙初說感觸與此論不同。應更詳撿

論。有果能感至或十一處。明容有業決定感五.六.七.至十一也

論。業或少果至諾瞿陀等。明因少果多也 此中或少果者。非謂因多果也。欲顯少余多果因也。如谷.麥等。一粒之因可得百千之果名種果少。如蓮.石榴等。一粒之因一年之果。已得百千多年之果不可稱計

論。有一世業至果減因故。就大三世明也?!∪缫皇涝鞓I可三世受。無三世造業同一世受。據引說也。勿設劬勞果少因故

論。有一念業至如上應知。明小三世據滿說也。此中所以如上應知 問若爾菩薩百劫修其相報業因。何唯一生受耶 答修多加行助一業故然正感者果多于因

論。能異熟果至力所引故。此明熟果必因多時。轉變方得熟故

論。又異熟因至方能辨故。此明感異類難。必經多時

論。如是六因至故應重辨。自下重明因世異也

論曰至理如前說。釋遍行.同類唯世二世。未來世無。如前已述。無前后故

論。相應俱有至皆悉遍有。明三因也。二因同時故。異熟性異故

論。頌既不說至通三世非世。明能作因由體寬故通三世非世也

論。已說六因至對彼成因。自下大文第二明六因對五果也

論。曰至及與擇滅。此引本論出果體也。一切有為皆得是果。無為法中唯取擇滅。定非擇滅非是果也

論。若爾至此為果故。此難無為合有因也。凡立果名對于因稱。無為是果。應合有因

論。又此無為至此為因故。此難無為合有果也。凡立因名對其果稱。無為是因應名有果

論。唯有為法至非諸無為。此總答也。有為之法是因是果。亦有因有果。無為之法是因是果。非有因有果

論所以者何。征所以無為不同有為有因果也

論。無六因故無五果故。答也。六因.五果外說證得因等非無因也。有不?。c之果。非無果也。以無六因因故言無因。以無五果果故言無果

論。何緣不許至為能作因。難也。既無間道力得離系果。何緣不許無為有能作因耶

論。于生不障至道何所作。答也。六因中能作因于生不障名能作因。無為不生故無能作因也

論。若爾誰果果義如何。此中二問。一既無有因是誰之果名為果耶。二夫言果者是對因義。既無有因。果義云何

論。謂是道果道力得故。答也

論。若爾至非于擇滅故。難也。得因道生??墒堑拦?。擇滅先有。豈是果耶

論不爾至有差別故。答也。道于證滅得。及于擇滅功能別也

論。云何于得道有功能。問也

論謂能生故。答也

論。云何于滅道有功能。問也

論。能證故。答也

論。由此理故至擇滅為道果。結釋也。由道不能令滅生故無六因因也。由滅因道證故。是五果中道之果也

論。既諸無為至能作因。問也。夫增上果者對能作因立。無為既許無增上果。如何可得是能作因

論。以諸無為至與果用故。答也。于他生位不為障故名能作因。無為不障他生名能作因。名有果者據?。c義。法至現立方名取果。無為離世無?。c用不名有果 故無為法無增上果。已上述有部宗

