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穴論
氣穴者,一身之氣,循行三百六十五穴也。孫絡溪谷,亦三百六十五會,皆應一歲之數。帝愿聞真數,而藏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是為《氣穴論》也。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愿卒聞之。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歲三百六十五日。人身氣穴亦三百六十五會,以應一歲之數,而氣穴所在,愿盡聞之。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圣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處,去聲,下同。以血肉之形身,應天度之歲數。惟天生圣帝,能窮其道,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逡巡,退讓貌。道,言也。開余道,開示于我而言之也。目未見,耳未聞,而目以明,耳以聰,是伯雖未言,帝先知之,此臣君一德一心,闡明大道也。
岐伯曰∶此所謂圣人易語,良馬易御也。易,去聲,下同。未見其處,未聞其數,而目明耳聰,此所謂圣人易語,猶良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愿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藏,如字。真數,三百六十五穴之數。帝不自圣,故言余非圣人之易語,但世恒言真數可以開人心意。
今余所訪問者,亦真數之發蒙解惑。真數之外,未足以論也。然此真數,余愿聞之。上文岐伯云∶因請溢意,盡言其處。故曰∶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余能解其意,請藏之金匱,而不敢復出。藏之金匱,中心藏之之意。不敢復出,不輕示人之意。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大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大椎,舊本訛十椎,下同,今俱改。邪,斜同。控,引也。天突,在結喉下中央。大椎,乃脊骨高起第一椎。胃脘,有上脘中脘下脘,以臍之上下為紀,則此胃脘,乃下脘也,臍上至下脘,臍下至關元,分寸相等,故曰上紀下紀。背與心相控而痛,背痛引心,或心痛引背也。所治在天突,心胸之上也。
與大椎,脊背之上也。及上紀,以臍為中,紀其上也。故上紀者,臍上下脘之胃脘也。由臍紀下,則下紀者,臍下小腹之關元也。背心相控,不但從背引胸,從胸引背,乃背胸斜系陰陽左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