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俱舍論頌疏論本
  • 圓暉
  • 3902字
  • 2015-12-16 17:33:57

釋曰。眼全是見。觀照色故 法界一分八種名見。謂身見等五染污見。六世間正見。謂意識相應善。有漏慧也。七有學正見。謂有學身中。諸無漏見。八無學正見。謂無學身中。諸無漏見。此八是慧。推度境故。皆名為見。法界所攝。名一分也。問何故世間正見。唯意識相應。答頌言五識俱生慧非見不度故。以無分別故。不能決度。是故非見 后四句頌。破識見家。謂尊者法救。許眼識見。尊者世友說眼根見。故。論云。若爾眼根。不能決度。云何名見(識見家難也)。以能明了觀照諸色。故亦名見(眼見家答也)。若眼見者。余識行時。亦應名見(此難意。依此宗。六識不并起故。余識行眼便無識。許眼見者。何故非見)。非一切眼。皆能現見(眼見家答也)。誰能現見(征也)。謂同分眼。與識合位。能見非余(釋第五句頌)。若爾則應彼能依識見色非眼(識見家難)。眼不爾。眼識定非能見(釋第六句)。所以者何(征也)。傳說不能觀被障諸色故。眼根有對。于障外色。理不合見。若識見者。識無對故。壁等不礙。應見障色(此眼見家答。釋第七第八句也)。依經部宗。說眼根見。假而非實。故論云。經部諸師。作如是說。如何共聚。楂掣虛空。眼色等緣。生于眼識。此等于見。孰為能所。但順世情。假興言說。眼名能見。識名能了。智者于中。不應封著。

從此第二。傍論于中有七。一兩眼見先后。二六根六境離合。三根境量大小。四六識依世攝。五眼等得依名。六識隨根立稱。七依地同異別。且初第一。兩眼見先后者。論云。于見色時。為一眼見。為二眼見。此無定準。頌曰。

或二眼俱時  見色分明故

釋曰。阿毗達磨諸大論師。皆咸言?;驎r二眼俱見。以開二眼見色分明。閉一目時不分明故。故知有時二眼見色。又開一眼。觸一眼時。便于現前。見二月等。閉一觸一。此事即無 是故或時。二眼俱見。非所依別。識成二分。住無方所。故不同礙色也。

從此第二。六根境離合。論云。若此宗說眼見耳聞乃至意了。彼所取境。根正取時。為至不至。頌曰。

眼耳意根境  不至三相違

釋曰。眼耳意根。取不至境。謂眼能見遠處諸色。眼中藥等。則不能觀。謂耳能聞遠處聲響。逼耳根者。則不能聞。意無色故。不可名至。故此三根。取不至境。三相違者。三謂鼻舌身。此三取至境。故與上相違也。

從此第三。根境量大小者。頌曰。

應知鼻等三  唯取等量境

釋曰。鼻等者。等取舌身。此三唯能取等.量.境。言等量者。如根微量。境微亦然。相稱合生鼻等識故 眼耳取境。大小不定。謂眼有時見小。如見毛端。有時見大。如見山等。有時取等。如見蒲桃 耳不定者。取蚊虻云琴聲。大小等別。云聲是雷。依云起故。西方呼雷。為云聲也。意無質礙。不可辨其形量差別。

