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 攝大乘論釋序(十五卷成)
- 陳真諦
- 3177字
- 2015-12-12 17:08:20
此二實不有 諸佛常住故
論曰。或現得正覺或涅槃如火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八菩提般涅槃甚深。諸佛有處現得正覺。有處現般涅槃。譬如火性有處然有處滅。諸佛亦爾。有諸眾生已成熟。如來于彼現般涅槃。于未成熟現得正覺。為令彼得成熟及解脫故。譬如火性由種類是一。法身亦爾。由真如性是一
論曰。此二實不有諸佛常住故
釋曰。菩提般涅槃為二。但變異他心令他謂二體。實不有。由如來法身常住無前后故
論曰
如來于惡事 人道及惡道
于非梵行法 住第一住我
釋曰。此一偈明第九住甚深。諸佛如來住最勝住。住最勝我。諸佛若住不離此二處。或住最勝住。或住最勝我。惡事謂一切不善法。如來于不善法恒住最勝住。最勝住謂真空定。即是圣住。眾生若在人道中。若在惡道中。如來緣彼眾生住。或由第四定。即是天住。謂最勝住。或由大悲即是梵住。謂最勝住。于非梵行法。謂六塵染著。此中佛住最勝我。最勝我即法界清凈。如來恒觀六塵空為體為境。即是佛住
論曰
佛一切處行 亦不行一處
于一切生現 非六根境界
論曰。佛一切處行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十顯現自體甚深。如來后智。于善惡無記法中遍滿恒行
論曰。亦不行一處
釋曰。由無分別智。離智境界不可分別。故無一處行。復次由化身無處不行。由法身應身無有行處
論曰。于一切生現非六根境界
釋曰。諸佛如來由化身。于一切眾生中顯現具相。諸佛由化身。乃至地獄道等眾生亦見。在彼受生為化度彼故。由諸佛不現似變化性。彼眾生雖見不能了別。謂是已同類故。佛化身非地獄等眾生六根境界
論曰
諸惑已滅伏 如毒咒所害
由惑至惑盡 佛證一切智
論曰。諸惑已滅伏如毒咒所害
釋曰。此下一偈明第十一滅惑甚深。諸惑謂見修煩惱。于菩薩地中先已滅盡。余心煩惱雖復未滅。由智念所伏廢其功用。譬如眾毒咒力所害無復本能。心惑亦爾。智念所守。不能復生二惑染污
論曰。由惑至惑盡佛證一切智
釋曰。諸菩薩留隨眠惑為助道分。不同二乘速般涅槃。由此事故修道究竟。得習氣滅盡及證圓智
論曰
諦惑成覺分 生死為涅槃
得成大方便 故佛難思議
論曰。諦惑成覺分
釋曰。此下明第十二不可思議甚深。若由留惑故得惑盡者。二乘集諦成菩薩覺分。如二乘覺分能滅彼集諦。菩薩用彼集諦以滅心惑。故成覺分
論曰。生死為涅槃
釋曰。若集諦是覺分。苦諦即是涅槃。何以故。諸菩薩在生死不被染污。起自他兩利皆得圓滿譬如二乘在有余涅槃。不為二惑所染污。能得自利
論曰。得成大方便故佛難思議
釋曰。在因位得大方便。謂般若大悲。在果位得大方便。謂三身。法身是自利方便。余二身是利他方便。是故如來不可思議
論曰。由此義故十二種甚深。應知。謂生不住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正覺甚深。離欲甚深。陰滅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菩提般涅槃顯現甚深。住甚深。顯現自體甚深。滅惑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釋曰。佛有三身。諸菩薩若念佛應緣何身。應緣法身
論曰。諸菩薩緣法身憶念佛。此念緣幾相
釋曰。法身有無量甚深道理。若緣法身應緣幾相
論曰。若略。說諸菩薩依法身。修習念佛有七種相
釋曰。此七相是法身正用。即是法身圓德。為顯念佛須緣此圓德故。略說七相。一諸佛圓德屬自心。由六通自在故。二此德常住是真實善故。三最無過失滅習氣盡故。四無惓無難無功用故。五受大法樂由諸土清凈故。六無苦無難無染障故。七有大事用平等利他故。若菩薩憶念此七種圓德。則能通達法身。須依法身修習念佛者。為顯學一切觀行門皆緣真如得成。若不緣真如則觀行不清凈
論曰。何等為七。一諸佛于一切法。至無等自在
釋曰。三世諸佛于六通境得最極自在。同類人不能為礙。下類人非所能及。在有心無心位中恒不廢。以修習成熟故。故名自在。非聲聞獨覺菩薩所得。又于世間無可譬。故名無等
論曰。如此修習念佛
釋曰。令此念與法身成一。故名修習
論曰。于一切世界。至得無礙無邊六通智故
