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真心臟之脈至,則堅而搏,堅者牢實,搏者搏擊,復(fù)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者,堅急而無根也。色赤黑不澤,水刑火也,亦必毛折乃死。如真肺臟之脈至,則大而虛,謂無本也,如以毛羽中人膚,謂無末也,色白赤不澤,火刑金也,亦必毛折乃死。若真腎臟之脈至,則搏而絕,搏者,轉(zhuǎn)索之狀,搏而絕者,轉(zhuǎn)索而若斷也。
如指彈石,辟辟然者,硬而呆實,無胃氣也,色黑黃不澤,土刑水也,亦必毛折乃死。如真脾臟之脈至,臟氣虛,故脈弱,不能達(dá)于四臟,故乍數(shù)乍疏,色青黃不澤,木刑土也。亦必毛折乃死。此明真臟之脈象,必本末皆盡而后死,亦補(bǔ)上文未盡之義。
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真臟之脈,藏而不見,見則必死,帝既反復(fù)詳明,更欲推其所以死之故,故探諸岐伯以發(fā)明之。
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帝曰∶善。真臟者,脈無胃氣也。夫五臟者,皆稟氣于胃,是胃者,乃五臟之本也。肺朝百脈,手太陰主之,然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故肝心脾肺腎五臟,各以其時,自為弦鉤毛石之脈,而至于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由于五臟之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脈無胃氣,故真臟之氣,獨見于脈。獨見者,病氣勝于臟也。病氣勝臟,故曰死。此亦回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jī)之義,故帝曰善。此一節(jié),帝承玉機(jī)之義,而申明真臟也。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復(fù)其時。帝既明玉機(jī)真臟之義,而形氣色脈,皆有神機(jī),故復(fù)言之,凡治病者,必察其形之與氣,及色之潤澤,脈之盛衰,與病之新故,乃立法以治之,更須無后其時。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肺弱以滑,是有謂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易,去聲。試以形氣色脈之順者言之。形氣和諧而相得,病可治也。面色潤澤外浮,病易已也。春弦夏鉤,秋浮冬營,脈從四時,病可治也。脈弱以滑,是有胃氣,病易治也。形氣色脈皆順,雖久病亦為可治。治之無后其時,故曰取之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