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2768字
  • 2015-12-16 17:45:54

論曰至十九根。此明欲界唯有十九根。除后三無漏根故

論。色界如前至亦通色界系。明十五根通色界系 通言欲顯色界亦有。兼除女.男.憂.苦

論。除女男者至身丑陋故。此釋色界無男.女根所以。一以離淫欲法故 若爾因何有其鼻.舌。為釋伏難故言丑陋不同鼻舌有嚴身用

論。若爾何故說彼為男。難也。男.女二名由二根得。彼無男根。何故名男

論。于何處說。反問也

論。契經中說至男身為梵。引經說也

論。別有男相至男身所有者。此通經。雖無男根。而有男身眾相故名男也。非如欲界無男根即無男相

論。無苦根者至不善法故。釋無苦所以身凈妙故無等流苦。無不善法故無異熟苦也

論。無憂根者至惱害事故。釋無憂所以也 一以所依身定潤故無憂 二以無憂境故無憂也

論。無色如前至信等五根。明無色界唯八根也 言。通者。顯下界亦有

論。如是已說至幾非所斷。下一頌第六三斷分別門也

論曰至非無漏故。明四根通三也。與見.修煩惱相應故見.修斷。通無漏故亦非所斷。憂根不通無漏故唯見.修所斷。但與見.修惑相應故。不通非斷

論。七色命苦至皆有漏故。此明九根唯修所斷。不染污故不與見.修煩惱相應。及非第六意識所生故非見斷。皆有漏故是修所斷。不通非斷

論。信等五根至及無漏故。釋信等五根。非染污故不通見斷。通有漏故是修所斷。通無漏故亦非所斷

論。最后三根至是所斷故。釋后三根唯不斷也

上來六頌六門分別義類差別。自下八頌就得等不同六門分別

論。已說諸門義類差別。結前 何界已下生后。此下一頌第一明三界四生初得異熟根多少也

論曰至定染污故。此明欲界三生。初生唯得二異熟根。爾時雖有意.舍二根。唯染污故非異熟根。異熟意根無法前得。漸具根者無眼等四.及女.男也

論。化生初位至初得八根。明化生也。準此化生必具諸根

論。豈有二形至二形化生。釋通妨也。準此善趣無有二形.化生。此上所說唯異熟根。若兼染污并加意.舍

論。說欲界中至色無色界。結引

論。欲界欲勝至過色無色。釋頌但言欲.色不言界也 然詳此釋似當煩長

論。色界初得至無形者說。釋色界也

論。上唯命者至唯命非余。釋無色界。頌中上言以定勝生勝故。非是在欲.色界之上。無別處故。余文可解 正理論云。由此證知。命根實有。此若非有為得何根名生無色。非善.染污名業果生。未受彼生容現起故。又異熟心無續生理。唯許染心能續生故。過去未來非有論者。爾時三世異熟皆無。異熟既無。生依何說。必應許有生依實法(大乘有賴耶即無過。經部有過)婆沙一百四十七云。問余無色根爾時亦得。謂意.五受.信等五根此中何故不說。答有說。爾時一切得者此中即說。余無色根雖有得者。而非一切。是故不說。謂上地沒生下地時。雖得彼根。若自地沒還生自地彼皆不得。是故不說 述曰。此說先不成就今之得者名得。若自地沒還生自地。先成就故不名為得。從下地沒生上地時。爾時善.染亦先成就。唯異熟根無法前得。彼彼生處初獲名得 問若言雖同欲界以報別故。此無記根名初得者。何故得識不得眼云。如從二.三.四定沒生初靜慮.及欲界時。但得其識不得其眼。而于前身已得眼故 答前文據十八界作論。彼于眼界總說不簡異界.異地.及業果別。此中辨異熟根就業果說。雖于同地先成眼。業果不同名之為得。又說。此中但問初得業所生者。初受生位余無色根。雖有得者而非業生故此不說。后位所得雖業所生而非初得故此不說。此論意與后文同也

