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執前后者。于中有二。一述部分前后。二述執義不同 一述部分前后者。佛涅槃后一百年中。眾雖有四法唯一 宗 言四眾者。一龍象眾。二邊鄙眾三多聞眾。四大德眾 至百余年。因其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五事者。一余所誘。二無知。三猶豫。四他令入。五道因道故起。言二部者。一大眾部。二上座部也) 第二百年。大眾部義。更經四破分為九部 先出三部(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三雞胤部也) 次出一部(名多聞部)次出一部(名說假部) 二百年滿。大眾部中有一師出。亦名大天。與彼部僧重評五義。因有乖諍分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也) 流出八部。兼其本宗總為九部(一大眾部。二一說部。三說出世部。四雞胤部。五多聞部。六說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也) 二百余年。上座部義一味和合。至三百年初分為二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本上座部。傳名雪山部) 次于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犢子部) 次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次后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化地部) 次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 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 至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經量部。自稱我以慶喜為師) 如是上座部。本末重破成十一部(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犢子部。四法上部。五賢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飲光部。十一經量部也) 二述執義不同者。如是諸部。本宗末宗同義異義。今應略說 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 一切如來無有漏法 諸如來語皆轉法輪 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世尊所說無不如義 如來色身實無邊際 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色.無色界具六識身 五種色根肉團為體 在等引位有發語言 第八地中亦得久住
預流者有退義 阿羅漢無退義 無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 無無記法 入正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 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 佛所說經皆是了義 無為有九。謂虛空。擇滅。非擇滅。四無色。緣起支性。圣道支性 都無中有 隨眠與心不相應。故纏與心相應 預流者亦得靜慮 四部末宗異義 有于一時二心俱起 道與煩惱容俱現前 業與與異熟有俱時轉 種即為芽 色根。大種有轉變義 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心遍于身 心隨依境卷.舒可得 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 亦有天中修梵行者 佛慈悲等不緣有情。執有有情不得解脫 定無小法能從前世轉至后世 余如常說 化地部本宗同義 過去.未來是無。現世.無為是有 于四圣諦一時現觀。見苦諦時然見諸諦 異生不行欲界貪.嗔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 無為有九。謂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 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 飲光部本宗同義 謂若法已斷已遍知則無。