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803字
  • 2015-12-16 17:45:54

論。由于佛法至由未斷故。答也 言佛法者。其二義。一功德法。二佛教法。于功德法根障未盡。不能證得。于佛教法無知覆故。不能證解

極遠時。謂觀前后八萬劫外 極遠處者。三千界外。二乘宿住不能觀知八萬劫前。死生智通不能觀知八萬劫后。天眼.天耳.神境智通。不能見聞.往三千外 諸義類者。謂熟.勢等種種義類 不染無知猶未斷者。謂于佛法極遠時等。不染無知未得不生故 此唯顯佛具二德也 問正理文。斷染無知證斷圓滿。不染無知得智圓滿。何故此論二十七云。斷圓德有四種。一一切煩惱斷。二一切定障斷。三畢竟斷。四并習斷 準此論文。定障。并習非是擇滅。如何斷德準是擇滅。答此亦不違。前說斷圓德擇滅為體。二乘雖有斷德。而不是圓滿。佛兼斷余方得滅圓。如九遍知。異生位中。雖斷下八地煩惱而滅雙因。無無漏得未缺有頂。見道五心雖有無漏得證其擇滅。由雙因未滅俱系未離。斷義未圓不名遍知 斷德亦爾。二乘雖斷煩惱證于擇滅。由習氣未斷。定障未盡。不名圓滿。如來由具四義斷德名圓。非無記滅為斷德體 如九遍知。雖賴四緣得遍知名。非此四緣即遍知體 如無師義以成智圓。非彼無師即是智體 有人雖有三解并非應理 第一解云。斷德從強擇滅為體。若據其兼通非擇滅。故不相違者 不然更無有文許無記滅為斷德體。是故無記而名為德。理不應然 第二解云。斷德唯以擇滅為體。然有定障等擇滅不顯。定障等若無擇滅即顯。能顯斷故。名斷圓德者 有其二過一即非斷亦名斷德。所顯是斷。能顯非斷故。如九遍知能顯非遍知故。二即無記滅顯擇滅名斷德者。與前斷德通無記滅有何差別。此釋雖似是仍非盡理也 第三釋云。彼文四斷皆通擇滅。若煩惱斷是自性斷.緣縛斷。若定障斷。并習斷是緣縛斷。若畢竟斷通自性.緣縛者 不然。此與不退俱解脫人有何差別。亦具如前四種斷德故。皆于定障.習氣.緣縛斷故。亦有畢竟.自性.緣縛斷故。與佛何別 問世尊實斷一切煩惱.并及習氣。如何但說滅二無知。答但顯無知即兼顯余。無知通與一切煩惱習相應故。無知即是一切煩惱習氣本故。無斷無知留余煩惱.及習氣故。所以但說斷二無知 問此二無知以何為體 答染污無知無明為體 不染無知劣慧為體 今釋不染無知八門分別。一引文出體。二釋通外難。三對妄通文。四破敘異說。五述體通局。六對染辨異。七明差別。八述斷分位 一引文出體者。婆沙第九云。有有五種。一名有。謂龜毛.兔角.空華.髻等。二實有。謂一切法各住自性。三假有。謂瓶.衣.軍.林。四和合有。謂于諸蘊和合施設補特伽羅。五相對有。謂此彼岸長短事等 問若無有見于五見何見攝。何所斷。答此非是見。邪智 問此邪智是何。答此是欲界修所斷中無覆無記邪行相智。如于杌起人想。及于人起杌想。于非道起道想。于道起非道想如是等 問若爾智蘊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邪智謂染污慧。答邪智有二。一染污.二不染污 染污者無明相應 不染污者無明不相應。如于杌起人想等 染污者.聲聞.獨覺俱能斷盡。亦不現行 不染污者。聲聞.獨覺雖能斷盡而由現行。唯有如來畢竟不起。煩惱.習氣俱永斷故。由此獨稱正等覺者 染污邪智由勝義故名為邪智。不染污者由世俗故得邪智名。非由勝義。煩惱邪法不相應故。后智蘊中所說邪智是勝義者。今說世俗。故不相違 準上。二種邪智攝一切邪智。世俗邪智即是煩惱習氣。與正理同。既云無覆無記。故知不通善性。又正理論二十八云。是故即應味.勢.熟等。不勤求解。慧與異相法俱為因引生后同類惠此慧于解又不勤求。復為因引生不勤求解慧。如是展轉無始時來。因果相仍習以成性。故即于彼味等境中。數習于解無堪能智。此所引劣智名不染無知。即此俱生心.心所法總名習氣。理定應然 又云 或諸有情有煩惱位。所有無染心。及相續。由諸煩惱間雜所熏。有能順生煩惱氣分。故諸無染心.及眷屬。似彼行相差別而生。由數習力相繼而起故。離過身中仍名有習氣。一切智者永斷不行。然于已斷見所斷位。通染.不染心相續中。有余順生煩惱習性。是見所斷煩惱氣分。于中染者說名類性。金剛道斷皆不現行。若不染者名見所斷煩惱習氣。亦彼道斷。由根差別有行.不行 準此論文。類性既非是身習氣。故知心所 又云。若于已斷修所斷位。唯于不染心相續中。有余順生煩惱習性。是修所斷煩惱氣分。名修所斷煩惱習氣。是有漏故無學已斷。隨根勝劣有行.不行。世尊已得法自在故。彼如煩惱畢竟不行。故佛獨稱善凈相續。即由此故行無誤失。得不共法三念住等 準上二解。其意大同。而因有別。前釋以不勤求慧。及異相法俱。展轉為因引生習氣。后釋以無染心。及與相續。由諸煩惱間雜所熏。有能順生煩惱氣分。由此為因引生習氣。是心.心所不取于身 元瑜師。引此文證兼取其身以為習氣者誤也。所以定知不通于身。正理對辨差別中云。又若于事自.共相愚是名第一染無知相。若于諸法味.勢.熟.德.數.量.處.時.同.異等相不如實覺。是第二不染無知相 準此故知。正理二說。唯心。心所以為習氣。即彼相應慧名不染無知。準上正理。二文既同婆沙邪智習氣為體 故知。亦同婆沙唯無記性 又正理云。有劣無知無覆無記性能障解脫。是解脫障體 又云。諸大論師咸言。練根皆為遮遣見.修斷惑力所引發。無覆無記無知現行 準知上二文。定準無記準是心所。若兼通善。及通身者。有何文證。又違其理。凡言邪智不得名為正智。無知不得名知。