論。說異熟根至幾根后滅。下一頌第二明最后滅諸根多少

論曰在無色界至于最后滅。此釋無色界。前先欲后無色。此文先無色后欲者乘前義便。正理論云。又無色言遮彼有色。有余師說彼有色故。若不說有實物命根。何異熟斷名無色死。若言異熟四蘊斷故彼名死者。善染污心現在前位應亦名死。若言彼地所受異熟猶未盡者。如何不受而有盡期。善.染污心現在前位。當言彼受何業異熟非不現前可名為受。若謂于彼異熟習氣恒隨轉故名為受者。理亦不然。所執習氣非極成故。太過失故。異熟雖盡習氣隨故。如業習氣應無死期。若異熟盡無習氣者。業亦不應有余習氣。若言習氣望現異熟如我得者。應如我得異熟不起習氣則無。又非異熟習氣隨轉名受。異熟非彼性故。又汝所執習氣理無。后當廣辨 抄釋云。我宗異熟法上得。異熟若滅得亦隨滅。不同業得

論。若在色界至而生死故。此釋色界。如文可解

論。若在欲界至唯有前八。此釋欲界。如文可解

論。如是所說依頓命終。總結上滅依頓終

論。若漸命終至前后滅義。釋漸命終滅根多.少如文可解

論。如是所說至而命終者。結上頓.漸二種命終。但依染.無記心而命終者。染.無記心滅根數同。所以合說

論。若在三界至如理應知。次釋善心命終。隨其所應于前所說舍根位中加信等五

論。分別根中至何沙門果。下一頌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此中明得。通無間道解脫道。與得果前為引因后轉為依因。由此前.后二果定用二無漏根得也 此中言得。初證名得。不說后位.及練根也。若說練根初.后二果應八根得 又此中言得。是與果道為其近因名之為得

論曰至在中間故。總釋邊中果名

論。初預流果至依因性故。釋初果也。正理論云。雖解脫道于沙門果非同類因。而是相應.俱有因故名得彼果。亦無有失。以沙門體更互相依而得生故。展轉相望為士用果。誰復能遮。若言加行.無間.勝進應亦爾者。許亦無失。或已知根亦為同類因能得預流果。謂轉根時如阿羅漢就容有說。亦無有過

論。阿羅漢果至依因性故。釋后果也。二道相資如初果釋。雖樂.喜.舍三根容得。正得果時唯一受故。不越九根。雖無間.解脫道不同時。而等流.士用果同時故。亦無有過

論。中間二果至九根所得。自此已下釋中二果。先總釋根數。后一一別釋。此即初也

論。所以者何至由九根得。釋第二果 于中有三。一依世道由七根得。二依出世道由八根得。三依超越由九根得

論。若不還果至得一來果。自此已下釋第三果 于中有四。三如一來果說

論。總說雖然而有差別。已下重釋不還果也。與其前果根數雖同。而受根有別。謂前超越唯用舍受。依未至故。此果超越通樂.喜.舍。容依六地證三果故。依未至.中間.及第四禪即是舍受。前二禪喜。第三禪樂根。若次第者亦與前殊。第九解脫或入根本地。或在未至。若入根本地加其喜根。若不入者還同前果。婆沙一百四十八云。問離欲界染第九解脫道。誰即入靜慮誰不入耶。答有說。欣多者入。厭多者不入。有說。為求靜慮而離染者入。為求解脫而離染者不入。有說。利根者入。鈍根者不入。已上論文 又三釋俱通。所以無評 問因何次第證有入根本地。超越證者即無斯理 答離修道惑多種不同。或有欣上厭下而斷于惑。若是利根欣心多者得入根本。或有為求解脫。或有為求靜慮而斷于迷惑。若是利根為求靜慮得入根本。道類智雖是修道。容預多念亦有利根。然為現觀諦理。若依未至入于見道。不為欣上地。不為求靜慮。入見道故不入根本 又解。先得根本靜慮。若意樂根本即依根本。若意樂未至即依未至。由此無間.解脫必同一地。斷非想惑無其上地可欣求故。依其未至得第四果。解脫道中不入根本

論。豈不根本至由九根得。問

論。實得第四至定由九根。答

論。于不還果中何不如是說。重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沃县| 兰溪市| 乐东| 中超| 木兰县| 玛纳斯县| 冕宁县| 卓资县| 嘉兴市| 永德县| 称多县| 沙雅县| 会宁县| 琼结县| 临泽县| 北海市| 潢川县| 县级市| 邹城市| 邳州市| 隆昌县| 壤塘县| 肥城市| 平顶山市| 阳春市| 泰宁县| 桂阳县| 贵溪市| 略阳县| 西林县| 遂宁市| 永昌县| 山阴县| 斗六市| 南漳县| 临江市| 靖江市| 商南县| 平安县| 玉山县| 祁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