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釋曰。若受正生必具四義。以染污為根。散動為位。果報為體。有余種子為功能。若離本識。此四義不可得故。應信有阿梨耶識。何以故。于此識中靜地心熏習。無始以來有余未盡。由此功能靜地中有種子。散動果報識于彼受生

論曰。復次若眾生生無色界

釋曰。顯已解脫色界

論曰。離一切種子果報識

釋曰。若無本識。若實有。汝撥言無。故名為離

論曰。若生染污心及善心

釋曰。若于定中起餐定味染污心?;蚱鹕系赜辛魃菩?

論曰。則無種子并依止。染污及善。二識皆不得成

釋曰。無種子謂無因。由無因故則無依止。復次若無種子是則無因。若無因從何而生。若無依止。云何相續得住。何以故。此二心由本識所攝。是故從自種子生。依止本識故得相續住

論曰。于無色界若起無流心。所余世間心已滅盡。便應棄于此道

釋曰。若人已于無色界受生。起出世心。世間心必滅盡。若離本識。則應舍無色界報。不由功用。即入無余涅槃。既無此義。故不可撥無此識

論曰。若眾生生非想非非想中。起不用處心。及無流心。即舍二處

釋曰。若圣人生非想非非想處。有時依不用處地起無流心。為不用處心明了。非想非非想心闇昧故。此人在明了地。修無流心。若得無流心。即舍非想非非想。及不用處二地

論曰。何以故。無流心是出世心故。非想非非想道。非其依止。不用處道亦非依止

釋曰。第一第二道。是世間法故。不得為無流心作依止。是人于余地生。別取余地心。此二道亦非此心依止。何以故。此心明了故。不依止第一道。已舍第二道。第二道亦不得為此心作依止

論曰。直趣涅槃亦非依止

釋曰。由有無流心以煩惱有余故。此三義明依止既不成。若離本識。如此無流心依止何法

論曰。復次若人已作善業。及以惡業

釋曰。若人于世間中。作不殺生等十善業。決定應得人天生報。若作殺生等十惡業。決定應得四趣生報

論曰。正舍壽命離阿梨耶識。或上或下次第依止。冷觸不應得成

釋曰。是人于死時中。若有善業。定應向上。若有惡業。定應生下。若汝不信有本識。云何此依止身?;蛳吕溆|。或上冷觸。次第得成。若無有本識。云何得成本識能執持五根。本識若舍。依止身隨所舍處。冷觸次第起所舍之處。則成死身

論曰。是故生染污。離一切種子果報識。不可得立

釋曰。生染污即是受生得生。依止執持等是染污因果故。通名染污。又生死對涅槃故名染污。本識是集諦故名種子。是苦諦故名果報。他因故名種子。他果故名果報。若離此識生染污。此義不成

世間凈章第四

釋曰。由如此道理。世間凈品不得成。今當說之

論曰。云何世間凈品不成。若眾生未離欲欲界。未得色界心

釋曰。若人為離欲欲界得色界心故修加行。是修行人有二種。一在觀行人。二初發修行人。在觀行人者。在聞思慧中。聞思慧各有三品。修習使增長故名加行。初發修行者。即初修聞慧。此二人并未離欲欲界。悉未得非至定。非至定即色界心

論曰。先起欲界善心。求離欲欲界。修行觀心

釋曰。若人未得色界心。在聞慧中。名先起欲界善心。于聞慧中求離欲欲界觀心。是思修慧。為離欲欲界故修行思修慧

論曰。此欲界加行心與色界心不俱起俱滅。故非所熏

釋曰。聞思慧各有三品。即是加行。何故此心與色界心。不俱起滅。一粗細異。二動靜異。三自性修異。四系縛出離異故。不得俱起俱滅。若不俱有。則色界心不得熏欲界心

論曰。是故欲界善心。非是色界善心種子

釋曰。欲界心既不為色界心所熏故。非色界心種子。則色界心生。無有因緣。若無因緣云何得生。若汝言無始生死中。已生色界心果報未熟。此種子未滅。能為今色界心作因。是義不然。何以故

論曰。過去色界心無量。余生及別心所隔。后時不可立為靜識種子。已無有故

釋曰。無始生死中先所生色界心。用此為種子。此種子既無法攝持。生即謝滅。于六道中有無量生。于一一生中有無量心。隔先所起心。此種子久已滅盡。云何得立此為色界心因

論曰。是故此義得成

釋曰。由汝所立義不成故。我所立義得成。云何得成

論曰。謂色界靜心一切種子。果報識次第傳來。立為因緣

釋曰。無始生死中所得。非至定及四定熏習。本識以為種子。為本識所攝持。次第相續傳來。于今不滅故。得立此為色界靜心因緣。色界靜心若生。即從此自種子生。是故不同汝所執無有因緣。若以宿世種子為因緣。現在所修聞思慧。此復何用

