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曰。初句標三界也。如次除后三者。如次者。已下諸義。配上初句。故言如次也。除后三者。明欲界系。于欲界中。有十九根。除后三無漏根。由彼三根是不系故。兼女男憂苦者。明色界系。于色界中。如前所除。后三根外兼除女男憂苦四根。余十五根。是色界系。除女男者。離淫欲故 又女男根。身丑陋故。經說色界。名為男者。有男相故。非謂有根 無苦根者。身凈妙故(非苦依也) 又彼無有不善事故(非苦境也) 無憂根者。有奢摩多。潤相續故(相續者。是身非憂依也) 又彼無有惱害事故(非憂境也) 并余色喜樂者。明無色系。無色界中。如色界中。除后三根及女男憂苦。外并更除余色及喜樂根。言余色者。眼等五根。男女根外名之為余。除此已外所余八根。無色界系。謂信等五。及命意舍。
從此第六。三斷門。論云。如是已說欲界系等。二十二根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頌曰。
意三受通三 憂見修所斷
九唯修所斷 五修非三非
釋曰。意三受通三者。意及三受。通三種斷。言三受者。謂喜樂舍。此上四根。若有漏者。通見修斷。若無漏者。唯非所斷 憂見修所斷者。憂根與迷理惑相應。是見所斷 諸余有漏。是修所斷 非無漏故。不通非所斷 九唯修所斷者。九謂七色命苦。唯修所斷 七色命根。是無記性。不染污故 苦根與五識相應。非第六識生。前言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故此九根非見所斷。非無漏故。不通非所斷。五修非三非者。五謂。信等五根。通修非二斷。若有漏者。是修所斷。若無漏者。是非所斷。不染污故不通見斷 三無漏根。唯非所斷。非無漏法。是所斷故。已上是第四。諸門分別竟。
從此第五。明雜分別。于中有六。一受生得異熟門。二約死位滅根多少門。三得果用根多少門。四成就諸根定量門。五成根極少門。六成根極多門。今初第一。受生得異熟門者。論云。已說諸門義類差別。何界初得幾異熟根。頌曰。
欲胎卵濕生 初得二異熟
化生六七八 色六上唯命
釋曰。欲胎卵濕生初得二異熟者。欲謂欲界。胎卵濕生。除化生也。此之三生。初受生位。唯得身命二異熟根。由此三生根漸起故 不得余根?;甙苏??;跷?。得六七八根。言得六根者。眼耳鼻舌身命。謂劫初時。無形化生故。有六根 得七根者。如諸天等。六根如上。加男女一。得八根者。謂惡趣中。容有二形化生者是也。六根如上。加男女二根。色六上唯命者。色謂色界。初得六根。如欲界中無形者說。上唯命者。上謂無色。勝下二界名之為上。一則定勝。無色因也。二者生勝。無色果也。初得一根。謂唯命也。
從此已下。第二死位。滅根多少者。論云。說異熟根。最初得已 何界死位。幾根后滅。頌曰。
正死滅諸根 無色三色八
欲頓十九八 漸四善增五
釋曰。正死滅諸根者。此之一句。流入下三句。皆并言之。無色三色八者。無色界中。將命終位。滅根有三。謂命意舍。色八者。色界命終。滅根有八。謂命意舍眼等五根。論云。一切化生。必具諸根。而生死故(釋前義也)欲頓十九八者。欲界頓死。十九八根。于最后滅。滅十根者。謂二形人。頓命終時。眼等五根。女男命意舍。于最后滅。滅九根者。謂一形者。頓死于前十中。除女男一。滅八根者。謂無形人。頓死于前十根。除女男二。以無形故 漸四善增五者。漸謂漸死。欲界漸死。將命終時。唯滅四根。謂身命意舍。善增五者。善謂善心。于善心死。更增五根。謂信等五。前頓漸死。滅三根等。依染污無記心命終者說。若善心死。于前諸位。更增信等。故前三根。增至八根。前滅八根。增至十三。前滅九根。加至十四。前滅十根。增至十五。漸死四根。增至九根。謂三界善心死。皆有信等五也。
從此已下。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者。論云。分別根中。一切根法。皆應思擇。二十二根中。幾能證得何沙門果。頌曰。
九得邊二果 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羅漢 依一容有說
