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 張志聰
- 4147字
- 2015-12-16 16:13:40
如少陰君火。加臨于少陽相火之上。是為君位臣則順。如少陽相火。加臨于少陰君火之上。是為臣位君則逆。所謂二火之順逆也。徐振公曰。類而推之。余四氣亦有母子之分。如母加于子為順。子加于母為逆。張玉師曰。此節起下文加臨之六氣。)帝曰。善。愿聞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此論加臨之六氣也。步、位也。以一氣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故為六十度而有奇。四歲之中。共計二十四步。每步氣盈八十七刻半。共積盈二千一百刻。以二千刻分為四歲之氣盈五日。尚積盈一百刻。而成有余之一日也。)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國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此論加臨之六氣。與主時之氣相應。而各有不同也。五行者。謂厥陰風木主初氣。君相二火主二氣三氣。太陰濕土主四氣。陽明燥金主五氣。太陽寒水主六氣。此主時之五行。守定位而不移者也。如加臨之六氣。應主時之五行。則更變不同矣。位有終始者。謂主時之六位。始于厥陰。
終于太陽。有一定之本位也。氣有國中者。謂加臨之六氣。始于地之初氣。而終于天之中氣也。上下不同者。謂客氣加于上。主氣主于下。應各不同。是以求之亦異也。)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天干之氣始于甲。地支之氣始于子。子甲相合而歲立矣。先立其歲。以候其時。則加臨之六氣。可與之相期而定矣。)帝曰。愿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其歲者。謂其一歲之中。有加臨之六氣也。始終者。始于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也。早晏者。如卯子辰歲。天氣始于一刻。氣之早也。如寅未亥歲。天氣始于七十六刻。氣之晏也。)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于水下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于七十五刻。三之氣。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五之氣。
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于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天數者。以一歲之日數。應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初之氣。始于寅正朔日子初之水下一刻。終于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六氣共計三百六十日零五百二十五刻。是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此初之六氣。應天之數也。)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終于水下百刻。三之氣。始于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于七十五刻。五之氣。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乙丑歲。初之氣。始于甲子歲三百六十六日之二十六刻。終于六十一日之一十二刻半。
計六十日零八十一刻半。六氣共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三十五刻。所謂六氣之二。以應天之數也。)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于二十五刻。三之氣。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終于水下百刻。五之氣。始于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終于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丙寅歲。初之氣。始于前二歲。七百三十一日之五十一刻。終之氣。終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所謂三歲之六氣也。)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三之氣。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二十七刻半。四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于二十五刻。五之氣。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終于水下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于一刻。常如是而已。周而復始。(丁卯歲。初之氣。始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終于一千四百六十一日之水下百刻。是每年各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四年共計一千四百六十日。又積盈百刻而成一日也。每年計朔虛六日。氣盈五日零二十五刻。二十歲中之氣盈朔虛。共積余二百二十五日。是以三歲一閏。五歲再閏。十有九歲七閏。而除三日之有奇也。)帝曰。愿聞其歲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于一刻。
日行再周天。氣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行天。氣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于一刻。所謂一紀也。(上節論六氣之紀步。此復論一歲之氣。以應周天之數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繞地一周而過一度。每歲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是日行一歲一周天。而復行于再周也。四歲共積盈百刻而為一紀。)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此言天數之與地支會同。是以四歲而為一紀。寅午戌歲。皆主日行三周。天氣始于五十一刻。卯未亥歲。皆主日行四周。天氣始于七十六刻。辰申子歲。皆主日行一周。天氣始于一刻。巳酉丑歲。皆主日行三周。天數始二十六刻。四會而地支巳周。終而復始。)帝曰。
