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 攝大乘論釋序(十五卷成)
- 陳真諦
- 4873字
- 2015-12-12 17:08:20
釋依慧學差別勝相第八
論曰。如此已說依定學差別。云何應知依慧學差別
釋曰。菩薩定與二乘定既有差別。定為慧依止。慧依定得成。菩薩慧與二乘慧亦應有差別。云何可知。以何法名依慧學。無分別智名依慧學。是無分別智差別。應知即是依慧學差別。此無分別智有三種。一加行無分別智謂尋思等智即是道因。二無分別智。即是道正體三無分別后智。即是出觀智。謂道果。此三智悉是依慧學體。尋思智為依慧學者。觀行人依當來無分別智故。修方便智。由求未來無分別智果故。現世方便得成。以是能依故名依慧學。又此方便智能引當來無分別智。無分別智起。必依此方便得成。以是所依故名依慧學。道正體為依慧學者。謂依內起智在觀。離散動故名為內。此智依觀起故名依慧學。又有自體為內。因已謝果未起。道體自相續。即說自體為內。依自體起故名依慧學。出觀智為依慧學者。依無分別智成此智。名依慧學。何以故。入觀時所緣境后得智。緣此生故。此三智中應成立何智。應但成立無分別智。若成立此智。即成立余智。若成立前智但因義顯果義不顯。自性等十九差別義亦不成。若成立后智。但果義顯因亦不顯。自性等十九差別義亦不成。何以故。此智以尋思智為因。此智是尋思智果。此智是后智因。后智是此智果。由此智成立。前后智亦得成立。是故但應成立此智。于成立中。先應說無分別智自性。自性即是體相
論曰。由無分別智自性依止。緣起境界相貌立救難。攝持伴類果報等流。出離究竟行善加行。無分別智后得智功德。無分別差別加行。無分別智及后得智。譬威德無功用作事甚深義故。應知依慧學差別。由依慧學差別。應知無分別智差別
釋曰。謂由無分別智自性。應知依慧學差別。由依慧學差別。應知無分別智差別者。若是次第說十九義。悉須作此語。今為存略故。以一由無分別智標初。次列出十九義竟。后總云應知依慧學差別。由依慧學差別。應知無分別智差別。以十九義成立無分別智。此智即是慧學體。慧學差別即是此智差別。應作如此知。無分別智自性云何
論曰。無分別智自性。應知離五種相
釋曰。若具離五相。則是無分別智。若不具離五相。則非無分別智
論曰。五相者。一離非思惟故。二離非覺觀地故。三離滅想受定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于真實義離異分別故
釋曰。此智若由離思惟故。名無分別智。熟眠放逸狂醉同離。思惟應得無分別智。若由過覺觀地故。名無分別智。從二定以上已過覺觀地。應得無分別智。若依此二義。凡夫應得無分別智。是處能離心及心法。應說名無分別智。謂想受滅定等。若人在此位中得無分別智。此則不成智。何以故。于滅定等位。無心及心法故。若言如色自性智自性亦如此。如色鈍無知此智應鈍無知。若于真實義。由已分別顯現。是分別應成無分別智。何以故。此分別能分別真實義。謂此義真實
論曰。是五相所離智。此中應知是無分別智
釋曰。若智離五相。緣真實義起。若不異分別真實義。謂此法真實但緣真實義。如眼識不以分別為性。是名無分別智相
論曰。于此中如所說。無分別智性中。故說偈言
釋曰。于此依慧學中。如前說十九義所顯無分別智性。更說偈成立此義。此偈欲何所顯。欲顯無分別智最勝。于所修眾行中最為上首
論曰
諸菩薩自性 五種相所離
無分別智性 于真無分別
釋曰。菩薩以無分別智為體。無分別智與菩薩不異。無分別智自性。即是菩薩自性。無分別智離五相。即是菩薩離五相。由于真無分別故。離五相得無分別名。眾生是假名。法是實有。若離此智。無有別法應菩薩名。盡無生智是菩提。此眾生以菩提為體。菩提即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即是菩薩。欲示無分別智即是菩薩故。說菩薩自性離五相。不言無分別智后得例爾。如此說菩薩自性已。由此依止是性得生。今當說此依止。前說此智名無分別。此智為依止心生。為不依止心生。若依止心生。能思故名心。思即是分別。此智若依分別生。非謂無分別。若不依止心生。則同色等法。復不應名智。欲顯離此二失故重說偈
論曰
諸菩薩依止 非心非非心