釋曰。九得邊二果者。邊謂預流。阿羅漢果。居初后故。名之為邊。此邊二果。九根證得。初預流果。九根得者。謂意及舍。信等五根。未知當知。已知為九。其預流果。依未至定。故唯舍受。論云。未知當知根。在無間道。已知根。在解脫道。此二相資。得最初果。如其次第。于離系得。能為引因依因性故。解云未知當知在無間道者。第十五心。道類忍是也。已知根。在解脫道者。第十六心。道類智是也。其無間道。為同類因。引離系得。名為引因。其解脫道。與離系得。俱時而生。持離系得。名為依因。離系得者。無為上得也 阿羅漢果。九根得者。謂意根信等五根。已知根。具知根。為八。喜樂舍中隨取其一。故成九也。以阿羅漢通九地證。其九地者。未至中間。四本靜慮。及三無色。除有頂也。若依未至中間第四靜慮。及三無色。證者唯舍受也 依初二禪。喜受證也 依第三禪。樂受證也。故于三受。隨取其一。又論云。已知根在無間道。具知根在解脫道。此二相資。得最后果。如其次第。于離系得。能為引因依因性故。解云。已知根在無間道者。金剛喻定是也。具知根在解脫道者。盡智是也。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名金剛喻定。第九解脫道。名為盡智。其無間道。為同類因。引離系得。名為引因其解脫道。為能作因。持離系得。名為依因 七八九中二者。謂中間二果。即一來不還果也。此中二果?;蚱吒??;虬烁??;蚓鸥?。證得 且一來果七根得者。謂世間道依次第證。由七根得。謂意及舍。信等五根 唯依未至。證一來果。故唯取舍。不通余受 依出世道。由八根得。七根如前。加已知根為八 若一來果。倍離欲貪。超越證者。如預流果。由九根證得 先凡夫位。斷六品貪。名倍離欲。今入見道。至道類智。超越預流。直證第二。名超越證。上來明者。是一來果。七八九得。宜善知之 其不還果七根得者。用世間道。依次第證。由七根得。謂意及舍信等五根 八根得者。有二種八。且初八者。依出世道。七根如上。加已知為八。第二八者。用世間道。依次第證。謂意喜舍信等五根。故論云。又次第證。不還果者。若于第九解脫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間道。由八根得。彼無間道。舍受相應。解脫道中。復有喜受。此二相資。得第三果。于離系得。二因如前。解云若超越證者。必無依未至定。從第九解脫道中。得入根本。以超越者。先得根本。更不愿求。故不入也 次第證者。未曾得根本故。于未至定。第九解脫。若愿入者。得入根本也。無間道中舍受者。未至地中舍也。解脫道中喜受者。初禪根本喜也。由無間道。斷下地惑。欣上地故。解脫道中。得入根本也 九根得者。有二種九。且初九得者。謂超越證。故論云。全離欲貪。超越證者。由九根得。如前超越。得一來果(先凡夫位。斷九品惑。名全離欲。今入見道。至道類智。超前二果。直證第三。名超越證)??傉f雖然。而有差別。謂此依地有差別故。樂喜舍中??呻S取一。前果超越。唯一舍根(已上論文) 解云??傉f雖然者。謂總說九。數同一來也。而有差別者。根中受名。即有差別。不同一來也。謂此依地有差別故者。釋上差別名也。謂此不還果。依六地證故。地有差別。若依未至中間。第四禪證。唯用舍受。依初二禪。用喜受證。依第三禪。用樂受證。故于三受??呻S取一。即是根名。有差別也 第二九者。依次第證不還果者。用出世間道。若于第九。解脫道中。入根本地。由九根得。謂意喜舍信等五根。已知根也。彼。無間道。舍受相應。解脫道中。復有喜受。故有二受。出世間道故。加已知根。故論云。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加已知根。第九無間解脫。此俱有故(八根如前者。同前依世間道。中八根數。加已知為九也。無間解脫此俱有故者。此已知根。在無間解脫二道。俱有故須加之也) 據上所明。頌言七八九者應知。有二種七。謂一來不還各一七也。有三種八。謂一來果中。有一種八。不還果中。有二種八也 有三種九。一來中一九。不還中二九也 十一阿羅漢者。引本論為難也。故論。云。豈不根本阿毗達磨。問由幾根。得阿羅漢。答十一根。云何乃言由九根得(十一根者。意喜樂舍。信等五根。已知具知也)。依一容有說者。通前難也。依一身中容有十一根。故本論說 理實有九。故說九根。故論云。實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論言十一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說。謂容有一補特伽羅。從無學位。數數退已。由喜樂舍。隨一現前。后復證得阿羅漢果。由斯本論說十一根。然無一時。三受俱起。是故今說定由九根(已上論文) 解云。阿羅漢果。通九地證故。有喜樂舍三受證也 又依薩婆多宗。許阿羅漢。數數有退。故于一身。許有三受證阿羅漢。然當證時。唯有一受。故說九根。