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 攝大乘論釋序(十五卷成)
- 陳真諦
- 2739字
- 2015-12-12 17:08:20
釋曰。熏時自有三種。一方便時。二正作時。三作后時。復有三種。一自作時。二教他作時。三隨喜作時。種子與阿梨耶識。同無記性離此識無各各異體
論曰。若生果染器現前。則有不可數種類相貌。于阿梨耶識顯現
釋曰。若眾緣已具。如衣正入染器。如此種子與本識于現生后三時。隨一時現前。則有不可數種果報相貌。于此識顯現。是故熏時雖復不異。果報熟時則有無量差別。譬如染衣。若汝意謂果報定以有記為因。云何以無記為因者。此義無異。何以故。彼人于果說因。大乘于果說果
緣生章第六
論曰。此緣生于大乘。最微細甚深
釋曰。欲顯大乘與小乘異。大乘具有三種緣生。小乘但有二種。大乘第一緣生。于小乘則無。何故大乘有小乘無。此第一緣生最微細甚深故。于余乘不說。凡夫智不能通達故微細。阿羅漢獨覺智不能窮其底故甚深。此緣生有幾種。若廣說有三種。若略說有二種。何者為二
論曰。若略說有二種緣生。一分別自性緣生。二分別愛非愛
釋曰。由此二名。此二種緣生差別已顯
論曰。依止阿黎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生
釋曰。由諸法種子。依阿黎耶識諸法欲生時。外緣若具。依阿梨耶識則更得生。諸法生以阿黎耶識為通因。是名分別自性。何以故。種種諸法體性生起。分別差別。同以阿黎耶識為因故。若分別諸法緣生自性。此唯阿黎耶識
論曰。由分別種種法因緣自性故
釋曰。遍三界諸法品類。若分別生起因。唯是一識。若分別諸法性。即是此識。若分別諸法差別。皆從此識生。是故諸法由此識悉同一性。二分別愛非愛者
論曰。復有十二分緣生。是名分別愛非愛
釋曰。約三世。立十二分。為顯因顯果及顯因果故。離根本八分為十二分。根本八分不出三法。謂煩惱業果報。煩惱者。譬如從種子生芽等。從煩惱生煩惱。從煩惱生業果。從煩惱生果報。又如龍在池水恒不竭。煩惱若在生續無窮。又如樹根未拔時至則生。未除煩惱根六道報恒起。業者。譬如米有糠則能生芽。業若有流則能感報。又如烏沙絺。謂芭蕉竹等果熟則死。業若已熟不更生果。又如樹花是生果近因。業亦如此近能生果。果報者。譬如成熟飲食。飲食若已成熟但應受用。不更成熟。果報若熟不更結后果報。若重結果報則不得解脫故。十二緣生不出此三。此十二分。能分別有二種生身無窮差別。由彼緣生故。何以故。此無明有三品業緣生。謂福非福不動行。由此行有三品。是故識等或生隨福行。或生隨非福行?;蛏S不動行。此三品中福及不動是可愛。非福是不可愛。故言分別愛非愛
論曰。于善惡道分別愛非愛。生種種異因故
釋曰。善道是愛。惡道是非愛。此善惡道中有無量種差別分別。此差別不出十二緣生。即以十二緣生。為差別因故。說十二緣生分別愛非愛
論曰。若人于阿黎耶識。迷第一緣生
釋曰。迷有三惑。一無知。二疑知。三顛倒知。若起此三惑。則生二種見?;驁滩黄降纫??;驁虩o因。執不平等因者
論曰?;驁套孕允巧酪?
釋曰。僧佉引五義。證立自性是實有。一由別必有總。知有自性。于世間中若是別物決定有總。譬如以一斤金用作镮釧等。镮釧等別有數量。則知金總亦有數量。由見變異別有數量。則知自性總亦有數量。二由末似本。知有自性。譬如一斤白檀分為多片。片片之中香皆似本。變異別中悉有三德。謂憂喜闇。則知自性總中亦有三德。三由事有能。知有自性譬如鍛師于鍛中有能故能作器。由自性于變異中有體故能作萬物。此能若無依能則不成。四由因果差別。知有自性。譬如土聚為因。以瓶為果。如此以自性為因。變異為果。五由三有無分別故。知有自性。若世間壞時十一根壞變為五大。五大壞變成五唯量。五唯量壞變成我慢。我慢壞變成智。智壞變成自性故。三有于自性無復分別。若世間起時從自性起智。從智起我慢。乃至從五大起十一根。若無自性壞時。應盡無更起義。若更起無本無次第生義
論曰?;驁趟拮?
