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曰。前七識住。兼有頂天。及無想處。是名為九。諸有情類。唯于此九。欣樂住故。立有情居。余處皆非。不樂住故。言余處者。謂諸惡處。非有情類自樂居中。惡業羅剎。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獄。不立有情居。第四靜慮。除無想天。所余八天。非有情居。如識住釋。
從此第五。明四識住。論云。前所引經說七識住。復有余經說四識住。其四者何。頌曰。
四識住當知 四蘊唯自地
說獨識非住 有漏四句攝
釋曰。言四識住者。標名也。當知兩字。流入下句。如經說言。識隨色住。識隨受住。識隨想住。識隨行住。四是所住。識是能住。識所住故。名四識住。當知四蘊者。辨體也。色受想行。名為四蘊。有漏四蘊。為識住體。自地者。唯取自地四蘊為體。以自地蘊愛所攝受識隨愛力。依著于彼。得名識住。若于他地。無愛攝受。故非識住。故論云。非于異地色等蘊中。識隨愛力。依著于彼。說獨識非住者。此明識蘊非是識住。謂此識蘊。是能住識。不可能住立為所住。故識非識住。論云。非能住識。可名所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或若有法。識所乘御。如人船理。說名識住。非識即能乘御自體。是故不說識名識住。毗婆娑師所。說如是(解云。王喻能住識也。王座喻所住。四蘊也。如人船理者。人喻識蘊。船喻色等。四蘊義可知也)。又佛意說。此四識住。猶如良田。總說一切有取諸識。猶如種子。不可種子立為良田。仰測世尊教意如是(已上論文) 有漏四句攝者。明同異也。同者。此四識住。與七識住。俱有漏攝異者。四句分別。謂四識住。位寬體狹。通惡趣等。故位寬也。非識蘊故體狹也。若七識住。體寬位狹。通識蘊為體。故體寬也。非惡趣等。故位狹也。互有寬狹。得成四句。有七識住。非四識住。謂七中識。以七中攝。是七識住。以識蘊故。非四識住。有四識住。非七識住。謂三惡趣。第四靜慮。及有頂天。中有受等四蘊。以四蘊故。是四識住。惡趣等故。非七識住。第三俱句者。謂七中四蘊。第四俱非句者。謂除前相。即前惡趣等中。識蘊是也惡趣等故。非七識住。以識蘊故。非四識住。
從此第六。明四生。論云。于前所說諸界趣中。應知其生。略有四種。何等為四。何處有何(此有兩問)。頌曰。
于中有四生 有情謂卵等
人傍生具四 地獄及諸天
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
釋曰。前兩句答第一問。下四句答第二問。于中有四生者。標數。于三界中生有四生也。有情謂卵等者。列名。謂諸有情類有四種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如孔雀等。生從卵[穀-禾+卵]。是名卵生。如牛馬等。生從胎藏。是名胎生。如飛蛾等。生從濕氣。是名濕生。如諸天等。諸根頓具。無而欻有。是名化生。人傍生具四者。人傍生趣。各具四生。人卵生者。謂如世羅鄔婆世羅。生從鶴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槃遮羅王。五百子等。解云。世羅此云大山。鄔婆世羅。此云小山。近山生故。以山為名。婆娑論云。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鶴。形色偉麗奇而悅之。遂生二卵。于后卵開。生二童子。端正聰明。年長出家。得阿羅漢果。大者名世羅。小者名鄔婆世羅 鹿母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從星為名。此云長養。即功德生長也。是彌伽羅長者。兒婦有子名鹿。故名鹿母。從子為名。生三十二卵。卵各生一兒。般遮羅王有妃。生五百卵。生已羞恥。恐為災變。以小函盛棄殑伽河。隨流而去。下有鄰國王。因觀河水。有函遣人接取見卵。將歸城內。經數日間。各出一子。養大驍勇。所往皆伏。無敢敵者。時彼鄰國王。與彼父王。久來怨仇。欲遣征伐。先作書告。今欲決戰。尋后兵至圍繞其城。即欲摧破。般遮羅王。極大忙怖。王妃問委。慰喻王言。王不須愁。此五百子。皆是我兒。具陳前事。夫子見母。惡心必息。妃自登城。告五百子。說上因緣。如何今者。欲造逆罪若不信者。各應張口。妃按兩乳。有五百道乳。各注一口應時信伏。因即和好。