善相應慧名為正智。如何名邪智。及名無知耶。又如非香嗅物受香嗅熏有香嗅習氣。香嗅之物即不如是。故知無記受熏。善.惡不爾 準上理教義極分明定是無記。既無理.教。何得通身.通善 二釋通外難者。有人難云。若唯無記不通善者。無色羅漢善心現前。應名為佛。爾時不成就不染無知故 通曰。準此難意不得論意。不染無知。佛與二乘有差別者。但論生與不生以釋別相。處處文同。無一文說成不成別。無色羅漢善心現前。雖不成就不染無知。與佛是同。然佛不生。羅漢生故故不名佛。難既非難。文又無文。理全無理。故知不染無知定唯無記 三對妄通文者。妄通論云。婆沙但解邪行相智非實知故名之為邪。故云無記。正理出解脫障體及根障體故言無記。今者總出一切不染無知體故亦通善性 今詳。此釋全無理趣。婆沙但解邪行相智非如實知名之為邪。故云無記者。今說一切不染無知。豈亦通取如實知者。若如實知。即非無知。故正理辨差別云。若于味.熟.勢等不能如實覺。是不染無知相 準此。豈取如實知耶 又妄通云。無知有二。一者是善障法力劣。二者無記障法力勝。婆沙。正理據勝而說。故言無記。今言通善。亦據劣明者 難曰。正理說根障等可言無記。婆沙不明根障。因何不說于劣。又釋義法。兩俱有文可就理長。從一文正釋通一文說通善性。既無文.理。何得執通善性。通無記文 四破異說者。準正理.婆沙。不染無知唯慧為體。文極分明。何得有人執通余法。若有此釋不堪載文。何得謬敘十一師釋總違論文 第一師云。不染無知以未成佛來。鈍異熟心。心所為體 第二師云。以未成佛來。鈍四無記心.心所法為體 第三西方德光論師云。以未成佛來鈍自性無記心.心所法為體 第四師云。以未成佛來鈍眾同分為體。依此同分所起慧等觀境不明 已上四師若不錯敘即是無記。此釋薄有所知。即合依于經論。正理.婆沙分明唯無記慧為體性。因何前三師說兼心.心所。第四師取眾同分耶。應言前三雖說無記通局不同。皆慧為體。第四應云鈍眾同分所生劣慧為體 第五師。以不自在為體。引正理七十出解脫障體證此師釋 第六師云。以不得為體 第七師云。以不勤求等為體 此二亦引正理出解脫障為證。準正理師出解脫障體有四師說。一師以無記劣慧為體。此是以不染無知為體。正理詳為正義。后三。皆不用不染無知為體。正理廣破此之三師。是出解脫障體不同。非是說不染無知體性有異。正理七十破皆云不許是彰。不言不許是不染無知。將此三師說障不同。說為不染無知者。誤之甚也。如出教體。或說音聲。或云名句。復出聲體豈得云聲.或以名句為體。后四師說。論自立破。非宗所許不繁敘 五述體通局者。不染無知無覆無記劣慧為體。通四無記。異熟生心理不應疑。所以知通威儀.工巧。習氣相應劣慧名不染無知。二乘齊足越坑。迦葉起舞。是威儀習氣。畢凌伽喚河神為小婢等。是工巧習氣。故知定通三種無記。通變化者。有似貪.嗔等起變化者。然未見文。皆是習氣。故知亦通變化 六對辨差別。正理二十八有三釋 第一釋云。今詳。二種無知相別。謂由此故立愚.智殊。如是名為染無知相。若由此故或有境中智不及愚是第二相 述曰。愚謂異生。智謂圣者。斷名圣者。不斷名凡。此由染污無知立愚.智別。或有境中羅漢不識赤鹽。異生善通三藏。是名于境智不及愚。準此異相。而不可說不染無知通所依身 第二釋云。又若斷已。佛與二乘皆無差別。是第一相。若有斷已。佛與二乘有行.不行。是第二相 述曰。染污無知三乘同斷。斷已不行自性斷故。皆無差別。不染無知三乘同斷。緣縛斷故。二乘容行。唯佛不行。故有差別 第三釋云。若于事中自.共相愚。是名第一染無知相。若于諸法味.勢.熟.德.數.量.處.時.同.異等相。不能如實覺。是不染無知 述曰。染污無知迷自.共相。不染無知謂于諸法味(諸法滋味或苦等味)勢(諸法損益等勢力)熟(諸法至成熟位)德(德用也)數(一二等數也)量(大少等量)處(近遠等處)時(近遠等時)同(相似)異(差別也)準第三釋。不染無知亦非所依身也 七明斷差別者。染污無知有其三義。一自性斷。謂對治道力。舍彼得時名之為斷故。二緣縛斷。謂望他身名緣縛斷。斷緣他身煩惱。至第九品方名斷故。若望自身無緣縛斷。三不生斷。謂諸煩惱至不生位得畢竟不生。如見道惑至上忍位。如修道惑。利根圣人不出觀斷惑。加行道時。彼九品惑得永不生。鈍根圣人容卻退故無不生斷。菩薩.麟角。于七方便見修煩惱皆得不生。余一類聲聞等。于七方便亦容見修惑不生。其相不顯故不述也。自余一切無不生斷 不染無知有二種斷。一緣縛斷。謂彼彼地斷第九品染無知時。得緣縛斷。二不生斷。謂于彼彼位得畢竟不生。二乘分斷。佛全斷故 八述斷分位者。于中有二。一分斷。二全斷 分斷者。隨彼彼位畢竟不生。爾時名斷。如根定障等 全斷者。菩薩至金剛心。爾時總得一切不染無知非擇滅故。爾時斷盡。雖從五停觀一坐得大菩提。爾時即永不行。然得非擇滅盡。必至金剛喻定。如現觀邊俗心雖永不生。至三類智邊。得非擇滅。由于爾時勝緣闕故。其勝緣者。正理論云謂彼所依身。彼所依身與見道同。在見道時無容得起。出現觀時所依已滅。既闕勝依故不得起 問利根圣人不出觀斷惑。九煩惱于加行道得非擇滅。不染無知與此應同。五停心位應得不生。答未成佛來。容得與一類不染無知作其所依。此類不染無知。闕勝緣時。身得不起。設令三十三心中。若起散心亦容不了。爾時未具一切智故。道非是彼正對治故。且如欲界九依身中此身皆容作煩惱依。以道是煩惱正對治故。以是義故不可為例。又假令三十三心。出觀之時。智不及佛也。三十二心出觀之時。智又更劣也。余心準此。故知不染無知別別心起別別品斷。豈同煩惱

