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交變大論
上編云,氣交之分,人氣從之。此承上編氣交之意,而為氣交變大論,以明氣運之太過不及,四時之德化政令,星象之吉兇善惡,有常有變,征應于人,藏之靈室,命曰《氣交變大論》。
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更,平聲。
五運,五行也。期,一歲也。一歲之中,五行各主其時,故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日月營運,一寒一暑,故曰陰陽往復,寒暑迎隨。若真邪相薄,則內外分離,相薄分離,則六經波蕩,五氣傾移,波蕩傾移,其中有太過不及之氣。太過則專勝,不及則兼并。欲究其終,必言其始,欲明其變,必悉其常。此帝舉以為問。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貴,先師傳之,臣雖不敏,往聞其旨。五運上應天期,以及陰陽寒暑,始終常變,是明道也。道者,上帝所貴,先師傳之,故往昔曾聞其旨。
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余誠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眾子哀其不終,愿夫子保于無窮,流于無極,余司其事,則而行之奈何?欲岐伯盡言傳于后世,無有窮極也。
岐伯曰∶請遂言之也。《上經》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上經》,《著至教論》也。《著至教論》,帝語雷公曰∶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岐伯引之以明往聞其旨,此之謂也。
帝曰∶何謂也?天文地理人事,帝欲詳明其旨,故復問之。
岐伯曰∶本氣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故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氣位,六氣主歲之位。六氣位天,六氣位地,人居氣位之中,故曰本氣位也。三陽三陰位乎天者,即天文也。三陽三陰位乎地者,即地理也。以六氣之位,通于人氣之變化者,即人事也。未當位而氣先至,是氣之太過,故太過者先天。已當位而氣未至,是氣之不及,故不及者后天。先天后天,所謂主治之氣化,而人應之,以為氣之變化也。
帝曰,五運之化,太過何如?上文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后天,帝先問五運氣化之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