各據一義。不相違也 論云。于不還果中。何不如是說(此難意者。謂第三果。許數數退通六地證。容于一身。有三受證。何不本論說十一根)。以無樂根。證不還果。而于后時。得有退義。亦無退已由樂后得(答前難也)解云。若樂根證。必定不退 若是退者。必無后時由樂根證。故知樂受證者。必無喜舍。喜舍證者。必無樂受故。故于一身。必無容有三受證。得不還果義故。不可說十一根也。又論云。非先離欲超越證第三。而于后時得有退義。此離欲果。二道所得。極堅牢故。解云。此文釋樂根證不退所以也。由此樂根在第三禪。次第證者。唯得初禪故 樂根證必是超越。謂凡夫位。斷三禪惑。后時容依第二禪。起見道證不還果。故知超越。得起樂根。此超越人。畢竟不退。以二道所得故。一先凡夫位。斷欲惑盡世道所得也。二今入見道。圣道所得也。次第證人。唯一道得。故可退矣。此上義隱。論有要處。故具錄之。
從此第四。成就諸根。定量門。論云。今應思擇。成就何根。彼諸根中。幾定成就。頌曰。
成就命意舍 各定成就三
若成就樂身 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 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 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憂 信等各成八
二無漏十一 初無漏十三
釋曰。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者。此據三根必定成就。謂成命時。必有意舍。若成意舍必有命根。不可闕也 若成就樂身各定成就四者。謂成就樂根時。必有命意舍也 若成身根時。亦必有命意舍。故言各也。成樂不成身者。謂圣者生無色界。無界界中。成就下三禪無漏樂根也。成就身不成樂者。謂異生生第四禪。彼無樂根。下三禪樂根彼已斷也。既是凡夫。不可成就下無漏樂故。不成樂根。而成身根也。成樂不成喜者。謂異生生第三定也 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者。眼等等取耳鼻舌。若成眼根。必成就五。謂身命意舍兼眼根。如眼既爾。耳鼻舌三各成五根。準眼說之。喜根成五根者。謂命意舍樂喜根。又論云。第二靜慮地生。未得第三靜慮。舍下未得上當成何樂根(此文意者。難前喜根。必成就樂第二靜慮。自地無樂。而有喜根。初禪有三識樂。今已舍竟。第三禪意地樂。今復未修得故。言舍下未得上。當成何樂根也) 當言成就第三靜慮。染污樂根。余未得故(答也。未斷第三禪染污。必成就也。余未得者。余樂未得也) 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者。彼者彼苦根定成就七根也。謂身命意喜樂舍苦根。夫成苦根。必是欲界。故此七種。不可闕也。于四受內。除憂根者。離欲舍故 若成女男憂信等各成八者。謂成女根。必成就八。七根如苦。更加女根。男根亦八。七根如苦。更加男根。憂根亦八。七根如苦。更加憂根。若成信等。各成八者。謂命意舍信等五根。二無漏十一者。謂已知具知二無漏根。各十一根也。已知根十一根者。謂命意喜樂舍信等五根。及已知根。具知十一者。前十一根中。除已知根。加具知根。初無漏十三者。謂未知當知。初無漏根。必成就十三根。言十三者。謂身命意喜樂舍苦信等五根。及未知當知根。此加身苦者。若成未知當知根。必在欲界。故定有身苦也。
從此第五。成根極少門者。論云。諸極少者。成就幾根。頌曰。
極少八無善 成受身命意
愚生無色界 成善命意舍
釋曰。極少八無善者。謂闡提人。名為無善。彼若極少。成就八根。謂五受身命意也 愚生無色界成善命意舍者。愚謂異生。未見諦故。彼若極少。成就八根。謂信等五。命意舍三。
從此第六。成根極多門者。論云諸極多者。成就幾根。頌曰。
極多成十九 二形除三凈
圣者未離欲 除二凈一形
釋曰。極多成十九者。標也。二形除三凈者。釋也。此明異生成根十九。謂二形人必非圣者。故無三凈也。言三凈者。三無漏根也。除此三外。余十九根。容皆具有 圣者未離欲除二凈一形者。此明未離欲圣者極多。亦成十九根也。謂初二果。及不還向。名未離欲圣也。除二凈一形者。明所除根。若住見道。除已知具知二凈。若住修道。除未知具知二凈。除一形者。女男根中。隨除一種。以諸圣者無二形故 故欲界圣除此三凈。外余十九根。容皆具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