是無分別智 非思疾類故
釋曰。此智不以心為依止。由此智不思議故。亦不以非心為依止。由以心疾利類相續為依止故。疾利類是心種性。既以此為依止故。不可說非心為依止。為顯因緣生起此智故重說偈
論曰
諸菩薩因緣 有言聞熏習
是無分別智 如理正思惟
釋曰。四緣中除三緣。但取因緣。因緣有何相。若因與果同類名因緣。譬如先善心為后善心作因。依從他所聞法音。起聞熏習因。此熏習后生正思惟。是正思惟從聞他正說起。故稱有言。此智因緣。即以有言聞熏習及正思惟為體。由此因緣。無分別智因有言。未生令生已生令堅住。若無此熏習。無分別智不得生。是故說此為因緣。此智因聞熏習起。緣何法為境
論曰
諸菩薩境界 不可言法性
是無分別智 二無我真如
釋曰。前偈說菩薩因緣。此偈說菩薩緣緣。境界即是緣緣。緣緣有何相。若法緣此生。猶如羸人因杖得起。若觀此法彼法得生故。此為彼緣。如五塵生五識。此境有二義。一依止緣緣。二比度緣緣。如人依止心無常相。比度色等余法皆是無常。不可言法性是菩薩緣緣。一切法由分別性不可言說。何以故。諸法由自體無所有。由心分別顯現故。一切法不可說有。亦不可說無。如此顯現不如此有。是故不可說有。如此不有不無。顯現故不可說無。如識所緣法不如此有故是故分別無體相。是分別無體相。為當有為當無。若無無體體則還有。若有無體不可言無。由此義故。法性約真俗皆不可言有無。法性以二無我真如為體。由分別性故。依他性無人無法。名二無我。為離斷見此無我不無。故說名真如。此真如是菩薩境。何以故。是無分別智若起。必緣此境起故。此智緣不可言真如起。其取境相貌云何
論曰
諸菩薩相貌 于真如境中
是無分別智 無相無差別
釋曰。是智于真如境中。平等平等生。無異無相為相。即是其相。譬如眼識取色。如青等相顯現。不異青等色。此智與真如境亦爾。又不同眼識與色。色無體有色。眼識有體無色。此智與真如境相稱。不可說異若一切法不可言說為性。何法是所分別
論曰
相應自性義 所分別非他
釋曰。一切言說有三種相應。謂數習相續次第。此三不相離故名相應。又三法和合能目義故名相應。此相應是自性義。此義即是所分別。若離此義無別余義。是故一切法不可言說。云何知離此性無別余義。為成立此義故
論曰
字字相續故 由相應義成
釋曰。字字相續即第一相應。由此相應即余二相應具。此三相應故得目義。由相應說此義得成。譬如眼根等。于言辭相續說中。眾生執以為義故說名相應。此義是所分別。是故所分別但有言說。義亦但有言說。若一切法不可言說。此義云何成
論曰
離言說智慧 于所知不起
釋曰。若人未了別方言。于所言境智慧不生。若汝言于言說中所言智生。此義不然。何以故
論曰
于言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釋曰。是言說與所言不同。以相貌異故。言相異所言相異。是故一切言及所言同不可言。何法是無分別智所攝持
論曰
諸菩薩攝持 是無分別智
此后得行持 為生長究竟
釋曰。是無分別智后所得智。能得菩薩福慧二行。二行依止。此智得生長相續乃至究竟故。無分別后智能生長菩薩正行。無分別后智是能攝持。菩薩是所攝持。何法是無分別智伴類
論曰
諸菩薩伴類 說是二種道
是無分別智 五度之品類
釋曰。伴類以相助為相。相助共成一事故名相助。一事是菩提果。二種道是菩薩伴類。謂資糧道及依止道。施等四波羅蜜是資糧道。定波羅蜜是依止道。何以故。從四波羅蜜所生善法。此善法生般若波羅蜜。此般若波羅蜜依止定生。般若波羅蜜即是無分別智。未得無上菩提。于其中間常能生起無分別智。乃至極果。離則有五度。合則成二道。能助第六度。共成一極果故。說為伴類。若無分別智依二道成。得何果報
論曰
諸菩薩果報 于佛二圓聚
是無分別智 由加行至得
釋曰。有但果非報。有是果是報。若從因生共用者名果。若從因生獨用者名果報。果是生義。報是熟義。化應二身名佛二圓聚。無分別智果報成熟。在佛二圓聚中。若果在無分別智加行中生。此果屬化身。若果在無分別智至得中生。此果屬應身。云何知耶
論曰
由加行至得
釋曰。前說無分別有三種。一加行。二正體。三后得。加行無分別自有二種。一在地前。二在登地以上。若依此二處加行。所得果是化身。正體無分別。從初地乃至佛果。皆名至得。若依正體無分別所得果報是應身。果報果若爾此等流果云何
