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釋曰。內五有熟養者。眼等五根。唯通二類。有異熟生及所長養。業所感得。名異熟生 于現在世。因飲食等。長小令大。養瘦令肥。名所長養 眼等五根。體非無為。不名有實。又非苦忍初心。不名一剎那。問眼等五根。同類因生。有等流性。何故不言通等流耶。答五類明義。體各不同。互不相攝。若眼等五根。異熟生攝。不盡者方立長養攝。若此二類攝不盡者。方立等流。今此二類攝根總盡。其眼等五根。離二類外更無別有眼等根性故。不立等流。雖眼等內亦有等流。離異熟性及所長養。無別性故。所以不說 異熟生義。論有四解 一云異熟因所生。名異熟生。如牛所駕車名言牛車。略去中言故作如是說。此解異熟。或屬因或屬果。若屬因者。異熟即因。名異熟因。持業釋也。若屬果者。異熟之因。名異熟因。依主釋也。若言異熟生。唯依主釋。謂異熟因所生名異熟生。略去因所二字。但言異熟生。如言牛車略去所駕二字也 第二解云。或所造業。至得果時。變而能熟。故名異熟。果從彼生。名異熟生。謂所造業。未至得果。起取果用。至得果時。起與果用。此與果用。與前取果用異故。名之為變。變即是異。是能熟故。名異熟。異即是熟。故名異熟。持業釋也。果從彼生。名異熟生。異熟之生。依主釋也。此解意。異熟在因。生屬果也 第三解云。彼所得果。與因別類。而是所熟故名異熟。此解意。果是無記。因是善惡。故言與因別類。名之為異。復是所熟。異熟即生。持業釋也 第四解云。或于因上。假立果名(此解意。果名異熟。同第二解。因非異熟。而今因名異熟者。此于因上立果名故。因名異熟。有異熟故。是有財釋也。果從異熟因生名異熟生。異熟之生依主釋也)所長養者。且能長養。有其四種。一則飲食。二者資助如涂洗也。三睡眠。四等持。此四勝緣。資益五根。長小令大。養瘦令肥。名所長養。能長養通三性。所長養唯無記。今五類門。取所長養也 聲無異熟生者。聲有二類。一則等流。二所長養。無異熟生者。夫異熟色。任運而起。聲隨欲轉。有間斷故。無異熟生 八無礙等流亦異熟生性者。七心法界。無積集故。名八無礙。此有等流異熟生性。若從同類遍行因生。名等流性。從異熟因所引生者。名異熟生。非積集。故無所長養 余三者。余謂余四色香味觸 此四是前眼等五根。及八無礙外。名之為余。此之余四。通三類也。有異熟因。有所長養。有等流性 實唯法者。無為名實。非四相遷。體堅實故。此法界攝。故唯法界。獨名有實。剎那唯后三者。意法意識名為后三。唯此三界。有一剎那。謂見道初心。苦法忍品。唯有此一剎那心。究竟不從同類因生。非等流故。名一剎那。余有為法。無非等流。苦忍相應心。名意界意識界也。望后名意。望前名意識也。受等俱起法。名為法界。

從此下第十五。得成就門。依薩婆多宗。若得至生相名得。若得至現在名成就。成就時不名得。得時不名成就 言生相者。在未來世也。論云。如是已說異熟生等。今應思擇。若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識耶。若眼識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界耶。如是等問。今應略答。頌曰。

眼與眼識界  獨俱得非等

釋曰。眼與眼識。四句分別。獨俱得非等者。獨是兩單句也。俱得者。是俱句也。非者俱非句也。等者。明成就不成就四句也。且獨中第一單句。謂得眼不得識 謂生欲界漸得眼根 漸得眼言。意顯胎卵濕生。若是化生。根頓得故。夫論眼根。是異熟無記。唯法俱得。故約漸得。但名得眼 眼識通三性。有前后俱得 先中有位。已起眼識 今此漸得眼根。是受生已后 識前成就故。故不名得 及無色沒生二三四靜慮時(生二三四靜慮。中有初起唯有眼根而無眼識眼。識未起故。故不名得也) 第二單句。得識不得眼 謂已生二三四靜慮地。眼識現起(現之言正。起之言生識。在生相名為現起。此所起識。在生相位。正在未來。爾時名得。其眼根在現在。名成就不名得也) 第三俱句者。根識俱得。謂無色沒。生欲界及梵世時 欲界梵世。中有初心。根識俱有爾時名得。第四俱非句者。謂除前相。頌言等者。等取成就四句。第一句者。成就眼根。不成就眼識。謂生二三四靜慮地。眼識不起。第二句者。成就眼識。不成就眼根。謂生欲界。未得眼根。及得已失。謂生欲界。必成就識。地法成故。未得根者。謂初受胎時也。及得已失者。謂是生后盲人也。既無眼根。故不成就。第三句者。謂生欲界。得眼不失。及生梵世。若生二三四靜慮。正見色時。根識俱成就也。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從此第十六。內外門。論云。十八界中。幾內。幾外。頌曰。