論。已贊世尊至利他德圓。此下第三述利他德。此結引也

論。拔眾生出生死泥者。牒頌文也 言眾生者。即有情異名。梵名薩埵。此名有情。梵名社伽(上聲)此名眾生。即與有情體一名異 有人云。若名眾生即兼非情。所以但言有情 誤也。故大乘同性經。楞伽主。白佛言。世尊。眾生何義。佛告楞伽主。眾生者。眾物和合。地.水.火.風.空.識。由如蘆束更轉相依。故言眾生 準此經文說其有情名眾生者。為破別有一物為有情體又準此文。有情.眾生。名異體同。眾生六界共成。有情亦爾。不可別指一法為有情體。唯識論師。指一實物阿賴耶識為有情體。即非六界合成。不顯有情是假非實

論。由彼生死至所以喻泥釋頌泥義。三界五趣是生死處。業雜愛水其類于泥。處之即沉溺。出之即難。可漸下名沉沒故稱溺。九十五種不能離故難可得出。處泥必沉沒。小力不能出。二義同故以喻于泥

論。眾生于中至拔濟令出。釋恩德也 眾生于中淪沒無救出悲境 世尊哀愍。是大悲也 隨授所應正法教手。巧便智也 拔濟令出。悲事成也 顯宗論云。諸有成就巧智大悲。授如應言。拔濟令出。此即由悲故欲救。由巧智故能救。大悲。巧智。名雖不同。是佛利他有漏智攝。為恩德體。兼取隨行。義如常釋

論。已贊佛德次中敬禮。此下第四述敬禮相。此結引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城市| 垫江县| 安泽县| 临夏市| 手游| 沧州市| 阿尔山市| 福鼎市| 余干县| 宜春市| 漳平市| 依安县| 滦平县| 温泉县| 崇州市| 英山县| 清涧县| 新密市| 临安市| 安新县| 南投市| 成武县| 班戈县| 巢湖市| 永胜县| 岳阳县| 桑日县| 和龙市| 昌都县| 澎湖县| 泊头市| 高雄县| 航空| 自贡市| 贵德县| 铁力市| 锡林郭勒盟| 白河县| 米易县| 临桂县| 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