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0章

則足以為民式。六氣在天之道畢矣。)帝曰。勝復之變。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病。病已慍慍。面復已萌也。夫所復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復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帝曰。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后時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于溫。盛于暑。陰之動。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帝曰。差有數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此章言日月運行。寒一暑。四時之氣。由微而盛。由盛而微。從維而正。從正而維。寒溫互換。涼暑氣交。勝復之氣。有盛有衰。隨時先后。是以有早有晏也。陽之動。始于溫。盛于暑。陰之動。始于清。盛于寒。是由微而甚也。如春之沉。夏之弦。

秋之數。冬之澀。是冬之余氣。尚交于春。春之余氣。尚交于夏。夏之余氣。尚交于秋。秋之余氣。尚交于冬。是由盛而微也。所謂正者。春夏秋冬之正方也。維者。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冬春之交。四隅之四維也。四時之氣。

從維而正。復從正而維。寒溫氣交。涼暑更互。環轉之不息也。是以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復已萌者。謂復氣已發萌于勝氣之時也。如春有凄慘殘賊之勝。是金氣之勝木也。夏有炎暑燔爍之復。是火氣之復金也。而火氣已萌于勝。病慍慍之時。是復氣之早發于本位之三十度也。所復之氣。俟勝盡而起。至炎夏所主之本位而甚。是勝氣早。而復氣將來亦早也。是以勝氣甚。則復氣多。勝氣微。則復氣少。勝氣和平。而復亦和平。勝氣虛衰。而復亦虛衰。此天道之常也。

如勝復之作。動不當位。后時而至者。此勝復之晏也。夫氣之生。生于前之氣交。如夏氣之生于季春也。氣之化。化于后之氣交。如春氣之流于孟夏也。勝復之氣有盛衰。是以有早晏之異也。蓋氣之盛者。勝于本位以前所生之三十度。氣之衰者。流于本位以后所化之三十度。故不當其位也。如金氣衰而勝于春夏之交。則復氣亦衰而復于夏秋之交矣。是勝虛而虛。后時而至也。此四時之氣。前后互交。是以勝復之盛衰。隨四時之氣交。而或前或后也。故曰。盛衰之用。其在四維。又曰。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謂勝復之早晏。皆歸于四維之斥候。或早而在于始之前三十度。或晏而在于終之后三十度也。)帝曰。其脈應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此復以脈候而證明氣化之交通。故曰。是謂四塞。謂春夏秋冬之氣。不相交通。則天地四時之氣。皆閉塞矣。正者。四時之正位也。言脈同四時之正法。而前后相交。待時而去者。待終三十度而去也。如春之沉。尚屬冬之氣交。終正月之三十日。而春氣始獨司其令也。)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春不沉。則冬氣不交于春。夏不弦。則春氣不交于夏。秋不數。則夏氣不交于秋。冬不澀。則秋氣不交于冬。是四時之氣。不相交通而閉塞矣。)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澀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四時之氣。盛于主位之時。而微于始生。衰于交化。是以甚則病也。參見者。謂春初之沉弦并見。夏初之弦數并見也。復見者。已去而復見也。未去而去者。未及三十度而去也。去而不去者。已至三十日。應去而不去也。反者。謂四時反見賊害之脈也。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言四時之氣。守于本位。司于氣交。猶權衡之不相離也。四時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生化者。生于前而化于后也。動者。氣之亂也。)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幽明者。陰陽也。兩陰交盡。陰之極也。故曰幽。兩陽合明。陽之極也。故曰明。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故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此復申明陽之動始于溫。盛于暑。陰之動始于清。盛于寒。四時之往來。

總屬陰陽寒暑之二氣耳。)帝曰。分至如何。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氣至、謂冬夏之二至。氣分謂春秋之二分。此承上文以申明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言二至之時。總屬寒暑陰陽之二氣。氣分之時。則有溫涼之不同也。)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于前。冬夏氣始于后。余已知之矣。

然六氣往復。主歲不常也。其補瀉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后咸。陽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陽之主。先咸后苦。厥陰之主。先酸后辛。少陰之主。先甘后咸。太陰之主。

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春秋之氣始于前者。言春在歲半以上之前。秋在歲半以下之前。夏冬之氣。

在二氣之后。謂四時之主氣也。六氣往復。主歲不常者。謂加臨之客氣。六期環轉。無有常位也。此章論四時之主氣。

前后交通。得氣之清靜者也。若受客勝以動之。又不能循序而苛疾起矣。是以上下所主。及左右之間氣。當隨其攸利。

正其味以調之。乃其要也。大要宜先瀉而后補之。蓋以佐主氣之所利。資主氣之所生。是謂得四時之氣。生化而交通也。

按前章論客氣之補瀉。先補而后瀉者。在客之本氣而論也。此復以先瀉而后補者。為四時之主氣而言也。歲運七篇。圣人反復詳論。曲盡婆心。文有似乎雷同。而旨義各別。學人亦宜反復參閱。不可以其近而忽之。)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聞乎。(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

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以上七篇。統論五運六氣之邪。皆外感天地之氣而為病。然人身之中。亦有五行六氣。或喜怒暴發。或居處失宜。或食飲不節。或卒恐暴驚。皆能傷五臟之氣而為病。是以此經言錫之方士。而方士用之。

尚未能十全也。要道者。天地人三才之道也。桴鼓相應者。謂天地人之五行六氣。如聲氣之感應也。拔刺者。謂天地陰陽之邪。猶刺之從外入。宜拔而去之。雪汗者。謂在內所生之病機。使之如汗而發雪也。天地人三才之道并用。外內陰陽之法并施。斯成工巧神圣之妙。蓋天地之道。勝復之作。不形于診。重在望聞。內因之病。偏于問切。)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病機者。根于中而發于外者也。氣宜者。五臟五行之氣。各有所宜也。)帝曰。愿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忿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螈。

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五臟內合五行。五內聯生六氣。是以五臟之氣病于內。而六氣之證見于外也。)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者。從上而下也。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者。從下而上也。

夫在上之陽氣下逆。則為厥冷。在下之陰氣上乘。則為痿痹。在上之水液下行。則為固泄。在下之水液上行。則為喘嘔。

亦猶天地陰陽之氣。上下相乘。而水隨氣之上下也。)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

皆屬于火。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

皆屬于熱。(此五臟之氣。而發見于形氣也。火者。少陽包絡之相火。熱者。君火之氣也。諸禁鼓栗。熱極生寒也。如喪神守。相火甚而心神不安也。風者。木火之氣。皆能生風。反戾。了戾也。)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林| 长海县| 开鲁县| 尉氏县| 柏乡县| 桃江县| 东明县| 扎囊县| 黄梅县| 出国| 郸城县| 石门县| 上蔡县| 靖江市| 龙陵县| 吉木萨尔县| 罗江县| 长寿区| 岳阳市| 光山县| 临安市| 中方县| 闸北区| 金塔县| 浠水县| 阿坝| 鄂州市| 麻阳| 阳新县| 东城区| 云浮市| 望江县| 安宁市| 寻乌县| 南涧| 浠水县| 汪清县| 九寨沟县| 郓城县| 丹寨县| 元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