論曰。此加行善心。立為增上緣

釋曰。此加行心不無功用。由此增上力故。色界心生。若無此加行心。則不得破欲界欲。若欲界欲不滅。前色界種子不得生現在色界心故。加行但得為色界心作增上緣。不得為因緣

論曰。如此于一切離欲地中。是義應知。如此世間清凈品義。離一切種子果報識。則不可立

釋曰。若約四定離欲欲界。若約四空離欲色界。色界心因緣增上緣。無色界心因緣增上緣。悉應如此了別

出世間凈章第五

論曰。云何出世凈品。離阿梨耶不可得立

釋曰。今當說此義

論曰。佛世尊說。從聞他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見得生

釋曰。清凈品以正見為上首。此正見以何法為增上緣。謂從他聞音及正思惟。此二因即是正見增上緣。此兩因各有四義。一有正見是聞慧攝。以從他聞音為因。有正見是思慧攝。以正思惟為因。二若聲聞正見。以從他聞音為因。若獨覺菩薩正見。以正思惟為因。三約鈍根為第一句。約利根為第二句。四約思慧為第一句。約修慧為第二句。由此二因正見得生。此二因于正見是增上緣。今所言因是通名。即說緣為因

論曰。此聞他音及正思惟。不能熏耳識及意識?;蚨舛R

釋曰。他音謂佛菩薩所立法門。聞他音謂如所聞而解。即是聞慧。正思惟謂如所聞簡擇是非。即是思慧。此兩慧無有單熏耳意二識義。亦無雙熏義

論曰。何以故

釋曰。此二慧何故不能熏耳等識

論曰。若人如聞而解。及正思惟法。爾時耳識不得生

釋曰。若人已聞他音。后生聞思慧中。聞思慧是意識。爾時耳識不得生故。聞思慧不得熏耳識

論曰。意識亦不得生

釋曰。將生正見。思慧相應之意識亦不得生

論曰。以余散動分別識所間故

釋曰。何故不得生。由中間有散動分別識間起故。此思慧不得即生

論曰。若與正思惟相應生

釋曰。此明將生未知欲知根時之思慧

論曰。此意識久已謝滅

釋曰。初已生之思慧久已謝滅

論曰。聞所熏共熏習已無

釋曰。前初得多聞所熏思慧。與熏習俱謝過去

論曰。云何后時以前識為種子。后識得生

釋曰。不可以初得之思慧為種子。得生后思慧。前思慧既久滅。間中為余心所間。不得度前思慧功能。于后思慧中。后思慧薄弱。復不能引正見令起。亦不得說此為種子。生正見之識。此中明無前后相熏義。未論無同時相熏

論曰。復次世間心與正思惟相應。出世凈心與正見相應。無時得共生共滅

釋曰。正思正修慧。從四念處至世第一法是其位。此心未證見四諦故。名世間心。已證見四諦故。名出世離自性法。是修得法故名凈心。正見即八圣道中之第一分。此正見與三十七品不相離。由修得凈心故。三十七品生。由三十七品生故得出世。從無始以來。世出世心無有俱生俱滅義。以性相違故

論曰。是故此世間心。非關凈心所熏

釋曰。既不俱生滅。故無相熏義

論曰。既無熏習。不應得成出世種子

釋曰。思慧若為出世心所熏??傻贸沙鍪婪N子。既無被熏義。故出世種子義不成

論曰。是故若離一切種子果報識。出世凈心亦不得成

釋曰。若離本識。出世心既無因緣故不得成

論曰。何以故此中聞思熏習。無有義能攝出世熏習種子

釋曰。此中即思慧中。思慧中有多聞熏習。若本來已起出世心熏習。此思慧可得有義將思慧。攝持出世熏習為種子。既本來未曾起出世心。熏習思慧故。無道理得說思慧。攝持出世熏習為種子

論曰。云何一切種子果報。識成不凈品因。若能作染濁對治出世凈心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新和县| 洛川县| 宜丰县| 汉源县| 宁阳县| 西畴县| 肥西县| 宁武县| 元阳县| 普安县| 印江| 泽州县| 沅陵县| 库尔勒市| 哈巴河县| 姚安县| 武穴市| 历史| 荣昌县| 太湖县| 长海县| 都匀市| 涟水县| 宁远县| 无极县| 界首市| 观塘区| 烟台市| 桑日县| 长春市| 江口县| 沁水县| 宝兴县| 沙田区| 峨山| 桐城市| 旺苍县| 安国市| 年辖:市辖区| 红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