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 張志聰
- 4883字
- 2015-12-16 16:13:40
以苦瀉之。以甘緩之。(臟氣法時論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 之。(臟氣法時論曰。心欲 。急食咸以 之。蓋少陽乃心主之包絡也。)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臟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臟氣法時論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理者皮膚臟腑之紋理也。夫水谷入于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蓋氣充肌腠。津隨氣行。辛味入胃。能開腠理。致津液而通氣。故主潤。)帝曰。善。愿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此言陰陽之有太少。則氣有盛衰。而治有輕重矣。陰陽之中。有太陽少陽。有太陰少陰。則氣有多少異用也。王子律曰。
三陰三陽。有多氣少血者。有多血少氣者。有氣血皆多者。是以用藥之有異也。)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陰陽系日月論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于前。故曰陽明。夫陽明主陽盛之氣。故多氣而多血。)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前論曰。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夫厥陰主于陰盡。而一陽始蒙。氣之微者也。故為陰中之少陽而少氣。)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愿聞其約。奈何。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氣有高下者。有天地人之九候也。遠近者。淺深上下也。中外者。表里也。輕重者。大小其服也。
蓋適其至病之所在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大要者。數之大要也。夫數之始于一而成于三。圓之象也。以二偶而成六。方之象也。地數二。木數三。甲己合而土氣化也。君二臣六。乾坤位而八卦成也。少則二之。陰數之始也。多則九之。陽數之終也。夫陰陽之道。始于一而終于九者。此洛書之數也。禹疏九疇而洪水準。箕子陳洪范而彝倫攸敘。蓋洛書所陳九疇。皆帝王修身治國平天下之大經大法。本經八十一篇。統論天地人三才之道。皆有自然之數。故曰大要。玉師曰。數之可千可萬。總不出乎奇偶。)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
適其至所。此之謂也。(奇偶者。天地之數也。近者。謂病之在上而近。故宜用奇方以治之。天氣之在上也。遠者。謂病之在下而遠。故宜用偶數以治之。地氣之在下也。汗乃陰液。故宜用偶而不以奇。蓋直從下而使之上。猶地氣升而后能為云為雨也。下者。宜用奇而不以偶。蓋從上而使之下。從天氣之下降也。補者。補正氣之不足。治者。治邪氣之有余。
在上者宜緩方。在下者宜急方。急則用氣味之濃者。緩則用氣味之薄者。蓋濃則沉重而易下。薄則輕清而上浮。奇偶緩急。各適其上下遠近。至其病之所在而已矣。)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此復申明氣味之由中而上下也。病所遠者。謂病之在上在下。而遠于中胃者也。中道氣味之者。謂氣味之從中道而行于上下也。故當以藥食并用而制度之。如病之在上而遠于中者。當先食而后藥。病在下而遠于中者。當先藥而后食。以食之先后。而使藥味之過于上下也。是故上下之病。近于中道而用奇方偶方者。制小其服。病遠于中而用奇方偶方者。宜制大其服。大服小服者。謂分兩之輕重也。大則宜于數少而分兩多。蓋氣味專而能遠也。小則宜于數多而分兩少。蓋氣分則力薄而不能遠達矣。此平上中下三氣之道也。)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所謂重方者。謂奇偶之并用也。反佐以取之。謂春病用溫。夏病用熱。秋病用涼。冬病用寒。順四時寒熱溫涼之氣。而反從治其病也。上文之所謂上中下者。以應司天在上。在泉在下。運化于中。是平此三氣之道也。此言奇偶寒熱溫涼者。從天地四時之六氣也。)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標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中標之病。治反其本。
中標之方。(此論三陰三陽之有本有標也。病生于本者。生于風寒熱濕燥火也。生于標者。生于三陰三陽之氣也。如太陽為諸陽之首。而本于寒水。少陰為陰中之太陰。而本于君火。陽明乃陽盛之氣。而本于清肅。厥陰主陰極。而本于風木之陽。此陰陽之中。又有標本之不同也。病反其本者。如病寒而反得太陽之熱化。病熱而反見少陰之陰寒。病在陽而反見清肅之虛寒。病在陰而反得中見之火熱。所謂病反其本。中標之病也。治反其本者。如病本寒而化熱。則反用涼藥以治熱。如病本熱而化寒。則反用熱藥以治寒。如病在陽明而化虛冷。則當溫補其中氣。如病在厥陰而見火熱。又當逆治其少陽。所謂治反其本。中標之方。少陽少陰。標本相同。皆從陽熱陰濕而治。)帝曰。善。六氣之勝。何以候之。(此論四時五行之氣。內合五臟。而外應于六脈也。)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
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風寒熱濕燥。在天四時之五氣。木火土金水。在地四時之五行。五氣之勝五行。五行而病五臟。是五臟之外合五行。而五行之上呈五氣也。)乘年之虛。則邪甚也。
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則病危矣。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乘年之虛者。主歲之氣不及也。如木運不及。則清氣勝之。火運不及。則寒氣勝之。土運不及。則風氣勝之。金運不及。則熱氣勝之。水運不及。