論。經部師說至唯有為故。論主述經部宗。經部不許無為是因。以經說故

論。何處經說。有部問也

論。如有經說至識亦如是。經部出經說也

論若爾至作所緣緣。有部難也。經說無常因緣所生諸色。汝即謂因唯是有為。經中既說無常因緣生于識者。無為亦應非所緣緣

論。唯說能生故至故不成難。答也。經說無常能生色者。乃至能生識者皆無常。不說為識緣者皆無常也。故不成難

論。豈不亦說至為能作因。有部類釋。經說能生是無常不廢常法。是何緣經說無常為能生。豈廢不障為能作

論。有契經中至不障因性。經部破也。無為為所緣緣有經說故。我作此釋。不障礙因既無經說。因何得立而妄例我所緣緣也

論。雖無經說至無經說耶。有部救也

論。若爾何法名為離系。經部問也。如經部宗擇滅無體不立為因。今汝有部既立為因。有何別法名為離系

論。即本論中所說擇滅。有部引論答也

論。豈不先問至開顯自性。經部責也。前界品中問云何擇滅。謂是離系。今此中問云何離系。云是擇滅。于此自性竟不能顯

論。此法自性至亦名離系。有部釋也。擇滅無為言不可詮。但可方便說 是善。簡虛空.非擇滅 是常。簡異余有為法。顯其自性名為擇滅亦名離系

論。經部師說至此所無故。論主述經部宗。三種無為并無有物。物無立故

論。若爾何故名虛空等。有部問也。法既無體。依何立名。既名虛空及擇滅。故知有體

論。唯無所觸至此是虛空。答??諢o體假立名也

論。已起隨眠至說名擇滅。釋假名擇滅也

論。離簡擇力至中夭者余蘊。釋假名非擇滅

論。余部師說至名非擇滅。論主敘上座部計也 彼計由慧簡擇功能。隨眠不生名為擇滅。隨眠闕緣不生。及苦果不生名非擇滅

論。離簡擇力至即擇滅攝。論主破也。隨眠.及苦不生皆由擇力故。此不生亦擇滅攝

論。有說諸法至名非擇滅。論主述大眾部計也。此計諸有為法生已后自然無名非擇滅

論。如是所執至未滅無故。論主破也既是無為豈得先無后有

論。豈不擇滅至應亦無常。大眾部反難論主。經部擇滅亦擇故后有不生也

論。非擇為先至亦是無常。論主答也。擇滅本有。非擇為先方有擇滅。如何擇滅亦是無常

論。所以者何。此大眾部征也。既已起隨眠生種。滅位名為擇滅。故知未滅無也。所以得說非擇為先方有擇滅

論。非先有擇至方有不生。論主答也。隨眠不生非由擇有先來自有非新有不生

論。何者不生本來自有。大眾部等征也。何者不生先來自有

論。若無簡擇至非造不生。論主為經部釋。隨眠種子不生義本來自有。若為生障不生義顯。非造不生。道但為生障。非造不生也

論。若唯不生至豈不相違。有部難經部也。若無別實物唯法不生是涅槃者。即唯是未來有不生法。如何經說能令過去.未來.現在眾苦永斷。此永斷體即是涅槃。故知于三世隨眠等斷證得無為是涅槃也

論。雖有此文至名眾苦斷。經部通也。此經意說。緣過去等煩惱。斷故名眾苦斷。非謂斷過去.現在煩惱名眾苦斷

論。如世尊說至義亦應然。引例釋也。如煩惱非色緣色等故。名為色等。煩惱非過去等緣過去等故名過去等

論。設有余經至義亦無違。準此通余經也

論?;虼私浿兄翍酄栒?。更別釋也。謂斷過.現所薰種故名斷過.現。如十八愛行過去世起者。依過去生說。未來.現在應知亦爾

論。如是二世至說名業盡。舉法釋也。由過去.現在生煩惱熏成種子。由道力故彼種子斷。此過.現所薰種子斷時。名過.現生煩惱斷也。此即果斷說因斷也。如異熟盡時說名業盡

論。未來眾苦至說名為斷。此釋未來斷也

論。若異此者至為令其滅。經部更難有部。過去已滅?,F在正滅。何用修道令其滅也 論。若無為法至立為第一。有部難也。凡稱第一皆說有法。法既非有。如何得說為第一耶。如石女之兒。豈得說為此兒第一