兩國交通各無征伐 人胎生者。如今世人 人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庵羅衛女。解云。曼馱多。此云我養。是布殺陀王。頂皰而生。顏貌端正。王抱入宮。諸宮皆言我能養也。故以標名。舊云頂生。此是義翻。然非正目。此王長大。為金輪王。遮盧。此云髀生 鄔波遮盧。此云小髀。于我養王。兩髀之上。各生一皰。皰生一子。從所生處。為名以小標別。亦為輪王 鴿鬘者。昔有一王。名為靜授。于王腋下。有一皰生。生一女子。名為鴿鬘。如鴿飛出。王重如鬘。故以為名焉 庵羅衛女。從庵羅樹濕氣。而生。從樹為名 人化生者。唯劫初起。傍生三種。人所共見。化生如龍。揭路荼等。解云。此云頂癭。亦名蘇刺尼。此云妙翅。舊云金翅鳥。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者。一切地獄。諸天中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生。鬼胎生者。如餓鬼母。白目連言。我夜生五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亦然。雖食盡而無飽(解云。意表有胎生)論云。一切生中。何生最勝。應言最勝唯是化生。若爾何緣。后身菩薩。得生自在而受胎生。見受胎生有大利益故。謂為引導諸大釋種親屬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類。令知菩薩是輪王種。生敬慕心因得舍邪歸于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事。我曹亦爾。何不能為因發正勤。專修正法。又若不爾。族姓難知。恐疑幻化。為天為鬼。如外道論矯設謗。言過百劫后當有大幻出現世間。故受胎生。息諸疑謗。有余師說。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無量人及諸異類。一興供養。千返生天。及證解脫。若受化生。無外種故。身才殞逝復無遺形。如滅燈光。即無所見(已上論文。梵云馱都。此云界。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羅。此云體佛身體。舊云舍利。訛余可知也)。
從此第七。明中有。于中有二。一正明中有。二正破外道。就明中有中。曲分三段。一正明中有。三證有中有。三諸門分別。且初正明中有者。論云。此中何法。說名中有。何緣中有非即名生(此有兩問)。頌曰。
死生二有中 五蘊名中有
未至應至處 故中有非生
釋曰。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第二問。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者。謂死有后在生有前。二有中間。有五蘊起。為至生處。故起此身。二趣中間。說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者。答第二問。中有已起。不名生者。謂未至彼當來。所應至處。是故中有。不名為生。論云。何謂當來所應至處(問也)。謂引異熟。究竟分明。是謂當來。所應至處(答也)。解云。中有唯天眼見故。昧劣不明也。
從此第二。證有中有。依大眾部。不立中有。故論云。有余部說。從死至生。處容間絕。故無中有(述大眾部宗也)。此不應許(論主總非)。所以者何(大眾部征也)。依理教故(總答)。何謂理教。頌曰。
如谷等相續 處無間續生
像實有不成 不等故非譬
一處無二并 非相續二生
說有健達縛 及五七經故
釋曰。前六句依理證。第七第八句依教證。前兩句立比量破大眾部。如谷等相續者。謂如谷等種。春種秋收。中間必有芽等相續。處無間續生者。如谷種果。既是相續。要處無間。剎那續生。言無間者。謂無間絕種果中間。芽莖等也。如谷等相續處無間絕。有情相續。理亦應然。有情死生。是相續法。如何間絕。言無中有。此有比量。如谷等者。是同喻也。處無間者。是宗法也。續生者。是因也。量云。死生是有法。要處無間。是宗法。因云。以續生故。同喻云。猶如種果。種果是續生。種果無間絕。死生是續生。死生無間絕像實有不成不等故非譬者。破大眾部救也。論云。豈不現見。有法續生。而于其中。處亦有間。如依鏡等。從質像現。