愿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用者。陰陽升降之為用也。本者。天以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為本。位者。三陰三陽之步位也。氣交者。天地陰陽之氣。上下出入之相交也。)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
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
此之謂也。(分葉問。上下之位。天地定位也。天樞之上下者。言天包乎地。地居天之中也。人與萬物。生于天地氣交之中。人氣從之而生長壯老已。萬物由之而生長化收藏。)帝曰。何謂國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帝曰。
國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此申明天地陰陽之氣交也。夫歲半之前。天氣主之。而司天之初氣。又始于地之左。歲半之后。地氣主之。而在泉之初氣。又始于天之右。是上下之相交也。而一氣之內。又有國中之分。有奇者。各主三十日零四十三刻七分五厘。地主初氣。天主中氣。是一氣之中。而又有天地陰陽之交會。故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張玉師曰。司天在泉之氣。皆始于地之初氣。而終于天之中氣。故曰。初者地氣也。又司天之氣。始于地之左。而地中有天。在泉之氣。始于司天之右。而天中有地。皆氣交之妙用。)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聞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
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天氣主降。然由升而降。是所降之氣。從地之升。地氣主升。然由降而升。是所升之氣。從天之降。此天地更用之妙也。天氣流于地。
地氣騰于天。高天下地之氣。交相感召。因升而降。因降而升。升降相因。而變化作矣。)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聞乎。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此論六氣臨御于天地上下之間。有勝復之作。有德化之常。有災眚之變。人與萬物生于天地氣交之中。莫不由陰陽出入之變化。而為之生長老已。能出于天地之外。而不為造化之所終始者。其惟真人乎。遘、謂六氣之遇合。臨、謂六氣之加臨。值、謂六氣之直歲。勝復、淫勝郁復也。德化者。氣之祥。用者。體之動。變者。復之紀。邪者。變易之氣也。玉師曰。此節統論六氣之旨。至精微而至廣大。)帝曰。何謂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終。而象變。是以生長收藏。物之成也。災眚變易。物之敗也。故人與萬物。生長于陰陽變化之內。而成敗倚伏于其中。)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氣有往復。謂天地之氣。有升有降也。用有遲速。謂陰陽出入。有遲有速也。風者。天地之動氣。能生長萬物。而亦能害萬物者也。玉師曰。至而不至。來氣之遲也。未至而至。來氣之速也。遲速者。謂陰陽六氣。有太過不及之用。故下文曰。因盛衰之變耳。)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游乎中何也。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動者。升降出入之不息也。萬物之成敗。由陰陽之變化。是以成敗之機。倚伏于變化之中。)帝曰。
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如不生不化。靜而后已。蓋言天地之氣。動而不息者也。)帝曰。不生化乎。
(言有不生不化之期乎。)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此復申明天地開辟。而未有不運動生化者也。出入、闔辟也。機、樞機也。神機者。陰陽不測之變化也。夫闔辟猶戶扇。樞即轉牡。蓋舍樞則不能闔辟。舍闔辟則無從轉樞。是以出入廢。則神機之化滅矣。升降、寒暑之往來也。夫陰陽升降。皆出乎地。天包乎地之外。是以升降息。在外之氣孤危。孤則不生矣。下經曰。根于外者。命曰氣化。氣止則化絕。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用。(已、死也。生長壯老已。指動物而言。生長化收藏。指植物而言。凡有形者謂之器。言人與萬物。生于天地氣交之中。有生長老已。皆由乎升降出入之氣化。是以無器不有此升降出入。)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凡有形之物。無不感此天地四方之氣。而生而化。故器者。乃生化之宇。器散。則陽歸于天。陰歸于地。而生化息矣。故萬物無不有此升降出入。亦由成敗而后已。)化有小大。期有遠近。(此言天地之氣化動靜。又有小大遠近之分焉。如朝菌不知晦朔。螻蛄不知春秋。此化之小者也。 靈大 。以千百歲為春。千百歲為秋。此化之大者也。夫天地之氣。陽動陰靜。
晝動夜靜。此期之近者也。天開于子。地辟于丑。天地開辟。動而不息。至戌亥而復天地渾元。靜而不動。此期之遠者也。)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言人生于天地之間。有此升降出入之氣。
而貴常守此形。常懷憂患。如反常。則災害并至。故曰無形無患。謂能出于天地之間。脫履形骸之外。而后能無患。)帝曰。善。有不生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協議。惟真人也。帝曰。善。(言生于天地之間。而不為造化之所囿者。
其惟真人乎。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壽敞天地之外。而無有終時。是不與天地之同動靜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