釋曰。路柯耶眂柯說。世間一切因唯有宿作?,F在功力不能感果故?,F在非因。如世間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被禮遇。一則不爾。故知唯由宿作。不開現在功力
論曰。或執自在變化
釋曰。如前所立皆不成因。唯有一因名為自在。使我等生善惡輪轉生死。后令起厭離求得解脫。自在因論生于智慧。解諸系縛會自在體
論曰?;驁贪俗栽谖?
釋曰。如鞞世師那耶修摩執我者。何相何德。智性為相。八自在為德。如火以熱為相。我亦如此。若獨存及雜住。智性無改故。以智性為相。八自在者。一于細最細。二于大最大。三遍至。四隨意。五無系屬。六變化。七常無變異。八清凈無憂
論曰?;驁虩o因
釋曰。由不了別世間果因一分。以例余果謂皆無因
論曰。若迷第二緣生。執我作者受者
釋曰。亦由三惑故不了別第二緣生。若增減因果及事。是名不了別第二緣生。增因者。除無明等因。立不平等因為因。減因者。謂行等無因。增果者。謂行等本自有體。后緣無明生。減果者。謂無行等為無明果。增事者。謂無明等生行等。離唯眾緣和合。有無明等別事。能作行等別事。減事者。執無明等無有功能生行等事。無明等無動無作故。若離此三處增減。是名分別第二緣生。若不能如此分別。即迷緣生起增益執。謂我執作者受者執。先約本識起我執。后約因果起作者受者執。若我作因名為作者。若我受報名為受者
論曰。譬如眾多生盲人不曾見象
釋曰。眾多譬一闡提及外道。生盲人譬迷阿黎耶識體性因果。三種無明。不曾見。譬不能了別。象譬阿黎耶識。生盲人于一期報中不曾見色。一闡提及外道從無始生死來。未曾了別阿黎耶識三相
論曰。有人示之令彼觸證
釋曰。有人譬邪師。示之譬為說邪法。令彼觸證。譬令彼生不正思惟及偏見
論曰。有諸盲人?;蛴|其鼻?;蛴|其牙?;蛴|其耳?;蛴|其腳?;蛴|其尾?;蛴|其脊等。有人問之。象為何相。盲人答云。象如黎柄?;蛘f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蛘f如帚?;蛘f如山石。若人不了二種緣生無明生盲?;蛘f自性為因。或說宿作?;蛘f自在變化?;蛘f八自在我?;蛘f無因。或說作者受者
釋曰。六觸譬六偏執。一自性。二宿作。三自在。四我。五無因。六作者受者。等者等六十二見等
論曰。由不了阿黎耶識體相及因果相。如彼生盲不識象體相。作種種異說
釋曰。品初立自體為顯自相。立因為顯因相。立果為顯果相。此二種人。由無明不能了別本識三相故。不能通達分別自性緣生。起自性等五執。不能通達愛非愛緣生。起第六作者受者執
論曰。若略說阿黎耶識體相。是果報識。是一切種子
釋曰。阿黎耶識因相者。一切法熏習于本識中有故名為因。果相者。此識余法所熏故成諸法果。體相者。謂果報識。一切種子是其體相
論曰。由此識攝一切三界身。一切六道四生皆盡
釋曰。三界身謂于六道四生中。等類不等類差別。此識若成熟能成六道體。何以故。三業所熏。是諸道種子故。由此義故。三界一切生一切道。皆入此識攝
論曰。為顯此義故說偈言
外內不明了 于二但假名
及真實一切 種子有六種
念念滅俱有 隨逐至治際
決定觀因緣 如引顯自果
堅無記可熏 與能熏相應
若異不可熏 說是熏體相
六識無相應 三差別相違
二念不俱有 余生例應爾
此外內種子 能生及引因
枯喪猶相續 然后方滅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