則濕氣勝之。此歲運不及。而四時之勝氣。又乘而侮之。失時之和者。四時之氣衰也。如春氣不足。則秋氣勝之。夏氣不足。則冬氣勝之。長夏之氣不足。則春氣勝之。秋氣不足。則夏氣勝之。冬氣不足。則長夏之氣勝之。遇月之空者。
月廓空之時也。重感于邪者。乘年之虛。失時之和。遇月之空。是謂三虛。而感于邪則病危矣。有勝之氣。其必來復者。
春有慘凄殘賊之勝。則夏有炎暑燔爍之復。夏有慘凄凝冽之勝。則不時有埃昏大雨之復。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則秋有肅殺霖霪之復。夏有炎爍燔燎之變。則秋有冰雹霜雪之復。四維發埃昏驟注之變。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復。此四時之勝而必有復也。)帝曰。其脈至何如。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此論六氣之應六脈也。厥陰主木。故其脈弦。少陰主火。故其脈鉤。太陰主土。故其脈沉。少陽主火。故大而浮。陽明主金。故短而澀。太陽主水。而為諸陽主氣。故大而長。計遜公問曰。太陽主冬令之水。則脈當沉。今大而長。不無與時氣相反耶。曰。所謂脈沉者。腎臟之脈也。太陽者。巨陽也。上合司天之氣。下合在泉之水。故其大而長者。有上下相通之象。此章論六氣之應六脈。非五臟之合四時。陰陽五行之道。通變無窮。不可執一而論。)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此言弦鉤長短之脈。
當應六氣而至也。如脈至而和。則為平人。脈至而甚。則為病脈。所至之脈。與時相反者病。及時而脈不至者病。未及時而脈先至者病。如三陰主時而得陽脈。三陽主時而得陰脈者危。)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于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陰濕之土。而標見太陰之陰。初陽之火。而標見少陽之陽。是標之陰陽。從本化生。故太陰少陽從本。少陰之本熱。而標見少陰之陰。太陽之本寒。而標見太陽之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水火寒熱之化。故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蓋陽明司四時之秋令。而太陰主四氣之清秋。
厥陰為兩陰交盡。陰盡而一陽始生。是以陽明厥陰。從中見之化也。)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此論脈病之有標本也。
脈從者。陽病而得陽脈。陰病而得陰脈也。如太陽陽明之病。其脈至而浮。是脈之從也。其病反陰寒者。太陽之病從本化。陽明之病從中見之陰化也。故脈雖浮。而按之不鼓也。如少陰厥陰之病。其脈至而沉。是脈之從也。其病反陽熱者。
少陰之病從標化。厥陰之病。從中見之火化也。故脈雖沉而按之鼓甚也。是脈有陰陽之化。而病有標本之從也。再按太陽病。頭痛發熱。煩渴不解。此太陽之病本也。如手足攣急。或汗漏脈沉。此太陽之病標也。如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
宜四逆湯。此少陰之病標也。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少陰之病本也。如陽明病。
發熱而渴。大便燥結。此陽明之病陽也。如胃中虛冷。水谷不別。食谷欲嘔。脈遲惡寒。此陽明感中見陰濕之化也。如厥陰病。脈微。手足厥冷。此厥陰之病陰也。如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此厥陰感中見少陽之火化也。如太陰標陰而本濕。故當治之以四逆輩。少陽標陽而本火。則宜散之以清涼。治傷寒六經之病。能于標本中求之。思過半矣。)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標者。有生于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
此之謂也。(夫百病之生。總不出于六氣之化。如感風寒暑濕燥火而為病者。病天之六氣也。天之六氣。病在吾身。而吾身中。又有六氣之化。如中風。天之陽邪也。病吾身之肌表。則為發熱咳嚏。在筋骨。則為痛痹拘攣。在腸胃。則為下痢飧泄。或為燥結閉癃。或直中于內。則為霍亂嘔逆。或為厥冷陰寒。此表里陰陽之氣化也。如感吾身之陽熱。則為病熱。感吾身之陰寒。則為病寒。感吾身之水濕。則為痰喘。感吾身之燥氣。則為便難。如中于腑。則暴仆而卒不知人。
中于臟。舌即難言。而口唾涎沫。又如傷寒。天之陰邪也。或中于陰。或中于陽。有中于陽而反病寒者。有中于陰而反病熱者。是吾身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標本陰陽之氣化也。如感吾身中之水濕。則為青龍五苓之證。如感吾身中之燥熱。又宜于白虎承氣諸湯。此止受天之一邪。而吾身中有表里陰陽變化之不同也。又如夏月之病。有手足厥冷。而成姜桂參附之證者。蓋夏月之陽氣。盡發越于外。而里氣本虛。受天之風暑。而反變為陰寒。皆吾身之氣化。非暑月之有傷寒也。是以神巧之士。知標本之病生。則知有標本之氣化。知標本之氣化。則能用標本之治法矣。故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逆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故曰逆。正順也。從者以熱治熱。以寒治寒。故曰若順。逆也。如陰陽寒熱之中。又有病熱而反寒者。如厥深熱亦深之類是也。又有病寒而反熱者。如揭去衣被。欲入水中。此孤陽外脫。急救以參附之證。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此極言標本之用也。言標本之道。雖為要約。而其用則廣博。雖為微小。而其用則弘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者。惟知標本故也。言標與本。則施治平易而無傷損。察本與標。則六氣雖變。可使均調。明知標本勝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