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釋曰。五名目無分別。眼等五識。譬如人在五識中求覓五塵。或緣實或緣虛。意識與五識相間起故。加行無分別智亦爾。或證一分為實。或不證為虛。譬如人正在五識中。得真實境無分別無言說。根本無分別智亦爾。得真實境無分別無言說。譬如人在意識中。但緣先所受塵名緣虛境。有分別有言說。無分別后智亦爾。緣虛境有分別有言說。此偈顯三種所緣境有實有虛故有差別

論曰

如未識求解  如讀正受法

如解受法義  次第譬三智

釋曰。譬如人未識論文。但求識文字。加行無分別智亦爾。未識真如。但學見真如方便。此顯未解。譬如人已識文字。未了文字義。正讀文字。但能受法。未能受義。根本無分別智亦爾。自利功用已成。未有利他功用。此顯已解。譬如人已識文字。又已了義。正在思中。是人具有二能。能識文字。又能了義。以功用究竟故。無分別后智亦爾。已通達真如。又已出觀。如前所見解說無倒。此顯解已究竟。此偈顯學功有異故有差別。前已明三種次第。謂未解己解及解究竟。前一無境。后二有境。謂法及義。后二有境。異相云何

論曰

如人正閉目  無分別亦爾

如人正開目  后得智亦爾

釋曰。此偈但顯根本智及后得智。由依止不同故有差別。根本智依止非心非非心。后得智則依止心故。二智于境有異。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無異故。后得智取境。以境智有異故。根本智不緣境。如閉目。后得智緣境。如開目。此偈顯不取境取境有異故有差別。此二智威德差別云何

論曰

如空無分別  無染礙異邊

如空中色現  后得智亦爾

釋曰。譬如虛空有四種德。一無染。二無礙。三無分別。四無邊。根本智亦爾。一切世間八法七流等所不能染。由是彼對治故。故說無染。于一切境。如理如量無障無著故說無礙。于一切法。一味真如空遍滿故。故說無分別。離一切諸邊。中道不可量故。故說無邊。譬如色于空中顯現。空不可分別。色可分別。后得智亦爾。因不可分別。此智可分別。謂此是能分別。亦是所分別。若佛果是無分別智所顯離分別眾生。云何得作眾生利益事。如理不倒。為顯無功用作事。故重說偈

論曰

譬摩尼天鼓  無思成自事

如此不分別  種種佛事成

釋曰。譬如如意寶無有分別。能作如眾生所愿求事。譬如天鼓無人扣擊。能隨彼眾生所欲之意。出四種聲。謂怨來怨去受欲生厭。諸佛亦爾。已離分別。能起種種利益眾生事利益事有二種。一化身利益。如如意寶。二說法利益。猶如天鼓。此無分別智甚深義云何。約境立甚深義。此智為當緣所分別依他性起。為當緣余境起。若爾何妨。若取所分別依他性為境。此智無分別義不成。若緣余境起。離此境則無別余境。緣余境義亦不成。復次若緣余境起。境智無差別義則不成

論曰

非此非非此  非智非非智

與境無差別  智名無分別

釋曰。此智不緣依他性為境。何以故。此智不以分別為境故。故言非此。亦不緣余境。何以故。此智但緣依他性法如為境故。法及法如不可說一異。非清凈清凈境故。為通相不通相故。非不緣識故。言非非此。復次此智為當是智。為當非智。若爾何妨。若智為性。云何不分別。以智是分別性故。若非智為性。云何稱智。無分別非智性故。云何說為無分別智

論曰

非智非非智

釋曰。云何說非智。于加行及后得智中不生故。言非智。若爾云何不成非智惑。此義亦不成。何以故。非智惑從不正思惟生。能起欲等流。此從無分別加行智生。能生無分別后得智。故說非非智。復次由此智于分別中不生故。說非智。由此智不于余處生。但于分別法如中生故。說非非智。此偈前句即釋后句

論曰

與境無差別  智名無分別

釋曰。若智由能取所取二相起有分別。如加行智不名無分別。若智與所取不異。平等平等起。是名無分別智。于余經中。佛說一切法自性無分別。欲顯此道理故重說偈

論曰

佛說一切法  自性無分別

所分別無故  彼無無分別

釋曰。一切法自性無分別。此義云何可知。為證此義故立第三句。由可分別類實不有義。至無分別法真實是有故。說一切法自性無分別。若由所分別不有故。一切法自性無分別者。云何眾生不自性解脫

論曰

彼無無分別

釋曰。由諸法自性無分別。智如境無分別。若爾何故不自性解脫。實爾諸法自性無分別。智如境亦自性無分別。而不得自性解脫。修得智能證此法。由非智障故智不得起。必須修智滅障。方得解脫故。無自性解脫義。于自性無分別中。若起分別。此為非智。即是無明。于自性無分別法中。所有無分別智。今當說其差別