未斷未遍知即有 善惡業.果已熟則無。果未熟即有 諸有學有異熟果 經量部本宗同義。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后世 異生位中亦有圣法。執有勝義補特迦羅 余說亦同一切有部 今詳。諸部本宗同義。宗輪論具述差別 末宗異義多分不述但云無量 本宗同義中。一切有部執有有情不得解脫。余部多分指同有部。諸部中本宗同義。無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論云。佛為小乘人說有眾生不住于性永不般涅槃。于此生疑起不信心 論自釋云。分別部說。凡圣眾生皆從空出。以空為佛性。若依毗曇薩婆多等諸部中說。一切眾生無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別眾生凡有三種。一定無佛性。若永不得涅槃。二不定有無。若修即得。不修不得。三定有佛性。即三乘圣人。撿宗輪論。本宗部中無分別部。亦無有執有佛性宗。詳其旨趣。分別部者是末宗異計。立佛性者是末宗異義。分別部中不誦有部所引經故。而不全信。心生疑惑。一切有部以皆共許阿含等經。如來性力知種種界成立無性。分別說部復以四義求有佛性。有部即以五義重破。一種種界可得故。二無相眾生不可得故。三同類譬喻不可得故。以有情為同類。四異類譬喻不同故(以無情為異類也)。五現在無涅槃法不應理故。以分別說部依小乘宗意有佛性。違越契經。于小乘中未說有故。涅槃經云。九部經中無方等經。是故不說有佛性也。又云。我于聲聞.緣覺經中。未說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由此慈氏菩薩于聲聞地。述有部等計破分別說部。以違經故。世親菩薩。依方等經述佛性論。破小乘執品破有部等計。順大乘故。后代讀瑜伽者。以聲聞地破有性故。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不了義。佛性論偽惑之甚也。而不知瑜伽于菩薩地后五識相應地。立一切眾生悉有佛因。即是真如所緣緣種一切眾生平等有。又與涅槃第一義空。佛性一切諸佛阿耨菩提中道種子。無差別也。又涅槃第一義空。佛性亦名非空非不空。能與善法為種子故。有何差別也
分別界品第一之一
自下第五依文解釋。于中有三。一釋品名。二明次第。二依文解釋 一釋品名者 性義。族義。持義名界。別義。類義。分義名品。此品多門分別界故。由此故名分別界品 所以多門分別界者。蘊唯有為。處唯根境。界中具顯六根.境識。若具依三門明有見等文多繁廣。若分別蘊處類釋于界。義即難知。若以有見就界分別。類釋蘊.處義即易解。故就界門分別有見等 第者居也 一者初也 此品居初故云第一 二明次第者。此論一部總有九品。前之八品。述自宗義釋本頌文。所以先明 后之一品。造釋時加破外執故。所以后說 就八品中。初之二品。通明漏.無漏所以先明。后之六品別明漏.無漏。所以后說 前二品中。界品明諸法體。所以先明。根品明諸法用所以后說。體是本故。故正理論名本事品。又對法論明蘊.處.界名本事分故。根是勝用法差別故。故正理論名差別品 后之六品中。前之三品明有漏因果。后之三品明無漏因果。先厭后欣前明有漏 就有漏中世品是果。所以先明。業.或是因。所以后說。業是近有差別因故在惑先說。隨眠是遠無差別因。所以后說。又或為業因故最后釋。厭果斷因先.因后。或果是苦諦。因是集諦。此舉大體非克性也。有部苦.集是一物故 無漏三品。賢圣是果。所以先明。如有漏中有情世間。圣無別器故唯說人。不同有漏兼舉器果。智.定是因。所以后說。定因.智果故先明智 亦可。三品俱是道諦。滅諦文便此品已明。或隨眠品末明斷是滅 上明有漏.及無漏等。并據正釋及多分說。文便釋義非無交雜 三依文釋者。此論總有六百七頌。大分為三。前之三頌是釋頌序。次六百頌是根本頌。即是正宗。后之四頌。及破我品釋頌流通 前三后四釋頌時加。非根本頌 然諸論不同。或有流通而無序分。如二十唯識論。或有序分而無流通。如婆沙等。或二俱有。如此論等。或二分俱無。如發智等 前三頌中有二別。初之一頌明歸敬序。次之二頌明發起序 前歸敬序中復分為二。先頌。后釋 頌中有三。前兩句贊所敬德次之一句正申敬禮。后之一句述歸敬序意 就兩句中。初之一字表德所成人。次十三字明人所成德。就十三字中上句六字。顯智斷德。下之一句述其恩德 就六字中。初之三字顯其智德次之一字述其斷德。后之兩字雙明二德。即是二種冥滅義也。下三句易了。知長行中釋
