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 黃帝素問(wèn)直解
- 高士宗
- 992字
- 2015-12-12 16:06:49
如此,其病前后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如此,指背胸斜系陰陽(yáng)左右也。斜系如此,故其病當(dāng)前后痛澀,前后憑乎脅,故胸脅痛,胸脅痛,則樞轉(zhuǎn)有垂,而不得息。不得息,則不得臥。不得息,不得臥,則上氣短氣,致有偏痛之病。
脈滿起,斜出尻脈絡(luò)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大椎下。支,如字。此復(fù)申明斜系陰陽(yáng)左右之脈也。脈滿起,經(jīng)脈滿盛,從下而起,斜出尻,從左右足脛,行身之背,則斜出于尻也。脈絡(luò)胸脅者,行身之前,則由脅而至胸,故曰脈絡(luò)胸脅也。絡(luò)胸則支心貫膈,由膈而斜上于肩,必由天突而上,故曰加天突。經(jīng)脈既從下而斜上,亦必從上而斜下,故斜下肩,斜下肩,則交大椎而下也。所以申明斜系陰陽(yáng)左右也。天突大椎,合胃脘關(guān)元,凡四穴。
臟俞五十六。五臟俞穴,出于井,溜于榮,注于俞,行于經(jīng),入于合。肺心之穴,在手。肝脾腎在足。一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合兩手足,共五十俞。
腑俞七十二穴。六腑俞穴,出于井,溜于榮,注于俞,過(guò)于原,行于經(jīng),入于合。膀胱膽胃之穴在足。三焦小腸大腸在手,一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合兩手足共七十二俞。
熱俞五十九穴。熱俞,水熱穴論治熱之俞也。論云∶頭上五行行五,以越諸陽(yáng)之熱。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云門、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熱俞五十九穴,此之謂也。
水俞五十七穴。水俞,水熱穴論治水之俞也。論云∶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luò),水之所客也。水俞五十七穴,此之謂也。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行,音杭。熱俞五十九穴,內(nèi)有頭上五行行五。于此復(fù)言者,頭有前后,從頭上,前行行五,后行亦五行,重舉之,則前后之穴畢備矣。
中 兩旁各五,凡十穴。 ,膂同,余篇仿此。熱俞五十九穴,內(nèi)有五臟俞,旁五乃臟俞兩旁之穴。此中膂兩旁各五,乃五臟之俞穴也。
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大椎,脊骨高起第一椎也。上兩旁,肩項(xiàng)相交,肩中俞也,兩旁各一,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目瞳子,乃目稍瞳子 穴也。浮白穴,在耳骨發(fā)際間。瞳子浮白各二穴,凡四穴。
兩髀厭分中,二穴。膽,足少陽(yáng)之脈,循胸,過(guò)季脅,下合髀厭中。兩髀厭分中,兩腿硯子骨分界之處,環(huán)跳穴也,左右二穴。
犢鼻二穴。膝蓋下兩旁中央形如牛鼻,左右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