論曰。此中無分別有三種。一加行無分別智。二無分別智。三無分別后智

釋曰。于自性無分別中。若總說有此三種。此三種即顯道方便道正事道究竟。謂入方便住方便出方便。若約因約人約事。別說則有十一種

論曰。加行無分別有三種。謂因緣引通數習力。生起差別故

釋曰。此三約因有差別。加行無分別由三力成。或由因緣力。或由引通力。或由數習力。由此三力成故生起有差別。若由因緣力成。即是由性力成。若由引通力成。即是由宿生力成。若由數習力成。即于現在由作功力成

論曰。無分別智亦有三種。謂知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

釋曰。此三約人有差別。即凡夫二乘菩薩。知足無分別。應知由得聞思二慧究竟故。由知足故無分別。故說知足無分別。若凡夫菩薩。至聞思慧究竟事。有所應得皆悉已得。生知足心故無分別。復次世間眾生有知足無分別。由此知足。彼眾生上生有頂。于中計為出離究竟。過此更無行處。起知足心。不復進修故無分別。無顛倒無分別。謂二乘。由彼已通達真境。無常等四種無倒相。由常等四無倒相。永不更分別故無分別。無戲論無分別。謂諸菩薩。諸菩薩不分別一切法。乃至不分別無上菩提。何以故。諸法無言說故。于無言說中強立言說。故名戲論。言說有四種。即是四謗。若說有。即增益謗。若說無。即損減謗。若說亦有亦無。即相違謗。若說非有非無。即戲論謗。菩薩得無分別智。不可以言說顯示故。稱無戲論無分別。何以故。出過世間智故。又非世間智所知故

論曰。無分別后智有五種。謂通達憶持成立相雜如意。顯示差別故

釋曰。此五約事有差別。后得智以能顯示為性。此中顯示以覺了為義。由此智于通達后時。顯示如此事。云我于觀中知見如此如此事。故稱通達顯示。由此智出觀后時。如所通達憶持不退失。故稱憶持顯示。由此智如自所通達。能立正教令他修行。故稱成立顯示。由此智菩薩如先緣一切法為境。謂如先雜境界智觀察此境。由此觀察即得轉依故。稱相雜顯示。由此智菩薩已得轉依。如菩薩所思欲。如意皆成。謂于地等諸大。轉為金等故。稱如意顯示

論曰。為成立無分別智。復說別偈

釋曰。已說無分別智差別義。更欲成立無分別義。故重說偈

論曰

餓鬼畜生人  諸天等如應

一境心異故  許彼境界成

釋曰。譬如一江約四眾生分別則成四境。餓鬼謂為膿血。魚等畜生謂為住處人謂為水。天謂是地。隨所分別各成一境。若境是實應互相妨。不應一處一時并成四境。當知皆是意識分別所作。若汝許四識并緣。識不離境。汝亦應許一時一處并有四境。若許并有四境。則應信一切分別皆非實有。若無實境識應自生不緣境起。若爾唯識中。四難還成。四義不成。此難如彼論釋。有識無境。斯有何失。為顯此義。故重說偈

論曰

于過去未來  于夢二影中

智緣非有境  此無轉為境

釋曰。過去未來事但有名無體。若心緣此二世。但有識無境。夢中所緣亦爾。影有二種。一鏡中影。二定中影。定心所起青黃等相。離心無別此法故說名影。若心緣此二影。亦但有識無境。若無此四境。識何所緣

論曰

此無轉為境

釋曰。外塵本來是無。識變異所作。識即緣此為境故。言無轉為境。此義已立不應復疑。何以故。若撥無此理。無成佛義為顯此義。故重說偈

論曰

若塵成為境  無無分別智

釋曰。若塵有體為境義成。則無有無分別智。何以故。所分別境若實有。能分別則不成倒。無分別則成倒。若爾一切凡夫皆離顛倒。一切圣人皆成顛倒斯有何失

論曰

若此無佛果  應得無是處

釋曰。無分別智是正道。若言無此智。而說應得佛果。無有是處。此執為阿含及道理所違。是故應知諸塵無體可分別。由可分別體無故。分別亦無。故無分別智如理無倒。復次有別道理。證諸塵無體可分別

論曰

得自在菩薩  由愿樂力故

如意地等成  得定人亦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探索| 罗田县| 正镶白旗| 北京市| 长春市| 扎赉特旗| 柳江县| 沐川县| 小金县| 南康市| 资兴市| 安溪县| 福清市| 武安市| 康定县| 梧州市| 法库县| 买车| 西华县| 嘉荫县| 苍梧县| 苍梧县| 二连浩特市| 汝阳县| 清水县| 周宁县| 綦江县| 高雄市| 平阳县| 郁南县| 仲巴县| 互助| 宁乡县| 中卫市| 大渡口区| 古浪县| 邵东县| 叶城县| 汉沽区| 九江市| 醴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