從此第四。六識依世攝者。論云。如前所說。識有六種。謂眼識界。乃至意識界。為如五識唯緣現在。意識通緣三世非世。如是諸識依亦爾耶。不爾云何。頌曰。

后依唯過去  五識依或俱

釋曰。后依唯過去者。后是第六識。于六識中。最居后故。此第六識。唯依過去無間滅意。五識依或俱者?;虮聿欢?。眼等五識。所依有二。一者過去。謂無間意。二者現在。眼等五根。識與五根同現在故。名之為俱 或言表此亦依過去。故五識依名或俱也 問如是眼識所依性者。即是眼識。等無間緣耶。設是眼識。等無間緣。復是眼識。所依性耶。答應作四句。第一句者。俱生眼根。眼根是眼識所依性。非等無間緣。等無間緣。唯心心所。眼根是色。故非此緣。第二句者。謂無間滅。心所法界。無間滅言。意表過去。過去心所。與現在眼識。為等無間緣 非心王故。非是眼識所依性也。第三句者。謂過去意根。無間滅意。與現在眼識為所依性。是心法故。復是眼識。等無間緣。第四句者。謂除前相所說法。如眼既爾。乃至身識。應知亦然 問若是意識。所依性者。復是意識。等無間緣耶。若是意識。等無間緣。復是意識。所依性耶。答順前句。答謂是意識。所依性者。定是意識。等無間緣 意識所依。即是意根故。故通俱句也。有是意識等無間緣。非與意識為所依性。謂無間滅心所法界 非心王故。不是所依。依大毗婆沙。答問法不過四種。以狹問寬。順前句答。以寬問狹。順后句答。互有寬狹。應作四句。若無寬狹。答曰如是。且如今問若意識所依亦等無間緣。此是以狹問寬。謂意識所依唯心王故。是狹等無間緣。通心王心所。是寬順前句答者。順前問答。謂若是意識所依性者定是等無間緣也 以寬問狹順后句答者。謂即改前問。云若意識。等無間緣。復是意識所依性耶。此既即是以寬問狹。謂意識等無間緣。是寬通心王心所故 若所依性。即狹唯心王故。應作順后句答。謂若意識所依性者。必是等無間緣。順后句故 若將眼識所依性。與等無間緣。為問此即互有寬狹。謂眼識所依。通色通心是寬。不通心所是狹。若等無間緣。通心心所是寬。不通色是狹。

從此第五。眼等得依名。論云。何緣識起。俱托二緣。得所依名。在根非境(以根境為二緣)。頌曰。

隨根變識異  故眼等名依

釋曰。隨根變者。識隨根變。根若轉變。識亦異故。謂根若益。其識即明。根若有損。識便昧故。非境有變令識有異。以識隨根。不隨境故。依名唯在眼等非余。言眼等者。眼等六界也。

從此第六。識隨根受稱者。論云。何緣色等。正是所識。而名眼識乃至意識。不名色識乃至法識。頌曰。

彼及不共因  故隨根說識

釋曰。彼者彼前所說。眼等名依也。及不共因者。眼等五根。與眼等識。為不共因。謂眼唯與自身眼識。為所依性。名不共因。若色便通自他眼識。及通自他意識所取。是共因也。如眼既爾。乃至身觸應知亦然 眼等五根。由上二義。一者所依勝。二者不共因。故識得名。隨根非境 然依論文。唯依五根。明不共因。五境明共因。不就意法明者。謂意能生五識。非是不共因也。法唯意識。緣卻名不共因也 雖意非不共因。而是意識。所依性故。故隨所依。名為意識。法雖是不共因。非所依故。不名法識。今此五根。由所依勝及不共因 境無此義。是故五識從根受稱。喻如鼓聲及麥芽等。鼓聲因手及鼓。但名鼓聲不名手聲者。鼓有二義。一所依勝。聲依鼓變故。二不共因。但生鼓聲故。手闕二義。不名手聲。鼓喻根也。聲喻識也。手喻境也。況法可知。但名麥芽。不名水等芽者。麥有二義。準鼓說之。