釋曰。諸佛成就六通。于十方世界無能沮損。無有限極。不同二乘有礙有邊故。如來通慧自在無等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若諸佛于一切法有無等自在。云何一切眾生不悉般涅槃。為釋此難是故說偈。此偈為顯此因由此因故彼不般涅槃
論曰
被障因不具 一切眾生界
住二種定中 諸佛無自在
論曰。被障因不具
釋曰。一切眾生若有業等諸障。諸佛于此位中不能令彼般涅槃。通慧由被障故不得自在。若眾生無涅槃性。名因不具。諸佛于此位中。不能令彼般涅槃。通慧亦無自在。無涅槃性。謂貪著生死不信樂大乘
論曰。一切眾生界。住二種定中。諸佛無自在
釋曰。眾生界。謂四大空識六界是實。依此六界假立眾生。眾生是假名。有六道差別故言一切。如此眾生若在二種定中。一所作業定。二受果報定作業定。謂凡夫所作十惡等。業決定應感四惡道報。果報定。謂極鈍根顛狂眾生。及正受四惡道報。如來于此眾生亦無自在。何以故。以無外緣故
論曰。二如來身常住
釋曰。以十種因。共證法身及眾德常住三因。證法身。七因證余身。三因證法身者如論
論曰。由真如無間解脫一切垢故
釋曰。此即三因中一因。真如謂道后真如。無間位即佛金剛心。能滅最后微細無明。及無有生死苦集二諦。故言解脫一切垢。此無垢清凈真如是常住法。諸佛以此為身故。諸佛身常住。由此身常住。依此身有眾德故。眾德亦常住。此常住以真實性為相
論曰。三如來最無失一切惑障。及智障永相離故
釋曰。一切有失無失眾生中。如來最無失。由過失因緣已滅盡故。現在已滅未來不生。故言永相離
論曰。四一切如來事無功用成
釋曰。作意名功用。緣三世起。謂我已作正作當作。離如此作意名無功用。但由本愿力。所欲作事。自然皆成
論曰。不由功用。恒起正事永不舍故
釋曰。若由功用有正事。則有起不起。以不由功用。是故恒起。由本愿無盡故永不舍。以眾生不盡故。本愿不盡
論曰。五如來大富樂位
釋曰。大富由外財大樂由正法
論曰。一切佛土最微妙清凈。為富樂故
釋曰。凈土中有八不可得二可得。故名最微妙清凈。八不可得者。一外道。二有苦眾生。三生姓家富等差別。四惡行人。五破戒人。六惡道。七下乘。八下意下行諸菩薩。二可得者。一最上品。意行諸菩薩。二諸如來顯現于世。所住為最微清凈。能住為最妙清凈
論曰。六如來最無染著
釋曰。上心惑為染。隨眠惑為著。又約惑障為染。智障為著。又煩惱有二相。一以喜為相。二以憂為相。欲慢見等以喜為相嗔疑無明等以。憂為相。喜相惑為染。憂相惑為著。二惑皆滅盡故名無染著
論曰。出現世間非一切世法所染。如塵不能染空故
釋曰。因立故名出世。果成故名現世。又自利圓滿故名出世。利他圓滿故名現世。或佛出世未現于世。如已成道未轉法輪。若轉法輪。世間方能了別是佛是一切智。世間所了別故名現世。如來雖受用衣食等四緣。為生長眾生善根。非為資益自身。于此緣中不生憂喜。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污。空以非有為體。體無礙故不為有物所染。如來亦爾
論曰。七如來于世間有大事用
釋曰。如來出世以化身成道。乃至般涅槃名大事。此身所作眾生利益事名用
論曰。由現成無上菩提及大般涅槃。未成熟眾生令成熟。已成熟眾生令解脫故
釋曰。為未下種及未成熟眾生令下種成熟故。現成菩提。為已成熟未解脫眾生。令解脫故。現般涅槃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此中說二偈。重明七相。顯法身七種圓德
論曰
隨屬如來心 圓德常無失
無功用能施 眾生大法樂
論曰。隨屬如來心圓德
釋曰。諸佛圓德。謂六通等。但屬自心不關外緣
論曰。常
釋曰。此圓德由依常住法身真實善為性故。眾德皆常
論曰。無失
釋曰。由法身離一切障。所依無失。故能依亦無失
論曰。無功用
釋曰。由修因及本愿成熟。所作佛事皆自然成。無惓無難故言無功用
論曰。能施眾生大法樂
釋曰。由得凈土自在。有大人能受大法。得弘自如理行。令他如理行故名法樂
論曰
遍行無有礙 平等利多人
一切一切佛 智人緣此念
論曰。遍行無有礙
釋曰。于八世法。如來后智恒分別此事。于中無憂喜心故。遍行無礙。若有礙則有苦。無礙故安樂。諸佛雖行六塵。過于言說。以離有無執故
論曰。平等利多人
釋曰。凡夫二乘新行菩薩。及深行菩薩名多人。如來能平等利益。說大富行善道行安樂行自利行二利行。此即是有大事用
論曰。一切一切佛智人緣此念
釋曰。一切者即目。智人謂諸菩薩。諸菩薩緣此七相。念一切佛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