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4章

長刺節篇

《靈樞·官針》篇云∶刺有十二節。《刺節真邪》論云∶刺有五節。長,猶廣也。長刺節者,即以病之所在,而為刺之之節。如頭痛、寒熱、腐腫、積疝、痹病、狂癲諸風,皆以病之所在,而取刺之,所以廣五節十二節之刺,故曰長刺節。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岐伯承上編針解,而廣刺節之意。《九針十二原》論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今曰刺家不診,但聽病者言,是施刺之法,有憑脈者,有證書者,所以廣刺法之未盡也。

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藏,如字。此刺頭痛之法也。在頭,病在頭也。頭疾痛,因病在頭,卒然而痛也。藏,猶深也。藏針,深刺也。為藏針之,故刺至骨,其病始已。刺雖在骨,其上則無傷骨外之肉,以及于皮。刺法由皮至骨,乃行針之道。故曰∶皮者道也。道,猶路也。

陽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臟,迫臟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臟,臟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針而淺出血。陽,舊本訛陰,今改。處,去聲。此刺寒熱之法也。《靈樞·官針》篇∶五曰陽刺,陽刺者,正內一,旁內四。陽刺入一,即正內一也,旁四處,即旁內四也。此陽刺之法,乃治寒熱之病,若寒熱不在陽分,深而且專。深專者,入于陰分,故刺大臟。申明大臟者,迫臟刺背。五臟之俞,皆在于背,是背俞也。又申明刺之迫臟者,以臟俞在背,為臟之會。夫入一旁四,乃陽刺,而治陽分之寒熱。

迫臟刺背,乃陰刺,而治腹中之寒熱。故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止與刺者,中病即止之意。下凡言止者,皆止與刺也。無論陽刺陰刺,大要發針之時,貴淺出其血,以通絡脈也。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內,音納。此刺腐腫之法也。肉爛已腐,高碩曰腫,治腐腫者,治其內腐外腫也。內腐外腫,即當刺其腐上,更視癰之小大,以為深淺之刺。刺大者,刺大癰也。多血,多膿血也。大癰多血,當淺刺之。

小者,小癰也。癰小未潰,毒瓦斯在內,當深刺之,其深刺也,必端以內針,為復其故,而止與刺之。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 以下至少腹而止,刺挾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 ,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 同,音突。髂,音駕。 ,音料,余篇同。此刺腹積之法也。 ,肥濃也。病在少腹有積,刺其積上皮 之處。少腹有積,則少腹皮 ,故以下至少腹而止是其處也。挾脊兩旁四椎間,乃心包厥陰之俞。少腹有積,刺厥陰俞者,脈要精微論云∶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故刺也。腰骨曰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流市| 中阳县| 宜川县| 保康县| 太和县| 阿巴嘎旗| 凉城县| 星子县| 塔河县| 揭西县| 五峰| 阳高县| 安国市| 扬州市| 名山县| 黄大仙区| 渝北区| 沙坪坝区| 荣昌县| 诸城市| 教育| 沐川县| 吐鲁番市| 隆安县| 奈曼旗| 高州市| 晋宁县| 台江县| 旅游| 义乌市| 金溪县| 宁陵县| 昌乐县| 射阳县| 南投市| 石河子市| 喀什市| 青川县| 营口市| 太谷县| 介休市|