從此第七。依地同異別。頌曰。

眼不下于身  色識非上眼

色于識一切  二于身亦然

如眼耳亦然  次三皆自地

身識自下地  意不定應知

釋曰。欲釋此頌。且要先知。身眼色三。皆通五地。謂在欲界及四靜慮 眼識唯在欲界初禪 眼不下于身者。眼根望身?;虻然蛏?。終不居下 且欲界眼見欲界色。此即眼與身等(等同地故言等)身在欲界。獲四禪眼。是即眼有身上 決定無有身居上地。起下地眼。以生上地自有勝眼。故不須起下地劣眼。故眼于身。終不居下 色識非上眼者。色識望眼。等下非上 等謂同地。如欲界眼見欲界色。色識與眼俱同地也。若以二禪眼。見初禪色。色識屬初定。眼屬第二禪。此即色識。望眼俱下地也 上地色細。下眼不能見上色故 故色非眼上也。上識不依下地眼故 故識非眼上也。由此理故。色識非眼上 色于識一切者。色望于識通等上下故。言一切。如欲界識。了欲界色。此即色望識等也 初禪眼識。了欲界色。此即色望識下也 獲二禪天眼。借初禪眼識。了二地色。此即色望識上也 二于身亦然者。二者謂色識。此二望身通等上下。如色于識。故言亦然。如身生欲界。起欲界眼識。了欲色時。此即色識。望身同地等也 身在欲界。發上天眼。起初禪識。了初禪色。此即色識。望身上也。身生二禪。借初禪識。了下地色。此即色識。望身下也。上所引義。是略舉一隅。非遍盡舉。智者應知 如眼耳亦然者。釋耳根也。翻前頌云耳不下于身。聲識非上耳。聲于識一切。二于身亦然。此言識者。耳識也 次三皆自地者。次三者。謂鼻舌身三。眼耳次故。名為次三。謂鼻根鼻識香身四種。舌根舌識。味身四種。身根身識。觸三種。此等相望。總皆自地。謂此三種。取至境故。鼻舌兩識。唯欲界故 唯身識一。望于身觸。通自下地。與前少別故。頌曰身識自下地。自者。生欲界初禪也。謂欲界初禪。身識望于身觸。皆同地故。名為自也。下者。生上三定。借初禪識。覺上地觸。此即身識。望于身觸。在下地也 意不定應知者。應知意界四事不定。謂意有時與身識法。四皆同地 有時上下。于游等至及受生時。隨其而應?;蛲虍?。如后定品當廣分別。已上七段??偸前摼埂4伪嬲?。

從此第二十。十八界中。誰六識內。幾識所識門。第二十一。幾常。幾無常門。第二十二。幾根。幾非根門。頌曰。

五外二所識  常法界無為

法一分是根  并內界十二

釋曰。五外二所識者。色等五境。名為五外。此外五境。二識所識。一為五識所識。二為意識所識。除此五界。余十三界。義準應知。唯意識識。非五識身所緣境故 常法界無為者。唯有法界一分是常。謂無為法。義準無常法余余界 言法余者。除無為外所余法界也。言余界者。余十七界全也 論云。又經中說二十二根。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鄹N粗斨?。已知根。具知根(已上依經列數)阿毗達磨諸大論師。皆越經中六處次第。于命根后方說意根。有所緣故 解云。經依六處次第。于眼等五根后。即說意根也 論依無所緣門。有所緣門次第。于命根后。方說意根。謂命根等前八。無所緣門。意等十四。是有所緣門也 法一分是根者。于法界中。一分是根。謂命根。樂等五受根。信等五根。此十一根。是法界攝 后三無漏根一分。亦法界攝。由三無漏以九根為體。所謂意喜樂舍信等五根。此九根中。唯意根一。非法界攝。所余八根。是法界攝。故三無漏根中。取一分名法界攝也。并內界十二者。眼等五界。及七心界。名為十二。非直法界一分為根并內界十二為根體也。且眼等五界。攝眼等五根也。七心界攝意根也。意界意識界此二。攝后三無漏根中一分也。言一分者。三無漏根。九根為體。于九根中。唯攝意根。故言一分。女根男根。即是身根。一分所攝。如后當辨 義準。所余色等五界。法界一分。皆體非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兴县| 苗栗市| 张家界市| 盐津县| 甘南县| 莫力| 牙克石市| 合阳县| 宁津县| 益阳市| 都安| 阜城县| 鸡西市| 乐陵市| 淮北市| 古田县| 梁山县| 郧西县| 济阳县| 濉溪县| 宜黄县| 北安市| 张北县| 页游| 巧家县| 荆州市| 屯留县| 望都县| 修武县| 黑龙江省| 陆川县| 嘉定区| 吉隆县| 全南县| 宁夏| 商洛市| 鹰潭市| 黄平县| 和平区| 安乡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