如是有情死有生有。處雖有間。何妨續生。解云。此大眾部救也。言續生為因。因中有不定過。死有生有為如種果子。以續生故。必無間絕耶。為如質像。以續生故。亦有間絕耶。并曰。質像是續生。質像許間絕。死生是續生。死生亦間絕。為破此救。故有斯頌。此有二理。破之。一所立質像。實有不成。二像喻不等于法。由此二理。故非譬也。故論云。謂別色生。說名為像。其體實有。理所不成。設成非等。故不成喻。一處無二并者。釋上像實有不成句也。論有四義。釋一處無二并也。一云謂于一處。鏡色及像。并見現前。二色不應同處并有。依異大種故(解云。于一鏡處。不可實有像與鏡色。二并生也。既二并生。故像不實也) 第二云。又陜水上。兩岸色形同處一時。俱現二像。居兩岸者。互見分明。曾無一處。并見二色。不應謂此二色并生(解云。于一水處。兩岸像生。二像既是。同生故知像非實有也) 第三云。又影與光。未曾同處。然曾見鏡懸置影中。光像顯然。現于鏡面。不應于此。謂二井生(解云。障光明生。名之為影。故知影處。不合有光。既見影中鏡之光像。像非實也) 第四云。或言一處無二并者。鏡面月像。謂之為二。近遠別見。如觀井水。若有并生。如何別見。故知諸像。于理實無(解云。于一鏡處。有面月二像。看面像則近。觀月像則遠。二像若實豈容一處。近遠別見也)。又論云。然諸因緣。和合勢力。令如是見。以諸法性。功能差別。難可思議(解云。令如是見者。謂鏡質等勢力。返見本面實無像)。非相續二生者。釋上不等故非譬也。非相續者。汝所立像。非一相續。不等于法。夫言相續。此滅彼生。唯從鏡中。有像現故。明知質像體類各別。非一相續。又像與本質。俱時而有。故知質像非是相續。若死生法。是一相續。要從此死后彼方生。汝將質像非一相續法。而喻死生一相續法者。不實等也。言二生者。汝所立像。托二緣生。不等于法。謂本質及鏡。為二緣也。生有唯從死有為緣。故生有起。唯一緣生法也。汝以二緣生法。以喻一緣生法。是則不可等于法。故非譬也。已依正理。對破彼宗。故知死生必有中有。說有健達縛及五七經故者。引教證也。如契經言。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一者母身是時調適。二者父母交愛和合。三者健達縛。正現在前。此經既言健達縛。明知有中有。健達縛者。此云尋香。中有食香。名尋香也。及五七經故者。如契經言。有五不還。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者有行般。四者無行般。五者上流般。此經既說有中般。明知有中有。在中有中。般涅槃故。名中般也 及七經者。又經說有七善士趣。大眾部中。有余師釋云。中般者。非是中有。有中天名中。住中天中得般涅槃。名中般也。故引七善士經。破彼所說。顯成中有。故論云。又經說有七善士趣。謂于前五。中般分三。由處及時近中遠故。譬如札火小星迸時。才起至近。則滅。初善士亦爾。譬如鐵火小星迸時。起至中滅。二善士亦爾。譬如鐵火大星迸時。遠未墮土而滅。三善士亦爾。非彼所執。別有中天。有此時處。三品差別。故彼所執。定非應理。解云。初善士者。才受色界中有。未出欲界。得般涅槃。時處俱近也。第二善士。受中有已到二界中間。得般涅槃處時俱中也。第三善士。臨到色界。未及受生。便般涅槃處時俱遠也 又大眾部。更有釋云。壽量中問。得般涅槃。故名為中般。非中有也。論主破云。又無色界。亦應說有中般涅槃。彼亦有壽量中間。般涅槃故。然無色界。無中般者。以嗢陀南伽他中。說總集眾圣賢。四靜慮各十(注曰)初禪有十人。得初禪定業。為第一人。又得初禪已。種解脫分善。為第二人。又得初禪已。現般為第三人。并前七善士。為十人。二三四禪準斯數說也 三無色各七(于十中除中般三也)。唯六謂非想于前七中。又除上流。無上生故。準此頌文。無色界中。必無中般。故彼所執。皆成虛妄。又大眾部引一經頌。證無中有。頌曰。
再生汝今過盛位(注曰)有外道婆羅門。名再生。年老來見世尊。世尊呵嘖。汝今年老。已過盛位。胎外有五位。一嬰孩。二童子。三少年。四盛年。五老年也 至衰將近琰魔王(至衰老位)欲往前路。無資糧(無戒定慧資糧也)求住中間。無所止(大眾部云。此頌云中間無所止。明知無中有若有中有。即有所止) 論主釋通云。此頌意顯于彼人中。速歸磨滅無暫停義。名無所止。或可中有名無所止。為至所生。亦無暫停。行無礙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