內十二眼等  色等六為外

釋曰。內有十二。六根六識。此十二界。心所依故。所依親近。說名為內。色等六境。為心所緣。所緣疏遠。說名為外。

從此第十七。同分彼同分門。論云。十八界中。幾同分。幾彼同分。頌曰。

法同分余二  作不作自業

釋曰。法同分者。法謂法界。此法界中。唯有同分。無彼同分 泛論六境名同分者。與能緣識定為所緣。定有二義。一如色等五境。與識定為所緣。名之為定。謂五識名定。緣境不雜故 今此五境得名定者。謂與五識。定為所緣故。五識緣時。說名同分。雖被意識緣。以非定故。故非同分 第二法境名定。體即是定。唯意識緣。是決定故。定被意識緣。所以望意識名同分。論云無一法界不于其中。已正當生無邊意識 故此法界。恒名同分(無邊意識。是無我觀。緣境無邊故。已正當生者。過去已生。現在正生。未來當生)。余二者。謂余十七界皆有同分及彼同分。若作自業名為同分。不作自業名彼同分。作自業者。業謂業用。如六根六識。約能取境。名自業用。若不能取境。名不作自業。色等五境。約為境名作自業。不為境名不作自業 此中眼根。于有見色。已見。正見。當見。名同分眼。如是廣說。乃至意根。各于自業境。應說自業用。彼同分眼。但有四種。謂不見色。已滅。正滅。當滅。及不生法。如眼有四。乃至身界。亦有四種。準眼應知 意彼同分。唯有一種。謂不生法。意生必同分。故唯不生。名彼同分也 色界為眼已正當見。名同分色。彼同分色。但有四種。謂非眼見。已滅。正滅。當滅。及不生法。如色既爾。乃至觸境。應知亦然。同分亦三。彼同分四也 眼等六識。同分有三。已生。正生。當生。故彼同分一。唯不生法故。如意界說 問何故名同分彼同分耶。答此有三解 第一解云。根境識三。更相交涉。故名為分。同有交涉分。故名同分 第二解云。或復分者。是已作用。作自業者。名已作業。同有作用分。故名同分 第三解云。或復分者。是所生觸。三和生觸。同有生觸。故名同分。彼同分者。論云。由非同分與彼同分。種類分同。名彼同分。解云。如不見色眼。名非同分。此非同分。與彼見色眼。種類分同。名彼同分 言種類分同者。同眼自性故。互相引起故。又相系屬故。

從此第十八。三斷門。論云。十八界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頌曰。

十五唯修斷  后三界通三

不染非六生  色定非見斷

釋曰。十五界者。五根。五識。及與五境。唯修斷。后三界通三者。意法意識通三種斷。若意界意識界。與八十八隨眠相應。及俱有法。并隨行得。皆見所斷 苦諦有十煩惱。集滅各七。除身見邊見戒禁取也。道諦有八。除身邊見。四諦合成三十二。上界除嗔。有二十八。謂四諦下。各除嗔故。成二十八。上二界各有二十八。合成五十六。兼欲界三十二。成八十八。此等隨眠。是分別惑。迷理起故。才見諦時。彼皆斷故。名見所斷。見謂見諦。見是能斷。惑是所斷。見之所斷。名見所斷。依主釋也。俱有法者。謂與見惑。相應心所。兼四相是也 此意等三。除見斷外諸余有漏。皆修所斷 通無漏故。名非所斷。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者。此通外難。謂經部宗。許異生性及招惡趣。身語業等是見所斷。謂得見道。彼異生等。永不復生。既與見道。極相違故。應見所斷。為答此難。故有斯頌。雖爾此法。定非見斷。略說非見斷。總有三種。一不染法。善無記也。二非六生。謂五識也。不從第六意生。名非六生也。三者色法此三種法。定非見斷。非迷諦理親發起。故謂不染。非六生非迷諦理。色法非見惑親發也 然異生性。是不染污。無記性攝。身語惡業。是色法故。故此二種。非見所斷。

從此第十九。是見非見門。于中有二。一正明。二傍論。且初正明者。論云十八界中。幾是見。幾非見。頌曰。

眼法界一分  八種說名見

五識俱生慧  非見不度故

眼見色同分  非彼能依識

傳說不能觀  被障諸色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金市| 深州市| 刚察县| 师宗县| 赞皇县| 峡江县| 阆中市| 广德县| 项城市| 虎林市| 商都县| 裕民县| 平罗县| 兖州市| 湘潭县| 花莲市| 都安| 沅江市| 上饶县| 秭归县| 夏邑县| 淮阳县| 永胜县| 青州市| 财经| 河源市| 邢台市| 陆川县| 兴隆县| 阿拉善盟| 汉沽区| 汶上县| 安化县| 龙川县| 肇东市| 乡宁县| 牡丹江市| 平原县| 兴山县| 阜康市| 北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