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春曰風(fēng)傷肝,夏曰熱傷氣,長夏曰濕傷肉,冬曰寒傷血,皆四時本氣自傷。此秋則曰熱傷皮毛,乃所勝之氣傷之。以見五臟,有受傷于四時之本氣者,有受傷于所勝之客氣者。舉一臟之不同,而可類推于五臟矣。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臟為腎。解見《陰陽應(yīng)象大論》。在氣為堅者,感冬氣而萬物堅凝也。
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操。操,原本闕今補(bǔ)。
凜,嚴(yán)厲也。冬氣嚴(yán)厲而寒,故其性為凜。其性為凜,則其德為寒。性凜德寒,則其用為操。操,貞固也。
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玄天之氣,色之黑也。其化為肅。物之藏也。其蟲鱗,水中之生物也。
其政為靜,其令嚴(yán)貞,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嚴(yán)貞,原本闕文,今補(bǔ)。雹,音薄,余篇同。
冬氣安定,故其政為靜。嚴(yán)寒貞固,故其令嚴(yán)貞。凝冽,冷之極也。冰雹,水之堅也。也變凝例,則其青冰雹。
其味為咸,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潤下作咸,故其味為咸。腎志善恐,故其志為恐,而恐則傷腎。思者,脾之情,土勝其水,故思勝恐。
寒水傷陰血,而土燥則勝寒。咸味傷陰血,而甘味則勝咸,皆土能勝水之意。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dāng)其位則正。更,平聲。
總結(jié)上文而言五方之氣,更立四時,春風(fēng)夏熱秋燥冬寒,各有所先。非其主位而有是氣,則為邪。當(dāng)其主位而有是氣,則為正也。
帝曰∶病之生變何如?非其位則邪,故問病之生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四時之氣,皆能為病。氣相得而病,則病之生變也微,氣不相得而病,則病之生變也甚。
帝曰∶主歲何如?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則四時之氣皆能為病,故問主歲之太過不及何如。
岐伯曰∶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五氣更立,主時之氣也。五運(yùn)在中,主歲之氣也。如甲己土運(yùn)主歲,土氣有余,則制己所勝之水氣,而侮所不勝之木氣。土氣不及,則己所不勝之木氣侮而乘之,己所勝之水氣亦輕而侮之。有余不及,皆為病也,五氣皆然。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歲氣貴得其平,不可有余,不可不及。始則乘而侮之,繼則侮反受邪。如歲土有余,制其水氣,土虛本位,至長夏土氣主時,不能自旺,水之子木反制其土,是侮反受邪。申言侮而受邪,其始不安其位,寡于畏忌之所致也,五氣皆然。
帝曰∶善。氣有余而乘侮,則侮反受邪。若氣不足而受侮,則郁久當(dāng)復(fù)。帝故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