論曰至方申敬禮長行釋也 文中有二。一釋歸敬意。二隨文別解。此所舉文釋歸敬意。故正理云。諸欲造論必有宗承。于所奉師理先歸敬 乃至 令發殷凈信心。欲正流通彼所立教故。先贊禮佛薄伽梵 顯宗云。以贊禮言滅諸惡障。標嘉瑞故 此論云。今欲造論。為顯自師其體尊高。超諸圣眾。故先贊德方申敬禮 已上三論同釋此頌。并唯歸佛不說法.僧 有人云所拔之中亦有僧。故通法.僧者。謬也。僧雖是佛所拔。何文證論主歸禮 今詳。三論述贊禮意有其三種。一教本佛說。欲傳佛教故先贊禮。令發自他敬重信心。二先贊世尊有勝三德。欲顯教主其體尊高超諸圣眾。證所立教真實不虛。三贊禮大師以標吉祥。福力護念能滅惡障離諸魔事。惡障有三。一師障。二弟子障。三論障。若師有障即不得著述。弟子有障即不能受行。若論有障即水.火等滅。為離此障故先贊禮 諸論之中。或有歸敬而無發起。如阿毗曇論。或有發起而無歸禮。如雜心論。或兼二種。如此論。或二俱無。如發智論 就歸敬中。或唯歸佛。或兼法.僧。皆是作者之意。不可傍求所以也。若傍求言多繁雜
論。諸言所表謂佛世尊。第二隨文別解。于中有五。一述德所依人。二明自利德。三彰利他德。四明敬禮相。五述歸敬意。此文初也 諸言所表謂佛世尊者。如法華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諸言所表三乘人也。今此論云諸一切種.諸冥滅者。諸言所表具德人也。此則諸言唯表于佛。非及余人無三德故 諸德相傳。西方釋云。初言諸者顯無朋黨。以德召人。諸有三德我即歸敬。以諸外道各謂自師是一切智。若偏歸敬釋迦牟尼。恐生彼謗。故置諸言息其異論者 此乃更招異論。外道亦謂自師具三德及一切智。今置諸言豈非招謗。亦謂世親菩薩歸事外道 又云。或恐佛化根淺有情。權作彼師引入正法。故置諸言。此之諸字起自西方母兒論師。凡欲作論皆置諸言。論主將為當理。故亦言諸者 不然。權形五趣即是化身。直言歸佛豈攝化。又佛權為外道即歸外道。佛既權形五趣。亦應兼歸鬼.畜。即合諸言通于一切 論自釋云。諸言所表謂佛世尊。又云。今欲造論為顯自師其體尊高超諸圣眾。正理.顯宗意同此論。即此諸言已簡外道。何得諸言顯無朋黨。此中言諸顯一切佛。諸言具三德皆歸敬禮故
論。此能破闇故稱冥滅者。此第二明自利德也。文中有二。初以德屬人。次人所成德。此文初也 此者。此諸所表佛也 能破闇故稱冥滅者。由佛世尊能破二種無明闇故。故稱冥滅
論。言一切種諸冥滅者。次人所成德。文中有二。初牒頌標德。次依頌別釋此文初也
論。謂滅諸境一切品冥。次依頌別釋 文中有三。一釋一切種諸四字。二釋冥字。三釋滅字。此文初也 謂滅諸境。釋頌諸字 由染無知于五門境迷自.共相境非一故。故言諸也。染心。不緣二無為故不云一切。非緣諸法味.勢.熟等品類別故不云種也 一切品冥者。不染無知也。此釋一切種三字也 種是種類。是品異名。故以品名釋于種也。不染無知。緣一切法品類皆盡。故言一切。于一一境味.熟.勢用品類眾多。不能了故。不得直言諸境別也。雖言諸.一切品別。皆就所迷非是自體。雖一切品容說自體。然不及說就其所迷所迷品類。相易顯故 有人多解未為得意。恐繁不述。對讀自知 二滅名同其義各別。染污無知雖通二滅。然此中論得擇滅也。不染無知雖通二滅。然此中論得非擇滅。此之二滅。若智。斷德。分各為一德。若自。他利德合為自利若就心以明。即恩居先。為利他故方求佛果滅二冥也。若就成以明。次則先自利。后方能化他。此中論意就成以明。先標自利。智.斷二德。頌與長行先后異者。智德不共是有為。斷德無為共。互有勝劣非定前后。遂其文便故不同也
論。以諸無知至故說為冥。第二別釋冥也 此二無知能覆諸境自.共相等。及一切種味.熟.勢等真實義故。能障諸境自.共相等。及一切種味.熟.勢等真實見故。說為冥也。如闇能覆人.杌實義。及障實見故說為闇 有人云。若染無知能覆理.事二種實義。不染無知能障理.事二種真見 破曰。二種無知。一種是冥。何能證知一覆實義。一障真見。必若爾者。論何不言如其次第。能覆實義能障真見。又二乘無學豈見實義。若見實義即是真見 又云。能覆實義是不染無知。能障真見染無知
破曰。二乘無學豈無真見之障。又論亦應說如其次第言 又云。能覆實義謂覆外境能障真見謂障內心。能覆。能障皆是冥義通二無知 破曰。能覆.能障通二無知。雖不違理。何須于境以外簡內。內門不了豈非冥也。言障內心意趣難解。為障緣內之心。為障內心緣外。為障緣內.外心。三皆有過。若謂障緣內心。緣外因何不障。若謂障緣外心。緣內因何不障。若謂障緣內.外心。因何境唯覆外。心兼障內。諸障實義豈唯六境。縱令有救亦乃言中有迷
論。唯佛世尊至故稱為滅。第三別釋滅字 于中有二。一即正釋。二遮余圣。此即初也 唯。遮余圣 世尊表佛 于二無知證不生法者。明所證法也。言不生者。即有其二種。一無知不生。二擇滅.非擇滅。論既言證謂二無為。于染無知證于擇滅。斷德圓滿。不染無知證非擇滅。智德圓滿。無知不生智無障故。正理云。諸境界冥亦永滅故。斷德圓滿。一切種冥皆永斷故。智德圓滿 準上論文。斷染無知證得擇滅名為斷德。不染無智得永不生得其智德。即是佛一切智。若兼眷屬通五蘊性
論。聲聞獨覺至非一切種。第二遮余圣 聲聞.獨覺雖滅諸冥。以染無知畢竟斷故。麟喻獨覺不動羅漢以不退故。染污無知畢竟永斷。與佛同斷。非一切種。不染無知猶未斷故。與佛不同。論。所以者何。征 俱解脫人是利根者。戒.定二障悉已永斷。如何說非一切種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