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上文金位之主,其補以酸,其瀉以辛,此陽明之客,補瀉相同。以苦泄之者,《藏氣法時論》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上文水位之主,其補以苦,其瀉以咸,此太陽之客,補泄相同。《藏氣法時論》云∶“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此以苦堅之云云,其義一也。
凡此,皆主氣客氣之正味也。
帝曰∶善。愿聞陰陽之三也,何謂?上文岐伯云∶“身半以上,其氣三矣。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帝舉以問,謂陰陽止有少太,何以有三?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陰陽之氣,由少而太。太,多也;少,少也。陰陽之氣,有多少之異用也。
帝曰∶陽明何謂也?太多少少,則陽明何謂?岐伯曰∶兩陽合明也。有少陽之陽,有太陽之陽,兩陽相合而明,則中有陽明也。
帝曰∶厥陰何也?太少之中有陽明,何以厥陰不居二陰之中,故問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從少而太,則中有陽明,由太而少,則終有厥陰,有太陰之陰,有少陰之陰,兩陰交盡,而有厥陰也。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愿聞其約,奈何?兩陽合明,陽之多也,兩陰交盡,陰之少也。陰陽之三,仍屬氣之多少,故舉氣有多少,而探病之盛衰,以及治之緩急,方之大小,期于約言不繁,故愿聞其約。
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氣有多少者,氣有高下也。謂陽氣多而居高,陰氣少而居下。病有盛衰者,病有遠近,證有中外也。謂病久遠而在中則盛,病新近而在外則衰。治有緩急者,治有輕重也,謂緩病之治宜輕,急病之治宜重,更當適其病至之所,為復其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