論。我亦不說至此為第一。經部釋也。如說此聲有先非有等。即此非有不是有。故有義得成。非是有體。一切有.非有中此最可稱嘆。故經嘆說此為第一

論。若無為法至名滅圣諦。有部轉難。凡言稱諦是其實義。既稱滅諦如何非有

論。且言圣諦至義有何違。經部釋也 言圣諦實者。見無顛倒名之為實。謂有見其有。無見其無。圣見有.無不顛倒故名為圣諦。非是有別體性名為實也

論。如何非有至第三圣諦。有部轉難。凡論數物須有體性。滅既非有何成第三

論。第二無間至故成第三。經部答也。圣人見第二諦后見此滅故。說第二諦后說此滅故名為第三。非要有體方名第三

論。若無為法至應緣無境。有部轉難。若無為法唯是無者。如緣虛空.及涅槃識應緣無境。境既是無如何生識。無所扶故

論。此緣無境至當廣思擇。指后述也

論。若許無為至當有何失。有部問也

論。復有何德。經部師反問也

論。許便擁護至是名為德。有部答也

論。若有可護至是名為失。經部彈有部德。及出有部失也

論。所以者何。有部征也。所以實有朋虛妄計

論。此非有體至如眼.耳等。經部出無現.比二量過也。一無二量失。二違彼事滅失 違二量者。謂無如色.受等現量可知。如眼.耳等以有用故比量可知

論。又若別有至名為滅故。經部更以違第六轉聲彼事滅破 如說色滅唯遮色有非別有物 言煩惱滅。故知唯煩惱滅無別實物。如立擇滅無為與其煩惱。非是因果不定相屬。如何得稱煩惱之滅。故知言煩惱滅。但遮煩惱有名言為滅

論。滅雖別有至屬于彼事。有部釋也。由煩惱系縛不證擇滅。煩惱斷時方得此滅。由此可言此滅屬于此事

論。云何因此滅定屬此得。經部問也 何因此煩惱滅屬于得也

論。如契經言至可言獲得。有部答也。既經言獲得。故知屬得體非無也。若體是無如何非有可名獲得

論。由得對治至名得涅槃。經部通也。即得所依永違煩惱身故。名為獲得涅槃

論。復有圣教至名為涅槃。經部引經證也 所有眾苦至極美妙。是本經文 謂舍已下經部釋也 謂舍諸依。即上所有眾苦皆無余斷 及一切愛盡離染滅。釋上各別舍棄.離染滅.靜息.永沒.余苦不續.不?。簧?。此總釋上苦.集永斷更不生義 此極寂靜此極美妙。是總嘆上滅功德也。即是釋經中涅槃之義。此之不生即是苦.集不生無別實物

論。云何不許至故言不生。有部釋經。經說不生。云何得不知是即同別有實體擇滅名為不生

論。我等見此至依此無生。經部破也。經言眾苦不生。此之不生屬于眾苦。即是苦之不生。屬主之聲有其功力。經言眾苦不生。汝言不是眾苦不生。是別實體擇滅不生。此經證汝擇滅不生第七轉聲都無功力。經說不生何意。知是說滅不生非苦不生

論若依此言至涅槃常故。經部征也。若已有擇滅故名為不生。即應一切眾生苦本不生。以擇滅涅槃是常法故

論。若依此言至依道之得。若己得故名為不生。即應依道之得。名為不生。非擇滅也

論。故唯依道至汝應信受。經部結歸二義。令有部師信受此義。由此彼苦之滅名眾苦滅

論。由此善釋至更無所有。引經證也 故經說喻言如燈焰涅槃心解脫亦爾。此經意說。如燈涅槃。唯燈焰謝無別有物。如經說佛此夜滅度

論。阿毗達磨至謂無體性。更引對法釋也

論。毗婆沙師不許此釋。敘婆沙釋事與經部不同

論。若爾彼釋事義云何。征也

論。彼言事者至無因無果。此述婆沙屬當無為。名無事者以無因故 若欲成立有部之宗。前經部難中。一一應撿正理對經部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晴隆县| 通海县| 台中市| 盐城市| 南部县| 都江堰市| 江陵县| 峨边| 衡阳市| 车致| 邵阳县| 张北县| 太仓市| 迭部县| 石河子市| 绩溪县| 丰宁| 胶州市| 琼海市| 沧源| 蒲城县| 边坝县| 红原县| 阳朔县| 兴文县| 西峡县| 塔河县| 原阳县| 乌拉特中旗| 江阴市| 唐海县| 清远市| 桐柏县| 塘沽区| 武定县| 封丘县| 长治市| 黄石市| 彰武县| 白玉县| 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