論曰
菩薩等流果 于后后生中
是無分別智 由展轉增勝
釋曰。果或等因或勝因。此果以同類為因。是名等流果。無分別智等流果。于二圓聚中。轉初地為二地。乃至轉十地成佛。于后后位中轉增轉勝。如初地為二地同類因。二地是初地等流果。諸地悉爾。于利他為增。于自利為勝。又學位為增。無學位為勝。無分別智出離得成就義云何
論曰
諸菩薩出離 得成相應故
是無分別智 應知于十地
釋曰。滅惑業為出。滅果報為離。即是有余無余二種涅槃。出是離義。離是出義。何故重說。由離有三義故作重名。一永離。二上離。三決離。無分別智于出離中與二義相應。一與得相應。二與成就相應。此二相應應知不出十地。初地始得無分別智。名得相應。從初地后乃至十地。于無數劫修無分別智。乃至究竟。名成就相應。此無分別智藉二道。于三阿僧祇劫修學。以何法為究竟
論曰
諸菩薩究竟 由得凈三身
是無分別智 至勝自在故
釋曰。究竟有二種。一清凈究竟。二自在究竟。清凈究竟者。初地始得清凈。后于地地中轉轉清凈。至十地究竟清凈。譬如練金。由此清凈。菩薩所得三身后后轉清凈。自在究竟者。不但得三種清凈身究竟。復有別究竟。謂十自在如論后說。此十自在后后轉勝。此二種法最后極勝。是無分別智所得究竟。名增上果。無分別智功德云何。無分別有三種。一加行無分別。二根本無分別。三后得無分別。云何加行得無分別名。先從他聞無分別智是真菩薩。菩薩自未證真道理。但于此智起信樂心。由依止此信樂心。后方得入度此無分別智理。無分別智從此信樂生起故。說此信樂為加行無分別。此加行無分別功德謂無染。其譬云何
論曰
不染如虛空 此無分別智
種種重惡業 由唯信樂故
釋曰。此無分別智清凈無染。譬如虛空不為四塵所染。何法不能染。謂種種重惡業從身口意生。有見修道異。有十惡差別故名種種。極重煩惱為緣起恒作。若作無悔心無對治。有伴類故名重。因此惡業不能染污。若人從聞正說。于無分別智生信樂。由此信樂破壞四惡道業。何以故。惡業依非理起。信樂從是理生。依非理起故虛。從是理生故實。虛不能對實。是故破壞。此偈顯加行無分別智。能對治四惡道業。由與惡業不相雜故。此即加行功德。根本無分別智功德。及清凈云何
論曰
清凈如虛空 此無分別智
解脫一切障 由得及成就
釋曰。如虛空離煙云等四障。世間說為清凈。無分別智清凈亦爾。離何法故得清凈
論曰
解脫一切障
釋曰。一切障謂皮肉心三障。或一闡提外道聲聞獨覺四德障。由解脫如此障故清凈。此解脫何因得成
論曰
由得及成就
釋曰。由與諸地至德相應。由于第十地中因成就。由于佛地中果成就。故得解脫一切障。此偈顯根本無分別智。能對治一切障。此即根本功德。無分別后得智功德。及無染云何
論曰
如虛空無染 是無分別智
若出現于世 非世法所染
釋曰。虛空水不能濕。火不能然。風不能動。無分別智無染亦爾。無變異故說無染。何以故。菩薩依此智。觀一切眾生利益事。由此智力。菩薩故作心入三界。現種種本生。雖生在世中。不為世間八法之所變異。八法謂得不得。好名惡名贊毀樂苦。因此八法故起欲嗔。欲嗔不能變異。欲嗔根本無明不能令動。何以故。虛妄不能對真實故。此智從無分別智生故名無分別。此偈為顯后得智能免報障。于生死涅槃二處不住。但為利他。此即后得智功德。此三種無分別差別云何。為顯此差別令不相濫。是故立譬
論曰
如啞求受塵 如啞正受塵
如非啞受塵 三智譬如此
釋曰。譬如啞人求覓諸塵不能說塵。加行無分別亦爾。在方便道中尋思真如。而不能說。譬如啞人正受諸塵。雖已得塵不能說塵。根本無分別亦爾。正在真如觀。如所證見亦不能說。譬如非啞人正受諸塵。又能說塵后得智亦爾。如其所見能立正教。為他解說。初未得向得離分別。無說因緣故不能說。次正得離分別。無說因緣故不能說。后已得由出觀故。如前所見能說無倒。此偈顯三種無言說有言說異故有差別
論曰
如愚求受塵 如愚正受塵
如非愚受塵 三智譬如此
釋曰。未識物類。名之為愚。愚譬次第譬。三義如前。釋此偈。顯無分別有分別異故有差別。無言說以無分別為因。由無分別故無言說。有言說以有分別為因。由有分別故有言說。愚譬即顯無分別。此三智境。虛實云何
論曰
如五求受塵 如五正受塵
如非五受塵 三智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